浅谈非物质激励对企业员工的作用及优化建议

2024-04-06 16:59陈坤

陈坤

【摘  要】论文主要在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首先,给出了对非物质激励的理解,探讨了物质激励和非物质激励的关系。其次,对非物质激励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再次,对CNKI现有文献进行研究归纳,总结得出我国企业员工非物质激励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最后,提出了非物质激励制度完善的措施,强调企业要对员工进行创新激励。

【关键词】非物质激励;创新激励;奖惩机制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編号】1673-1069(2024)01-0118-03

1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对我国企业的进一步影响,创新日益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企业的竞争逐渐体现为对人才的竞争。因此,如何对企业员工进行有效激励来提升企业的创新动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成为企业激励体制建设的重要方面。显然传统的以物质激励为主的激励方式不能发挥最大的激励效应,因此,学术界和实务界从20世纪中期以来开始关注企业的非物质激励建设。虽然关于我国非物质激励的研究文献很多,但大多数学者的研究侧重于实证领域,全方位地对我国企业员工非物质激励的理论研究比较欠缺。在此,所涉及的企业员工,是指除管理者以外的其他员工。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学者研究企业员工非物质激励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归纳,重点探讨了非物质激励对企业员工的作用,系统性地分析了我国企业员工现行非物质激励制度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以及企业为了更好地实施非物质激励可以采取的措施,并站在当前国内外背景下,强调了企业应该加强创新激励建设,希望为我国企业员工的非物激励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2 研究综述

2.1 激励相关研究

激励一词源于拉丁字 movere,原为采取行动之意。国内外学者在原意的基础上纷纷针对激励给出了相关定义。

V.H.Vroom指出,“激励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主宰着人们或较低等的有机体在多种资源活动的备选形式中作出抉择。”笔者比较赞同孙彤[1]的观点,他认为,“激励主要是指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激励也可以说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过程”。激励使人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而产生内在性的动机,促使人积极努力地学习、工作。刘俊勇[2]在《公司业绩评价与激励机制》一书中分别就经济学和管理学两方面对激励进行了定义。从经济学上讲,激励就是积极性问题,在企业中,即如何促使企业代理人实现委托人的目标;从管理学上讲,激励指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伍文生[3]则认为员工激励应该回归到问题本身,激励的起点应该是满足人们未满足的需求,并建议企业采取多元化的激励模式。

2.2 非物质激励相关研究

非物质激励是在物质激励被提出以后才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它不同于物质激励,但又与物质激励相互补充,相互成就。赫兹伯格[4]较早研究非物质激励,提出保健激励双因素理论。他认为,保健因素是包括公司政策、薪酬和工作保障等工作之外的因素;激励因素主要是成就感、工作本身的挑战、职务晋升和个人成长等与工作有关的因素。前者能够让员工对工作不厌烦,但难以使员工满意,而后者却能激发员工对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产生对工作的满意感。非物质激励是在较高层次上对人的积极性的调动,著名心理学家阿德佛提出ERG理论,将人的需要分为生存、关系和成长3个层次。笔者认为,每个层次都有物质上的需求,也有非物质上的需求。只是,在生存层次,更多的是物质需求,而在关系和成长层次,非物质的需求逐渐增多,员工更倾向于获得学习成长的机会,获得信任和荣誉。

2.3 物质激励与非物质激励的关系

国外很多代理理论过分强调经济性激励的作用,到20世纪中期,关于非物质激励的研究范围也逐步扩大。斯蒂格利茨[5]总结道:“有时,非经济激励作用十分强大,以至于看起来似乎可以从根本上取代经济激励……它是经济激励的补充而非完全替代物。”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员工对于工作的薪酬等物质上的需求降低,对工作的自由度、自我提高和自我实现等非物质的需求愈加强烈。David[6]提出了成就激励理论,把人的高层次需求归纳为对成就、亲和及权力的需求。这3个需求里面包括物质的,也包括非物质的,二者难以分割,但更强调的是高层次需求中对非物质需求的满足。国内学者更是结合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对非物质激励引起了足够的重视,并涌现大量文献研究物质激励与非物质激励之间的关系。物质激励和非物质激励是统一的整体,二者合二为一,完善企业的激励体制,帮助企业实现激励管理。梁青青[7]提出:员工获得比较满意的非物质激励能使得他们在工作中获得更大的满足感,从而对企业产生更高的忠诚度。并建议企业通过营造人性化的文化氛围、重视精神激励、为员工提供促进其发展的培训和学习平台等措施来完善激励机制。物质激励和非物质激励均是企业激励机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应该被合理均衡地使用,从而从整体上更有效地对员工产生激励效果。

3 非物质激励对企业员工的作用

3.1 非物质激励可以稳定员工队伍,调动员工积极性

非物质激励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提升员工工作的自主性,发挥员工的聪明才智,促进员工工作绩效的提高,把实现企业目标变为员工的自觉行为。华为在激励公司员工时,十分注重非物质激励对员工的作用,将工作环境、学习与发展和薪酬、福利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作为吸引员工的驱动因素,这使得华为能留住很多人才。

3.2 非物质激励可以对员工产生约束

激励和约束是相对的,激励的作用越大,产生的约束作用越大。对企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员工,可以得到企业的认可,给与更多学习与发展的机会,而机会是有限的,这些员工在获得机会的同时,那些没有作出贡献的员工就相当于失去学习和成长的机会,进而失去了进一步晋升的机会。若员工做出损害公司利益、违法违纪的事情,不仅是不奖励,严重者还会受惩罚。非物质激励通过这种限制和约束,使员工谨慎“犯错”或不敢“犯错”,从而帮助企业解除后顾之忧,朝着期望的目标前进。

3.3 非物质激励可以提高企业的凝聚力、战斗力

非物质激励能够起到很好的精神激励作用,增强员工的认同感,进而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著名社会心理学家Eisenberger et al.[8]基于社会心理学关于人际关系的社会交换理论,提出了组织支持感,他认为,“所谓组织支持感,是指员工对组织如何看待他们的贡献并关心他们的利益的一种总体直觉和信念”。当员工感受到企业的支持(如感受到企业对员工的尊重、认可)时,他们会提高对企业各种制度和政策的满意度,提升自己对企业的忠诚度,并更加努力地工作,以作为对企业的回报。

4 企业员工非物质激励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CNKI全文数据库中,以“非物质激励”作为主题关键词,条件为“精确”进行检索,文献来源为全部期刊,截至2023年11月25日,共得到514篇相关文献,剔除会议、报纸等非学术文献,以及对学校、医院、行政单位、职业经理人、高管等与主题明显不相关的研究,共得到365篇有效文献,然后对这365篇文献进行梳理、分析,笔者主要从以下6方面对企业员工非物质激励过程中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归纳(见表1)。

5 企业员工非物质激励的管理建议

5.1 了解员工各方面的需求,全方位进行激励

一是将物质激励和非物质激励有效结合。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员工的基本需求不仅有对物质的需求,还有非物质的精神、情感等需求。企业在对企业员工进行激励时,不仅要采取工资、奖金、实股、股票期权等物质性激励,还要采取提供舒适的办公环境和挑战性工作、给与各种荣誉、提供培训学习机会、完善晋升机制、参与决策、获得上级与同事的认可等各种非物质奖励。

二是长期激励为主,短期激励为辅。一方面,在企业员工的薪酬设置中,就使其报酬与企业的长期战略目标联系在一起,采取股票期权、递延股票报酬等各种长期激励措施留住人才;另一方面,重视对企业员工教育和培训的投入,根据职工个体发展需求提供与员工职业发展相适应的职业晋升道路,使员工能够认识到企业对他们的重视和自己在企业中的发展前途,从而与企业实现共赢,如微软的双渠道晋升机制。

三是根据员工不同需求,采取差异化的激励措施。不同的企业,其发展战略和所在行业是不同的,所以每个企业的激励机制必然是不同的。即使在同一企业,员工的个体背景也是不一样的,如年龄、性别、经济条件、文化差异等,因而对待人才需要应用不同的激励方式,才能达到好的激励效果。

5.2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重视创新激励

一是培育优秀企业精神,推动企业文化建设。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的精神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企业家的精神。一个优秀的企业家,不仅自身具备创新、冒险、合作、务实等精神,还能将其传达到企业,从而影响到企业的员工,最终形成一个企业的精神文化。所以企业精神的培养和企业文化的建设,需要企业的领导者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熏陶自己的员工,同时将文化建设与激励结合起来,使文化氛围起到对员工的激励作用,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二是重视创新激励。创新在企业中的作用毋庸置疑,企业开展创新激励可从国家的创新激励中得到一些启示。每年一度的國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的召开,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奖项的设置,使我国杰出的科学家、基础研究领域的优秀人才得到了认可,从而更加增强了科技人员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了他们的创新内生动力。比起他们的成就,他们获得的物质奖励不值一提,激励他们前进的不是奖金,而是认同感、荣誉感、使命感等非物质激励因素。对于企业来说,要想激发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不能仅靠物质激励,还要靠非物质激励。使创新型人才能够在本企业、本行业,甚至是整个国家得到认可和尊敬,获得荣誉,可能相对物质奖励,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还能在企业内形成勇于创新的文化氛围,增强企业活力,提升核心竞争力。

5.3 完善奖惩机制,建立非物质的约束制度

广义的激励包括积极奖励的正面激励,也包括消极防范与惩罚的反面激励。激励是激发员工朝着期望的目标努力,而约束是对员工违背组织目标的行为进行限制或惩罚,从而朝着期望的目标转移。正是约束的限制和惩罚作用,才使得企业与员工的目标实现统一。因此,企业在进行激励时,要奖罚并重,使激励机制更加规范化。首先,对于为企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员工,要毫不吝啬地给与物质和非物质的奖励,完善非物质激励的评估反馈体系,及时地肯定和奖励员工的工作成果;其次,对于阻碍企业发展,致使企业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员工要严格执行惩罚措施;最后,要使非物质激励制度更加规范化,对员工非物质方面的约束要形成制度并以书面文件形式存在。

【参考文献】

【1】孙彤.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86:121.

【2】刘俊勇.公司业绩评价与激励机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伍文生.国内新生代知识型员工激励问题研究综述[J].江苏科技信息,2018,35(12):17-19.

【4】(美)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M].张湛,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48.

【5】斯蒂格利茨.社会主义往何处去:经济体制转型的理论与证据[M].周立群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90.

【6】McClelland David C..What is the Effect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Training in the Schools?[J].Teachers College Record:The Voice of Scholarship in Education,1972,74(2):129-145.

【7】梁青青.非物质激励对80后员工离职倾向的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9(08):51-56.

【8】Eisenberger R, Armeli S, Rexwinkel B,et al. Reciprocation of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J].Th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1,86(1):42-51.

【作者简介】陈坤(1993-),女,湖北利川人,土家族,助教,会计师,研究方向:高校改革与治理,企业财务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