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新模式建设路径初探

2024-04-12 07:22王金鑫
河南教育·高教 2024年1期
关键词:工程伦理案例教学课程思政

王金鑫

摘 要:提高课程思政的实效性一直是工科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点。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必须遵循研究生教育的规律,紧扣研究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精心进行课程教学设计,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注重思想与思维的训导,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不断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取得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课程思政;工科研究生;案例教学;教学设计;工程伦理

近年,人类社会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国的生产力变化是背后的驱动力量,然而本质上仍然还是人才之争。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专门对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强调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与人才强国,体现了党对世界发展大势的洞察与把握,为新时代我国教育、科技、人才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研究生教育是国家高等教育的最高阶段,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在迈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的背景下,探讨研究生教育培养策略与培养质量意义重大。

一、工科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现状分析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德才兼备是衡量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重要标准。德和才统一且不可分割,反映“德”的思想政治素质是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翼。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国民进行教化、引导的宣传教育活动,是各个国家和政党的通用做法。我国自古以来就高度重视教育的教化功能,无论是现在、过去还是将来,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中国人民不断取得胜利的法宝。高校中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由思政课程承担。2017年,上海高教界首先提出了课程思政的概念。自此,基于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大思政”浪潮在全国高校掀起,以“回归初心、立德树人”为指向的新时期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文化逐渐形成。可见,课程思政是在新时期新的目标任务驱动下孕育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的科学性、本土性和特色性。其核心要义是充分挖掘各种课程的思政育人资源,将价值观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补充。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主要集中在本科教育层次,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起步晚、底子薄、研究成果少,尚处于探索阶段。大多数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研究集中于理论探讨和实践应用两个方面。研究反映出的问题主要包括:一是人文社会学科研究成果多,理工类课程思政研究相对薄弱;二是针对现实困境与提升路径的回答往往比较笼统,针对性不强、深度不够;三是方法策略多套用本科课程思政的建设模式,研究生特色不明显,难以形成有效的实践路径;四是针对研究生思政教育的实效性研究还有待提高;五是在教学案例研究方面存在一定的缺失。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以资源与环境硕士专业所学的工程伦理课程思政中的案例教学为例,从研究生教育的特点与规律出发,遵循案例教学的相关原理,有的放矢地进行中外对比教学案例设计,鼓励学生分工协作,采用类似“国际大专辩论赛”的形式进行课堂辩论,使学生在锻炼自己思辨能力的同时感悟真谛、获取知识,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研究生教育的认知分析

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同属于高等教育体系。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二者在本质上的区别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教育对象的生理特点不同。本科生年龄偏小,知识储备和社会阅历较少,感性思维活跃,心理偏幼稚,尚处于价值观形成的阶段;而研究生的生理与心理年龄已经较为成熟,知识储备和社会阅历逐渐丰富,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尤其是理性思维较强,价值观趋于稳定,对各种社会现象的理解更加包容、理性。二是所学知识的性质不同。本科生所学的知识属于系统性、专业性的基础知识,是经过了加工的结构化知识,一般有确定的教材、明确的内容和相对固定的学习方法;而研究生所面对的是具有前沿性、不確定性和多变性的原生态知识,一般没有确定的教材、明确的内容和可以参考的学习方法,更具有学术性、研究性和探索性,要求研究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三是被教育者汲取和应用知识的建构不同。本科教育依附于专业,本科生的知识建构面向横断的“组合与完善”;研究生教育依附于学科,研究生的知识建构面向的是纵深的“创造与拓展”。学习能力强、学业成绩好是本科教育的标准,而科研能力强、创新质量高是研究生教育的标准。创新的本质是思维,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内核。研究生教育必须依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只有遵循研究生教育的规律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从培养过程的视角,研究生教育具有阶段性、改进性、累积性等特征。研究生培养可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从知识学习角度,是一个“汲取—建构—创新”的过程;从师生关系角度,是一个“仰视—平视—合作”的过程;从制度环境角度,是一个“依附—反思—创立”的过程。一言以蔽之,研究生的教育过程就是在导师的指导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成长过程。在不同的阶段,导师有针对性的指导策略,是研究生茁壮成长的保证。尤其是在初期,导师对研究生科学思维的启发、点拨、示范与规训十分关键。

本文的研究针对刚入学的研一新生。笔者多年的经验表明,目前研一新生尤其是扩招之后专业硕士新生的情况不容乐观。他们的学识、态度、状态、习惯停留在本科生阶段,但其自我意识和自主性却非常强烈。部分学生对本学科基本知识的了解局限于只言片语、似懂非懂、挂一漏万的状态,且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课堂不注意听讲,对科研不敏感,对学业不上心,学习主动性较差。学习方法上还以读、背为主,长于记忆、疏于思考,无思路、无逻辑,写作能力差,亟待导师极具耐心地疏导、点拨与规训。

三、注重思想与思维训导的教学模式探索

工程伦理学以培养学生树立工程师的伦理意识和责任感为指向,旨在提高学生的工程伦理决策能力。工程伦理教育在西方历史悠久,在国内才刚刚起步。201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工程伦理课程设为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必修课。一般为32学时(2学分)或16学时(1学分)。工程伦理属于工程学科与伦理学的交叉学科,闪耀着逻辑思辨的光辉,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也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案例教学源于19世纪后期的美国,是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将学习者引入教育实践的情境中,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研讨等形式,提高学习者面对复杂社会情境的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案例教学具有以下优点: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组织表达、理论联系实际、方案设计和创新等能力,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够保持教师的学术敏感性。

郑州大学地球科技学院资源与环境专业硕士必修的工程伦理课程,安排在研一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学期,共16课时。课程开设之初,课程教学采用授课加研讨的方式进行,在教学实践中出现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情况。在课堂上,学生注意力涣散,主动交流为零;在案例讨论时,学生的回答基本为随口白话,欠思考,沦为抬杠和闲聊,且案例过多过泛,很难深入;在期末考试的答卷中,学生回答的内容既无理论的高度、历史的维度、全局的广度,也无内容的厚度、论证的力度和分析的深度,他们的答案逻辑组织混乱、文字表达能力很差。经过深刻反思,笔者认识到:这里固然有教师教学不力的外因,但归根结底还在于学生本身知识匮乏、思维僵化、方法失当和责任缺位的内因。为了改变这样的现状,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022年秋季新学期,笔者对教学方案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把16个学时一分为二:前半部分,主要串讲基本概念和原理;后半部分,集中进行主题案例讨论。在第一节的说课部分就把案例提纲和讨论方案布置给大家。根据课程思政教学的时效性原则,笔者选择了“两山论”和“中外抗疫政策对比”两个案例主题。以“两山论”为例,提纲见表1。按照个人兴趣,兼顾人数平衡,将全班37名同学等分为两个大组,再根据提纲细分为若干小组,做到全员参与、各司其职、协调配合。案例讨论开始前,由组长和小组长分别汇报总体内容与课题进展。案例讨论采用类似“国际大专辩论赛”的规制,各方选取4名辩手进行辩论,后期自由辩论时允许全体同学自由参与,并在课后形成总结文档。

在课程改革的初次实践中,受疫情影响所有课程均在线上进行。任务布置后,笔者还曾十分担心学生的任务完成进度。在进行案例讨论时,笔者惊喜地发现,学生们热情高涨,准备充分。每个小组都撰写了文档,并精心制作了PPT课件;发言时,同学们娓娓道来,侃侃而谈;辩论时,针锋相对,唇枪舌剑。同学们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老师适时助阵,点拨启迪,把握节奏和方向,师生同台,共同演绎一场生动精彩的课程思政案例教学“大戏”。案例讨论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精彩的论辩,比如,正方提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将高污染企业生产转移到第三世界国家,不正是体现生态保护优先吗?反方回击:不错,但从第三世界国家的角度来看,经济落后是不是连环保的资格都没有?正方回击:西方正是从破坏环境的教训中获得了这种资格,获得这种资格后环境问题从根本上解决了吗?为什么还要输出污染呢?反方辩驳:经济发展是要带来环境问题,这是自然规律,但人类一刻也没有停止发展,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还要在发展中解决。

经过充分深入的探討,最后全班一致认为:“两山论”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后工业时代人类社会快速发展、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从人类发展的历史规律,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从借鉴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中提出的有关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论断。“两山论”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发展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符合热力学第二定律、系统科学与复杂性科学、地理科学与生态环境科学等基本科学原理。“两山论”是习近平总书记几十年人生经历、劳动实践、领导经验、理论学习的智慧结晶,包含着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科学发展的科学理念,蕴含着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以人为本、和谐共生的伦理思想,体现了正确处理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经济利益与生态效益关系的伦理原则,闪耀着“人民至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光芒!

本研究根据研究生教育的规律与特点,结合工程伦理课程的教学实际,就工科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的方法与模式进行了改革实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受到了一致好评。尽管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们出现了诸如知识面不够宽广、思维能力不够敏捷、国际视野不够开阔、分析的深度有待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但应该看到,他们确实迈出了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第一步,展现出了巨大的智慧潜力和充足的发展后劲。实践再一次证明,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是教书育人的根本原则和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王战军,常琅,张泽慧.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时代背景、逻辑意蕴和路径选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2(2).

[2]王宝军.大学理科专业课程思政的特点和教学设计[J].中国大学教学,2019(10).

[3]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

[4]刘福军.高校思政课的课程思政怎么看、怎么办、怎么做[J].北京教育(高教),2020(9).

[5]贾璐萌.“工程伦理”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构建研究:以天津大学为例[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22(3).

[6]曹镇玺,孙志伟.研究生课程思政的核心要素与实践逻辑[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2(6).

[7]逄红梅,陶启坤,康洁.新时代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难点与突破路径[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2(3).

[8]贾则琴,运迪.高校工科课程思政建设的困境、经验及优化路径:基于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调研分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2(8).

[9]蔡小春,刘英翠,顾希垚,等.工科研究生培养中“课程思政”教学路径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9(10).

[10]王娟,谈宏慧,孙正祥.课程思政研究现状与未来展望: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

[11]李骏扬.理工科课程中的思政与情感[J].中国大学教学,2019(12).

[12]赵艳波,王淳.我国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历程及启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2).

[13]刘贵华,孟照海.论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逻辑[J].教育研究,2015(1).

[14]李正风,丛杭青,王前,等.工程伦理[M].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0.

[15]孙军业.案例编制的基本原则[J].素质教育大参考,2004(12).

猜你喜欢
工程伦理案例教学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案例教学在机械创新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
EXCEL在《投入产出法》案例教学中的应用
《运筹学》教学模式探讨
工程伦理的多元化愿景
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模式及实现途径
工科研究生学术责任养成的路径研究
国内工程伦理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