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闭环管理模式的医疗设备质量控制管理效果研究

2024-04-11 10:17李晨旭易丙万
中国设备工程 2024年2期
关键词:闭环医务人员医疗

李晨旭,易丙万

(1.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医学装备科,重庆 409800;2.重庆市武隆区人民医院医学装备科,重庆 408500)

就目前来看,医疗设备在医院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提高医院的诊疗质量与诊疗安全,应确保医疗设备的量值是准确的,采用双闭环管理模式,实现对卫生部门医疗设备质量的控制与管理,从而解决当前的医患问题,促进临床医学学科的高效发展。

1 双闭环管理模式分析

文中所述的双闭环管理模式,是通过申报的方式,对医疗设备进行闭环试验管理。运用双闭环的管理模式,增加对院内物资的保障,在提高带电安全工器具使用效率的同时,使定点医院内医疗设备在应用、存放、维护等环节都有保障,进而达到提高医疗设备质量控制效果的目的。

2 双闭环管理模式的医疗设备质量控制管理工作

2.1 更改原有工作理念,实现质量检测及控制

双闭环管理模式,通常是指借助先进的管控方式,如信息技术等,了解在工作中反复地、循环地出现的问题,针对问题进行反馈操作,增加在管理决策方面的辅助,解决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在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使管理效果得以强化。基于双闭环管理模式层面上进行分析。在医疗设备质控与计量工作中,应了解设备的应用成效,根据相关标准框架中的内容,实现对医疗设备质量的控制。首先,可通过计量检定的方式,执行对医疗设备的强制检定以及非强制检定。前者,需要优先确认强检范围,增加测量器具的应用并通过测量标准的辅助,使医疗设备在规定时间内被送往计量单位。使机构具备资质并满足授权要求后,方可对设备进行鉴定,以掌握医疗设备的质量是否合格。若存在不合格的现象,则需进行处理,若医院违规使用,则会追究其法律责任。

后者,则是运用非强制性的检定方式。通过测量器具以及测量标准的确认,让相关部门能够依法执行设备检定工作。采取定期的医疗设备检定工作,但此操作不可在院内执行,必须送到有资质的机构内进行检定。以保证其可以开具设备质量检定证明,使计量技术可以合理进行应用。

其次,应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中的内容,实际计量项目与医疗卫生安全具有紧密的关联。适当地拓展质量控制部门的工作范围,促使医院能够受到法律条例的约束,在满足强检项目要求后,对医疗设备进行维护管理。

2.2 强化医务人员意识,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能力

在医疗机构内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应具备较强的个人能力,使其能够在特定时间内完成诊疗任务,遵守医疗程序中的标准以及医疗设备应用规范,使它应用前期经过授权并采用标准评价的方式,技术能力以及管理能力有所提升,以通过评价管理的方式,强化医务人员的岗位意识,促使该部分结果向社会公开,以确保医学工程师的综合素质有所提升。

通过实验框架的创建,使从事医疗设备质量监管的人员可以遵循国家现行标准,执行后续工作。促使实验室内的工作可以效率化、规范化,确保医疗活动在开展过程期间有章可循的,进而激发临床医学工程师的潜能。

另外,通过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工作与医学计量方面内容的保障,使实验室的质量机制得到健全。在医疗设备量值精准的前提下,辅助医疗设备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促使医学工程学科可以留住先进的人才,达到提升医学工程师水平的目的。

2.3 制定质量控制方案,应用双闭环管理模式

对于医疗设备来说,其在医院的整体管理流程,通常是购入之前的设备评估、到货按照验收、科室使用管理、医学工程师的预防性维护等流程并采取相应的闭环管理措施,制定有效的控制方案,以保证管理效果。

(1)前期准备。在医疗设备质量控制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可提高对医务人员的工作方面的重视。在前期准备工作开展阶段,需划分管控主体,增加专业技术的应用,实现对制定部门医务人员技术的培训。使其在操作医疗设备时可强化自身的技术性能,采用规范的操作,增加在日常管理工作方面的辅助,促使现场的安全设备管理任务能够完成。

(2)存储管理。梳理医疗设备的使用流程,保证在设备应用完毕后可以放回规定位置。使设备在运维期间不会受到外界干扰,减少不可抗力的产生。同时营造出良好的医疗设备存储环境,以顺利执行医疗设备的存储管理工作。

(3)做好预防性维护。清洁保养,属于预防性维护工作,其主要目的是为保证医疗设备能够发挥出其作用。定期对医疗设备进行消毒,并通过全方位侦查的方式,掌握设备零部件的状态并制定防积水、防腐朽、防感染的方案,实现对医疗设备的日常监管。在进行日常清洁保养工作时,需要对设备的性能进行检测并在每次使用后,让医务人员将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记录。使该部分内容在数据库内进行存储,方便后续医疗设备出现问题时制定解决方案。同时,可采用外观检查→清洁保养→更换易损件→功能检查→性能测试校准→安全检查的方式,完善医疗设备的预防保养机制,做好设备的维护以及保养记录,确认好预防性维修的设备编号、设备名称、执行时间,然后,实行下一次保养及维护操作。

(4)数据上报分析。根据医疗设备的使用情况,做好记录并将医疗设备进行分类管理。区分设备的类型,记录其使用年限、应用频次、养护情况等信息,将数据进行分析汇总,为设备的维护、使用等提供数据支撑。

(5)闭环管理。为保证医疗设备能够满足医院的诊疗需求,可采用闭环管理的方式,增加医学工程部门的技术保障。

首先,可制定医疗设备的维修养护以及采购管理方案,让医务人员结合临床需求,对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调研。编写可行性方案,及时向上级领导人员进行汇报,听从其指示,以减少医疗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的问题。

其次,针对机房的采光、用电情况、温度、湿度等内容,制定安全管理方案。确保新购入的医疗设备能够完成检验工作,在确认设备的各项功能都能满足就医需求后,方可确认其功能指标并完成验收操作。

2.4 提升设备管理质量,合理创建信息管理系统

为提升设备管理质量,需合理创建信息管理系统,让医院内的信息能够共享,通过信息管理系统的运行,掌握医疗设备的具体情况,确保设备在应用前期各项信息都能上传到医院的设备管理系统中。

首先,可创建信息系统,采用信息整合的方式,形成医疗设备质量管理数据库,运用客户端/服务器的模式,形成医疗设备信息管理系统,选用SQL Server 2000软件,让工作人员在执行医疗设备的使用操作时,做好相应的记录,在信息系统运维期间,应确认管理人员权限、设备入库、退库方式,监控报废流程,运用数据表以及Visual Basic的应用,增加功能模块,实现对信息管理系统的编写。在应用期间,可采用提前登记的方式,使设备养护工作人员可以更好地了解设备的实际情况。采用定期技术考核或是知识培训的方式,强化医务人员的医疗设备使用安全意识,让其在成绩合格并掌握设备的使用方式后,方可上岗任职,以推动管理工作水平的持续优化。

其次,在信息管理系统中上传与医疗设备使用方法相关的内容。通过说明书的应用,让医务人员对照系统中设备的日期进行养护。采用提前预防的方式,避免医疗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异常,由此控制医疗设备的整体质量,实现对设备的管理。

同时,若在常规检查工作开展过程中设备出现问题,可采用系统检测的方式,确认设备的故障存在区域。运用逐一排查的方式,确保安全事故不会发生。采用定期监测设备的方式,让其出现故障后则可进行维修以及调试。

最后,若医疗设备在临床诊疗活动中的使用次数较多,应更加注重对设备的调试。在保证医疗设备能够正常应用的前提下,让医务人员对设备的使用内容以及故障进行记录。适当地升级医疗设备并在提高医疗设备使用安全性的同时,延长其寿命,保证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有所提升。

2.5 统一绩效管理目标,创建管理机制应用模式

结合目前医院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为医院做好医疗设备的应用基础。通过加强设备配置,做好设备规划使用方案的方式,统一医务人员的绩效管理目标,创建管理机制应用模式,促使医疗设备的可操作性得以强化。

首先,应重视临床医疗设备的运行方式,增加其中的技术保障,统一内部的绩效管理目标并设置2个维度的保障,使设备的临床运行方式能够符合诊疗需求。例如,遵循医疗器械相关的医疗管理方案,让医务人员在每次诊疗活动开展前期结合病患的实际状况进行分析,全面核查医疗设备的应用状态,促使诊疗功能得到满足。另外,可运用技术保障的方式,提高医疗设备的管理水平。通过各部门所颁发的安全卫生行业标准内容,实现对医疗设备安全性的评价,让其性能可以强化,增加在设备运行环节的保障性措施,进而确保闭合管理模式可以适用于医院的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工作中。

其次,因为在医院双闭环管理模式的应用期间,其中不仅涵盖了临床运行方面的内容,更包括技术保障与双闭环管理。所以,在执行闭环管理工作中,可增加对设备投入方面工作的关注,确认医务人员在应用设备时的操作主体。逐级开展诊疗工作,在操作医疗设备前要完成诊疗服务、疾病诊断工作。做好积雾、腐蚀、积水、感染等防控工作。

2.6 有效运用信息技术,实现设备的观察与评估

在双闭环管理模式应用后,医疗设备管理工作应融入大数据技术、云计算以医疗设备,通过正态分布的方式,使检验组与独立样本进行医疗设备组间的比较。这样,则可提高计数资料的实际占比,运用组与组之间的比较,掌握二者之间的差异值。

其中,对照组可根据医疗设备的使用以及质量进行分析。根据行业内的标准,掌握医疗设备的日常运行状态,增加技术保障内容的应用。

运用柏拉图数据,掌握设备中的电气问题,确认优先级1的设备类型,了解呼吸机、麻醉机、MRI机器、血压分析仪、CT扫描仪的状态。

也可通过考核标准的确认,使每位医务人员都能根据阅读结果。如2023年3月20日,某院受到政府补助5609.06万元,且子公司净利润(绝对值)在18.92%左右,对此,各单位提高对院内医疗设备关注,设置了设备的运维状态指标,使考核标准引入工资绩效的范畴内,定期或者不定期地执行人员管理。采用抽检分析的方式,协调临床科室与医学工程科室之间的关系。利用共用拟定的方法,实现对设备组的对照,以实现对设备质量的优化处理。

同时,在观察与评价指标设置过程中,以季度为医疗设备的采集基础。根据其运行利润率、收费增长率、技术支出率进行分析并设置两个对照组,了解医疗设备的成本效益以及其在本季度是否需要进行维修、保养。通过对医疗设备的常规管理,确认设备的使用年限以及可用年限之间的比值。

另外,可勘察本季度内医疗设备的具体诊疗时间,控制其在同季度内的增长比例,运用随机以及定期检查的方式,确保日常医疗设备的管理数据是准确无误的。逐步开展临床操作、信息数据、维修养护、报废处理等项目的检查工作,确认医疗设备在检查工作中是否满足诊疗需求。对医疗设备质量管理工作中的120项进行核对。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医疗设备管理制度应用过程中,应判断设备是否无法修复,或是已经超出使用年限。若医疗设备的损坏程度较为严重,通过维修已经无法满足技术指标的要求。同时,可通过提升技术人员综合能力的方式,降低其在医疗设备使用阶段的影响,使设备在应用过程中不会出现耗能过高的问题。若设备的零部件无法补充,存在年久失修的问题,在完成计量检测后,方可将其强制报废。若医疗设备是由自然灾害或被人为损坏,可按照报损处理。

猜你喜欢
闭环医务人员医疗
浅议医疗纠纷中对医务人员的法律保护
抗疫中殉职的医务人员
单周期控制下双输入Buck变换器闭环系统设计
京张医疗联合的成功之路
我们怎样理解医疗创新
双闭环模糊控制在石化废水处理中的研究
医疗扶贫至关重要
最优价格与回收努力激励的闭环供应链协调
一种基于全闭环实时数字物理仿真的次同步振荡阻尼控制
让真诚关怀为医务人员减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