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背景下六盘水市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研究

2024-04-13 08:09
四川水泥 2024年1期
关键词:六盘水生态

安 林

(贵州省六盘水市规划设计测绘研究院,贵州 六盘水 553000)

0 引言

六盘水是国家“三线”建设时期发展起来的一座能源及原材料工业城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壮大,六盘水市国土空间的开发保护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而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性问题,必然受到六盘水市相关方面的高度重视。为了给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本文以六盘水市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为例进行研究和探讨。

1 六盘水市自然资源本底条件和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现状

1.1 本底条件

(1)六盘水市喀斯特地貌突出,地质构造比较复杂,地形地貌类型多样,包括中部北盘江地区的高山峡谷、水城盆地、六枝丘陵平坝、盘州高原山区等地貌类型。平均海拔1400~1900m,大湾镇韭菜坪是贵州最高峰。

(2)生态区位比较重要,地理气候条件优越。森林、水系资源丰富,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等生态保护重要性突出,生态保护极重要区主要集中分布在北盘江中下游和乌蒙山区域,是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气候特征突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15℃,夏季平均气温19.7℃,夏季最高和平均气温显著低于西南和华南地区,被誉为“中国凉都”。

(3)农业基础条件薄弱,特色农产品优势明显。耕地零碎,坝区仅43块,面积61.82km2。受地质条件影响,土壤保水保肥难,粮食产量和自给率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经”入“特”成为农业发展“方向标”,形成了以猕猴桃、刺梨、茶叶“凉都三宝”为主,其他特色农产品为辅的现代山地特色农业。

(4)能源矿产资源富集,有“江南煤都”之称。矿产资源富集,煤炭资源具有储量大、煤种全、品质优的特点,是全国14 大煤炭基地之一,是长江以南最大的主焦煤基地,主要分布在盘州西部、钟山西部和水城西北部。其他能源矿产储量大,煤层气、玄武岩、饰面石材等13 种矿产资源储量位居全省前八位,是贵州毕水兴煤层气产业化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5)区位优势愈发明显,辐射带动能力较强。地处川滇黔交界地带,是贵州省西部区域中心城市,也是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能源基地。在辐射区域提供高等级公共服务方面地位重要,对周边纳雍、威宁、赫章等县具有较强的吸引能力,并保持紧密的经济联系。

1.2 保护现状

(1)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2%,优于全省平均水平。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获批创建第二批国家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行政村覆盖率达97.3%。

(2)山地特色农业发展迅速。依托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建设成效显著,以猕猴桃、刺梨、茶叶“凉都三宝”为主导的特色农业形成规模化发展,盘州刺梨、水城红心猕猴桃入选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刺力王刺梨原液”在全省率先进入“全国特质农品”名录。

(3)城镇集聚效应逐步增强。2022 年全市常住人口达301.71 万人,10 年间共增加常住人口15.81 万人,同期城镇化水平达51.65%,10 年间增加了13.65%,平均每年增长1.4%,增速位居省内前列。城市的吸引力不断提升,2012~2022 年市中心城区人口规模由50 万人增长到85万人,此10年间年均增长率为7%。

(4)基础服务设施持续完善。“十三五”期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440km,高速公路密度分别高于全国、全省2.853km/100km2和0.43km/100km2。100%行政村实现通油路、通客车,30 户以上村民组实现硬化路全覆盖。沪昆客专境内段、安六铁路建成通车,盘州至兴义、六盘水至威宁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在全省率先实现县县有中型水库目标,市中心城区实现集中供暖,5G基站覆盖城区及重点区域,建设地下综合管廊39.8km,应急处置和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稳步提升。

2 国土空间开发保护问题及挑战

2.1 现存问题

(1)耕地质量普遍较差,农业空间分布破碎。全市现状耕地有50.05%位于农业生产不适宜区,主要是25°以上坡耕地以及土层浅薄(有效土层厚度小于20cm)的耕地,平均耕地质量等级为12 等左右。农业适宜区空间分布碎片化,平坝少、规模小,难以开垦补划,耕地后备资源潜力空间有限。

(2)生态环境敏感脆弱,治理任务十分艰巨。六盘水是“两江”上游生态屏障区和石漠化生态脆弱区高度耦合的地区,城镇工矿建设、开山挖石、资源开发导致局部生态退化和山体破坏,降雨侵蚀及耕地上山加剧水土流失和土壤石漠化,植被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难度较大。

(3)资源利用效率不高,传统产业依赖性强。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有待提升,万元GDP 用水量、万元GDP能耗、万元GDP 地耗等指标均高于贵州省以及全国平均水平。对能源主导、煤钢为主的传统发展路径有较强的依赖,产业转型升级尚需持续发力。供地率、闲置土地处置率均处于较低的水平,仅为40%左右。

(4)城市品质尚待提升,旅游产业竞争不足。城市景观风貌特色不突出,与峰丛呼应不够和谐,公共空间总量不足、系统性不强,各级公共服务生活圈的覆盖还处于较低水平。旅游资源区域竞争力不强,自然与人文资源转化率低,区域内旅游产品多样性和特色化展现不足,旅游总人次及总收入偏低,旅游竞争力低于周边的安顺、毕节等市。

2.2 风险挑战

(1)地质灾害广泛频发。受特殊地理环境与开发建设等人为活动影响,全市地质灾害易发区分布广,中高易发区5586.4km2,占国土面积的56.4%。部分区域伴随煤矿开采等人为活动,形成规模较大的采煤沉陷区,雨季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易发,造成土地损毁,威胁农业生产和人居安全,影响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截至2022年,全市Ⅰ类地质灾害隐患点近800处,威胁2.8 万户11.37 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其中,威胁500 人以上地质灾害隐患点有40 处。采煤沉陷区与城镇开发建设存在矛盾冲突,水城鸡场、勺米、都格等镇区受影响较大。

(2)水环境治理难度大。三岔河流域及南盘江流域水生态承载能力低,自净能力较差。中心城区沿河带状建设,喀斯特地貌特点导致排水系统“清污混流”,末端溢流污染严重。老城区建设密度较高,雨污分流实施困难,工业源污水集中处理能力不足,水体污染风险仍然存在。

3 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趋势判断

3.1 传统产业转型

2019年六盘水正式列入全国第二批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提出了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加快七大产业板块集群发展的产业转型发展目标。“十三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4%,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推进,煤矿“两化”“三利用”成效明显,2022年工业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39.4%,工业投资占比达35.4%、提高3.8个百分点。六盘水发展动能加快转换,已经建立健全创新驱动的产业转型升级内生动力机制,进入传统产业转型阶段。

3.2 交通区位提升

六盘水是滇中城市群和黔中城市群间的重要枢纽,是联系两大城市群的中心节点,也是滇黔交界处的重要门户枢纽之一。《滇中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要建设昆明—宣威—六盘水—重庆的新渝昆通道,这使六盘水成为未来打通成渝都市圈交通联系通道的重要节点。随着未来新渝昆高铁、六威昭城际以及毕水兴城际的不断建成开通,将扭转六盘水目前在高速铁路网中的洼地处境,可极大突出六盘水沟通滇中、黔中两大城市群的战略区位优势,大大拓展六盘水的腹地范围。

3.3 空间协同整合

六盘水正处于城镇组群构建生长的阶段,从区域的层面来看,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协调生态空间,促进“三生”空间融合,强化六盘水对周边县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在市域层面,推动六盘水中心城区、盘州、六枝“大三地”同城,协调市域层面的小城镇和乡村一体化发展。在中心城区层面,打造钟山、水城、高新区“小三地”同城发展,完善中心城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布局,以城乡生活圈建设为抓手完善城乡公共服务,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1]。

3.4 气候优势彰显

经中国气象学会认证,六盘水市区夏季“凉爽、舒适、清新、滋润、紫外线辐射适中”,被授予“中国凉都”美誉,成为中国第一个以气候特征命名的城市。随着新型城镇化发展和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优越的生态环境、健全的服务设施和特色的文化资源,将成为六盘水打造贵州省内宜居宜业次中心城市的重要支撑。

4 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规划策略

4.1 筑牢粮食安全和生态屏障,实施保护优先战略

固本强基,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改善耕地质量,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保障和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在全域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依托矿山生态修复,水土流失及石漠化治理,全面提高耕地生态环境。推进珠江和长江流域防护林及水源涵养林建设,稳定喀斯特生态系统,稳固“两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作用。加强乌蒙山地区石漠化防治和水土流失治理,推动盘南、发耳、郎岱、大湾等矿山资源集中开发区地质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以生态保护红线和自然保护地为重点,保护北盘江流域、八大山、玉舍、钟山北部等四大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加强对六枝南部、盘州东部等生态重要和敏感地区的保护力度,贯通生态廊道,协同建立和完善区域生态网络系统。强化北盘江、拖长江、三岔河等流域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保护,维护流域水生态空间,保障生态基流的稳定。

4.2 提升城市安全能级,实施韧性安全战略

提升应急处置能力,统筹安全和发展,持续推进提升城市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公共事件的应急反应和救援能力现代化。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健全防灾减灾救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施城市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提升工程。建立城市安全监测预警中心,整合城市应急、消防、气象等各部门业务信息和实时数据,实时监控地下管线、城市交通、自然灾害等全要素风险,实现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预警处置。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改造城市河道、堤防、水库等防洪设施,提高防洪标准。提高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完善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和远程诊疗相结合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和救助运行机制[2]。

4.3 促进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升级,实施绿色集约战略

围绕能源和能源化工两大首位产业,加快推动煤电钢材等传统产业提质改造,以新兴产业和潜力产业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构建产业体系全链条。推动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发展,强化绿色循环创新,建设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妥善处理能源保障与生态建设的关系,推动能源矿产富集区低碳绿色开发,建设生态智慧的能源开发基地。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及下游循环产业发展,调整能源结构,大力推动光伏、氢能、新能源电池、煤层气、地热能、垃圾发电等综合能源发展,加快打造上下游联动的全产业链集群。依托“凉都三宝”优势推进农业现代化,推动山地特色农业提质增效,以“三变”改革赋能乡村振兴;强化城镇和产业空间布局集聚,坚持集约节约,提升水土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

4.4 打造贵州内陆开放新高地,实施开放融合战略

积极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依托贵安六威昭、毕水兴对外交通廊道建设,推动六盘水接入区域通道网络,融入黔中、滇中城市群和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通过快速通达的综合交通网络建设,提升区域交通枢纽地位,建设综合物流枢纽城市。强化科教创新投入,重点培育新兴产业,提升六盘水的区域中心地位和辐射带动力。依托多向对外通道建设,以生态共保、设施共建、资源开发和产业协同为重点,促进市际区域协作。

4.5 建设川滇黔区域中心城市,实施极核引领战略

培育壮大六盘水城镇组群,做强做优市中心城区,以主城区提质和外围片区创优为重点,推动钟山、水城、红桥融合发展,促进产城融合、城乡融合,优化以城带乡镇发展格局。强化区域增长极功能,提升中心城区高端服务竞争力,大力培育金融保险、会展咨询、总部经济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推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现代物流等核心功能集中布局。完善城乡社区生活圈建设,提升区域服务能力和城乡人居环境品质,增强对纳雍、威宁、赫章等区域腹地人口的吸引力。

4.6 打造幸福“中国凉都”,实施品质提升战略

统筹三线、长征、民俗等人文要素与自然生态资源要素,构建蓝绿交织、文旅交融的生态魅力国土空间格局。以自然人文和宜居品质为核心,彰显“中国凉都”城市魅力,打造凉都山地康养旅游目的地。加强高品质公共服务产品的供给,打造辐射纳威赫的区域医疗、教育中心。促进乡村与生态共融,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分类推进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发展。以景观魅力空间塑造与展示为重点,推进总体城市设计和景观风貌建设,彰显凉都峰丛魅力景观风貌。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六盘水市在生态环境、特色农业、城镇集聚、基础设施、气候条件等方面有比较突出的优势,但在耕地条件、资源利用、城市品质等方面还有提升空间,同时面临地质灾害广泛频发、水环境治理难度大等风险挑战,未来六盘水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将呈现传统产业转型、交通区位提升、空间协同整合、气候优势彰显的趋势,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需要实施保护优先、韧性安全、绿色集约、开放融合、极核引领、品质提升等战略,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推进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六盘水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诗书画苑
寻味贵州——六盘水
六盘水二题
艺术风味-我的人生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