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章”里的中国史

2024-04-10 02:46大梁如姬
领导文萃 2024年7期
关键词:裴度官印公章

大梁如姬

可以说,官印是中国古代权力集中的重要辅佐道具,也是中国从“人治”走向有系统管理的“法治”的一道桥梁。

中国古代的官印材质有好几种,东汉初年学者卫宏《汉旧仪》记载:“秦以前民皆佩绶,以金、银、铜、犀、象为方寸玺,各服所好,自秦以来,天子独称玺,又以玉,群臣莫敢用也。”

在秦代以前,不仅天子和官员有证明身份的官方之印,民间也私刻自己所需的印,材质有普通常见的金、银、铜、玉,也有用犀牛和大象骨头刻的,那时候大家的印都叫玺,所以郑玄注解说:“玺者,印也。”只不过,秦始皇一统天下后,为了证明自己皇帝的权威和王霸之气,他所看好和钟爱的,就发挥一贯独占性,要求自他以下都不能用。

秦朝虽然短折而亡,但皇帝的权威一旦加固,就再不容挑战,汉代沿袭秦朝规矩,只有皇帝、皇后等人的印才叫玺,而且也只有他们才用玉制印玺。1968年从西汉刘邦和吕后陵寝附近出土的一块印有“皇后之玺”的白玉玺证明了这一规则。

那么漢代的其他官员呢?卫宏的《汉旧仪》继续说:“诸侯王,黄金驼纽,文曰玺;列侯,黄金印,龟纽,文曰印;丞相、将军,黄金印,龟纽,文曰章,中二千石,银印,龟纽,文曰章;千石、六百石,铜印,鼻纽,文曰印。”从最高爵位的“人臣”说起。从诸侯王开始,就必须配备自己的王印。诸侯王的印为黄金制,也叫玺。诸侯王之下是功臣阶梯,功臣一般封为列侯,列侯属于外姓人,身份上有很大一个滑坡,所以他们的印都直接叫印,也是黄金制。功臣团队之后,是朝廷主要做事的文臣武将们,丞相、将军是黄金印,名称上又改了一个说法,叫章。年收入在两千石粮食以上的官员,又下降一个等级,为银印。再之后的收入在两百石以上,千石以下的以此降规格,用铜做印。

一套规格下来,各级别的人身份层级都体现出来了。印章一词也因此诞生。不过,此时官员的印和章尚没有具体区别,到了南北朝时期,北魏才将印章用法区分开,刻着官职的印称印,刻着王侯等爵位的印则称章。

汉代及以前,官员的印基本都是随身携带的模式。但古代官员的官印并不藏在袖子里,如此高贵的身份特征,怎么能藏着掖着呢?所以,当时的官印基本系在手臂上,或佩挂在腰间。秦汉之际,官印的大小大约只在二三厘米见方左右,齐刷刷挂一圈都没问题,威风极了。

但每当官员犯罪受罚时,最象征性的一个处罚就是要追收回朝廷赐予的印绶。比如,东汉伏波将军马援被人诬告后,光武帝大怒之下就做出了“追收援新息侯印绶”的举动。得和失,不仅是面子问题,也会累及整个家庭的生存状况。

随着朝代更迭,官印的方方面面也在发生改变。到了唐代,虽然继续沿用官印制度,却和汉晋以来有了本质变化:唐代的官印不再是个人的官名印,而变成了官署印。什么意思?在汉晋期间,官印底下所刻的字一般都是官名,如“左丞相印”“假司马印”“西安丞印”等,而到了唐代,官印的刻字都改成了如“尚书省之印”“安西都护府之印”“尚书兵部之印”等官署的字眼。这种改变,反映的是官员制度的改革:“官名印”更多时候所代表的是担任职务的官员个人,所连带的相关权威也基本是当事人的;“官署印”代表的则是整个朝廷的部门,部门内的职位,无需再体现。个人在其中只是部门中流水线上的一员,流动性极大。

这样一来,“人治”的功能性弱了,取而代之的是制度和体系的运作。

变成“官署印”后,官印不再由官员个人佩戴,而是另设专员保管,称为“监印官”。又因此,官印的体积越做越大,同时,使用方法也更加严格了。比如,某项国家文件需要唐代中书门下的“堂印”盖章,必须先由“监印”官审查无误,然后取出官印,交由主持加盖的“知印”官具体操作盖章事宜。每一道程序都不止一个人经手,分化宰辅大臣权力的同时,也让朝廷文书更谨慎细致。

除了卸任解印,官印还会在什么情况下离开曾经的主人呢?当然是被偷。官印丢了,官位也没必要留着了。

中唐名相裴度从地方调回中央任中书省长官,不久又加平章事,是名副其实的宰相。二月,天气乍暖还寒,裴度在中书省办公,红泥小火炉,就着小酒,正惬意着呢,左右的人忽然报告说:“官印找不到了。”其他僚属都大惊失色,丢失官印可是大罪呀,唯独裴度面色不改,也不指挥手下做出应对措施,只是继续喝着自己的小酒。手下都禁不住想,相爷不会醉了吧?也不敢有所行动。

结果,没多久,左右的人再次来报,“奇了,相印又回盒子里了”,裴度听了,依然不发一言。周围的人一边佩服裴度不愧是宰相,有处事不惊的风度,一边好奇,怎么他丢了官印就能如此淡定不作为呢?裴度不紧不慢地答道:“这肯定是小吏们偷去盖他需要急于生效的书券了,我们要是大张旗鼓地抓贼,他必定情急之下把印烧毁或丢水里,让大家再也找不到。而咱们不着急,他办完事自然就把官印放回来了。”众人更加佩服裴度的气度,因为,官员丢失自己的官印,也是犯法行为,他却丝毫不紧张。

这项规则由来已久,1975年出土的《睡虎地秦墓竹简》中有一篇《法律答问》:“盗封啬夫可(何)论?廷行事以伪写印。”“亡久书、符券、公玺(官印)、衡羸(累),已坐以论,后自得所亡,论当除不当?不当。”意思是,官员丢印要受惩罚,即使后来找回来了,也不能免罪。而且,这项惩罚是双向的,伪造和偷盗的当事人,被抓到将是更严厉的处置。

汉朝对伪造“官印”的处罚也是根据伪印的级别,或者说盗用后将会产生的危害加以量刑,比如,伪造皇帝的各种玉玺,处以腰斩;伪造西汉二十级爵位中最高一级的彻侯印,犯人将被拉到热闹的集市当场斩杀,是为弃市;伪造一百石小官印,也要接受“城旦舂”的刑罚。城旦是被派到某地筑城,也就是变成劳役的意思。

即便是双向惩罚,甚至偷盗和伪造者所受的处罚更重,但考虑到丢失官印会给官员带来巨大麻烦,且他们不敢声张,而技术高超的偷盗者则不一定被抓获,因此,偷盗官印有时甚至成了对官员的一种报复。比如,明代李浚的官印就因为小人挟私报复而被盗,幸亏他自己机敏,略施小计就让偷盗者乖乖地将官印自动归还,反倒成了一段佳话。

这小小的一方印,既体现了古代的契约精神,又保证了官方的信誉。官员们文书交往中,看到末尾所戳的大印,也就没有疑虑了。对后世而言,官印的变革也让我们认识到了中国古代政府机构的进步和演变,以及各朝代的组织和运作形态,它也是一部微型中国史。

(摘自《国家人文历史》)

狄奥尼修斯二世手下有一个名叫达摩克利斯的马屁精。他很喜欢奉承自己的主人,大呼国王的生活一定非常快乐,以及他多么羡慕国王的财富、权力和幸福。狄奥尼修斯提议说,如果他想,可以尝尝当一天国王的滋味。

达摩克利斯简直不敢相信自己会这么幸运。然而,当他在国王的金色长椅上躺下,抬起头向上看时,只见一束马鬃绑着一把锋利的剑从天花板上悬下来,恰好在他心脏位置的上方。达摩克利斯从长椅上跃起,请求狄奥尼修斯的宽恕,并愿意放弃国王的特权。

狄奥尼修斯用这种戏剧性的方式告诉他,伴随权力而来的是高昂的代价。 

——[荷兰]曼弗雷德·凯茨·德·弗里斯《达摩克利斯之剑》

猜你喜欢
裴度官印公章
唐宋以来盐业古官印辑考
裴度失印不急找
一枚智能公章破解“两难”
裴度失印不急找
从几枚官印看辽统治者如何以佛教来巩固他们的统治
裴度失印不急找
谦虚
裴度还带
西夏官印史
一个公章管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