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三代守成之主如何稳定天下

2024-04-10 02:46许倬云
领导文萃 2024年7期
关键词:景帝文景文帝

许倬云

汉高祖死后,吕后相当能干,但评语并不好。惠帝的性格比较弱,吕后的性格很刚强,所以吕后就带了一大批内侄,也不管辈分,硬是要儿子娶了辈分不相当的娘家人做太太。这是不太合理的事,她的目的是要把权力转移给吕家。可是这样的做法并不让高祖的将军们接受,因此,昔日高祖手下的将军和大臣就搞了政变,把政权夺回给刘家。甚至还定了一条律:不姓刘的人,不能封王,只能当诸侯。

等政变完成了,要找个刘家的人回来。这些大臣就说,刘家的儿子很多,我们要找个脾气好、娘家不凶悍、妈妈不能干、舅舅无才无德的人最好。于是就找了本来在山西当代王的文帝。

代王要重新确立刘家政权的合法性,是变成刘家集团的合法性,还是刘氏子孙的合法性,这是很麻烦的事。如果要讲领袖的才干、魅力,刘邦手下的大大小小将军、臣子中颇有几个能干的,他们心里会想:我们是革命弟兄,天下是我们一起打的。因此他们会认为这个集团有合法性,而他们如果要抢这个天下,别人是拿他们没办法的。所以文帝要面临的情势是既要赶走吕家人,又不能得罪拥立他起来的将军集团,还要肯定刘家的合法性,而他自己却是个无兵无卒的小王爷。那文帝该怎么办?

文帝先不动刘邦当年留下的规矩,先给大家安定,因为天下在打内战的时候已经有了十五年的动荡,老百姓根本吃不消。所以他采取的政策就是减轻老百姓的负担,简化法律,不跟老百姓收费,不扰乱老百姓的生活。他派出去的地方长官都是老老实实、岁数比较大、不生事的人;他派出去的司法长官都是温和善良,不会陷人于罪,而会选择从宽判定的人。

文帝这样的做法相当重要,他为政宽容以致牢狱屡空。看看现在世界上各处的牢狱都是人满为患,所以这件事相当不简单。文帝这个时候容易做到的,就是无为而治。但这第一步有个问题,就是不能搞太久;久了之后,会没有纪律。而且政府不太管、百姓负担轻的时候,官员也不好做事情,民间的豪强没有法律管,会出现豪强欺负百姓的事情。穷人不能告状,状告官府也是两边都说说就算了,因此黑白是非不是很清楚。

文帝的政策松到过于自由,确实会有社会不公平的情形,尤其是地方豪强鱼肉乡民。而他的儿子则是精明能干,父子两人,一宽一紧,一松一严,什么都倒过来走。文帝用老成人,景帝用年轻人,用壮年精明能干的。他的司法官员刻薄寡恩,法律条文越来越严,这恐怕是用来矫正已经相当腐败的吏治。在已经太宽之后,矫正豪强鱼肉乡民的事情,恐怕真要景帝这样的人不可。

景帝真正贯彻了中央政权的统一,削除藩国,巩固了郡县制度,并且以刺史监督诸郡。刺史就是丞相衙门里头一些中级的官员,定期派他们到各郡去巡视。全国分成十三个郡来考察,一个刺史可能巡视十几个郡。考察的大原则只有两个:官员有没有欺负百姓,大户有没有欺负小户,然后形成六条条文。但刺史没有一个是根据这六条来管事的,做事很是雷厉风行。这些官员的薪水只有六百石,郡太守有两千石,等于是派下级的文官去课查上级官员,由于他们手上有丞相令,所以随时都可以把郡太守带回丞相府免职。

文景两朝我们称为文景之治,一个是宽仁,一个是严厉且相当严明,所以文景两朝一松一紧,休息够了,然后又整饬它的纪律,让汉朝整个安定下来了。因此在景帝的时代可以做到路不拾遗。但这种路不拾遗和文帝在位时不一样,文帝的时候,因为经济发展得好,所以大家不想在街上随便捡东西,而景帝的时候是因为警察管得凶。

经过文景两朝,到了第三代武帝,遇到的问题又不一样了。祖父、爸爸这两代所累积下来的国家财富及所开创的安定局面,到了武帝手上的汉朝,恐怕是当时全世界治理得最好的国家,老百姓的生活比同时代的罗马高出不少。武帝生在这么好的环境,这么好的条件,他想做的事情是要真正建立汉家天子权威的合法性。

汉朝那个时代讨论王命论、天命论其实很多,还有秦朝为什么会垮掉,即前朝如何垮,后朝怎么兴,后朝如果和前朝做一样的坏事情,也是会垮掉的。

武帝时代这些轰轰烈烈的讨论,还包括董仲舒的一套理论。董仲舒那套理论是大宇宙、中宇宙、小宇宙环环相套,一模一样,天上星星是大宇宙,天地人也是大宇宙,国家是中间的宇宙,社会是小宇宙,人是更小一点的宇宙,人的肚子,天灵盖到脚底板也是天和地,也是一个宇宙,每个宇宙环环相套,每一个宇宙都有一个平衡。这样的理论也和今天所讲的内在平衡一样,从不平衡中去寻找平衡,永远去寻找动态平衡。

董仲舒的感应理论,就是大小宇宙环环相套,一环出现问题的时候,别的环跟着出现问题,出现问题要寻找平衡。中国的人生哲学是宏观的,对于汉朝来说,他的合法性是从文景两朝他们所表现的行为建立起来的。天命就是这样的,不然怎么会有好皇帝出现呢?把这套理论倒过来讲,天命在这身上出来了。

武帝这方面也很像美国的肯尼迪,肯尼迪执政的时候,正是美国国势如日中天的时候,所以他好大喜功。肯尼迪要证明美国了不起,武帝要证明汉家成功,所以汉武帝打匈奴,通西域,通西南夷,好大喜功,钱花了很多,事实上他也做到了。一下子动员了不少能干的人,当时人才之盛也是值得我们佩服之处。

此外,汉朝用人才也有方法,当时开始只是一个办法,后来成为考试制度的先声。最初是征求贤才,派人到西域。这条路从来没人走过,谁自认可以出使西域,就可以来报名,如果你说的办法通、有道理,就让你去试试,成功回来,要封侯要赏金都可以,可以带一批军队打仗,表现得可以就给你做。

通西南夷也罢,徙民到东南的会稽郡也罢,出使匈奴出使西域也罢,治水治黄河也罢,广招贤才,不问你的背景,只问你的才干。真正立了功的也确实满朝封侯,所以武帝手上大将、大臣,有很多没有出身的,就是因为他们提的建议有用,就被提拔,立了功就封侯了。这就开启了一个制度,如果要盘问他们,就要考试了。所以汉朝定下的制度,对中国的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董仲舒就是这样出来的一个人。武帝听说有个人叫董仲舒,请他来讲讲国家大事,所以他上奏了三篇文章,这就是《天人三策》,建议武帝国家应该怎么治理,选拔贤才应该怎么做等。皇帝听了不错,就采纳了。其中一个就是后来的定期考试,从那时以后,全国每个郡二十万人可以推选一人,送到首都来考试,首都考了以后,这个人就放在宫廷里任职。这样的政策帮汉朝选拔出不少的人才,就是拿整个国家的人事制度予以制度化。其中的办法之一,就是考文官,这样的考试一直延续到清朝科举,一直到现在的高考;另外,试用官员也是一个办法,也是很多朝代继续下去的办法,但汉朝有个办法是很多朝代没有做的,在官员上任之初就要立下一个军令状之类的东西,他们要答应做好哪些事,等一年后就会有刺史来考问,看看是否一条条地做到。我们今日对选举的官员很少是这样监督的。

汉朝的官会一下子爬得很高,也会一下子跌得很低,这样的制度使得汉朝可以有二十岁当上郎官,而三十多岁就当上丞相的,十年就可以从最低阶的官升到最高階的官。

文、景、武三代的守成之主,是一代一代、一步一步构成这种现象。这个汉家天下,从公元前206年到公元220年,其中文、景、武三朝有近百年的时间,将汉朝的天下稳定下来。汉家天下约有四百年,就因为它的基础扎得稳,不仅让汉代可以存活下来,而且对于中国历代政治,即使是一般的风俗习惯都有长远的影响。这个从创业到守成之主,其间的功劳相当了不起。罗马也是这样,但是仍及不上汉朝的繁荣。

(摘自《从历史看人物》)

猜你喜欢
景帝文景文帝
绳之以法
郭文景《川崖悬葬》多样化和声素材及其音响叙事研究
谗言止于自息
“《明英宗实录》诽谤景帝说”考释——兼论明代史家史权意识的复苏
汉景帝:七国之乱的罪魁祸首
罗文帝剪纸作品
止谤妙招
亲情背后的集权
——汉景帝对梁国的处理
郭文景歌剧作品中的两性形象剖析
论刘荣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