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元素融入中医诊断学教学的探索 *

2024-04-07 20:09胡创政车志英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8期
关键词:诊断学中医学思政

何 磊 胡创政 车志英※

[1.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仲景学院)中医诊断学学科,河南 郑州 450046;2.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近年来,全球经济、政治的不断发展对中国高等院校的学生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教育的中心环节,把思政工作贯穿到高校教育的全过程中,从而实现全程、全方位育人[1]。然而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孤岛”困境,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教育格局没有树立起来[2]。这是因为在高校教育中,随着专业之间的分工逐渐细化,各科之间的联系逐渐减弱。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除思政课程外,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3]。

1 中医诊断学学科特点

中医诊断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疾病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体系中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是中医药高等院校教育中的主干课程。中医诊断学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中医思辨能力,提高医师临床诊疗能力具有相当大的意义。

2 中医诊断学与思政结合有良好基础

中医诊断学与课程思政进行结合,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首先,中医诊断学上承中医理论基础,下联各临床科目,其核心内容既体现于《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传统中医古籍中,又体现于《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等现代临床教材中。无论从中医课程设置的角度,还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中医诊断学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桥梁作用。其次,中医诊断学中存在着大量朴素唯物主义、辩证主义的内容,将中医诊断学教学与思政建设有机统一,存在着先天优势,更容易引起接受过现代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教师、学生的共鸣,是推进课程思政的重要力量。因此,在中医诊断学的教学中,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统一,解决“两张皮”的问题,能培养一批同时具备思政思维与专业思维的学生,使学生在之后的中医课程中得到长久的、多学科的、多方位的思政教育,从而达到“全程、全方位”的思政建设要求。

3 中医诊断学与课程思政结合点

中医诊断学内容丰富,包含历史沿革、基础理论、望闻问切四大诊法、辨证方法以及当代先进科技手段等。在如此庞杂的知识体系中,需要任课教师从中筛选出一部分适合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知识点进行相关教学,以适应新时代要求。

3.1 立德为先课程思政的本质是立德树人[3],对中医诊断学进行课程思政建设要依据其本质内容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中医学子作为“准医生”,要具有未来职业生涯要求的职业道德素质[4]。在中医教育中,应当有主有次。中医教师以职业素质教育为主、通识素质教育为辅,思政专业教师以通识素质教育为主、职业道德素质教育为辅。这与思政建设的要求并不是割裂的,也不是“两张皮”的问题,而是更好地抓主要矛盾,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更有助于全程、全方位育人。

具体授课内容可选择精讲《大医精诚》。《大医精诚》出自我国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的著作《备急千金要方》,其提出的医德、医术方面的要求是中医从业人士的职业行为准则[5]。孙思邈指出,要成大医者,需在“精”与“诚”两方面下功夫。精是指医者应当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诚是指医生应当具有仁慈普爱之心,对待患者应当无论贫富,皆一视同仁,不可凭借专业知识掠取不义之财。由于《大医精诚》的医德思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对医生的要求与期盼,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所传颂[6]。对于大医精诚的学习,可采用教师精讲、学生背诵、舞台剧等多种形式。教师对《大医精诚》内容的讲解,有助于中医功底尚浅的低年级学生理解先贤的医德思想,也有助于其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学生背诵以及舞台剧等多种形式,均是为了使其更好地理解、掌握大医精诚的思想。通过多方面的学习,不仅能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也能使学生在初学阶段通过熟悉原文学习一定的中医专业术语,从而达到精、诚两方面的进步。

3.2 文化自信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与经济、文化的融合,外来文化不断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着冲击,导致许多青年人丧失了对传统文化的信心,甚至全盘否定中华传统文化,掉入了历史虚无主义与民族虚无主义的陷阱。因此,当下对青年学子,尤其是中医学子进行民族文化教育,提高文化自信迫在眉睫。中医诊断学教师可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从中医学历史中选取典型案例,二是介绍中医诊断学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取得的进步。

典型案例可选取广为人知的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7]。故事讲述了蔡桓公狂妄自大,错失了疾病早期、中期相对轻松的治疗机会,使疾病进展到了后期无法治疗而最终丧命。这则故事虽然存在一定的虚幻色彩,但准确描述了在疾病的早期,通过准确的诊断,能较早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彰显了临床诊疗过程中诊断的重要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医学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在中医诊断学领域,较为典型的是中医四诊仪在载人航天中的应用。四诊仪是中医诊断学结合当代科技进步发展出的成果,主要作用为通过仪器代替医师采集四诊信息,并结合大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进而给出相应诊断信息。

在2021年,中医四诊仪首次进入空间站,通过科技手段为宇航员健康保驾护航,这一消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8]。这样的新闻信息能够告诉学生,中医并非固步自封,只知道从传统古籍中学习知识,中医也能大胆应用现代发展成果,并取得优秀的成绩。

对古代名医典故的学习、当代科技成果的介绍,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从业自信、学习积极性,进而达到提升其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目的。

3.3 思辨能力中医学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受到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古代朴素辩证唯物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的影响。中医学认为,人是有机的整体,内部与外部相统一、局部与整体相统一、动与静相统一。这些既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结合点,又是努力方向。在中医诊断学的教学中,可主要选取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矛盾的对立统一进行详细讲解。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体现在中医诊断学领域的诸多方面。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整体的生理病理情况必然会在局部有所反应。通过观察局部的反应,能够判断出目前人体的健康情况。如《黄帝内经》中的“有诸形于内,必形于外”就揭示了这一道理。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精髓部分在于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矛盾是对事物之间与事物内部存在着的对立统一规律的高度总结[9]。这一点与中医学中的阴阳学说有很大的相似性。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阳之间既互相排斥又互相促成,即对立统一,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相互转化。阴阳学说引入中医学,有力地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有利于疾病的诊断和防治。阴阳虚损辨证中,阴虚证、阳虚证、亡阳证和亡阴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培养学生阴阳辨证思维方式有利提高学生对中医学和世界的认识,有利于其抓住事物变化的规律,认清万事万物不断发展变化的本质。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更多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辨方法,并将其与专业课程教学相融合,更好地完成课程思政建设。

3.4 中医养生观中医养生是中医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针灸、推拿、食疗、气功等,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为中华民族的健康保驾护航[10]。养生观可选择津液辨证为切入点进行构建,人体津液的盈亏和输布运行障碍,对身体功能有重要的影响,并与脏腑如肺、脾、肾密切相关,正如《荀子·哀公》[11]云:“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正常的津液代谢能满足人体的生理功能需求,保证人体的健康;反之,则造成生理功能的损伤,如肥胖。肥胖属于中医“痰”的范畴,是津液输布运行障碍之一,也是许多疾病如心、肝、脑等疾病的潜在风险因素之一,已成为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因此肥胖也被称为“心腹大患”。通过对津液辨证的学习,学生具有良好的中医养生观念。培养一批有中医养生观念的未来医生,不仅对学生的身体健康有益,势必也会对其日后的临床工作产生积极影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层面的健康意识进步。

4 教学方法的变革

在课程思政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双重影响下,教师应当对教学方法适当改进,较为合理的有线上线下相结合、典型病例法、模拟病人。其中线上线下相结合不仅能避免疫情对授课进度的影响,也能为学生课下重复学习提供客观条件。典型病例法能在学生提高学习自信的同时对已学内容进行查漏补缺。模拟病人法能很大程度上缓解教学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提高学生的临床技能与医患沟通能力[12]。

5 小结

在当今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中,高校教师担负了更多的责任与使命,不仅要对学生专业知识负责,更要对学生道德品质、政治素养负责。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具备扎实的专业技术能力、过硬的政治素养、优秀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时也要求教师在不断强化自身的同时,加强教学能力建设,改进教学方法,进而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使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培养更多的中医人才。

猜你喜欢
诊断学中医学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全身 CT 血管成像诊断学》出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中医学对脑心的论述
基于现代网络通讯工具的中医诊断学教学实践与探索
诊断学教学中融入医患沟通技能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