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视域中顾明远教育思想研究

2024-04-10 01:38王丽莹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王丽莹,王 锋

(1. 宁夏大学 教育与社会学部,宁夏 银川 750021;2. 宁夏大学 人文与民族学部,宁夏 银川 750021)

一、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研究回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21因此,对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进行理论和实践探索,不仅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也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体现。综观已有研究,学界围绕“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形成了以下几点共识。

(一)初期研究聚焦“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内涵界定

第一,从不同角度对“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内涵特征进行科学界定。学界探讨较多、达成的共识主要体现在教育现代化必须紧密对标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求,在现代化的理念观念、制度体系、内容方式等方面深化理论创新,不断探索实践[2];需要从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新概括和新论断、新使命和新任务、新部署和新举措角度,了解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发展脉络和内在品质,阐释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未来向路[3];从区域视角重新界定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分析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特征[4]。

第二,在理论渊源上,为更深入理解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学界主要从“中国现代化问题”以及现代化中“工业化”的意义和道路等问题进行探讨[5];对具体教育领域现代化理论问题内在阐发,学界认为,教育强国需要努力建设与形成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理论与中国教育学,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理论基础[6];重点研究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理论性质、基本内涵、本质要求[7]。

第三,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动力机制具有独特内涵,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重大理论创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特点是追求高质量发展,促进教育的创新驱动[8]。目前,我国正处在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发展的重要阶段[9];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现了教育发展的阶段和模式,加快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10]。

(二)当前研究探索“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内容

第一,在时代要求、目标取向方面,认为通过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能加快建设教育强国[11];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在立德树人、人才培养、教师素质等方面具有理论先进性,可以给世界教育现代化提供借鉴,提升中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12]。

第二,针对现实问题、制约因素,强调我国的教育现代化进入关键期,在发展中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如资源分配不均、现代技术的异化、教育生态系统失衡等,这要求我们要寻求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最优途径[13]。

第三,在逻辑进路、向路特点、模式的选择上探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演进逻辑和向路特点[14];强调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须以问题为导向发展教育[15];也有探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战略基点及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历史逻辑、时代意蕴[16]以及发展模式、目标取向、核心内容等方面[17]。

综上可知,党的二十大以来,学界有关“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研究各有侧重,成果呈现递增趋势。这些研究成果,对党和政府的科学决策,对探索“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具有独到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但现有研究还存在一定缺憾和不足,虽然有从宏观视角对“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进行理论描述,但对现实可操作性分析不够;有对“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教育模式提出了构想,但对教育体系内部各个子系统的教育制度还缺乏深层次分析。特别是针对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成因及内在旨归,缺乏实质性典型案例研究。

基于此,笔者以顾明远教育思想内涵特质为依据,从理论蕴涵、精神向度、实践路径三个方面,分析顾明远教育思想蕴含的“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精神,以期为推动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二、顾明远教育思想与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理论蕴涵

顾明远是当代著名的人民教育家,被誉为“中国比较教育之父”[18]11。1929 年10 月生,江苏江阴人,苏联国立莫斯科列宁师范学院教育系毕业。现任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教师专家委员会主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担任多个学术期刊主编。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理论与政策产生了巨大影响。

(一)顾明远教育思想的内涵特质

新中国成立初期,顾明远满怀青春热血,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家国康宁盛世之时,他以赤子之心积极推动我国教育改革和创新;耄耋之年,仍然意气风发,积极探索“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实践路径。《中国教育路在何方:顾明远教育漫谈》《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顾明远教育口述史》《顾明远文集》《顾明远教育论述精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方法论》《奋进新时代,谱写教育新华章》等论著,是他从事教育事业的人生经历和教育实践的科学总结,也是他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重大教育改革理论和政策的有益探索,真实记录了先生大量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尤其是针对我国教育领域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弊端,提出了一系列观点和主张,字里行间蕴含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精神。“崇教爱生,求真育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血液般融入他对人民教育事业的人生追求中。那闪烁而充满深邃睿智的卓见,让世人看到:教育生活、教育事业、教育追求使他的人生饱满而光洁。先生论著频频获奖及其产生的强烈“轰动效应”是他从事教育事业的最好明证,也是日益引起国内外学术界赞誉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国内多家新闻媒介、报刊发表对他教育思想、教育实践的评论文章。“顾明远老师倡导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的建议,被写入2010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为《教育规划纲要》)”[19]中。“顾明远先生以‘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的宏大视野勤勉治学,对我国比较教育学科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0]有的学者认为现代教育理论、主客体统一论和比较教育理论是顾先生对中国教育理论界的三大贡献[21]101;有的学者认为他“是中国当代教育现代化的理论研究者和比较教育学家”[22]175。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当代教育学、中国比较教育学科的诞生与顾明远的突出贡献息息相关,先生因中国教育学和中国比较教育学科而闻名于世。

第一,教育的根本问题是顾明远观察生活的立足点,也是他积极探索和推动教育改革创新,倡导构建适应“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出发点。体现在内涵特质上,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起点,对教育的本质、价值与目的和教育现代化重大理论进行科学的阐释。他指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书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23]68

改革开放初期,他结合中国教育历史和现状,首次提出“现代教育”的概念。1980 年,他在《红旗》杂志发表了《现代生产与现代教育》一文,强调教育范畴与生产有直接关系。此后,又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教育现代化的论述,全面系统地探讨了教育现代化问题。他认为,现代教育是现代生产的产物,教育现代化就是要把传统教育转变为现代教育,目的是优化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促使教育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实现教育各层面由旧质向新质的转化[24]。

可以说,在顾明远有关现代教育与教育现代化的论述中,《试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世界教育发展的启示》《比较教育导论——教育与国家发展》《教育:传统与变革》等,始终贯穿着教育现代化本质特征与教育传统的现代转型理论观点。其中“学生主体说”不仅在学术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在实践中被广泛应用。

第二,在高等教育方面,顾明远认为高等教育的本质就是求真育人“求真就是追求真理,创新知识;育人就是培养品德、本领过硬的人才。”[25]高等学校不能将入学率作为唯一标准,要关注高等教育质量和结构的提升,他反对高等教育办学同质化现象,主张高等教育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培养不同层次人才。他在总结教育现代化基本特征、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学生主体说”已成为我国教育理论实践的共识前提,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力图推进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实践进程。

第三,进入新时代,顾明远的学理思考更加贴近人民教育实践,科学回答了时代、理论与实践中的重大问题,形成了主题突出、逻辑清晰、方法适切的教育观点。突出的表现在不是搜寻一些表面现象,而是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观点和方法,反思我国教育改革取得的成功经验和教育领域重大的现实问题。从中国教育生发、流变的社会现实中,对现代教育与教育现代化、教育专业性与学生主体性、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素质教育、教育制度与教育决策等问题进行系统的考察、追源、剖析和审视。他认为,教育应该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教育发展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为党和国家培育大批人才[26]。

(二)顾明远教育思想的价值取向

1.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价值基础:人类对自身完善的追求

现代化大工业生产决定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首次将人的发展问题与社会发展问题结合起来考察,不仅阐明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性,而且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性,就是教育与现代化生产劳动的紧密结合。马克思、恩格斯基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指出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一致性,提出现代化大工业生产决定要以全面发展的个人来代替只能承担局部职能的个人,要求劳动者应当接受教育。顾明远教育思想不仅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还主张知识经济时代要实现教育的民主化。可以说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首要条件,就是保证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顾明远同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结合人类经济新业态和数据信息的海量推送,提出培养适应新时代社会生产要求的“劳动者”。

一方面顾明远结合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全面发展的思想,指出:“人的全面发展已经不只是为了大工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而是人类对自身完善的追求。”[27]28当前知识经济、数字经济都要求个体将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终身学习纳入人全面发展的范畴中。顾明远不仅运用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而且提出了“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等主张,认为“终身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学习型社会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最终达到人类追求的最高目标”[28]。另一方面,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人才培养,教育目标是对不同层次人才培养所应当具备的知识、态度、能力和品格。

2.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稳固基石: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的人才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1]34进入新时代,教育的全局性、先导性、基础性作用更加凸显,国家对具备实践创新能力的人才需求愈发迫切。为此,顾明远认为,国家应高度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是要更新教育观念。他强调中国长期缺乏自主品牌意识的主要原因是对发达国家形成了技术依赖,导致的结果就是自身成为发达国家的加工厂。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培养创新人才,努力实现技术突破和技术超越。因此,要想在教育、科技上创新,就需要从学前教育开始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创新能力,这是我国教育现阶段的短板。在他看来,教育应在时代和实践中,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学生观、教学质量观、教学观和师生观”[29]。

二是要加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顾明远认为人与人是不同的,不仅天生的生物学遗传特性有所不同,而且后天学习和发展环境以及个人兴趣、爱好、理想、抱负等都有差别。因此不能用一个模式来培养所有学生,也不能用一个评价标准来衡量所有的学生。只有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他特别强调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因材施教与教育公平是辩证统一关系。促进教育公平不等于没有差异、不承认差异。对于教育而言,没有差异的公平不是真正的公平,也是不存在的。因为人的天赋、环境、个人努力程度都有差异。如果用一个模式来培养学生、用一个标准评价学生,那么对一部分天赋好的学生、努力的学生是最大的不公平。公平的教育就是为每一个孩子提供最合适他们的教育,使他们的个性、特长得到全面发展。

3.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重要保证:建立适合本国的教育制度

顾明远通过对苏联教育改革的持续研究,提出教育改革必须结合本国特点,主张必须探索适合本国的教育改革,建立适合本国的教育制度。

一是根据国情制定教育方针。顾明远认为,教育方针应结合每个阶段的特定任务和国家发展的现实需要,制定教育事业发展的总纲。如前文提及的《教育规划纲要》强调,教育要“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0]。教育方针体现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和培养途径上的不同侧重点。

二是以制度创新推进教育创新。教育创新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育强国的首要任务。教育创新的前提是教育思想的创新,要改变狭隘的教育价值观,树立现代社会人才观。他强调要对阻碍教育发展的制度进行认真调查研究和反思,通过教育政策研究为教育创新注入新动力。

三是提升教育决策的科学性。顾明远长期承担教育研究、教育实践和教学管理等工作。他认为教育决策是教育管理和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教育者要增强参与教育决策的主体意识,增强问题意识,主动参与教育决策研究与制定。第二,推进教育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充分尊重专家的见解和意见,确保论证决策的可行性、科学性、权威性和有效性。第三,要结合中国教育发展实际,借鉴发达国家相对成熟的理论和技术,构建本土化教育决策理论。

4.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现实应然:树立多样化的人才观念

伟大事业呼唤人才,伟大时代造就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1]33

为此,顾明远主张要人人成才,但是反对狭隘的人才观。“我们不能把人才观等同于天才观,或者把人才等同于天才。凡是有社会责任感、勤奋学习、努力工作、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都可以称得上是人才,而且应当相信只要努力人人都可以成才。”[31]在他看来,必须要树立多样化的人才观,以往我们更多关注一些拔尖人才,忽视了受教育中的大多数、人人皆可成才。教育培养具有差异性,尽管国家和社会倡导教育公平,这意味着教育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即保证每个学生均有受教育的权利,使每个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发展,不是指教育结果的公平,受教者存在差异性,要建设创新型国家离不开拔尖人才。

顾明远在强调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的同时指出:“我们要建设人才强国就必须有一批拔尖人才、国际性的人才、能在国际上竞争的人才。不能搞平均主义,我们要注意儿童存在的差异,承认差异,培养差异。”[32]173其目的是引导学校注重人才培养的方向性。

三、顾明远教育思想中关于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精神向度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教育发展新样态。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精神向度涉及辩证统一的三个重要表征,即“以人民为中心”、专业化教师队伍质量提升、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根本遵循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1]19党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推进中,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教育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任何理论脱离人民群众,都无法获得长久生命力。教育本质上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现代化以人为本是必然选择。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必须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依靠人民办教育,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实事求是地反映人民的教育诉求,调动人民群众参与教育现代化的积极性,最大程度地保护人民受教育的权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不仅揭示教育过程中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贯穿顾明远教育思想的始终。一方面,顾明远关注教育中的主体性问题,提出“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观点,强调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学生是教育的主体,确立一种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我国传统教育主要以教师传授为主,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顾明远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不是否定教师的作用,而是希望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去学习和探索,启发学生的主体性、塑造学生主体人格。学生是教育活动的重要参与者,不是被动接受教育,应主动实践和领悟学习的本质。在他看来,“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23]164,是对办好让人民满意教育的具体体现。

另一方面,顾明远“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还体现在倡导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为提高人的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他主张通过素质教育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把学生从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在德智体美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强调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新课程改革要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突出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彰显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根本价值。

(二)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基础是专业化教师队伍质量的提升

实现高质量教育发展的前提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顾明远认为:“机器无法代替教师,人要靠人来培养。”[33]强调教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即使在当今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环境下,教师的作用也是独一无二的,因为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和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帮助者,教师的知识和人格魅力任何机器无法替代。他从三个方面提出加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

第一,推进教师专业化。教师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指导者,自然与其他职业要求不同。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新的知识层出不穷,教师要想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必须以德为先,注重提升自身社会责任感、教学科研创新能力,具备高水平的教育知识、专业能力,系统掌握新思想、新技术和数字化技能。

第二,努力做到“敬业爱生”。“敬业爱生”是“师德的核心与根本”。顾明远指出:“所谓敬业,就是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所谓爱生,就是要用满腔热情来对待学生,热爱每个学生。敬业和爱生是密不可分的,它们统一在培养人才上。”[34]在他看来,教师职业特点,使其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性——爱生,使其遵循学生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才。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就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塑造学生的心灵,“培养孩子一颗完整的心灵”。他认为,“爱”和“兴趣”就是教育的真谛,要以爱为基础,注重孩子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第三,重视师范教育。顾明远提倡将培养优秀教师作为发展师范教育的根本,提出“师范大学办学示范论”,认为师范大学应从高水平的专业维度引领示范带头作用[35],同时强调师范大学特别是重点师范大学要增加研究生和进修生的比重,改进培养办法,建立研究机构开展科学研究。

(三)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历史根基是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基因和实践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教育现代化提供丰富的文化养分,是建设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取之不尽的精神源泉。顾明远强调“教育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总是受制于整个文化传统,只有从文化研究中才能认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教育的本质”[36]。

第一,坚持文化的“运动观”。在“文化传统”概念之下,“所谓的文化传统并不是单一的、抽象的存在,而是在历史的不同时期形成的多元的、复数的或复合的存在;它也不是同质或均质的,而是复杂多样的。”[18]314在顾明远看来,传统文化对中国教育影响深远,要转变教育观念,就需要厘清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脉络、主要特征、价值取向,自觉地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性的调适,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扎根中国大地,由此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

第二,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在中华传统美德、儒家学说、中华人文精神等各个方面,为构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理念提供了独特的精神品格。顾明远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着民族的精神、教育的精华。中国传统教育中的优秀精华是我国教育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37]136当今文化多元,中华文化的发展前景与“中国式现代化”有关、与“守正”“创新”的不断提升有关,它不能脱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更不能脱离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往、交流和交融。

第三,合理借鉴各国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各国的教育生发于各国的传统文化,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充分吸收各国先进合理的现代教育理念,完成对西方教育现代化的超越,形成中国特色的教育现代化。顾明远认为,在教育发展和变革中要尊重多样化的文化教育,主张要结合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以解决本国教育问题为基准,融合先进的现代教育元素,注意鉴别西方教育经验,防止盲目照搬,创造性地将别国先进合理经验本土化,构建适合中国要求的发展范式,为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服务。

综上可知,顾明远教育思想贯穿细致入微的问题意识和独特见解,其教育思想蕴含着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精神向度。

四、顾明远教育思想对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实践路径的启示

“中国式现代化是教育先行的现代化,教育强国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力量。”[38]顾明远扎根中国大地,在深刻反思我国教育重点、难点问题的同时,对未来中国教育改革的路径也进行了探析。

(一)提升教育创新驱动能力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既有世界各国教育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又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39]。这对教育改革提出了新要求,意味着我国教育要进一步突破自我、不断创新,才能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

为此,顾明远认为中国教育的改革创新与中国教育道路的实践探索不可分离。我国现代教育是一百多年前照搬西方的模式,近代以来,仁人志士为了救亡图存,提出“中体西用”现代化,效仿西方的教育模式。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全面学习苏联教育理念,但这些教育方式都不适合中国国情。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要根植传统优秀文化,在借鉴他国优秀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道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扎根中国大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从中国教育实际中总结规律,使教育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彰显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顾明远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方法论》《试论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的创新》中提出,改革的路径在于创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要以创新为动力源泉,着力加强三个方面:第一,创新教育思想观念,思想促进改革,改革为新思想产生提供发展空间;第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大力培养创新人才,充分发挥人才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推进人才强国建设;第三,教育创新需要在全社会形成创新文化,尊重人民首创精神,鼓励大胆探索,激发人民群众对科技、文化的爱好,为实现创新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建设充满活力的创新型国家发挥基础作用。

(二)促进教育综合改革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进行统筹部署,明确提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1]33的奋斗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育改革重点是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推进,以教育的公平性与民主性、全时空性与终身性,促进更深层次的改革。顾明远强调要动员全社会力量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一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需要进一步优化教育结构和教育层次,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要分类设置,拓展高职、本科、研究生间的衔接和上升通道。国家应建立从初级、中级到高级的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建设祖国的应用型职业人才。高等学校要始终坚持把自身与社会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把与企业合作作为学校的生长点,将提高学生参与、探究、创新能力作为高等学校的主要任务之一。

二是优化教育观念。“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灵魂,因为只有教育观念转变了,才有制度的转变和内容方法的改革”[40]。教育现代化是运用先进信息技术、数字化技术推动教育变革的过程,它立足于现代信息化社会,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导向,把教育优先发展作为我国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同时要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各界共同投入的办学机制[41]。

三是统筹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推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走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共同富裕之路,要解决当前我国面临的教育公平问题,“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支撑点”[42]。当前我国教育资源的分配还存在地区教育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对重点地区和重点学校分配的教育资源较多,而一些偏僻地区的农村学校往往办学经费不足,师资力量较弱。正是因为教育不均衡,才导致教育竞争异常激烈。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就要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提高质量是关键[43]。国家应统筹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打破城乡教育二元壁垒,努力推进教育基础设施公平化,大力扶持农村地区教育事业,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进一步缩小中西部地区教育差距。在师资力量方面,乡村教师是促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体[44],提升教育欠发达地区教师力量的供给,引导更多优秀教师投入振兴乡村教育,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三)推进教育数字化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AI 等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教育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教育领域的新生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45]在大力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进程中,需要处理好教育数字化与教育规律之间的关系,构建完善的数字教育体系和机制。

一是重视教育技术的革新和发展。顾明远认为:“在这个新的网络世界里,教育工作者需要帮助新一代‘数字国民’做好更加充分的准备,应对现有数字技术乃至今后更新技术的伦理和社会问题”[46]。“教师应利用互联网的特点为每个学生设计适合他们的学习环境,同时指导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正确策略和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与学生共同学习。因此,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设计者、指导者、帮助者以及和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47]。他把“人”置于“技术”之上,表明科技革命中人对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性。

二是强调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我国已进入数字化人才刚需时代,整合数字资源、利用数字化手段、挖掘教育智能信息、推进新技术。支持教育数字化创新需要汇聚国内外最优质的教育资源,整合数字图书馆、文化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资源,发展数字化教育公益,鼓励社会各界教育捐赠的积极性,建立学校、社会、企业等资源共享机制,创新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方式,提高教育资源的社会使用效能。

三是建立系统完善的数字化人才培养体系。在培养大量具有创新精神高技术人才的同时,“建立系统完善的数字化人才培养体系有助于推动数字教育建设,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创新发展夯实人才基础”[48]。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数字化技术应当提升学生的数字化素养。在教育过程中,数字化拓展了学习空间和时间,提供了新型学习方式,互联网数据可以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制定适合每位学生的教育计划。教师利用新媒体数字化智能平台,正确捕捉学生的兴趣点和关注点,形成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新机制,推动教育数字化普惠发展。

五、结语

目前我国“正处于从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向整体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期”[44]。在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中,高质量教育是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事关国家发展、民族的复兴。只有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才是为国家谋未来。在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加快优质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和城乡统筹发展的同时,要特别加强农村地区和边远山区的教育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智力支撑,充分发挥教育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作用。我们要站在人类文明创新发展的高度来思考、看待教育,着眼于教育的定位和作用,积极探索新征程中教育承担的使命和责任。

顾明远教育思想蕴含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特征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深刻地阐述了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1]34,并彰显了“教育要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强大支持”[49],实现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人民期盼。从理论蕴涵、精神向度、实践路径三个层面,笔者总结了顾明远对教育的本质、价值、目的的科学阐释和反思,并借此管窥中国教育与改革的方向。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