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2024-04-12 09:47王清瑶张志豪张修宇
河南教育·高教 2024年1期
关键词:特色专业改革策略通识教育

王清瑶 张志豪 张修宇

摘 要:本文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为例,探讨了通识教育课程改革。介绍了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对通识教育课程的改革背景,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探索的效果,提出了进一步改革的建议。通过对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期能够为其他院校的通识教育课程改革提供借鉴与参照。

关键词:通识教育;特色专业;改革策略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和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很多高校选择开设通识类选修课,以期在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引导学生融会贯通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从而不断以新的观念和方法正确认识世界、观照现实、完善人格。

教育部副部长吴岩认为,以“本”为本是当前全球教育进程的共同认知和发展趋势,因此必须意识到本科教育的重要作用,把通识教育的精神贯穿本科教育过程中。然而当前大部分地方高校仍然以专业教育为主导,忽视了通识教育对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性。为改变这一现象,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迫切需要对症下药、破解难题。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是一所以水利电力为特色、工科为主干的高等院校,自成立以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水利电力专业人才,现如今专业教育已经无法满足国家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和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学校结合自身优势,根据教育部的相关规定以及学生发展需求,对通识教育课程作出了一系列的改革与探索。

一、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根据学校对人才培养方案中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要求,不断对通识教育课程进行完善。

(一)统一管理机构,严格审核制度

将通识类选修课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由学校人文艺术教育中心负责课程的申报与运行工作,由学校教务处负责运行过程的监控和管理工作。建立“二级学院—人文艺术教育中心—教务处”三级教学审核管理体系。二级教学单位组织教师进行网上课程申报,分管教学领导审批后,报人文艺术教育中心审批,结合学校课程设计、课程体系、任课教师条件以及新设置课程内容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讨论。对于适应学校课程多样化发展需求并能满足学校对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课程允许开设。同时,教务处负责教学质量监督与课程评估。

(二)优化课程体系,发挥专业特色

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紧密围绕学校发展定位、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形式多样、结构科学、特色鲜明、适应性高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六个模块课程:艺术与审美、文化与沟通、生命与健康、水利特色课程、社会科学素养、自然科学素养。

此次改革特别开设了水利特色课程,加强了学校行业特色课程建设。在进行通识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依托专业优势,利用先进的配套设备、优越的师资条件促进通识教育课程的深入推进。这些课程将重点培养学生在水利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在该领域的竞争力和就业能力。同时,这些课程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水利行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为他们的职业规划提供指导和支持。

经过此次改革,进一步构建了能够体现出学校课程发展水平的新课程体系,使学校的通识教育类选修课内容更为全面,课程形式也更为多样,更能紧密联系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有力推动了经过学分制改造后的通识教育新课程体系构建。此外,新设置的选修课程体系不仅拓宽了不同专业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也便于在学分制改革的背景下让学生依据自身情况自由选择课程,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国际化水平和全面发展能力。

(三)加大支持力度,发挥政策引导作用

学校加大支持力度,投入更多的资源来建设通识类选修课程。聘请更多优秀教师来教授这些课程,课程类别更丰富,学生选择更加广泛;提供更好的教学资源和学习环境,建设专业艺术排练场地,购买更多的专业设备和图书资料,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和丰富课程多样性。

在政策上,鼓励教师开设各种类型的通识教育课程,尤其鼓励开设跨学科的通识教育课程,让学生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需求;开设通识类选修课程的教师在相关项目申报上优先考虑;学生选课人数达到20人,即可开课;学校开展培训交流等活动,包括专门的培训课程、研讨会和交流活动,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提供教学资源和指导,帮助教师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学校通过宣传推广活动,提升师生对通识教育课程的认知度和重视度。

(四)加强教学监督,优化课程评估

要进一步提升通识选修课质量,就必须强化对教风和学风的质量监督。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中心对通识教育课程教学从多个方面进行评估,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和教学效果等。

学校教务处组织安排日常教学检查和期中教学检查,教学督导深入课堂进行听课、评课,通过组织学生对教师进行网上评教等方式对通识教育课程及任课教师进行全面综合的教学评价。学校教务处、教师和学生三方主体共同合作,切实加强通识教育选修课的质量监督和教学管理,从而使通识类选修课的教育教学工作得以良性开展。实行课程淘汰制度,淘汰部分评价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的课程及教师,凡评估低于75分的,该课程评估等级为不合格,1年内该教师不得再申報开设通识类选修课。

(五)严格课程考核,完善考核形式

促进通识教育类选修课的教学与评价模式变革,更加有效地对课程和学生学习效果实施全面考核。首先,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平时成绩,并强化平时学习考核。任课教师通过上课提问、教学研讨、随堂测验、课外作业等形式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以此作为平时成绩的评价基础。其次,推进期末考核从单纯的测验向考核手段多元化和实用性过渡。教师针对学科特色,以全面、深入地考查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为主要目的,选用丰富灵活的考查手段,包括闭卷测试、开卷测试,以及学习方案、教学成果介绍、科研报告、个案研究汇报、现场测试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后,评估结果将应用于改进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形成闭环,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

(六)引进精品课程,加强课程建设

自2013年以来,学校结合实际,利用超星尔雅等基于互联网的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并通过“华水学堂”线上学习平台,引进了北大、清华等国内著名院校的线上精品课程教学资源,使学生能够共享到更多优质课程资源。

学校牵头建设了河南省六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平台。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教育教学模式创新为动力,促进通识教育课程、师资、平台等优质资源的开发与合作,构建内外联动、共建共享、多元协同的跨院校、跨区域、跨行业合作育人新机制。从2019年秋季至2022年秋季,六校校际互选课程数累计达63门次,跨校选课人数累计达11065人。经过4年的实践,已初步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地方高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合作机制。缓解了因名师不足而导致的短期内不能同步推出多门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和需求的通识教育课程的问题。

二、通识教育改革取得的成效与不足

通识教育改革通过学校不断优化教学管理、完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等措施,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效。

首先,通识教育改革打破了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和思考,促进了学科之间的融合。学生在通识教育中接触到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思维方式,使他们能够了解到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这有助于学生形成全面的知识结构,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学科知识,增强认知和加深理解,提升综合素质。其次,通识教育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关注学科知识的传授,而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通过通识教育,学生可以学习到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提高综合能力,这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更好地适应各种挑战。再次,通识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国际视野,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增强跨文化交流能力。同时,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可以帮助学生培养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能够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为社会作贡献,促进个人成长。最后,通过学习社会科学、道德伦理等内容,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问题,培养公民意识和社会参与能力。通过学习艺术、文学、哲学等内容,学生可以培养审美情趣、人文关怀和人生智慧,提高个人的情感和智力素质。

总的来说,通识教育改革取得的效果促进了学科融合和学生综合素质提升。通过打破学科壁垒,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审美情趣、人文关怀和人生智慧,促进了学生成长成才。通识教育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通识教育课程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一是教学资源受限。尽管学校已经实施了鼓励政策,增加了投入,但是受客观因素影响,教学资源仍然受到师资、场地及设备的限制。以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为例,此学期学校成功开设通识教育课程76门,修读学生人数14621人。由于平时修读学生人数较多,学生之间的竞争压力会增加。他们需要在有限的名额争夺中脱颖而出,以便能够修读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同时,学校无法提供足够的教师和教室资源来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导致课程资源分配不均。此外,由于学生人数较多,教师无法给每个学生提供足够的个性化指导和关注,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和成绩,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二是缺乏实践性与应用性。部分通识教育课程仅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性和应用性。对一些紧密联系社会实践或是反映学科前沿发展水平的课程建设较为薄弱。学生在学习这些课程后,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是缺乏行业导师和资源支持。通识教育中的教师大多数是跨学科的,往往缺乏行业导师的指导和行业资源的支持。缺乏行业导师和资源的支持,会对学生个人未来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阻碍其在行业中的成长成才。行业导师可以提供宝贵的经验和知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和适应行业发展需求,帮助学生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取得成功。

三、通识教育课程教学的改革策略

通识教育课程改革是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针对学校实际情况及问题分析,提出有效推进通识教育改革落实的相关建议,课题组认为可以从增加资源投入、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学科建设、建立行业合作机制、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等方面持续改进。

(一)增加资源投入

师资和场地是通识教育改革的基础和保障。继续增加场地资源、提供更多的教师和课程门数等,才能推进通识教育改革进一步落实。加强对场地的支持意味着要提供适合的教学环境和设施。通识教育注重跨学科的交叉融合,需要提供灵活多样的教学场所和设备,以满足不同学科的教学需求。

(二)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这是提升通识教育课程质量的重要基础与保证。学校要积极引导专业技术带头人、教育大师、高级职称教师,以及专业水平高、教學经验丰富、深受广大学生喜爱的教师参与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工作。

(三)加强学科建设

本科高校应根据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加强相关学科的建设,提升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可以通过引进优秀教师和研究团队、加强科研投入等方式来提升学科实力。把各个前沿领域的科研进展、热点话题、专业动向和专业知识教授给本科生。学校与其他院校、研究机构等可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学科交流和合作研究,通过学术会议、研讨会等形式,促进学科建设的互动和共享。

(四)建立行业合作机制,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

与社会各界建立紧密联系,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本科高校可以与相关行业企业建立合作机制,建立实习基地,开展产学研合作,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和专业知识的应用;可以通过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开展实习实训等方式,促进学生发挥专业特长;可以建立行业导师制度,企业专家可以到学校举办讲座和培训,分享行业最新的发展动态和前沿技术,帮助学生了解行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

总之,要使本科高校能够有效推进通识教育改革,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需要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只有紧跟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才能培养出满足国家真正需求的人才,才能达成发展通识教育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于志刚.推动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培育与完善[J].中国高等教育,2016(11).

[2]刘腾,吴仁协,李毅,等.学分制条件下地方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建设的改革探索[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

[3]宋春晓.北京林业大学通识教育改革范文探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20.

[4]曹霞,李晟.地方高校网络通识选修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21(5).

[5]童梅,杨建科,齐格.从独白到多元对话:通识课教学模式的新探索[J].高教学刊,2023(11).

猜你喜欢
特色专业改革策略通识教育
大学英语教学在高职院校特色办学中的发展思路
基于特色专业建设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
高职数学教学方法的现状及改革探究
“互联网+”背景下中职英语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新形势下专科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研究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试论基于项目驱动的机械制图教学改革
校企共建高职药学特色专业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教务管理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