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为何以“高兴”训诫臣下

2024-04-10 12:56卜键
领导文萃 2024年7期

卜键

乾隆五十五年(1790)春,兩广总督福康安陪同新归顺的安南国王阮光平进京朝觐,兼以祝贺弘历的八十大寿。福康安奏报阮氏“欣慕中华黼黻,在汉口置买蟒袍”,后得知其想置办的为汉制圆领,乾隆帝即加责备,“见阮光平恳请入觐。边隅宁谧。未免心存高兴”;几日后,又告诫奏事时“务宜留心检点,据实声叙,不可稍存高兴”。当年六月,弘历获悉沿途的接待花费很大,龙颜小怒,认为:

总由福康安筹办之初,未能通盘斟酌,又复心存高兴,以外藩亲身入觐为史册罕觏之事,遂尔稍事铺张……

福康安系已故孝贤皇后之侄、首枢傅恒次子,堪称当朝将帅中第一人,极少受到斥责。三处的关键词都是高兴,词义则颇费思忖。

一时高兴:为政之大忌

弘历较早拈用该词,在改元之次年,告诫对象为新任陕西巡抚崔纪,其为青年皇帝看中的一个翰林精英。乾隆二年初,崔纪奉命派往甘肃出差,返回时受命署任陕抚,过半年予以实授。崔纪感激奋勉,经过一番考察,认为振兴陕西的最大问题是缺水,筹划打井灌溉。他很快起草了一份实施方案,希望与川陕总督查郎阿联名签报,孰知老查说“各郡有各郡之情形,各邑有各邑之地势”,建议他与各州府官员咨询商量。老查的话是善意和实在的,可新任巡抚的崔纪听不进去,待其离开后即行上奏。弘历阅后朱批:“此系极应行之美举,但须徐徐化导,又必实力奉行,方与民生有益。”

有了这道上谕,崔纪就大张旗鼓地干了起来。凿井灌溉当然是利民之举,而由上而下,硬性摊派,便弊端丛杂,迅速走向反面。崔纪心情烦躁,打点起精神,详细奏报开凿井口数目,无奈弘历已不信了,降旨:

知道了。此等事,若因一时高兴,冒昧行之,则不过徒启以开销之涂,而究无益于民。

此处“一时高兴”,应有急切建功、轻率冒昧之义。此时皇上已决定撤换崔纪,一个月后,就将他与湖北巡抚张楷对调。

高兴取巧:伊龄阿的浮沉

伊龄阿,佟佳氏,编入满洲镶黄旗。他自幼聪明伶俐,由内务府主事,出任两淮盐政。盐政、织造享有进贡特权,伊龄阿精心办贡,引起了皇上的关注。

乾隆四十一年三月,因金川奏凯往曲阜祭告,乾隆銮驾至泰安,伊龄阿已率两淮盐商在御道两侧张灯结彩,遂严切申饬:“伊龄阿未尝不以此为献勤见好,朕则甚嫌其多事,即花翎亦不赏给。”当年十月,乾隆接连四次传谕,皆涉及春间伊龄阿之举,并特意指出其“高兴症候”。

就这样,伊龄阿与淮关监督寅著互调了职位。两年后,乾隆看到在伊龄阿治理下,淮关关务渐有起色,复命伊龄阿回任两淮盐政。跌过一跤的他似乎稳重一些,乾隆四十五年春皇上第五次南巡时,伊龄阿主持扬州的接驾,办理得妥帖周全。此后,伊龄阿改调粤海关监督,再改长芦盐政。

有道是本性难移,伊龄阿的聪明脑瓜子又有些“高兴”了:先是奏请筹集四库文汇阁、文宗阁的誊录费用,朱批“不必”;接下来奏报新造宝莲航御舟一只,预备皇上南巡时乘坐。乾隆即加批示:

伊龄阿小有聪明,每每高兴取巧,朕屡加训饬,仍不知悛改,复作此无益虚糜之举,着传旨严行申饬。

弘历实乃好奇心较重之人,两天后命将所进宝莲航模型阅看。其实乾隆喜欢臣下奉上的新奇之物,嘴上骂得很重,心底应不无受用。至扬州后,乾隆对伊龄阿态度亲切,特赐宴席,擢升他为总管内务府大臣。

无知高兴:黄检跌了跟头

弘历一生颇重感情,功勋老臣故去,往往注意对其后嗣的培养。而弘历重用尔辈,又担心其年轻任性,常加敲打,所谓“高兴”,主要针对这个群体。

黄廷桂出身汉军镶红旗,历仕三朝,于乾隆二十四年病逝,生前极受信赖,历任两江总督、陕甘总督、吏部尚书等,位极人臣。三十九年七月抄检兵部侍郎高朴时,发现一部黄廷桂的奏疏刻本,弘历即加翻阅,接着发了一篇长谕,曰:

偶阅一篇,其所载皇考朱批,与颁行之朱批谕旨多有未符……自系黄检逞其高兴之见,专务虚名,而不度事理,辄为刊刻。不意黄检荒唐竟至于此!

黄廷桂仅一子先已病逝,孙子中以老三黄检较有出息。弘历根据文集中写到黄廷桂的追谥,断定此集刻于其身后,进而推定应是黄检所刻。他对黄检一向颇为欣赏,数年间将之由按察使、布政使,擢升为福建巡抚,未想到其新任巡抚仅半年,就发现了这么一档子事。就这样,黄检被立命解职回京,并要求将该书板片及刷印本,不管是自存还是已经分送者,一律解送京师销毁。

对于黄检私自刻印祖父的奏疏,乾隆定性为无知高兴,“可见黄检无知高兴,谬妄殊出情理之外”。无知,是说他不知谨密,不知自己曾下达过禁令;高兴,指其少年得志,以乃祖之勋绩相夸耀。但毕竟是故臣后嗣,那边厢黄检狼狈交印返京,这边厢弘历已生怜惜,赏给了一个正定知府。当年十一月将其升任直隶按察使,仅过两天,又擢为布政使。黄检拜折谢恩,称颂皇上之恩“如天而更高,如地而弥厚”,未想到再受训诫:

此等不通之文,非系黄检无知,即为庸劣幕宾所愚,其谬妄与刊刻伊祖奏疏如出一辙。黄检着传旨申饬,嗣后务痛加悛改,莫再高兴。勉之,慎之!

两年后乾隆赴五台山,听说黄检在山西任上声名狼藉,将他调为凉州副都统,又因消极避战将之解职,之后就再无消息。

(摘自《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