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科技期刊编辑如何防范学术不端行为

2024-04-10 13:51郝秀清
天津科技 2024年2期
关键词:不端科技期刊学术

郝秀清

山东理工大学 山东淄博 255049

在科研论文撰写和发表过程中,学术不端行为屡见不鲜,严重污染了学术风气,阻碍了学术创新的步伐[1]。新媒体背景下,科研论文中的学术不端行为花样翻新,一些隐性学术不端行为需要编辑、审稿专家花大力气才能发现。因此,从多角度、多层面防范学术不端行为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科技期刊在我国迈向科技强国的快速发展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科技期刊编辑作为科研论文出版过程中的质量把关人,必须担当起抵制和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职责。

1 产生原因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科技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快速便捷地获取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最新信息,但信息的快速传播和获取也为各种学术不端行为创造了便利条件。虽然各种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在发现内容剽窃和重复发表等学术不端行为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使得简单的文字抄袭、重复发表等行为逐渐变少,但新的学术不端行为改头换面,开始以更加隐蔽的方式出现。

学术不端不是一种孤立的社会现象,其形成原因有多种,既与我国长期缺乏有效的教育引导机制和监管、惩处体系及科研评价机制的错位等社会原因有关,也与作者缺乏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认知及急功近利等个人原因有关[2]。科研论文作者在学习、工作中都会接触到有关学术诚信、科研诚信的信息,但是还有很多作者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认知不足、理解不到位,认为只要不抄袭、不作假就不算学术不端。郑晓梅等[3]通过“问卷星”调查平台,对科技期刊编辑人员和科研人员进行了在线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回收的5 839 份有效问卷中,只有33.46%的人表示对我国出台的科研学术规范内容很了解,41.17%的人处于基本了解状态,还有25.37%的人处于不了解的状态。卜永强等[4]对某地区高校全日制在校学生对于高校制定的学术不端惩戒措施的了解程度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非常了解的只占11%,一般了解的占53%,略有耳闻和毫不知情的占36%。认知上的缺失是学术不端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科研评价体系还不是很科学、完善,科研论文作为科研成果的重要载体,在科研评价体系中有着相当重要的位置,科研论文的发表与作者的职称评聘、学位申请、课题申报、业绩考核、学术评价等直接挂钩,一些科研人员为了完成硬性指标、获得充裕的科研经费、更快地晋升,在利益的驱使和侥幸心理的作用下实施了学术不端行为。监管惩处机制的缺乏、处理结果不够公开透明使得一些有学术不端行为的作者并没有因此受到惩处,甚至有些惩处点到为止。学术不端行为实施者的低成本付出和高回报对周围科研工作者造成不良的负面示范作用,导致有些科研工作者心态失衡,希望通过实施学术不端行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2 主要表现形式

我国新闻出版行业标准《学术出版规范 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CY/T 174—2019)[5]中界定的论文作者学术不端行为主要包括剽窃、伪造、篡改、不当署名、一稿多投、重复发表、违背研究伦理等。新媒体背景下,科研论文中学术不端行为表现形式也发生了变化,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经过变换的图表、数据和公式

新媒体背景下,信息的获取更为便捷,随之而来的科研论文中图表、数据、公式的剽窃、伪造、篡改等隐匿性很强、较难发现的学术不端行为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已成为重灾区[6]。这类学术不端行为主要表现为:表和图的形式互换,即将表格中的数据以折线图、饼状图、柱形图等形式表达,或将图中数字抽出以表格的形式表达;将图或表中的数据以文本表述的形式表达;更换公式中代表变量的字母;随意编造、篡改、抄袭数据,以满足论文结果的需要;对图片进行裁剪、抹除、拼接、平移、缩放、色彩变化等处理,生成隐蔽性较强的伪造图片。对于经过“修饰”的图表、数据和公式,目前国内的学术不端检测系统还无法自动识别,这类行为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

2.2 经过重组或翻译的文字

近年来,随着各大数据库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广泛应用,直接抄袭、剽窃等性质恶劣的学术不端行为已不多见,但新的形式悄然而至,如通过语序的变换、表达方式的变换、同义词替换等方式将其他论文中的观点进行重组,用完全不同的文字来表达实质不变的内容,这种深层学术不端行为可以很“精准”地通过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检测,它同跨语种抄袭和翻译国外文献成为近年来出现的最难被发现和判定的学术不端行为之一。此类论文经过作者的“精心”加工修饰,很难找到可供比对的原文,这种相对隐蔽的高级抄袭行为很多情况下会被列为“存疑”状态,且处理起来较为困难,需要编辑和审稿专家详细阅读和仔细分析。

2.3 “代写代投”和“一稿多投”

随着论文发表需求量的增加,由中介机构运作的“代写代投”论文数量也逐渐增多,这些中介机构以“代为润色”论文为幌子,通过高价收费的方式,代写、代投论文。中介机构中从事论文写作的人员有很强的专业功底,可以在一篇论文的基础上“加工”出多篇能顺利通过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论文;代投人员负责论文的批量投稿,有的甚至利用期刊采编系统的漏洞提供虚假审稿人,通过伪造同行评议的方式,顺利通过期刊的审核。在当前学术环境下,“一稿多投”现象仍然存在,国内大多数期刊较长的发表周期显然很难满足作者发表论文的需求。科技期刊编辑工作中可能会不时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作者在收到修改意见后要求撤稿,当询问撤稿理由,个别作者也会实话实说,表示稿件同时投给了多家期刊,有期刊已录用;还有些作者以“实验数据有问题”“结论不完善”“未和导师沟通好”等各种理由搪塞;甚至有些作者在论文录用进入编校流程后以“发现论文存在重大问题”为由要求撤稿。这些“一稿多投”行为无论发生在稿件处理的哪个阶段,都极大地浪费了编辑资源,影响了编辑部的正常工作,也对编辑人员造成了心理伤害。

2.4 不当使用AI工具生成论文

近年来,人工智能(AI)技术飞速发展,使得AI写作在许多领域得到应用。AI依靠大数据,为内容创作提供了便利,但AI生成的内容在价值判断和版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还需要法理和伦理上的探讨[7]。虽然在管理层面上对于使用AI工具生成的论文接受程度如何还没有定论,但在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中,AI写作工具是实现不良意图的“有力助手”已是不争的事实,已有不少由ChatGPT等AI工具输出的学术成果流入了学术界,这类学术造假事件引发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8]。2023 年6 月14 日,《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编辑部发表声明:如论文中主要内容是利用AI工具生成的,一旦发现,将以学术不端行为处理。AI论文是基于数据库的内容生成的,不可避免地会存在知识盲区和虚假信息,不当使用AI工具生成科研论文这一新兴学术不端行为会损害学术成果的科学性、可靠性,严重威胁学术诚信,应当引起编辑的高度重视。

3 防范措施

学术不端行为的防范和治理需要社会各界和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处于防范学术不端行为一线的科技期刊编辑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在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严格落实防范措施,以“防”为主,以“罚”为辅,最大程度地降低学术不端行为的危害。

3.1 完善制度和规范稿件处理流程

学术不端行为会渗透到出版的各个环节,编辑部必须加强完善内控制度,严格规范处理流程,构建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多层防线。编辑部可通过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宣传科研学术规范,完善并及时更新征稿简则、稿件处理流程等工作文档,避免编辑出版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制度漏洞。如在征稿简则中,列出哪些情况必须标注参考文献,哪些情况没必要标注参考文献,并明确提出署名要求;在稿件处理流程中,列出每个流程的处理时限,为规范稿件处理打好基础;投稿时要求作者签署出版协议、版权转让协议、诚信保证书,使作者明确哪些行为属于学术不端行为,及时停止可能发生的学术不端行为;根据提交的作者贡献声明甄别署名不当行为,根据提交的基金证明材料对标注基金的论文进行真实性、紧密性审核;对于作者推荐的审稿人,应通过公开信息(如电话、邮件地址等)查询,做好事前背景调查工作;在学术界对AI生成的论文还没有统一规范的情况下,编辑部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规范,杜绝不当使用AI工具生成的论文。

3.2 采用多种技术手段

科技期刊编辑在收到稿件后会利用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对稿件进行重复率的检测,但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开发的学术不端检测系统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在各系统中查重的结果也存在差异。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基于文字复制比的高低来判断论文是否存在学术不端行为,还需通过人工甄别确定。审稿专家的把关作用尤为重要,田旭等[9]的研究也表明,所发现的学术不端行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由外审专家查出的。“小同行”审稿专家在科研工作中要阅读大量相关领域的中外文献,对于论文的研究意义、应用价值、创新性、是否存在学术不端问题有比较准确的判断能力,对于将图表和文字叙述相互转换的论文、重新包装图表的论文及翻译而来的论文、参考文献用而不标的论文等检测系统无法查出的问题,审稿专家的“火眼金睛”能发挥很大的作用。目前,不同检测系统依赖的数据库收录数据的来源、类型、数量均有差别,没有一个检测系统能完全覆盖全球所有的期刊数据,实际操作过程中,可在各环节交叉利用多平台、多系统对来稿进行检测。同时,编辑应关注和及时使用新推出的对AI论文进行识别的工具,如国内的生成内容识别工具AIGC-X可提供AI 内容抄袭、论文造假检测服务,以此来防范学术不端行为。

3.3 提升编辑自身素养和能力

在科技期刊出版过程中,编辑要参与出版的各个流程,负有对论文学术质量和学术诚信双重把关的职责,在防范学术不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媒体背景下,学术不端行为呈现出的多样性、复杂性、隐蔽性特点对编辑的专业能力和防范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编辑只有具有较高的学术素养、敏锐的判断力和较强的甄别能力,熟悉有关政策和标准规范,才能准确判断论文价值,更好地与专家、作者沟通,并及时发现论文中的学术不端行为。编辑要保持终身学习的热情,通过参加继续教育、参加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等方式,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掌握、应用新技术的能力。如编辑只有掌握一定的统计学知识,才有可能发现论文中的数据造假;编辑只有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才能选择合适的审稿人。同时,编辑也要增强自身道德修养和责任心,提高识别能力,及时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特别是对于涉嫌学术不端的论文,不能一退了之,应主动联系作者,核实文中是否存在学术不端问题,如果确实存在,则要指出文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作者进行科研诚信教育。

4 结 语

我国是科技论文产出大国,作为科技期刊编辑,有义务承担起科技期刊“守门人”的责任,不断提升自身的科研水平和专业素养,学习、掌握、利用最新的检测技术,增强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意识和能力,维护科研诚信,共同抵制学术不端行为,为科技期刊的健康有序发展做出积极努力。■

猜你喜欢
不端科技期刊学术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规范科学技术活动 抵制学术不端行为
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论文作者学术不端行为类型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肝胆胰外科杂志》来稿中常见的学术不端问题
关于本刊启用“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检则系统”(AMLC)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