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循环:“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的长程设计与实施

2024-04-11 17:30丁素芬倪晓华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4年2期
关键词:长程整本书英雄

丁素芬 倪晓华

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发布以来,“整本书阅读”成为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之一,又掀起了一股热潮。

一、整本书阅读的问题透视

现象一:三分钟热度的课前导读

关于整本书阅读的探讨,常常集中在课前的导读,看标题,猜封面,看腰封,知作者……导读课流于程式化。在导读课上,教师使尽浑身解数,学生看似兴趣盎然,然而有时导读了半节课,学生依然没有翻开书。教师导得过多,引得过细,反而消磨、取代了学生原有的阅读期待。在热热闹闹的导读课过后,教师对整本书阅读的指导常常戛然而止,学生的阅读又回归放任自流的状态。仅仅依靠导读课来推动阅读,整本书阅读经常会从“轰轰烈烈”走向“冷冷清清”。

现象二:如火如荼的阅读成果展

整本书阅读的“火热”,还常常展现在校园阅读节的各项活动中:童话故事会、神话故事展演、戏剧节……一块块展板,一场场表演,一篇篇微信公众号文章,阅读被“活动化”了。这类活动往往聚焦某一类书或某一个主题的书的阅读,缺乏对“某一本书”的适切指导。泛化的阅读活动,像是随机撒下一些种子,至于这些种子是否会发芽,会长出什么芽,均不得而知。在热闹的阅读成果之前,教师给予了哪些过程指导?学生是否有持续阅读的动力?阅读推进是全员参与还是极少数学生的狂欢?这些都经不起推敲。

二、动机循环: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困境突围

整本书阅读,需要学生长时间地浸泡在书中。阅读,需要持续推进,长程设计。当前的整本书阅读指导,关注导读激趣和成果展现,但对耗时最长、最具挑战同时又最具有价值的阅读推进过程却关注不够。

想要破解整本书阅读的现实困局,必须保持阅读中的“动机循环”,即不断刺激学生产生读下去的阅读动机,保持长久而浓厚的阅读兴趣,推进良好而深入的阅读行为,最终实现长程“恒温”的整本书阅读。想要持续推动学生的整本书阅读,应重视激发学生阅读的动力,并通过有序、长程的阅读指导,不断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动力,使阅读动机成为一种无限循环的能量,使阅读成为一种发自内心的愿望,以“动机循环”推动“有机阅读”。

三、基于动机循环的整本书阅读长程设计与实施路径

(一)构建期待视野,形成整本书阅读的动

机源

姚斯在《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中提出了“期待视野”的核心理论,他指出:“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种既成的结构图式。读者的这种阅读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叫作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1] 整本书的阅读体验,本质上是不断激发、满足、创生学生阅读期待的过程。构建学生的期待视野,是整本书长程阅读的动机源泉。

1.尊重差异,因人授法。

“期待视野”强调读者在文学阅读中的自我感受。2022年版课标指出,要“善于发现、保护和支持学生阅读中的独到见解”。整本书阅读应建立在不同的阅读起点、阅读期待之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读前微调查,鼓励学生主动了解书的作者、写作背景、写作特色等,还可以通过阅读前测,了解学生的阅读“前结构”,尊重学生不同的阅读起点和阅读初感,进行个性化的长程阅读指导。

如学生阅读红色经典小说《小英雄雨来》时,先完成导读单(见下页图1),通过微调查了解他人对这本书的阅读建议。通过填写“阅读初印象”,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封面、扉页和目录,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在此过程中,学生有意识地审思自己及他人对《小英雄雨来》的认知现状,建立起对这本书的期待视野。教师收集学生初阅读后提出的问题,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和困惑点,根据学生的阅读水平或阅读志趣进行分组,找准学生的阅读生长点,进行有针对性的长程阅读指导,引导学生充分感受“读程”的乐趣。

2.导读激趣,唤醒期待。

在开启整本书阅读时,学生已有的阅读体验和生活经验构成了其对这本书的阅读期待。通过导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唤醒学生的阅读期待,能够更好地使学生构建期待视野,投入阅读。《小英雄雨来》是一部红色革命题材的小说,与学生有一定的时空距离。学生在课文中已经学习了小说的节选部分,认识了调皮可爱的雨来。在《小英雄雨来》整本书阅读的导读课上,可通过回顾课文,唤醒學生调皮捣蛋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往下读”的愿望。笔者为学生提供了三个阅读“增量包”:小故事《雨来“勇救”管桦》、《小英雄雨来》连环画及《小英雄雨来》广播剧。

《雨来“勇救”管桦》的小故事,体现了《小英雄雨来》的影响力之大,小小的故事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连环画、广播剧的资源链接,则以贴近儿童的方式,让学生对小说有所感知,为学生打开了更广阔的阅读视野,构建起更丰富多元的期待视野。

3.制订计划,形成对话。

2022年版课标明确指出,应引导学生“根据阅读目的和兴趣选择合适的图书,制订阅读计划”“认识不同类型图书的特点和价值,根据自身实际确定阅读目的,选择图书和适宜的版本,合理规划阅读时间”。指向期待视野的阅读计划的制订,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并与文本形成对话交流。

2022年版课标对第三学段的默读要求是“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这为整本书阅读的一般进度提供了参考。在实际阅读中,学生的阅读速度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制订阅读计划时,可以先对学生当前的阅读速度进行前测,引导学生根据自身阅读速度,制订个性化的阅读方案,对每天的阅读内容、阅读时长有所规约。在制订阅读计划时,还应融入读者的初读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厘清文本事实,关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制订阅读计划,还应尊重每一本书、每一个学生的特点,鼓励学生制订个性化的、具有可行性和指引性的阅读计划。学生可以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这本书,根据自己的需要制订阅读计划。

(二)搭建话题支架,促推长程阅读的动机

循环

整本书阅读相较于单篇课文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厚、多元,若仍像单篇阅读一样精细剖解,必定会流于烦琐,学生会失去自主阅读和思考的空间。放任自读,又难免会走向“泛化”,容易出现阅读的持续动力不足、整体生长不明显等问题。“支架”理论认为,教师须针对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与其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学习支架,使其从目前的发展层次,持续提高潜能。在长程阅读的过程中,适切的话题支架,能够为学生提供任务驱动,促推动机循环,提升思维活跃度,实现有机阅读。

1.搭建有引领性的话题支架,聚焦“这一本书”的特点。

“整本书阅读”具有完整性、宏观性、结构化的特点,因此阅读的话题须观照整本书的内容,指向这本书想要传递的情感,引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品读文本、整合资讯、提炼观点、激荡情感,获得“这一本书”独特的阅读价值。在整本书阅读初始的通读阶段,话题支架的搭建意在厘清作品主要内容,初步感知人物形象。在深入推进阅读阶段,可以从这本书的文学母题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聚焦具有思维价值的“议题”。

根据《小英雄雨来》不同阶段的阅读需求,笔者搭建了不同层级、具有引领性的话题支架:(见下页表1)

《小英雄雨来》是一本红色革命小说,也是一部成长小说,作品的母题是“爱国”“成长”,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是雨来的人物形象和小英雄的成长之路。因此,在搭建话题支架时,应始终关注小说中浓浓的爱国之情,将讨论的背景放在抗日战争时代,发现雨来的“成长之路”,探究雨来的“成长之因”。推进阶段的话题具有动态引领性,直指小说的母题和主题,导引在学生阅读思考的关键点上,能够使阅读动机不断生发与循环,在持续阅读中获得生长。深化阶段的话题支架为“为《小英雄雨来》微电影设计镜头”,这一话题则具有思维挑战性,激励学生再次回读小说,解构小说,进行个性化的解读、思考、重建与深化。有引领性的话题支架,使得长程阅读的每一程都读得有动力、有意趣、有生长。

2.搭建统整开放的话题支架,激发阅读中的独到见解。

不同的话题支架,会导向不同的阅读路径。封闭的话题支架会导致“按图索骥式”的阅读,话题的答案相对狭窄单一,学生思考的空间较小,学生对话题的参与热情自然也不高。而搭建开放引领的话题支架,能让每位学生都有话可说,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在互相碰撞中生成独到见解。

笔者在引导学生感受“雨来”这个人物形象时,最初设计了如下的话题支架:

(1)感受可爱的雨来:书中有哪些场景表现了雨来的可爱?

(2)走近小英雄雨来:雨来还是一位“小英雄”,他有哪些英雄表现?

由于话题先入为主地给人物贴上了“可爱”和“小英雄”的标签,学生在讨论时就容易受限于这两个关键词,被牵引着在书中寻找证据,缺少思维的开合。学生在进行阅读交流时,虽罗列了很多雨来的英雄表现,但显得比较琐碎,缺少思维的开合和高度,对“英雄”的内涵及分量的理解比较模糊。

为了进一步统整内容,开发阅读,引导学生主动发现人物形象特点,形成独到的阅读见解,笔者将话题调整为:选择一个故事品读细节,想一想在这个故事中雨来有怎样的形象特点。在调整后的话题设计中,雨来的“可爱”与“可敬”,不再是教师直接给人物贴上的标签。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批注,小组讨论和交流,不断丰富对雨来的认识。在阅读推进课的交流中,学生踊跃分享自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边交流边在黑板上的情节梯旁批注雨来的形象特点,形成了不断延展、越来越丰富的板书(见图2)。由最初的“机智”“勇敢”,学生聊到了“团结友爱”“有责任心”“沉着冷静”“顽强不屈”等等,雨来的爱国小英雄形象由学生的点滴发现聚合而成,人物形象愈发饱满立体。学生在横向比较中非常自然地发现了雨来的“成长”,也读懂了“英雄”的含义。

当话题的设计更开放,学生的思考也会多元、开阔。学生每每在自主阅读中有新的发现,都会使其获得阅读的成就感,激发持续阅读的热情。而每一次的话题交流中,同伴独到见解的相互丰盈,“螺旋上升”的阅读体验,都在为学生展示阅读的丰厚意蕴,从而进一步激励学生再读、深读。

3.搭建有推进感的话题支架,丰富阅读中的审美体验。

搭建有推进感的话题支架,有助于原有的平面、静态的阅读转为立体、流动的深度阅读。加拿大学者乔·尼尔森提出的“焦点谈论法”要求在四个层面提问:客观性层面、反应性层面、诠释性层面、决定性层面。[2] 这为整本书阅读交流的话题设计提供了一個逻辑框架。要想在诠释性层面展开思考,关注主旨,挖掘价值,必然要搭建有推进感的话题支架,让学生在思维的流动中达成动机的循环,丰富审美的体验。

在《小英雄雨来》这本书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在读懂雨来人物形象的基础上,笔者搭建了诠释性层面的话题支架:雨来是怎样从一个可爱的孩子,成长为一名小英雄的呢?说说雨来成长的原因。

在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的过程中,“探究雨来成长之因”这一话题不断延展、推进。最初,学生普遍能发现“读书明理”“爱国种子”对雨来成长的作用,随着交流的深入,学生对故事主旨、价值也挖掘得更加深刻,将故事放到时代背景中去思考,从而感受到社会背景和自然环境唤起了雨来的爱国之情。通过资源的链接,原有的话题支架还可以生长出新的延伸思考的触角。如教师播放“抗日儿童团”视频,补充作者管桦的资料,拓展描写晋察冀抗战的其他红色小说,为学生打开新的视窗,不断推进思考,将“小英雄雨来”的故事读出不同层次的理解,从雨来一个人的成长读出“抗日儿童团”的责任与担当,感受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国人的爱国之情。从读一本书,走向阅读更多的红色革命小说。有推进感的话题支架,使整本书的长程阅读犹如万花筒一般不断延展,学生在读中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

(三)建设阅读银行,实现阅读中的自我生长

2022年版课标强调,要关注“阅读整本书的全过程”。建设“阅读银行”,即是形成一个陪伴阅读全过程的激励体系、评价体系,引领学生形成积极的阅读态度,保持持续的阅读行为,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获得源源不断的阅读能量,从而丰厚学生的阅读“储额”,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增值”。

1.以阅读单为引领,丰厚阅读“储额”。

在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不同形式的阅读单,让阅读过程有迹可循,让阅读成果可视化,让阅读积累由“量变”走向“质变”,为学生的深度阅读提供过程性保障。

在《小英雄雨来》整本书阅读过程中,笔者设计了与阅读全程交互的“伴讀手册”。这本手册犹如一本“阅读存折”,帮助学生记录阅读时长,积累阅读量,激励学生持续阅读。其中“我的阅读记录”指引学生摘抄小说中印象最深刻的细节,并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有助于学生通过摘抄、批注、反思,聚焦文字的细节处进行精读。收集分析学生的阅读记录,会发现学生的摘抄集中在环境描写、雨来的心理描写、雨来的英雄行为。通过分类整合,学生开展小专题研究的方向也就自然产生了。学生的阅读摘录和思考,化作了循环流动的教学资源。“我的阅读思考”则鼓励学生边读边思,保护学生自主阅读中的个性化体验。

阅读单,也是一份评价单。通过考评学生阅读单的完成质量,也能达到测评学生阅读能力的作用。如“我会梳理故事情节”阅读单,通过山形图帮助学生筛选提炼关键情节,抓住故事主干。“我为小英雄雨来石像写介绍词”阅读单,则启发学生转化视角对雨来进行再认识,高度凝练雨来事迹,感受雨来精神。完成阅读单的过程,锻炼了学生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统整概括的能力,同时也测评了学生在阅读中读写能力的生长,增加了学生的阅读“储额”。

2.以实践活动为载体,激发阅读自能量。

整本书阅读是一项长程的语文实践活动。在阅读过程中,围绕话题支架展开深入、开放的讨论,可以引导学生不断向思维深处漫溯。但如果仅仅是沙龙式的话题探航,学生则容易出现阅读方式单一、思维紧张,导致阅读倦怠。

在进行《小英雄雨来》整本书阅读时,可以设计“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见图3),以“布置‘小英雄雨来展馆”为真实的任务情境,将任务分解为一个个有趣的阅读活动,吸引学生不断读下去。开放、综合、有趣的任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提供深度阅读、长程阅读的场域。在阅读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身心真正“动”了起来,源源不断地激发出阅读自能量。在不知不觉间,阅读从“短程”走向“长程”,由“浅表”走向“深入”。

3.以阅读圈为依托,推动伙伴共生长。

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建立阅读共同体,能够帮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坚持阅读,大胆地发表读书心得,分享阅读经验。建立阅读小组,以伙伴阅读圈为依托,能够降低持续阅读的难度,激发持久阅读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阅读自信,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伙伴阅读圈的激励作用贯穿于整本书阅读的全过程。在阅读《小英雄雨来》的过程中,各小组初建,讨论确定了各自的组名:芦花村阅读组、正义小组、还乡河小组、红缨枪小组、游击队小组……起名的过程,也是组员对小说的人物、主题、意象初步感知与梳理的过程。伙伴阅读能让言语交流、阅读思考更自然地发生,指向语文能力的生长。在阅读推进过程中,各小组合作完成各项阅读实践活动,如共同绘制人物图谱、梳理故事山形图、讲演英雄故事、探究成长之因等。小组的项目化学习,让各成员在思维的碰撞中丰富了阅读视角,在讨论交流中提升了言语表达力。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展示阅读成果,如开展朗诵会、故事会、戏剧节等,让阅读成果更加丰富多元。以阅读圈为依托,真正实现了为长程阅读赋能,使阅读能力“增值”,有助于伙伴共成长。

参考文献:

[1]马骏骙,马长安.接受美学: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新思路[J].教学研究,2021(11):79-84.

[2]张丹丹.整本书阅读交流课中话题设计的四个层面[J].小学语文教师,2021(7-8):83-85.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科技城实验小学校)

责任编辑 郭艳红

猜你喜欢
长程整本书英雄
英雄犬
《论语》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低年级整本书阅读的推进与测评
长程动态心电图对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分析
“粗放式”整本书阅读实施概要
重走英雄路
绛红英雄谱
长程电子关联对聚合物中激子极化率的影响
自古英雄出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