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大农业 开启新篇章

2024-04-07 11:51隋幸真雷博
新长征 2024年3期
关键词:黑土地农业

隋幸真 雷博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务农重本,国之大纲。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强调,“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让农民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2023年9月,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再次部署大国“粮”策。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仓廪殷实,是国家之福,是百姓之盼。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农业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

脚步深深,嘱托殷殷。吉林牢记嘱托,铆足干劲,围绕“争当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相继出台保护黑土粮仓、支持粮食生产、现代种业振兴等一系列重磅之举,启动推进“双千一万”标志性重大工程,将“大农业”列入“四大集群”之首……

2023年12月4日,省委书记景俊海到省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调研大农业产业集群建设工作时指出,打造供给保障有力、绿色高质高效、产业链条完备、竞争优势明显的万亿级大农业产业集群,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实际行动,是争当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扛稳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重任的重要举措。

大农业之于我省,不仅是品类完备、产业结构健全的农业体系,更是不满足于现有成就、突破瓶颈的奋进之举,着力打造供给能力强、产业效益强、科技实力强、经营者素质强、国际竞争力强的强农发展格局。我省在建设农业强省的道路上,步履铿锵,阔步前行。

深耕“黑土粮仓”,提高粮食综合产能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黑土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饭碗田”。我省65%以上的耕地是黑土地,80%以上的粮食产自黑土地,保护好“饭碗田”责任重大。

隆冬时节,走进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玉米标准化基地核心区,放眼望去,一行行玉米断茬坚挺站立,行与行之间覆盖着厚厚的玉米秸秆,黑土地好似披上了“黄金甲”。

“梨树县乃至整个东北的黑土区,都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夏秋多雨水,冬春有大风,黑土极易流失。”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王贵满介绍道,“这层秸秆就是在为黑土地穿衣盖被,风刮不动、雨冲不走,可以很好地解决黑土地面临的风蚀、水蚀等问题。”秸秆留高茬结合碎段后覆盖在地表,不仅能为土地提供“衣服”,遮风挡雨,还能让土地“吃”得更好。拨开枯黄干脆的茎秆、断叶,王贵满拾起几块颜色发黑、质地松软的秸秆碎片。“这就是去年打碎后的秸秆,现在已经开始腐烂了。腐烂之后的秸秆能够显著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黑土地越长越肥。”

梨树县地处世界黄金玉米带,是全国产粮大县,多年来粮食总产量保持在40亿斤以上阶段性水平。从2007年起,这里开始探索以玉米秸秆覆盖、全过程机械化生产技术为核心的“梨树模式”,形成粮食增产和黑土保护的叠加效应。

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吉林考察,在近距离察看黑土保护情况时强调:“要认真总结和推广梨树模式,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使之永远造福人民。”

情真意切,字字千钧。科学谋划,实干为先。

去年以来,我省推进“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构建良田、良法、良种、良技工程建设,促生产提产能。2023年,我省粮食产量达837.3亿斤,创历史新高,单产居全国粮食主产区第一位,连续3年稳定在800亿斤以上。

我省粮食产量取得连续3年突破800亿斤大关的成绩,得益于多年来一直在黑土地保护性耕作上下真功夫,不断拓展“梨树模式”的推广空间,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向着千亿斤产量目标迈进奠定了坚实基础。2018年,我省颁布实施了全国第一部黑土地保护地方性法规《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条例》,此后又多次进行修订,这为黑土地保护提供了有力法律保障。2021年3月2日,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全面加强黑土地保护的实施意见》,成立了以省委书记、省长为双组长的黑土地保护领导小组,高位推动黑土地保护工作,并提出明确目标:到2025年,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达到4000万亩,粮食产量迈上800亿斤新台阶。也是这一年,确定了7月22日为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日。3年来,我省深入实施“黑土粮仓”科技会战,连续3年举办“黑土地保护利用国际论坛”,成立黑土地保护专家委员会,建设1所创新研究院、2个重点实验室和5个工程研究中心,开展100余项重点课题攻关研究,建立3个万亩级核心示范基地、30个千亩级辐射示范基地,实施100个社会化服务组织、1000个村庄、10000名新型经营主体的“百千万”示范引领提升行动,先后构建东部固土保肥、中部提质增肥、西部改良培肥等保护路径,挖掘上盖下松、适度深翻、水肥一体等保护技术。2023年全省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3700万亩,实现5年翻一番,稳居全国第一位。

同时,我省深入贯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要求,着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粮田”向“良田”转变,不断夯实农业产业发展基础。建立省、市、县三级规划体系,制定《项目管理实施办法》《项目竣工验收试行办法》《项目监督检查暂行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围绕“田、土、水、路、林、电、技、管”8个方面,持续加强农田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加快把全省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坚持把高标准农田建設纳入乡村振兴、粮食安全、耕地保护等考核指标,列为省政府重点工作“赛马”内容,层层压实责任,加强跟踪督导,推动落实见效。2023年,新建高标准农田492.94万亩,为历年最多。目前全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380.2万亩,占永久基本农田的53.4%。创建示范区15万亩,开展工程化试点30.5万亩,全面夯实粮食稳产增产基础。

攥紧中国种子,端稳中国饭碗

粮食是社稷之本,种业是粮食之基。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

对于农业大省、粮食大省的吉林来说,种业振兴事关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为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省政府下发《吉林省种业振兴工程建设方案(2022—2035)》(以下称《方案》),为实现“千亿斤粮食”生产目标奠定种业基础。

《方案》明确今后种业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省创制优异种质资源100个,打造高标准制种基地15万亩,研发出突破性新品种30个。到2030年,累计创制优异种质资源300个,打造高标准制种基地20万亩,培育“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10家以上,累计研发出突破性新品种100个,品种自主选育和推广率达到85%以上。到2035年,累计创制优异种质资源500个以上,打造高标准制种基地20万亩,累计研发出突破性新品种200个以上,自主品种占比达到90%以上;1家以上玉米种业企业综合实力进入全国10强,2家进入全国50强,种业为粮食增产贡献率达到50%以上。

2022年5月,随着吉林长春国家农高区在公主岭市揭牌,一个国家级现代种业产业园落户吉林。农高区重点建设国内高水平的百万亩玉米种子繁育基地,加快推进中国农科院、先正达、隆平高科等一批科研院所和企业落地,强强联合承接研发项目,推动种业科研成果转化。

作为东北三省种子集散地,玉米、水稻等种子的重要研发基地,公主岭市持证的种子生产企业达55家,年生产种子7400万公斤,占全省用种量的三分之一以上。繁育玉米品种410个、水稻品种155个、大豆品种48个,自主繁育的新品种形成了“公主岭种子”品牌。

在和龙市光东村的试验田内,记者被一块块“数码农场”试验田深深吸引。试验田里进行了2000个渐进系品种的种植,单株育苗,单株插秧,每一株水稻都单独对应种子库品种信息,目的是通过数字化、标准化、精细化管理体系,搜集研发品种的DNA信息、表型数据信息,精准培育目标品种,提高育种效率,以高科技种子“芯片”成果,带动产业升级与发展。吉林省超和农业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左念国说,目前光东村数码农场试验田种植拟成果转化的品种有17个。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原创技术,将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育种系统。这个诞生在光东村的鲜活案例,投射出的正是我省种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种业兴,农业兴。一粒好种,千粒好粮。

2016年,国家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吉林试验站落户永吉县九月丰家庭农场。九月丰家庭农场与袁隆平院士下属的科研团队建立了合作关系,依托这个中心和多家科研单位,农场参与试验示范水稻品系、品种1700多个。农场又陆续开发出多种高钙、多胚、少糖的功能性稻米新品种,得到市场的认可。自主注册“袁氏国米”品牌,形成稻米种植、观光、研学、农旅、加工、销售的三产融合产业链。袁隆平院士曾亲笔题字:“三系稻花香,最牛知味米。”

“有良种良田还必须有好的配套设施才能多打粮。”九月丰农场主肖建波说,国家推动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我们高度重视,全力落实。谈话间,工作人员和肖建波商议,今年农场是否需要再增加几台无人机和视频探头,以满足“可视农业”的需求。

抓牢“藏粮于技”,推进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

年底是粮食销售旺季,伊通满族自治县大农长丰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社员们正将加工包装好的一袋袋大米装车发货。2023年,合作社的水稻迎来了丰收。“应用水稻抛秧新技术,增产10%以上。”该合作社负责人李英斌指着仓库里的水稻抛秧机说。

水稻有序抛秧技术是这几年我省推广应用的水稻增产新技术。2023年,我省强化高质高效农机及配套农艺应用,加大水稻抛秧机、大马力拖拉机等先进农机推广。在位于四平市的吉林中联重科智能农机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一台台水稻抛秧机陆续下线。这两年,该公司的上百台水稻抛秧机交付给各地农业经营主体,带动水稻有序抛秧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

水稻有序抛秧技术只是我省加强农机农艺技术融合、扩大农机作业“覆盖面”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省在全省东中西不同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玉米籽粒机收与烘干、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玉米秸秆机械打捆离田、高效植保等农机作业成熟技术,积极开展玉米免耕播种、水稻规格化育秧、水稻秸秆还田离田、遥控飞行植保、玉米籽粒低破碎收获、秸秆全量覆盖还田玉米精量免耕播种等农机作业试验技术,着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机耕、机播、机收水平分别达到96.9%、93.6%、88%。全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20个百分点。

农机一小步,农业一大步。随着我省农机装备总量的持续增长、作业水平的不断提升,带动社会化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农业生产方式、组织方式、经营方式发生深刻变革。一家家现代农机合作社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借助托管服务、订单生产等方式,带动更多小农户接触新技术、融入新模式,推动生产经营走向集约化、标准化。据统计,我省农机合作社发展到6500余个,农机服务组织达到9500余个,农机从业人员稳定在140万人左右。

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近年来,我省农机化开始迈进智能、信息化时代,农机作业管理工作效率大幅提升。

踏入中国科学院“黑土粮仓”科技会战长春示范区公主岭示范基地的“无人农场”,在田地边,技术人员手持笔记本电脑和手机,预先设计好收割点位,调整作业参数、作业面积、作业时间、作业线路。很快,收割前的准备工作完成了,工作人员轻点鼠标,农机被远程启动。只闻机械声,不见种田人。虽然天色已晚,但并不能阻擋无人驾驶农机“摸黑”作业。只见它动作一气呵成,沿着规划好的路径收割玉米,仓满之后,自动驶向卸粮处。公主岭市的“无人农场”在现有的吉林省农业科技示范园玉米生产核心科研基地和应用基地上,改造粮田基础设施和农业机械化条件,建设玉米全程生产的机械化、数字化、智能化无人作业节能生态基地,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升级转型,促进农业生产环节“机器换人”的重大变革。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陈国双表示,采用无人农机,可以24小时不间断工作。以1000亩地为例,人工驾驶大型农机需要10天到20天收割完毕,而无人农机只需要5天到8天就可以完成。

农机助力粮满仓,机具穿梭好“丰”光。站在希望的田野上,眼见一幅幅“科技农耕图”在广袤田野铺展开来。依托“吉林一号”卫星星座,建立“天地空”一体化数据采集分析平台,推动农业生产从“看天吃饭”转向“知天而作”。农业生产一线激荡新动能,让大国粮仓的支撑保障越来越坚实,“藏粮于技”落地生根。

厚植农业优势,构建多元发展农业产业体系

结束了一年的孕育,黑土地进入了“冬眠期”,但辛勤劳动换来的丰收却没有停止,腰包鼓起来的喜悦仍在白山松水间激荡。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指出,践行大食物观,合理开发利用东北各类资源,积极发展现代生态养殖,形成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多业并举的产业体系,把农业建成大产业。

穿行在绵延的长白山脉和广袤的黑土地上,在我省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壮美画卷中,肉牛产业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吉林由畜牧大省向畜牧强省跨越最为生动的注释。

“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对于我省大农业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具有重要意义。从“牛十条”“实施意见”到“产业规划”和7个专项政策措施,我省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政策体系,政策导向由重点支持养殖环节向全环节全链条覆盖延伸,更加系统、精准地助力肉牛产业。

我省是肉牛大省,2023年全省肉牛饲养量增速达9.9%,居全国第一位。

除此之外,我省肉牛良种繁育水平全国领先。筹划组建了吉林省肉牛种业创新中心和延边黄牛种业创新中心。全省国家级种公牛站5个,年产冻精1075.6万剂,销售冻精918.78万剂,同比分别增长28.3%和14.6%。国家级肉牛核心育种场4个。3家企业入选“国家种业阵型企业”,占全国7家企业的42.9%,位居全国第一位。

让“四个蹄子”追赶“四个轮子”,如擂鼓鸣号,百舸争流。

从1998年筹建肉牛屠宰深加工项目,到成为首批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畜牧业民生保供企业,如今,皓月集团构建了以良种繁育及肉牛养殖、反刍饲料、食品加工、生物大健康、制革、有机肥六大产业为核心的肉牛全产业链,年屠宰加工肉牛100万头、肉羊200万只,产业规模、品牌价值、进出口贸易额等多项稳居同行业全国第一。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沃金黑牛,每头综合产值在15万元以上,已经成为全国高端牛肉知名品牌。

担负起助推我省“千万头肉牛”工程重任,皓月底气十足。2008年,皓月集团制定的《鲜、冻分割牛肉标准》和《鲜、冻四分体牛肉标准》被确定为国家行业标准,实现了由企业标准上升为行业标准的跨越,对规范国内肉牛分割加工、提高肉品质量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皓月生化制品研发中心落成后,借助现代生物技术,利用牛副产品精深加工出多种生化制品及保健品,获得6个国家保健食品批准文号和3个国家发明专利。

延边州依托延边黄牛资源优势,不断拓展全产业链条,打造立体循环“牛”经济体系,“延边黄牛”品牌日益响亮。

通榆县巧借政策东风,积极探索“政府搭台+企业引领+金融助力+保险兜底+农户(村集体)”参与的“五位一体”肉牛养殖新模式,让农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梨树县通过采取“四级书记赛牛、村书记带头养牛”等机制,奋力做好富民强县的“牛文章”。

……

从产到销,从粗放散养到数字精养,我省养殖业充分依托数字应用服务,利用“吉牛云”“鼎e鼎”“动监e通”等信息化平台,加快推进“吉牛帮”乡村服务站建设,探索开发养殖场户“养殖信用码”和“吉牛云”信用金融产品,以手机为终端为养殖主体提供良种繁育、规模养殖、疫病防控、饲料供应、粪污处理、产销对接等全要素服务。打造“中国肉牛之都”,吉林蓄势快发。

中国蛋业看吉林,吉林蛋业看东辽。在过去,东辽县的蛋鸡产业早已声名远扬,以金翼蛋品为头部品牌的产品,年加工鲜蛋能力位居世界第一,因其产品质量领先市场,销路一直不错。但同时,东辽县也一直存在着头部企业经营种类相似、相关配套不够完善、市场空间有待进一步开拓等问题。为此,东辽县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整合12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相关规模化蛋鸡养殖场资源,依托品牌影响、产业基础和规模优势,谋划打造全链条的产业园区,并申请创建国家现代农业(蛋鸡)產业园。

项目建设是拉动地方经济的“火车头”。开足马力、奋力向前的金翼蛋品,只是辽源打造“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一个缩影。

辽源市把东辽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作为重点项目,不断整合资源,以金翼蛋品为核心的“中国蛋谷”规划项目不断延伸产业链条,鸡蛋深加工产业已辐射全省。

在东辽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另一角,智能仓储冷链物流建设项目也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作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一期项目,总投资3.4亿元的中国蛋谷暨智能仓储冷链物流建设项目诚如其名,具有全流程智能化、集成化、专业化特点。冷库周转量可达30万吨/年,冷链配送能力达15万吨/年,谋划到2025年核心产业产值达到200亿元。项目意在打造以“蛋”为元素的食品、生物制品、大数据集聚中心,成为世界禽蛋产业“硅谷”。

不仅如此,正在建设的蛋谷科技大厦,规划了蛋品大数据中心、政务功能中心、食品检测功能区、中国蛋谷展示区、电子商务服务中心等模块。截至2023年年末,平台总产值突破6亿元。

“一园五区一镇托一谷”,基础蛋鸡循环生态养殖区、金翼蛋品科技创新区、智慧冷链物流区、食品工业加工区、蛋业科技装备配套区五大产业功能区域外加一个环保蛋谷小镇,总投资120亿元的“中国蛋谷”项目雏形初现。

这里“中国蛋谷”崛起的精彩故事正在上演,那边“从无到有”的“鹅城”风景正好。

从不足18万只到突破1000万只,从之前的农户散养为主到发展鹅全产业链……白鹅产业,正成为舒兰市的“富民强市”新增长点。

2023年,舒兰白鹅养殖产值达到10亿元,直接带动农民增收1.5亿元。

舒兰地处“黄金产绒带”,鹅羽绒品质上佳。白翎羽绒制品有限公司在这里已根植30年,白翎集团总经理张玉宝说:“公司年加工羽绒800吨,羽绒制品10万件。年均实现销售收入1.8亿元,利税近800万元。”

舒兰市白鹅产业园占地面积34万平方米,聚集鹅肉加工、羽绒制造、产品研发等白鹅全产业链,计划投资14.2亿元,建成投用后年产值59亿元,帶动就业1.9万人。2024年将完成综合服务区、肉品生产加工区、屠宰区等八大核心区建设。

目前,国内已有许多企业向舒兰白鹅产业抛来“橄榄枝”。像磐石的海棠、梨树的花楸、伊通的百合、延边的黄牛等特色产业一样,舒兰的白鹅正成为我省现代农业产业的亮点之一。

立足资源禀赋,递出特色农业名片

一方山水滋养一方特产。辽阔的白山松水物产丰饶,孕育出的参菌鹿蛙产业成为我省拿得出、叫得响的一张名片。

自然人参万千,黑土精灵领先。

数据显示,2023年,我省园参种植面积14.5万亩、鲜参产量3.4万吨,林下参种植面积116.5万亩、鲜参产量3.4万吨,全省人参产业综合产值708.5亿元,同比增长10.3%,首次突破700亿元。

作为全国人参产量第一大省,人参产业是我省最具优势特色、最有发展潜力的富民产业。2020年,国家农业农村部、财政部批准在全国建成一批年产值超过100亿元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作为我省唯一获批的特色产业集群,人参产业正成为实施乡村振兴的新支撑、农业转型发展的新亮点和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载体。

冬季的长白山脉银装素裹,雪窖冰天,皑皑白雪覆盖着吉林大地130多万亩山间参地,小小的人参在这片黑土地之下静静地积蓄能量。

地处松江之源的抚松县万良人参小镇迎来一批又一批的远方来客,从大宗厂商到直播“网红”,无不助推着吉林人参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发展优势,“百草之王”让吉林这片沃土热流涌动……

为保障人参质量,我省先后制定15项人参领域国家标准和近50项地方标准。同时,为参农提供标准、绿色的种植方案。与种粮食一样,我省人参种植也全面开展测土种参和产品检测认证,全省园参平均单产由每平方米16公斤提高到20公斤,优质率达到75%以上。

优质种源才能种出“地道”好参。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参种,从源头和资源上,推进我省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有好参,还要深精研才有好产品。位于抚松县的吉林大学长白山资源与健康研究院,是新型研发机构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在展示大厅内陈列着人参大米、人参复合肽粉、人参蜂蜜等新开发的产品,品种丰富,科技感满满。

为使吉优农品走出“深闺”,“飞”上寻常百姓餐桌,2022年,我省与北京、上海、广州等10省(区、市)开展战略合作,在闽、港、澳等地举办“长白山人参”品牌推介活动。依托长春农博会、百户企业进吉林、浙江展销周等活动,全面提升“吉字号”农产品品牌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同时,各地区域品牌、企业产品品牌取得快速发展,特别是“抚松人参”“集安清河野山参”等区域品牌,“新开河”“紫鑫”“大自然”等企业品牌融入了区域优势、文化特色和健康养生等因素,价值和市场影响力迅速提升。

集山之精、蕴水之灵的小小人参,在政策和科技的引领下迈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同样依托长白山区独特的地理气候、丰富的林木资源、优质的水资源,我省还成功打造了国家级吉林长白山黑木耳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全面推动食药用菌产业园区化、集群化、规模化全产业链发展。

走进蛟河市黄松甸镇森百味食品有限公司,寒冬时节的生产车间忙活得热火朝天——工人们紧张有序地筛选、灌装、封装、打包黑木耳,准备发货。

如今“互联网+”浪潮迭起,森百味食品有限公司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助力,成功让黄松甸黑木耳搭上“网络销售快车”,实现“不出家门,卖往全国”。

为大力发展食药用菌产业,我省制定印发了加快推进全省食药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11项措施。我省黑木耳、灵芝、姬松茸、桑黄等食药用菌栽培规模达到29.6亿袋,其中,桑黄以900万椴的栽培量位居全国首位,黑木耳常年栽培规模26.4亿袋左右。2022年,“吉林长白山黑木耳”成功入选农业农村部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成为“吉字号”农产品品牌的“黑金名片”。

食用菌产业做大做强,不仅带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更有力推动了农村集体经济持续发展壮大。目前,我省国家级食用菌“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达65个,蛟河黄松甸镇、汪清天桥岭镇相继跻身全国特色产业十亿元乡镇。全省超3万农村脱贫人口通过“种木耳”实现致富。

长白山间菌菇朵朵,松水林岸蛙鸣一片。

林蛙,是生活于东北三省的特有蛙类,是集药用、补品和食用为一体的特种经济蛙种。林蛙油更有“绿色黄金”的美誉。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舒兰市林蛙产业从东部山区一家一户小范围粗放养殖逐渐发展起来,到九十年代逐渐形成规模。特别是从九十年代开始,林蛙产业已作为舒兰市的一种特色产业,不断昂首向前。近30多年来,舒兰市林蛙产业发展迅速,为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无独有偶,气候条件相似的永吉县林蛙产业也迅猛发展。截至2023年9月底,养殖从业人员超过300人,创造产值逾500万元。

“绿色黄金”变真金,农民致富“跳”上新台阶。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两千多年前,《诗经·小雅·鹿鸣》以“鹿鸣”起兴,表达出一派祥和气象。两千多年后,在吉林大地上,“呦呦鹿鸣”已成为农村美、农民富、产业兴的真实写照。2023年,我省梅花鹿饲养量60万只,占全国总量的一半以上。作为重要的特色农业资源,梅花鹿产业凭借资源优势成长为我省畜牧业经济的新兴增长点。

在梅花鹿产品交易旺季,每天天亮之前,长春市双阳区鹿乡镇鲜茸交易市场热闹异常,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在此抢抓梅花鹿茸等鲜货,交易场面火爆。该市场年客流量可达千万人次,旺季日交易额达千万元。作为中国最大的梅花鹿产品集散地和批發交易中心,这里是全国鹿业市场走向的“晴雨表”。

“我们这里大多数店是‘前店后厂的经营模式,通过养殖、加工、销售等进行融合发展。我们通过延伸产业链条让鹿产品走得更远,产品不仅卖到了全国各地,还销售到了国外。”吉林省鸣诚鹿业有限公司经理张世龙说。

鹿乡镇鲜茸交易市场的火爆场景只是我省梅花鹿产业繁荣兴盛的一个缩影。梅花鹿产业潜力巨大,要想产业发展好,更需在精深加工上下功夫,向科技要效益,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鹿乡镇围绕梅花鹿产业打造的特色小镇,集养殖、加工、销售为一体,是全国最大的梅花鹿产品集散地。目前,全镇梅花鹿副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发展到60家,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3家,围绕梅花鹿共研制开发出十大类1000多个品种,重点加大保健品、功能食品、化妆品项目生产开发力度,壮大梅花鹿产业发展规模,正逐步向全国最大的梅花鹿产品精深加工基地的目标迈进。

长春市双阳区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梅花鹿产业发展之路,辽源市东丰县梅花鹿产业三产融合发展的经验举措则让人眼前一亮。

在东丰县养鹿官山园内,二三百只灵动可爱的梅花鹿正在追逐嬉戏,游客与“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小家伙们零距离接触,感受亲近梅花鹿的快乐,拍照定格赏心悦目的人鹿和谐美景。

依托深厚的鹿乡文化底蕴,东丰县正在谋划实施皇家鹿苑文旅项目。“项目完成后,将成为东北地区知名的梅花鹿文化旅游体验地、旅游梅花鹿制品集散地,省内最具特色的民俗文化高地。”该项目负责人赵岩说。

绿野茵茵,花鹿成群。未来,我省将全力打造长春市双阳区、辽源市东丰县“两大产业核心区”,积极培育四平市铁东区、伊通县、延边州敦化市、通化国际内陆港务区、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等“精深加工园区”,加快建设长春、吉林、四平、辽源、通化、白山、延边“种源保护及养殖基地”,大力发展“梅花鹿+互联网”“梅花鹿+文旅”“梅花鹿+餐饮服务”等新业态,为实现千亿级梅花鹿产业一“鹿”高歌。

产业之花,结出硕果。我省人参、鹿茸、林蛙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黑木耳产量居全国第二位。参菌鹿蛙特色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正是我省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大资源观,发展多元产业的有效实践。

大农业是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的优势和基础。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吉林正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争当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牢记嘱托、勇担使命,继续绘就农业强省的绚丽华彩,为推进农业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李   艳

猜你喜欢
黑土地农业
保护黑土地的自然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保护黑土地刻不容缓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新农业 从“看天吃饭”到“看数吃饭”
欧盟发布短期农业展望
拯救黑土地,还我腐植酸
黑土地上稻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