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管理水平的策略研究

2024-04-12 04:50徐毅雯
南北桥 2024年6期
关键词:三公经费三公管理策略

徐毅雯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4.06.033

[摘 要]对于肩负社会公共服务与管理职责的事业单位而言,在现代信息与数据批量式衍生的局勢下,如何利用先进手段提升“三公”经费管理水平已然成为社会性问题。“三公”经费是涉及单位主体廉洁性、财政资金有效性的重要管理事项,通过加强对“三公”经费的监管力度,能够合理规避财政资金风险,维护事业单位的社会形象与公信力。然而,在我国事业单位持续优化职能与体系的经营状态下,“三公”经费管理环节暴露诸多问题,造成事业单位成本支出比重加大,经费分配与使用缺乏合理性,最终无法获得理想管理成效。因此,本文通过阐述“三公”经费的相关内容,着重分析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管理问题,并提出切实提升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管理水平的策略,以期促进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志码:A

“三公”经费主要涉及事业单位日常经营事项运行期间形成的费用类别,其管理作业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未受到重视,存在支出规模持续增长的情况。一旦“三公”经费支出占据年度财政收入较大比例,必然会遭到社会民众质疑,进而阻碍事业单位经营发展进程,不利于维护国家政府机构的形象。对此,事业单位务必要实时掌握最新相关政策规定,在政策允准范围内研究制定“三公”经费管理事项,加强管理意识,严控各项支出,主动响应国家建设廉洁政府的倡议,打造优良工作环境,形成透明、客观的经费支出体系。

1 “三公”经费概述

“三公”经费基本产生于事业单位合规公务接待环节,如因公出国费用、接待费用、购车费用与维护保养费用等。其中因公用车费用主要涵盖出国旅游费用、交通费用、住宿费用与伙食费用;购车与维护保养费用涵盖采购公务车费用、保险费用、油费等;接待费用涵盖单位会议费用等。“三公”经费的特点:一是公共性。事业单位“三公”经费是由上级财政部门按需拨付的,其使用目的在于履行社会公共职能,并非服务个体;二是公开性。事业单位必须公开“三公”经费的信息,所以事业单位必须遵循该项规定统一公开模板,定期面向社会公开“三公”经费预决算结果,主动接受社会民众的监督。

2 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管理问题

2.1 对“三公”经费管理重视不足

第一,虽然中央八项规定明确指出要厉行勤俭节约、严格遵守廉洁从政有关规定,但部分事业单位领导尚未真正领悟文件强调的核心精神,对于“三公”经费管理的认知容易以偏概全,后续管理工作的开展缺乏合理性,难以打造有效的内控环境;第二,部分事业单位领导对“三公”经费的使用,责任感薄弱,在实际使用环节没有严格遵循“专项专用”原则,甚至出现随意修订报销单据金额的行为;第三,针对“三公”经费管控事项,部分事业单位往往缺乏良好的建设氛围,内部职工缺乏严格遵循各项文件机制的理念,从而对“三公”经费管控机制的效能与价值的认知不足[1]。

2.2 “三公”经费制度执行不到位

第一,公务卡制度落实不到位。该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事业单位所设的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并未契合自身经营现状与相关机制,导致相关人员无法清晰掌握该制度运行的涵盖范畴;二是事业单位容易面临储存现金数额过大、支出时间过长的情况,违背相关政策要求。

第二,公务接待费管理制度运行不彻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早在2013年便印发了《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就国内机关单位公务接待事项提出明确管理措施,各地区经过实践已然推行有针对性的公务接待管理措施。然而当前在部分事业单位业务接待环节中,依然存在不合规、不合理行为,如超额报销、随意增设接待项目、追责机制落实不具体等。

第三,“三公”经费预算编制参与度不足。预算管理作为单位内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益于达到严格监管支出的目的。但就实际情况而言,部分事业单位对促进该项作业的关注度有限,业务部门并未明晰自身角色,导致预算编制与实际结果差异过大,同时财务与业务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容易引发预算方式脱离现实或预算执行力度不足的问题[2]。

2.3 “三公”经费预算管理待优化

首先,预算编制方法不灵活。事业单位出于对工作效率性与便捷性因素的考虑,着手开展“三公”经费预算编制作业时,主要以单位历年数据作为参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增减。采用该编制方法不仅容易脱离本年度的实际情况,而且可能造成预算与实际数据偏差过大的现象。其次,“三公”经费预算执行监管乏力、相关人员意识薄弱。针对单位业务部门提出“三公”经费预算追加诉求,相应监管部门追加申请的评估作业流程不严谨,造成评估结果不规范、不精细;最后,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绩效评价作业现行机制亟待精进,影响深入分析其他部门的考核成效,阻碍该项机制效用的充分发挥。

2.4 “三公”经费监督力度待加强

一方面,部分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管理作业开展缺乏针对性,各部门未能建立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工作体系,造成“三公”经费管理模式呈现杂乱无章的状态;另一方面,受制度内容不完整影响,部分事业单位往往缺乏相对独立的审计部门,难以切实履行审计职能[3]。

2.5 “三公”经费信息公开不透明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三公”经费涉及公务用车、维护保养、接待、公务人员出境等事项产生的费用,但缺乏精细化管理,财务人员实操环节除了依赖年度公示的收支分类科目文件,也凭借自身主观经验进行,尚未制定统一化的支出标准。同时,“三公”经费各项支出记录情况虽然由以往粗浅记录转变为公开备注记录模式,但是该项作业仍然存在进步空间。

3 事业单位提升“三公”经费管理水平的策略

3.1 提高对“三公”经费管理的重视

由于理念与行动存在相辅相成关系,所以提升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管理水平的基础保障措施是树立科学管理理念、加强管理重视程度。第一,事业单位领导层应以身作则,率先学习政府下达的相关文件,解读其核心思想,同时借助线上多元化媒介渠道加大事项宣导力度,指引全员提升对“三公”经费的重视程度,打造健康的“三公”经费管理工作环境;第二,重视事业单位“三公”经费所涉部门学习活动,定期安排包括但不限于纪检监察部门、审计部门及财务部门等围绕内控管理理论内容进行学习,结合“三公”经费管理开展现状,进一步健全现存内控机制;第三,事业单位须针对全体职工组织“三公”经费管理事项的基础培训活动,通过具体规划该事项的学习内容与周期,自上而下地获得相关人员的高度认可[4]。

3.2 严格执行“三公”经费管理制度

第一,严谨落实经费审批制度。经费审批制度是促进单位“三公”经费审批作业有序进行的基础保障,在实际建设推行过程中,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注重财务部门人员的能力培养。事业单位具体通过整合有关财政要求、财务管理机制与程序及“三公”经费管理程序,安排财务人员深入学习上述内容。针对财务工作内容设置严谨的执行规定,特别强调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利益独立性,保证经济事项处理流程的规范性、客观性,严格遵循会计执行原则,形成财务部门“事前申报、事中控制、事后审核”的管理模式,杜绝违法违纪行为。二是针对“三公”经费使用申请审批事项,事业单位务必坚守经济性与适用性原则,要求财务部门人员与分管机构直接负责人充分了解“三公”经费具体的审批程序与条件,在此基础上促进事业单位落实各项经济业务活动。

第二,贯彻运行公务卡结算制度。出于规范事业单位公务经费管理行为的考量,提出公务卡制度革新规定,促使各事业单位纷纷组织优化公务卡制度,在把控公务支出、缩减现金结算方面起到显著效用。具体来讲,国家政府部门设置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指出内部各项公务支出必须借助公务卡结算项目。鉴于此,事业单位应依托强制结算目录进行内容细节扩充,划分目录范畴。并且合理缩减无法进行公务卡结算的支出项目,在报销环节保证申请资料的完整度。事业单位应设置完整可行的现金管理方法。针对非本单位个人支出项目,倾向于个人账户支付渠道,有效控制现金支付行为。组织公务卡管理政策培训活动,促使相关人员能够深入了解强制结算目录内容。此外,加强“三公”经费公务卡结算机制的监管力度,以财政主管机构为监管主体,实时监管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机制运行进度与现金支出情况[5]。

第三,建设规范公务接待管理制度。一方面设置接待经费额度基准,单独罗列预算范围,并且注意三点问题:一是严禁列支由接待方承担差旅、会议等费用项目;严禁借助召开会议或培训等方式随意变更或转移费用;严禁向下级单位或个人进行费用转嫁。另一方面,及时整理公务接待期间产生的全部报销清单,组织开展专项清单保管工作,对后续部门监管提供依据支撑。另外,事业单位为落实该项管理制度,应安排纪检机构进行行为查处,以此增强事业单位相关人员对“三公”经费管理的重视程度。

第四,制定因公出国经费管理制度。首先,完善因公出国经费的审批程序,坚持规范管理、分类管理的行为准则,建设经费联动审批制度,从审批角度设置出国规模与时效性,借助预算管理工具把控费用总额与支出情况。其次,限制出国行程,规定出国团队必须遵循既定行程工作,严禁随意变更行程或增设行程范围。并且根据审批的路线、人员数量、预算与支出标准进行,不予出现行程范围以外的支出项目。最后,定期向财政单位核查购汇数额,出国团队依据当地申报用汇的相关资料,上报审批意见表,在申报审批通过后采取多种方式前往银行办理相关手续[6]。

3.3 优化“三公”經费预算管理

“三公”经费管理效果与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管理效果存在紧密联系,通过应用预算管理工具,能发挥对单位财政费用的管控与制约效能。首先从预算编制着手,加强管理力度,审查预算支出项目的合理性与必要性,杜绝无实际效用的出国行程,合理把控公务接待的规模、频率与成本等内容;其次在预算执行环节,事业单位利用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动态监管“三公”经费预算执行情况,在系统管理板块增加该费用管理内容,进一步完善相应监管机制,提升预算数据的真实性与有效性;最后在预算评估环节,事业单位需从制度建设、支出标准设置等层面着手组织评估作业,并联合绩效考核事项,识别“三公”经费使用与管理环节的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3.4 加强对“三公”经费的监督控制

第一,成立独立内部审计小组。事业单位通过组建专项内审团队,使其全权负责内控管理事项,既能促进各项经济业务活动有序进行,又能提升各项费用监管效率。具体由领导层、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直系负责人共同承担内审团队的工作职能,采取轮岗机制调换团队成员,充分保证内审团队的独立性与严谨性。内部团队实际利用监管、审查、审计与考核评价等手段评价内控作业成效,审计财务作业开展情况,一旦识别内控作业存在弊端,立即制定改善策略,充分履行监管职能,促进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管理作业落实到位。

第二,充分激发监督管理效用。首先,统一各级财政机构预算管理一体化规定,借助管理系统完成“三公”经费使用与预算变更记录工作,提升各部门与项目单位经费的规范性,提升经费使用效率。并且密切关注公共经费的使用渠道与情况,保证资金使用效率。其次,由省级财政部门记录“三公”经费使用不合规、变更频繁的单位,对其下年度拨付费用总额进行缩减,以便督促各单位合理规范使用经费。再次,按照当地相关章程规定,提出各事业单位严禁违规变更经费使用途径、以其他名义套取资金等现象发生的要求,并保留对责任单位与个人的追责权利。最后,将“三公”经费管理规定融入预算一体化系统,避免引发超预算或无预算现象。同时,联动单位自身系统与财政部门,建设信息报送制度,定期完成数据的信息传送,以此保证数据精确性与有效性。

3.5 规范“三公”经费信息公开

针对事业单位“三公”经费,务必设置明晰的范畴与边界,在开展后续报销与核算作业过程中,严禁财务人员过度依赖主观经验,引发“三公”经费使用与管理期间的不规范行为。另外,各地区同样需要设置统一标准。以公务接待费用为例,有地区执行80元/人,110元/人,甚至有地区执行200元/人,接待费用标准不一,而利用统一标准不仅能够实现核算一致,还能维护政府单位的公信力。现下“三公”经费支出作为一项必要支出项目,事业单位必须明确“三公”经费公开的重要性,制定清晰的“三公”经费使用与管理公示细则,除了要涵盖“三公”经费使用情况与时间要素,还应包括“三公”经费使用与管理规定等,利用公示“三公”经费细则内容的方式,获得社会大众的认可。同时事业单位需要完善“三公”经费信息公开相关制度条例,如信息交流机制,不仅可以为群众提供沟通和交流的平台,而且事业单位能借助该平台实现信息反馈。

4 结语

基于我国财政预算管理体系深化改革的发展背景,事业单位务必持续加强管控水平,实行自纠自查模式,优化系统管理水平,提升财务管理行为的规范性。“三公”经费属于事业单位日常运营事项的资金,应当加强费用内控作业,贯彻落实相关制度,增强经费申报与审批意识,促进“三公”经费使用与管理事项满足相关要求,从而充分履行事业单位社会职责,完成社会服务作业。

参考文献

[1]郭慧君. 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管理与控制研究[J].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1(4):2.

[2]林琰. 浅析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管控工作[J]. 今日财富,2020(11):68-69.

[3]王冠会. 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管控策略探讨[J]. 中国总会计师,2020(2):94-95.

[4]攀磊磊. 基于内控模式的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管理分析[J].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2(15):108-110.

[5]赵本学,徐畅. “三公”经费网络舆论监督的机制与效应[J]. 财政监督,2021(19):61-66.

[6]孙凤海,祝慧洁,顾黎明. 试论高校“三公”经费支出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2021(6):73-75.

猜你喜欢
三公经费三公管理策略
房建工程招标组织与合同管理策略
论减税降费背景下的企业财务管理策略
建筑工程管理策略探讨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策略的应用探索
三公经费控制中问题及对策研究
试论高校三公经费公开与财务精细化管理
让百姓看得懂、愿意看“三公”账单
“三公”要严查,但美国不是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