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不到的恋人”:新媒体时代青年群体的云端恋爱研究

2024-04-13 11:00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亲密关系恋人情侣

胡 奇

(武汉体育学院 新闻传播学院,武汉 430079)

随着深度媒介化时代的来临,“云端交往”突破了“距离诘难”。在数字符码所塑造的场景中个人的交往边界被拓展(1)鲍曼:《流动的现代性》,欧阳景根译,上海三联书店,2002,第3页。,媒介成为青年社会资本获取与情感连接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因此,即使长期无法和异地恋人线下会见疏解苦闷,双方也能凭借数字技术在媒介所构建的场景中开展一场“云端恋爱”。(2)吴飞、李佳敏:《虚拟现实——共情传播的技术实现路径探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7期。在此背景下,通过恋爱建立亲密关系成为青年纾解压力、获取“远距离亲密感”的替代方式,并演化为一种缓解生活压力的手段。(3)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11,第11页。但置身于新媒体时代,青年在“云端恋爱”中受社交媒体的错误价值导向影响而形成的错误的恋爱媒体惯习正加速着亲密关系的恶化。因此,亟待探明当前青年在异地恋中的媒介使用情况与异地恋人的线上相处模式。在洞察异地恋人媒介交往本质特征的同时,窥见其可能出现的危机,提前进行预防,更好地解决当下青年在异地恋中的情感问题,维系婚恋关系,提升幸福感。

一、数字浪漫:青年爱恋行为的全新特征

置身于新媒体语境下,社交媒体中的信息交互模式日渐多元化,青年的异地交往方式也迎来了全新的转变。在数字环境中,双方的爱恋表露方式往往在极大程度上受限于社交媒体的可供性,价值观与恋爱观尚不成熟的青年在媒介的加持下其亲密关系认知与建构方式也逐渐被影响,呈现出交往行为仪式化与程式化、恋爱观的摇摆与可牵引性、情感撕裂与断连的随意性等全新特征。“数字浪漫”的新特征赋予了异地恋中的青年多重方式来维系与体验爱情,同时也将爱情推向了一个全新的场域。

(一)交往行为仪式重构与程式化的情感呈现

社交媒体所蕴含的感情因子让异地恋过程中的情感表达呈现出更多的可能。一方面,青年在数字空间内以策略性程式化的形式为日常爱恋交流确定行为范本,以特定的行为与习惯等结构化方式,记录与分享着双方的牵挂与情绪,共同构筑云端恋爱的情感乌托邦。另一方面,除了程式化的交往模式,仪式化的情感表达也是异地中的情侣获取情感连接的方式,通过“全景式”情感展演以“晒恩爱”等形式将情感故事公之于众,在被凝视与自我凝视的过程中以浪漫的数字仪式为异地恋不断赋能。(4)王淑华、何丽、姚晔:《透明之爱——社交媒体“晒恩爱”的仪式过程与新型亲密关系建构》,《未来传播》2023年第2期。

当身体的互动被物理距离阻隔,线下的恋爱仪式无法开展时,异地恋人会选择在“随时在线”的高频互动中,利用程式化的表达以期黏合情感。他们以高频率的信息交互将日常琐碎嵌入对方的生活中,通过媒体“共现”出完整的生活图景,如确定每天的音、视频通话时间,社交软件上双方固定的早安与晚安。这些恋爱中的程式化行为逐渐内化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双方也在不断地消解身体不在场的焦虑,利用固定的情感符号弥合空间的距离、调整自我情绪、产生共同连接下的幸福感。另一方面,异地恋中的仪式化行为以一种透明可见的形式不断向他人宣誓主权,塑造美好的恋爱场景,叙述情感状态,维护情感的稳定。如好友列表的特别关心与置顶、社交软件的情侣头像与昵称的呼应、朋友圈的“官宣”、特殊节日凌晨的祝福、刷屏的点赞、特殊金额的红包等,虽然远离了现实生活的交往情境,但是情感所构成的内在张力足以让双方在媒介中完成精神的仪式化展演。情侣们将情感中完美的部分表露出来,通过获得他人认可不断为感情赋能。(5)张雯宜:《影像传播与亲密关系——社交网络秀恩爱仪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广播电视新闻学系,2014,第69页。而这类通过情感仪式获得的积极反馈,使双方获得对爱情的需求与心理满足的同时对下一个类似的仪式充满着期待。但这也不禁引人深思:臻于完美的程式与仪式化的情感展演是否已经消解了双方情感交流的价值,使恋爱的关注点不断向仪式偏移?

(二)恋爱观的“摇摆”与可牵引性

在媒介环境的影响下,异地云端交往过程中,情侣们更青睐于向意见领袖、大众媒体与流行文化获取恋爱交往的行为准则。因此和老一辈严谨坚定的恋爱观不同,异地恋情侣的恋爱观飘忽不定,随时游移。微博和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爆火,一批“情感博主”在商业利益的收编下悄然崛起,借机输出自己的爱情价值观吸引粉丝,完成变现。例如微博大V“陶白白”以星座作为切入点,将两性的亲密关系是否合适归咎于星座合拍与否,宣称这种方式“能比你自己更了解自己”,这种感情价值观受到不少异地恋人的追捧。当线上交往过程中出现矛盾时,两人则会借此评判标准考虑适配度,若与其宣称的标准不一致则归咎于“星座不合”,从而在争吵中产生情感危机。

此外,国内大批量流水线式的恋爱真人秀综艺接连登场,长期无法会面的恋人仿佛置身于实景恋爱的场景中,在“玻璃屋内”观看着一对又一对情侣在甜蜜的交往中“牵手成功”,并通过“人工撒糖”“嗑cp”等形式制造话题。这种节目形式为处于异地中的情侣营造出了一种不真切的虚拟梦境,他们渴望与眼前幸福甜蜜的嘉宾一样拥有同样美好的感情,因而将其价值观作为自身感情处理的标准。嘉宾们在荧幕中所呈现的恋爱观,成为不少异地情侣自我情感的投射,当自身面临节目里嘉宾可能遇到的情感难题时,将会选择同样的感情观予以实践。(6)汤诚:《从传播心理学角度分析素人恋爱真人秀节目受追捧原因》,《传播与版权》2020年第2期。但恋爱综艺的剧情展开模式、镜头叙事的特点以及恋爱观的展演,均是在经过商业利益渲染后所输出的产品。抛开个人主观性不谈,节目中所呈现出的并不一定是正确的爱情价值观。异地恋人未经过理性评判就将其视为获取美好爱情的圣经,在自我幻想中选择向媒体呈现出的价值观妥协,从而不断被牵引;而不同的主体所传递出的观念不可避免地充满着矛盾与冲突,使得异地恋双方在相处过程中的恋爱观摇摆不定。

(三)情感撕裂与断联的随意性

混杂与变动让鲍曼的“流动的现代性”成为当今时代的注脚,时空的变幻也不再是预定与静态的。孤立的个体所建立起的情感关系也不再稳定,而电子媒介的介入让原本不堪一击的亲密关系变得岌岌可危。线上交流的速度迭代更新,让异地快餐式恋爱愈演愈烈。同时线上远距离交往中的社会线索消除、语境和场景缺失,往往会让异地恋人因为某个不经意的表情包或符号产生误解,从而导致亲密关系产生裂痕。

相较而言,线上选择结束一段恋爱关系的代价远远小于线下,微信或QQ上的一则分手信息就能够宣布恋情结束。通过更换社交软件的头像与签名,调整朋友圈的可见范围,社交媒体留下的恋爱痕迹可以被灵敏利落地擦除。(7)董晨宇、段采薏:《反向自我呈现——分手者在社交媒体中的自我消除行为研究》,《新闻记者》2020年第5期。情侣在线上处理矛盾时少了深思熟虑,解决情感问题的措施也更极端。“拜拜就拜拜,下一个更乖”“不合适就分”等成为他们处理感情问题的常用方式。对于大多数异地中的恋人来说,社交软件交往数据的清除也象征着一段亲密关系的撕裂,成为开启一段新恋情的常规手段。但云端的恋爱痕迹并不能和真实的情感等同起来,数据的可再生性使得感情的连接和断裂显得颇为“廉价”,这类的断联仅仅以数据的暂时抹除和遮蔽为代价。但当误会消除和沟通达成一致时又可以实现“再生复原”,情感的终结与断联随时都可以发生,情感处置过于随意。

(四)“想象交往”易粉饰美好

在恋爱交往过程中,由于身体的在场能够给对方留下“社会线索”与可感知的物理实体,交往中的一颦一笑都能够在细微之处透露出个人的情感状态。但云端的恋爱交往缺少了语境与面对面的现实触碰,双方通过文字符号和视觉化的表情包等来传递情感。虽然在网络中介的遮蔽下恋人双方在文本化的动态展演中更容易建立情感连接,但是这种缺少互动的“文恋”缺乏多感官的参与。(8)张娜、陈寒寒:《感性交往——网络时代异地恋青年的网络交往过程的质性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22年第1期。

在互联网媒介沟通中,传播者在人际交流中选择性呈现美好的一面,在精心的印象整饰中虽然能获得积极的交往反馈但认知也在不断偏移。(9)Walther J. B,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Impersonal interpersonal and hyper-personal interaction. Communication Research,No.1(1996):3-43.虽然电子媒介能够塑造全新的亲密关系交往图景,延伸恋人在传统意义下的现实情感,但当视听线索失灵时仅凭媒介传递出的“表演性符号”具有欺骗性,通过前台的选择性呈现塑造了一个粉饰美好后的理想恋人。虽然双方所构建的符号表征不断地延伸部分自我,但虚拟与现实空间的疆界也在逐渐模糊。这种不真切的形象展演,在双方的异地感情交往中逐渐渗透为现实感知的部分。双方在长期缺乏线下互动的情况下,会不自觉地与对方所塑造出的完美形态的虚拟化身展开交往。这种“想象中的恋人”回避了对方现实生活中的缺陷,这种身体缺场且身份缺场的行为,也被称之为“想象的交往”。(10)王静:《想象的交往——以网络为媒介的人际传播》,《新闻知识》2013年第6期。双方长时间身处“云端”难免产生虚幻感,当真正“落地”时,面对面的交往过程中自我在虚拟空间所营造的“另世我”的形象难免破灭。回归现实后则会造成更为严重的情感矛盾,这类想象交往过程中的美好的亲密关系难以获得线下真切的情感连接。(11)董晨宇、段采薏:《传播技术如何改变亲密关系——社交媒体时代的爱情》,《新闻与写作》2018年第11期。

二、无处安放:云端恋爱的窒碍难行

在远距离恋爱中,媒介缓解了双方的感情危机,数字媒介不断演化出的多元异质空间,修复了异地情侣的情绪裂痕,建立起虚拟空间的关系纽带。在赛博化的非现实空间维度内构建出与现实互嵌相融的联系,及时解决了因距离阻隔而造成的情感沟通问题。但长此以往,时空的隔阂、身体碰触的缺失以及日程安排等问题导致有效的交流变得更加困难。在此背景下,随时捆绑的时刻在线导致双方情感倦怠,云端恋爱中仪式固化的情感消费陷阱以及双方单线互联造成的现实脱节,使异地恋情感产生新的危机。

(一)情感稀释:长期在线的情感倦怠

万物皆媒的构想中虽然数字技术能够让异地情侣随时连接成为可能,避免个体在孤独时产生负面情绪,及时修补情感中的“第一扇破窗”,但长期的两地分离极其容易产生距离感。双方通过实时在线的方式建立亲密感,但是精神上要求的实时在线会导致双方的亲密关系陷入新的危机。这种场景重叠下的过度连接,也会导致双方“乏味因子”泛滥,话题锐减。若某一方意外产生短暂的断联,一方的不信任感也会被放大从而导致矛盾与冲突。虽然线上的交往是对现实生活的映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双方通过媒介建立的连接并不是实时的,若无法时刻进行互动,那么久而久之反而会恶化亲密关系。(12)王敏芝:《媒介化时代“云交往”的场景重构与伦理新困》,《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9期。当青年情侣将这种过度的连接带到日常生活中时,无时无刻的在线不但不会增进情感反而使双方处于“电子监视”的错觉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反而产生了情感倦怠。

(二)消费主义:仪式固化中的情感消费陷阱

为达到优化恋爱关系的目的,物质投入成为异地恋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在资本进驻推动的商业布局下,“异地情侣沟通软件”“异地恋情侣手环”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商业收编下,异地恋情侣与消费主义逐渐捆绑在了一起。如以异地情侣为对象开发的恋爱记录软件“恋爱记”,其注册人数已高达4000万,一度斩获“Next World2021年度风采应用大奖”。该软件打出的口号是记录恋爱生活,每天打卡,连续365天则可获得大金额的红包,但如果在打卡的过程中“断签”则需要购买价值高昂的“补签卡”。为了维护情感,双方往往会在消费冲动中投入大量的金钱。

另外一方面,利益集团为了扩大既得利益,将在恋爱交往中不切实际的消费行为强加给情侣双方,有意识地“造节”,将任何与爱相关的日期均附上了商业意义。七夕情人节、西方情人节、白色情人节等,任何数字谐音都能与恋爱产生联系。异地情侣群体在消费主义的诱导下,理性的思想逐渐被注重感情的符号价值的消费观念代替。普通的商品在特定的日期内,从一个能指指向所指,再指向一个所指时,一个隐藏着意识形态的“神话”便诞生了。情侣双方在这一日产生消费行为则成了“爱”的代名词,而这种消费往往是情绪化和不易察觉的。在媒体的有意识推动下,这类节日虽然满足了情侣间的自我取悦仪式,但是也引发了不理性的消费行为。“他不买这个就是不爱我”,长期无法会面的异地情侣也只能用这种礼物馈赠的方式进行补偿。当超出了自身经济可承受范围时,“花呗”甚至不良网贷等都成为这种非理性消费的助推器,进一步让处于异地恋中的情侣掉入消费陷阱。

(三)现实脱节:“容器”建构中的心理扭曲

对于身处异地的个体而言,云端的另一方连接的伴侣更多地扮演着情感慰藉者的角色。在生活不如意时他们渴望通过这种方式满足线下缺失的亲密幻想,分享脆弱与失败成为彼此的“脆弱镜像”。(13)何双百:《人工移情——新型同伴关系中的自我、他者及程序意向性》,《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2年第2期。这种日益信息化的“在场”,虽然能够为双方提供积极正面的情感价值,但是双方的心理也会不断同质化。在日常生活的压力与焦虑下产生了一种全新的现象——忽略了现实生活中的互动与交往。媒介连接了两个焦虑的个体,双方沉溺于共同编码的私密情感空间内反而对外在世界的变化漠不关心,漠视了真实世界中的社会交往。在两者共同观念构成的“容器”中,若一方的价值观念出现偏差,那么与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不和谐与非理性的意识则会反复共鸣,最后转变为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对抗。长此以往,异地恋双方对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产生排斥,认为异地伴侣才是自己的唯一亲密交往对象,拒绝线下的任何社交亲密行为。当情感出现裂缝、感情问题无法解决的情况下,抑郁症等心理问题便接踵而来。

三、让爱着陆:云端恋情的纾困之策

虽然在云端中你侬我侬的交流产生的瞬时情感触碰甜美动人,撩拨恋爱中情侣的心弦,但网络中的情感终究是少了几分严肃和庄重。长期的在线或日常生活中的时空错位,仿佛在二人间树立了一屏“双面镜”,在只言片语中可以窥见彼此的生活,但真实的恋人仍是难以触及。媒介行为中的试探、抽离、消除让这场恋爱变得不再真切。因此,如何重新审视异地恋中云端恋爱的问题,并提出行之有效的纾困之策,维系良好的恋爱关系成为当务之急。

(一)“依恋”:情感互补下精神与物质补偿的重构

“依恋”是指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与亲密交往对象建立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深层次、固定的情感联系。(14)Bowlby J,The making and breaking of affectional bonds(London:Tavistock,1979), p.231.在婴幼儿时期个体便天生渴望与父母建立亲密的情感联系,在成长的过程中当远离了父母,这种依恋也不断向伴侣转移以期获得心理上的依靠与安全感。置身于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人们渴望利用媒介在云端交往中与恋人延续现实社会的依恋,达成“联系的在场”,媒介也成为了“移动的家园”。(15)胡春阳、毛荻秋:《看不见的父母与理想化的亲情——农村留守儿童亲子沟通与关系维护研究》,《新闻大学》2019年第6期。媒介成为获取情绪价值的纽带,青年在云端的恋爱交往中获得了替代的情感满足。因此处于云端异地交往的恋人更加注重精神上的陪伴,在交往过程中基于情感需求为对方注入“精神能量”,及时的感情回馈与宽慰的话语都能够让对方对这段亲密关系更具信心即“情绪价值”。在双方的互动中所营造出的充满爱意的交往情境与相互扶持,也能够弥补现实中的情感缺失,借助媒介所传递的符号能在双方的情感共鸣中迸发出强大的情感力量,实现情感支撑。

然而真实的亲密感具有媒介无法企及的具身意义,因此精神支撑虽然不可或缺,但通过实物补偿向无法在场的情感交往寻求弥补也不失为一则良策。在节日或日常生活中,精心为异地伴侣挑选礼物完成的互动性回馈,能够拉近现实生活中的感情距离,将网络中难以表达的爱意与情感凭借物质实体进行释放。这种礼物也不再是某种单纯意义上的物品馈赠,而是逐渐赋予其关系交往的情感意义。(16)孙信茹、甘庆超:《“熟悉的陌生人”——网络直播中刷礼物与私密关系研究》,《新闻记者》2020年第5期。借助礼物等物质实体虽然能够有助于亲密关系的维护,但这种亲密感情表达的行为是否行之有效仍需获得对方的认可,否则反而会扩大情感裂缝。(17)黄号伟、杨绿:《亲子亲密度对大学生孤独感的影响——亲子沟通的中介作用》,《心理月刊》2022年第14期。因此在礼物的馈赠互惠前,需要保持清醒理智,避免落入消费主义陷阱的同时,通过明示或暗示了解对方的喜好,使双方达成对礼物所赋予的含义与解读上的一致,避免产生对抗性解码。总而言之,无论是线上抑或是线下的情感补偿,其基本前提都是双方应该建立起能够支撑情感连接和稳定的双向性的付出关系。在长期的情感投入中,若一方无法收获相应的情感反馈或同等的情绪或物理价值补偿,往往会让一段关系的稳定性不断弱化,处于异地的情侣也无法维系这种身体缺席的恋爱。

(二)“媒介赋能”:复媒体形态下的多情境连接

“转场”是指人们虽身处“此在(here)”的地方,但通过通信移动至“彼处(there)”——屏幕场景中共享的交往空间,与他人展开共时的(concurrent)社会交往。(18)杜丹:《“转场”——远程交往的具身行动与体验》,《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2年第7期。云端恋爱属于一种长期身体缺席下的亲密关系,虽然不同的媒体形态突破了地域的阈值,能以一种“拟真”的形态将亲密关系以符号的形式展演出来,从而营造出情感共鸣的交往情境,但单一的媒介所营造出的交往情境毕竟有限,久而久之双方便会产生不适感。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大多数受访者常用通信类软件为微信、QQ等,43%的受访者也表示经常使用的通讯软件仅有3~4款。(19)艾瑞咨询:《2019—2020 年中国移动社交行业年度报告》,http://www. iimedia. cn/c400/70165.html,访问日期:2024年7月1日。微信和QQ等其长期固定的平铺直叙、严谨整饬的文字沟通,虽然能言简意赅地传递信息,符号化和情绪化的表情包也能够成为日常聊天中的“粘合剂”,但因线索缺席很难体察对方的神态与情绪,从而无法准确传递情感价值、吐露心声。可见单一的媒介无法满足恋人间对于情感表露的需求。处于异地恋中的个人更应该意识到这一点,在亲密关系的连接中适当性选择合适的媒介组合使用,通过多媒介模拟身体在场的交流形式,还原面对面交流时的传播有效性,甚至需要不断追求全息化的沟通,实现转场下的多重情感连接。(20)刘海龙:《传播中的身体问题与传播研究的未来》,《国际新闻界》2018年第2期。

利用不同的媒介所塑造出的交流场景,在不同的情境中创新情感表达。例如可以利用网易云、抖音平台推出的“一起听”和“好友一起看”的新功能,只需点击链接二人即可进入一个私密的情感空间。在舒缓的音乐和短视频的剧情带动下,文字的键入和语音的实时对话产生了视听符号多元碰撞,形成了一个具象化的情感交流场景,在特定的情绪氛围下情绪的流露也会显得更加自然。除此之外,娱乐性的互动社交媒体也能够成为情感经营的补充。如通过微光、with等多人互动视听媒体,不用步入电影院,情侣双方即可享受一场“云观影”。借助抖音、微博的内容分享培养情侣间的分享欲,能够跳脱出单一媒介的特性限制与情境的约束,从而完成话题的发散与转移。此外,以“恋爱记”为代表的日记类恋爱记录软件,通过及时记录恋爱日常,在彼此打造的符号空间内编码与解码也便有了共通性,在云端存储双方的共同回忆、积蓄情感能量。“王者荣耀”和“吃鸡”类开放式互动社交游戏,无疑也是数字空间情感连接的手段。在游戏角色的扮演过程中,玩家操控的游戏角色短暂地改变了自我的认知,在仪式般的任务共建中,情侣双方以“取得游戏胜利”为一致目标,在“视觉化身”与“听觉化身”的助力下增进双方情感。(21)董晨宇、丁依然、王乐宾:《一起“开黑”——游戏社交中的关系破冰、情感仪式与媒介转移》,《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2期。而游戏过程中的随机事件则更容易创造跳跃性话题,为双方提供全新的“交流入口”。这种不同媒介空间整合与“摇摆”,最终会形塑氛围十足、情境多元且多变的“云端情感共同体”,帮助异地恋人亲密关系实现良性发展。

(三)“虚实重叠”:缩进社会距离打造共有社交圈层

云端中的异地恋人在交往中,存在着物理上的“空间距离”、媒介沟通中的“互动距离”以及衡量亲密关系强度的“心理距离”,同样也存在双方人际关系网连接所决定的“社会距离”。社会距离可以理解为朋友圈的重合和人际交往对象的一致,恋人间的社会距离的缩进作为中介因素,能够增进双方的亲密关系,缩减心理距离。通过网络结交双方朋友形成共有社交圈,在朋友圈与群聊的互动中,这种相对的弱关系社交不仅让对方有参与到另一半生活的感觉,也能够在共有社交圈的信息的交流互惠中,突破双方长期以来的固定交流模式觅得新的话题。在交织碰撞中这种共有的人际关系网的重合,让双方的社会距离也会更加紧密,从而用“数字交往”代替了“现实交往”。在出现情感危机时共同好友的介入,有助于摆脱“当局者迷”的困境,了解冲突的真正原因所在,化解隔阂。在双方因感情问题争吵时,共同好友的开导和倾诉也弥补了这段“亲密关系的真空期”,有助于纾解情绪,避免双方产生过激行为。

(四)“表露辅助”:情感互惠下的亲密连接

“约哈里之窗”(Johari Windows)为自我认知与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提供了模型,其中它将自我分为四个区域:开放、盲区、隐私、未知。而自我表露是缩小未知区域扩大开放区域的最佳方式,既能够提高交流效率又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22)靳琰、曹进:《人际传播学的关系模型及构建研究——基于自我意识发现-反馈理论的视角》,《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年第3期。恋人间面对面的促膝长谈与自我表露,无疑是增进感情、消除误解的绝佳方式。自古以来就有“何当共剪西窗烛”的佳话,但当线下的会见成为一种奢望时,媒介则充当了自我表露的工具。“鸿雁传书光不度”就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古往今来的异地恋人,渴望通过媒介建立亲密连接的愿望。但这种情感交流方式其实也存在不确定性。青年网调查数据显示,“缺乏沟通”“互相怀疑”“缺乏信任”成为异地恋情侣分手的主要原因。(23)中国青年网:《大学生异地恋调查——超7成接受异地恋分手是结局》,http://edu.youth.cn/jyzx/jyxw/201902/t20190213_11868189.htm,访问日期:2023年6月1日。异地情侣间信任的建立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媒介交往中自我表露的程度。

在互联网语境中的自我表露过程中,双方应将“后台”的行为选择性展现出来,通过后台“前区化”进而塑造出个人情感交往中的“前前区”(24)张良悦、李锦辉:《社交媒体时代大学生异地恋人亲密关系研究》,《传媒观察》2020年第9期。。敞开心扉让对方接纳自我不被了解的一面。媒介交流过程中也不再有现实会面的情感顾虑,情绪的吐露与后台形象的展现更能缩短双方的心理距离,在去抑制化的空间中进行自我表露,从而展示真实的自我。当一方透过“前前区”进行自我表露时,需要获取积极正向的反馈即“表露回应”,来减少在自我表露中的不确定性以获得安全感。如此促进双方的自我表露,形成良性循环,最终拉近双方的距离。所以当一方积极表露自我时,另一方需要在坦诚接纳的前提下,以适当的赞美和肯定的话语给予其情感上的支持或回应对方同样的自我表露,以带来更多的喜欢和亲密感,完成线上的情感互惠。

四、结语

韩国2000年上映的爱情电影《触不到的恋人》中,两个处于不同时空的青年通过一个神奇的邮筒开始了书信往来。在这场跨越时空的爱恋中,文字承载了彼此的情感,隔空约会中两颗心越来越近。在相同的时空里他们相逢而不相识,在不同的时空里相识却不能相逢。如今随着技术的更迭升级,互联网成为恋人交往中的“神奇邮筒”。爱恋弥散于时空的波光中,虽然难以会面但在双方对未来共同的美好期待中感情也会历久弥新。如今,随着“元宇宙”等虚拟空间交互技术持续蓬勃发展,身体不在场的交往困境在技术的升格下逐渐被消解。值得期待的是,未来虚拟世界的亲密关系连接可能会在这种更为便捷、高效的交互方式下,突破现有的圈层走向更大程度的普及化,成为云端交往的新型基础设施,为天各一方的恋人在数字交往中提供全新形式。可这种凭借数字化技术展开的情感交往,是否仍拥有让人怦然心动的情感价值?当沉迷于云端“共在感”的狂欢中,双方是否又能够在线下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应这种真实的情感交往而不是感到茫然无所适从?这些角度或许可以成为未来全新的研究课题。无论如何,任何技术追求的仅仅是为了还原面对面交流的真切感,云端恋爱只是现实生活中的必要补充,重拾线下交往辅之以媒介的连接才是无论社会环境如何变迁都能满足双方爱恋的应有之策。

猜你喜欢
亲密关系恋人情侣
Outpatient hybrid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with SOUTEN for early gastric cancer, followed by endoscopic suturing of the mucosal defect: A case report
亲密关系不会真的无疾而终
聪明的人善于经营亲密关系
谈钱不伤感情:情侣谈钱攻略
一生一世 情侣对戒
暴力 亲密关系中的致命毒瘤
完美恋人 一汽·大众全新一代CC
吵架
购婚房加上恋人名,结婚不成房产如何分割?
作为一个交谈者,一本书比一个朋友或一位恋人更加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