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科技助农 打造科技引擎 加速推进吉林省现代化大农业发展

2024-04-07 11:51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新长征 2024年3期
关键词:吉林省成果品种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吉林省农科院作为省属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承担着国家和省农业重大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等方面的工作任务。“十四五”以来,省农科院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一些地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让农民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等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围绕省委、省政府“双千工程”建设和“万亿级大农业”培育等中心任务,聚焦以科技挖掘东西部潜力、稳定中部产能,坚持以深化改革为主线,全面提升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支撑和科技服务“4项能力”,主动融入和高效服务“三农”工作,有力支撑了吉林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及国家粮食安全。

一、推动科技创新,综合科研实力不断提升

科技创新是推动现代化大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省农科院聚焦国家及省重大农业产业方向,加速推动科技创新。项目承担能力显著增强。新立各级各类项目888项,合同经费连续3年稳步增长。获得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粮丰工程”“黑土保护”“生物育种”3个牵头专项,基本实现国家启动的生物育种、核心攻关及重点研发等重大项目的全部参与。获得省重大科技专项26项(主持15项、参加11项),占比59%;承担全省11项农业关键核心技术中的9项主攻任务和50%以上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项目,取得“十四五”主持项目新突破。条件平台建设进入历史最好时期。获批和承建“主要粮食作物国家工程中心(东北区唯一农业类工程研究中心)”“东北地区畜禽遗传资源基因库建设”及吉林省“肉牛种业创新中心”“作物生物育种联盟”等省部级平台23个,其中,国家级10个、省级13个,构建了完善的种质资源、动植育种及技术研究平台群。在东北秸秆综合利用领域处于领头羊地位。科研研发平台进入全国省级农科院前五名,位居东北区域首位。优质高产育种迈出新步伐。审定(登记)动植物新品种190个。其中,吉林省自主育成玉米品种“吉单63”“吉单436”亩产超吨粮,鲜食玉米育种研究全国先进。优质食味粳稻选育全国领先。承担国家高油高产大豆品种选育研究,相关技术体系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吉林省首款肉牛20K液相育种芯片“吉牛1号”研制成功。“双乾肉羊”新品种通过国审,填补东北三省自主培育专门化肉羊品种空白,实现近20年自主培育畜禽新品种“零”的突破。育成我国首个紫花苜蓿杂交种“吉杂1号”。成果产出日益丰硕。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50项,其中,光华工程科技奖(中国工程界最高奖项)1项,神农中华农业科技一等奖1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0项。农业科学学科领域首次跻身ESI全球排名前1%。综合科研实力居于全国省级农科院前列,较以往大幅度提升。

二、夯实人才支撑,人才学科建设全面优化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省农科院始终践行“人才强院”理念,持续在人才“引育留用”等关键环节上用劲、发力。突出人才工作主体地位。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启动“农科英才”培育工程。完善“应用基础、应用研究、技术支撑和科技服务”四类人才分类评价机制,实施科技奖励制度,全面激发各类人才积极性。多措并举引进人才。坚持引才和引智相结合,3年累计引进高、精、尖、缺人才126人。柔性引进海外高层次专家、域外杰出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各1人。强化精准育才和梯队建设。2021年以来,1人获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2人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称号,3人入选农业部神农英才计划“青年英才”,1人入选农业部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4人获吉林省政府津贴,12人获省拔尖创新人才;6名团队首席竞聘和接替国家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及综合试验站站长,1名团队首席被聘为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副首席;50余名专家走上领导岗位或接替团队首席。推动人才与学科建设协同发展。聚焦“双千工程”建设和“万亿级大农业”培育,科学划分“育种、综合生产、产品加工和科研辅助”4大学科板块,增设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设施农业及动物卫生等新兴学科,新建“生物技术育种、耐盐碱水稻、优质特用玉米、苜蓿杂交育种”等12个研究团队、4个联合研究团队,调整8个研究团队,推动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育种手段深度融合。实施人才关心关爱。树牢“尊重科学家、服务开拓者”的人才工作理念,建立高层次人才和博士人才信息数据库,成立院“人才之家”,实行联席服务专家制度,用心用情关爱人才。认真落实各项人才政策和人才待遇,224人被认定为省E类以上人才,253人晋升各级职称,创新事业发展的智力支撑和学科基础有力夯实。

三、加速成果转化,科技转化为生产力迈出新步伐

成果轉化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最好形式,重视成果转化是世界竞争发展的需要,更是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中之重。加大成果宣传推介力度。坚持线上线下结合,依托省科技大市场、长春市科创一网通云平台及各种展会,宣传推介成果,获得长春农博会“突出贡献奖”。与省科技厅等单位联合承办“汇聚新动能·吉遇新未来——新农业路演”4场(次),120余个涉农企业、近600人参加活动,推动成果走向市场。搭建成果转化平台。与“吉农高新公司”(委托监管企业)签署品种转让框架协议。成立自有成果转化平台——“吉兴中心”,承接成果中试熟化和技术转移转化工作。设立省科技厅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点,提供便捷高效服务。连续2年在全省102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考核中名列第3位,获得优秀等次。拓展转化渠道与途径。牵头成立“东北三省一区五院科技成果转化联盟”,入选“吉林省高校院所知识产权联盟”和“吉林省科技经纪人创新发展联盟”理事单位,优化资源、共享信息,推动成果转化工作区域内协同发展。持续推动种质创新和转化应用。累计转化农作物品种86个,其中,玉米品种“吉单436”入选“中国农业农村十大新产品”,亩产达到1000.45公斤,有效缓解了我国籽粒机收玉米品种匮乏问题;大豆品种“中黄615”“中黄610”适合种植区域4000万亩以上,具有良好开发应用前景。与鸿翔、大北农等多家头部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式品种选育开发,有效支撑了粮食增产。深化院地(院企)合作。构建“市场出题,农业科研单位答题”机制,与省内地方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成立“出彩大豆产业研究院(桦甸)”“特色农产品检测产业研究院(白城)”“盐碱地综合利用产业研究院(镇赉)”“寒地高值作物双熟技术产业研究院(乾安)”,打造新型创新转化联合体。实施责任目标管理。坚持成果转化收益3年“翻一番”的目标不动摇,累计签订技术合同1920项,合同金额1.54亿元,到位经费1.18亿元,开辟历史先河,极大地激发了科研创新动能与活力。

四、深化科技服务,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彰显新成效

打通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必须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研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殷切嘱托落到实处。突出主导(主推)品种(技术)遴选。水稻品种“吉粳816”、玉米品种“吉单436”、花生品种“吉花23”和松辽黑猪等动植物品种入选农业农村部粮油生产主导品种;“玉米宽窄行交替休闲种植技术”“大豆优质安全丰产高效生产技术”等6项技术入选农业农村部农业生产主推技术。吉林省入选主导品种73个、占比21.47%,入选主推技术92项、占比52.27%,均居全省同行业首位。强化科技宣传与引领。2021年以来,国家和省级主流媒体宣传报道264次,内容涉及黑土地保护、西部盐碱地改造、肉牛种业创新、生物防治等众多研发领域。打造了自媒体宣传矩阵,依托“快手”“微信视频号”“抖音”等平台,举办助农在线直播326场,累计观看1093.5万人次;发布成果、技术短视频3084部,累计观看1.63亿次;提供电话咨询服务3510次。深化农技培训与服务。发挥国家级继续教育平台优势,承办7个省级高研项目,培训基层农技人员1810人。举办现场会42次、田间技术指导73次,发放技术手册8900册;进行技术培训126次,累计培训3.5万多人(次)。使技术、智力有效下沉,服务农民、服务生产。实施科技支撑乡村振兴行动。选派55名青年科技干部到12個县(市)、8家企业挂职锻炼,推动干部全面成长成才,提升地方科技水平。建立研究所与地方政府工作对接机制,在全省建立330多个试验基地(基点),与地方政府共建2个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5个科技示范县(市)、18个科技示范村(镇),打造乡村振兴样板。推动技术进入“田间地头”。2021年以来,集成创新的黑土资源可持续利用4大主导技术、13套技术模式得到广泛应用,为吉林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玉米滴灌水肥一体化产效双增技术”在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区累计推广1200余万亩,增收近20亿元;“载菌赤眼蜂生防技术”在吉林省粮食主产区累计推广面积1500万亩,减少经济损失22.8亿元。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未来,吉林省农科院将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精神为指导,聚焦省委、省政府中心任务,切实践行“为农”初心,认真履行职责使命,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人才队伍建设实现新跨越、再上新台阶,为吉林现代化大农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李   艳

猜你喜欢
吉林省成果品种
吉林省教育厅新年贺词
吉林省“十四五”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吉林省梅河口老年大学之歌
工大成果
品种选育彩版
吉林省完成1.4万公里农村公路“畅返不畅”整治
“走出去”成果斐然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种什么品种好?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