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者刘海峰

2024-04-13 00:27马冬
商界 2024年3期
关键词:中流企业家企业

马冬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孟子”

刘海峰的人生经历过三次逆风翻盘的时刻。

但故事重点并不在商业权谋。

用他的话来说,叫作“正道成功”,但更应该加上“順势而为”。

宣纸铺开,浓墨饱蘸,静待刘海峰落笔。

书法之道,在于取势。

势是一种动态,要在笔的走向和字的布局间去寻找,若无势,形则无意。

这可能更接近中国商业逻辑的真相与企业发展本来的底色。作为一亿中流这艘巨舰的掌舵者,他需要敏锐捕捉当下的商业情绪,与更多创业者保持连接。

2024年是刘海峰创立一亿中流的第9年,走过夜路、遇过沟壑,也触摸到过星辰,但他始终冲在路上,想要做出一些真正有“时代记忆”的、可以影响更多人的事。

面对创业路上层出不穷乃至惊心动魄的问题,刘海峰认为:商业世界是一条“塑形”之路,每个纤毫毕现的商业故事都展示了一个可参考的样本,而自己与每个企业家的共振都来自可感知的、可触摸的、可理解的彼此。

这一路,他戏称为“苦行僧之路”,需要的是延迟享受与真正长远的目光,这也是他跟同仁们达成的创业共识。

以刘海峰为始,我们或许该反思那些曾经“颠扑不破”的商业旧识了。

驾驶一亿中流这艘巨舰,刘海峰成为近年来在商业领域话题度不断攀升的人,一个备受“一亿中流”企业家推崇的掌舵者、赋能者,以极其不同的姿态,进入了我们解读的视野。

逆变,拼了命的海峰

前半程的刘海峰似乎有些离经叛道,但后半程,在“普通人”和“学霸”之间转换,不断接受磨砺的路上,刘海峰修炼成了一个商业大拿。

他有一种“逆袭”的本事,经常让身边人侧目。

在创业初期摸索,走了一段弯路,赔光了数千万元资金后,刘海峰立刻把员工工资结清,从起初的超百人团队到仅剩不到20人。每当公司开会,合伙人们都会等着这位以理性著称的领导亲口说出就地解散的决策。

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这是真实的刘海峰。

2024年年初,我们在杭州一亿中流总部见到了刘海峰。刚刚完成授课的他略带疲惫,封面拍摄时,能感觉到他整个人放松了下来,难得有机会聊一聊过去,聊一聊生活。

这一年,他几乎每天工作超过16个小时。

大多时候,清晨6点多起床,赶去总部,以10分钟为精准度的时间安排,满满当当,见企业创始人,听企业诉求,然后给出针对性解决方案;下达各个投资项目的重大决策;给集团各板块的事项定调。通常情况下,下午是他集中分享高维战略理念、企业经营思维的时间,有时还要接受采访。傍晚,录制视频,输出观点,回到家基本接近午夜12点。他说,这是他的“一天三班”工作模式。

80后刘海峰是普通家庭出身,祖籍山东,爷爷和姥爷都是军人,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战役,之后便留在了黑龙江边开垦北大荒。

1994年,刘海峰的父亲作为基层公务员被派到了海南工作。从祖国极北到极南,10岁时他才第一次见到大海,为此还震撼了一把。

那时的海南,经济建设如火如荼,而此前长达十几年,发展相对缓慢。也是从那时起,刘海峰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

起初,条件艰苦,父母带着他到处租房住,加上迁移的影响,他上学成绩平平。

或许是源自天生的自强感,为了改变些什么,年幼的他把玩心收了起来。拼到什么程度?刘海峰说几乎是“玩命式”地读书,把时间做到以分钟为单位的控制,甚至得了胃溃疡,母亲看在眼里,欣慰又心疼。

从小学到初中、高中,角落里黯淡无光的孩子成了全校焦点。当时他所在高中十多年没有出现一个考入顶尖名校的学生,但刘海峰给了所有人希望。

考前的那段时间压力大,有些时候索性放下学习,学校开绿灯,允许旷课,刘海峰就去海边,强制让自己镇定下来。高考期间,无法入睡,服用安眠药,但命运也给刘海峰开了一个玩笑:药物的作用并没有在晚上发挥出来,反而在考试中效力大增,考语文时,差点睡了过去,监考老师发现后赶忙叫醒。到了作文题,刘海峰耳朵边上竟然一直萦绕着那首《好日子》。

“可能压力大到快失常了”,他笑说。

最后他还是不负众望,考上了北京大学……

以前,刘海峰说要做一个有成就的人,能给家族走出一条跃升和迭代的路,要么从商,要么入仕。显然前者是他的理想选择。所以一进入北大,刘海峰便读了大量书籍,包括人生格局、产业战略、资本等,直到遇见恩师王明夫。

2007年年初,大三,刘海峰疯狂找各种能让自己成长的机会。

此时,作为中国战略咨询专家、和君咨询创始人的王明夫给这个满怀激情的年轻人送了一本书并留了一句话,“北大确实是一个耀眼的光环,但这个光环之外,你又拥有什么呢?”

“态度决定命运,气度决定格局,底蕴的厚度决定事业的高度”,这是书里的一段话。

把书读完,刘海峰有一种“灵魂被击穿的感觉”,瞬间热泪盈眶。老师总是告诫他,要潜心修炼好硬功夫。

于是从那一刻起,他决定追随老师的脚步做咨询。尽管作为实习生,工资不高,但刘海峰明白,这一趟,自己是为了其他一些所渴望的东西。

谁都想不到,越往后,刘海峰越强。

飞人,累破了头

一开始,刘海峰作为助理咨询师陪同前辈被派到了无锡一家公司做咨询管理。

当把第一份方案递交上去,公司老板极其暴躁地冲了过来破口大骂,“你们干的是什么鬼东西,这方案能用吗?”

大庭广众之下,各种脏话直接泼到了二人脸上。

显然,他没有经历过这场面,同事都以为海峰会退缩,结果这反而激起了他的斗志。

聊到这里,刘海峰眼里似乎有光,“这个江湖,太有意思了”。

受挫后,刘海峰恶补所欠缺的东西,既有求知欲,也有分享欲。老师看到后跟他说:“现在你要学会‘闭嘴,刚入行,‘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知道。”然后额外交给他一份工作内容:做访谈记录。

老师要求,自己和上市公司管理层对话的每个字,刘海峰都要记录下来,提炼重点,进行总结。他以为这事不难 ,但“一上场就蒙了”,新名词,方法论,很多内容听不懂,该怎么办?

好在,刘海峰从不畏难。

那个时期,2小时谈话内容,他得整理5小时,再花一晚上去理解、提炼重点。白天做访谈记录,晚上疯狂看书。全年无休的日子,持续了4年。

直到第5年。某天,老师叫刘海峰过来,示意他火候差不多了,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做些事情。刘海峰思考了几个晚上,自己能做什么呢?这些年来都在听和看,实践起来可以吗?

思前想后,他发现,旁观老师给企业做辅导的过程中,战略方向往往比管理体系还重要。

一有机会,他便去参与项目丰富实操经验。这期间,刘海峰从助理咨询师到咨询师、高级咨询师,完成了职业的三级跳。

商业世界波诡云谲,常常看见有人走上巅峰,有人遗憾退场,这种反差让刘海峰陷入了思考。商业里最大的难点是什么?原来,顶层战略不是拍拍脑袋想出来的一种运作方式,里头门道很深,且是企业决策者的迷雾区,必须有只手,把迷雾拨开,才能帮助企业精准决策。刘海峰需要独立面对商业,独立面对企业家,从幕后走向台前。

恰逢此时,刘海峰所在和君咨询的合伙人平台有了变化,让他认为这是个机会。

和君咨询鼓励各个项目组独立发展,实行“一九机制”。简言之,项目自己去找,收入90%归个人,10%归公司,相当于在平台里创业,干得好坏与能力直接相关。

2013年,28岁的刘海峰带着几个兄弟开启了平台创业之路,成立自己的团队——刘海峰团队,他以合伙人的身份,开始正式走向台前。3年时间,合伙人、高级合伙人、资深合伙人,每年升一级,刘海峰的团队,越来越兵强马壮。

刘海峰的确很忙。他的同事统计过,做項目的日子里,“空中飞人”刘海峰最忙时一个月飞了24趟,为了留出白天的时间充分处理事务,他几乎每天都要坐最早和最晚的航班出行。当时有一张飞行地图,上面标注了项目地,十多个城市,所有航班的最优路线他烂熟于胸。

讲到这里,刘海峰摸了摸后脑勺,略带戏谑地说,“不管你信不信,人真的是会累崩的”。有一次去项目地前,他猛灌了一口功能饮料提神,结果临登机,直接晕倒在了厕所里,后脑勺着地,满身都是血,后来隔了两天,头上包扎着纱布,他就又出现在了项目现场。

持续高强度的工作,刘海峰没觉得心累,但这次意外,真正让他意识到,要调整一些东西了。

“咨询师的本质,就是售卖时间”,刘海峰已经做到了公司核心的资深合伙人以及集团的战发委委员,两三年时间,30岁,事业到达一个顶峰,但同时也把自己累崩了。

他顿了一下,“其实我已经很热爱这份职业了,我觉得咨询很好,可人的时间终究是有限的”。

那几年,他内心深处,有了新的想法,要不要去做个实业家?或者投资人?义无反顾冲一把的那种。

谁都没料到的是,就是这次猛冲,他把自己从塔尖冲到了谷底……

从塔尖干到谷底

翻看过去日子,江湖里关于刘海峰的声量,你能明显看到这种变化:这个年轻人由不为人知,开始初露锋芒。年轻时,刘海峰就是一个自由松弛的人,他对世界的戒备很低,他不设防,总是真诚地交付自己的能力。

当时咨询管理公司业务发展向好,刘海峰个人年收入近1 000万元,每次出去做项目都有很多老板开优渥条件想挖走他。

刘海峰并没有动心,而是选择彻底从和君咨询脱离出来,成立和梓创实集团,恩师也鼓励他自立门户。“和”取自于师门和君咨询,“梓”则是太太的名字,二者对于刘海峰都意义非凡。

早期,刘海峰的规划是,尝试去扶持像早期的滴滴、大疆这样的公司,下一批时代里的巨头,做“双创”。他跟原来服务过的客户讲出了这个设想,结果这些老板二话不说,便把资金投了进来。

刘海峰很惊讶,为什么他们会义无反顾地支持?一位前辈直言,一是觉得这个年轻人做事靠谱。二则看中了其所具备的能力,懂战略,懂资本,懂运营。

不出一周,财务拿来了数据,4 000万元到账,加上自己的积累,一瞬间就有七八千万元摆在了公司账上。

现实与理想永远不可调和。战略构想虽然美妙,然而等待实施的过程却漫长且充满变数。

最棘手的问题是,在找到适合的方向前,拿着这笔钱干什么去?当然他绝非无事可做,而是东奔西走考察调研。

此时创业是大热门,新企业百花齐放,其中高科技项目更是炙手可热。一个聪明的企业家应该做的,是立即着手连接发展稳定的企业,经营成功之后申请在上市。

“但他觉得,一个资本与产业相结合的崭新世界,同样可在自己手中快速建成。”熟悉他的人说那阵子海峰在全国各地飞来飞去,忙得不亦乐乎。

满怀希望第一次出手实业,却遭遇了滑铁卢。

2017年,刘海峰陆续考察了很多项目,他选择投资身边一帮信得过的朋友。正当资本与新项目的“完美结合”眼看就要有“爱情结晶”时,意外发生了。

初创企业资金需求量大,且抗风险能力低。那阵子,他投的几个项目都多多少少出现了些问题。结果就是,一瞬间,这帮“坑爹的朋友”把刘海峰投的钱全干没了,还倒欠了几千万元债务。

一直在塔尖上的人,瞬间坠落到了谷底。

刘海峰在合伙人面前,异常愧疚,“亏别人的钱比亏自己的钱都难受,还多了一份损失掉的信任和情分”

2018年,负债累累,妻子不知道“坑”有多大,只知道海峰很难,“那段时间常彻夜失眠”。

“人在一无所有时反而会更加清晰”,刘海峰说。

好几次深夜,坐在会议室里,看着窗外的月亮,这一路上所经历的故事不断拷问着刘海峰的内心,“一身武艺,怎么一上场就败成这个样子?我到底哪里做错了?”结合过往经历,沉思许久,没有答案。房间里静得能听见自己的呼吸和心跳声。正盯着天空出神时,有一颗星星忽然一亮,那是他真正顿悟的时候。“顺势而为!”四个字脱口而出。

“势”与“力”都不对,怎么能赢?

“当时自己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对他而言,国内适合自己的战场,并不是这些最广泛的早期“双创”个体户,也不是头部企业,而是中国最根基的,作为中流砥柱的“腰部企业”群体,其弹性和爆发力是最强的。这批企业基本盘很稳,向上只要方向一对,思路一对,逻辑一对,市值有可能从1个亿变成5个亿,甚至更多,拥有无限想象空间。从低估值变成高市值并非難事。

“一亿中流”!

顺大势、借大力,基于产业的趋势布局、基于商业规律的攻守兼备、借助各类资源的组合运作……将是所有企业家在成为专业选手道路上的必修课。

本来创立和梓,就是要陪伴一批企业家,用长期的股权价值去实现未来的终极目标,而不是靠收短期咨询费,更不是用投资来牟利。

高维思考,重构边界。

奔波的路上,刘海峰兴奋得浑身的细胞都活跃起来,他隐约看到一扇大门正向自己徐徐打开。

与以往不同,这扇大门背后,是一番更让人欣喜的景象……

长坡厚雪,久久为功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充沛的生产资源与艰难的市场混战是这个商业时代的明显特征。在这样的背景下,力图保持经营持续增长的企业家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有一种观点认为,绝大多数大佬都精于宏观把控,挥斥方遒。而刘海峰是少有的想通了,做“地派”的人,扎实、稳健,目光向下,向行业中间看。

刘海峰近年受企业家追捧的热度表明,向中间维度看已被资本、人心认可。

那么,从2017年那个夏天战败到翻身,这之间刘海峰究竟都做了些什么?

起步第一个月,刘海峰拿出公司仅剩的资金整编了一个商学院作为入口,通过入口来凝聚企业家,进而去和投资方、政府谈合作,借助产业投资人和地方政府的力量,联合服务企业家。2019年年中,一亿中流在杭州启动并落地了第一座加速器,培育具备战略远见的企业家,陪伴企业发展。

“一旦势和力对了之后,模型就出来了”。

刘海峰提出一亿中流2035战略私董会的长期陪跑计划,服务企业长达10余年,直至2035年,每年帮做战略校准和筹划。图啥呢?图扶持一批潜力型腰部企业。商学院有了之后干吗?刘海峰有一套完整的模式。

几个月内,他把当地政府跑遍了,了解诉求,包括招商引资、合力发展产业、搞加速器,一边培育企业,一边帮助地方政府招商引资,依靠地方政策优势,链接企业。

与各地政府洽谈时,刘海峰甚至签订了协议。他坚信这批腰部企业家的后劲能在当地产生不一样的化学反应。

“任务完不成你罚我”,他说出这句话是有足够底气和能力的。“信用无价,但信用有度。”这是刘海峰做企业服务的一条铁律,有取舍、有平衡、不急躁、有思量。在他心中,与其说自己在做企业服务,不如说是在经营信用。

那时国内服务腰部企业的机构不多,刘海峰第一次提出了服务腰部企业的理念。他要让商业世界看到,中国不仅仅只有百度、阿里、腾讯这样的大江大河,还有很多没人关注到的溪流,也是商业发展进程中的中流砥柱。

后来,以前的同行拜访他,问何必费心费力去做这个买卖,都是赚“慢钱”。刘海峰回答:“你们哪懂我的乐趣。”

一亿中流这个牌子立住了,事越做越顺。之后,他又做了两件事:引入人脉和资源;引入自己的十年上市咨询公司经验所凝练的理念——顺三势、借三力。即:顺未来的势、顺周期的势、顺全局的势;借产业的力、借资本的力、借政府的力。

第一,跟有长期投资能力的机构进行全面战略合作,企业发展需要大资本的力量去提速,每个项目都要去推一把。很多投资机构都是投完了就跑了,没有人愿意做投后,在刘海峰这里不行。

第二,兼顾政府需求,引入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杭州分院,光服务企业家还不够,还要把当地产业服务好。一亿中流与拥有强烈发展诉求的地方政府通力合作,在产业政策支持下,依托庞大的企业服务库,建立多通道、多来源的地方企业招商平台,促进产业的持续聚集。同时,通过管理政府物业,以核心楼宇为基础载体,将具有高成长潜力的亿元级企业总部聚集于加速器中。

最终,背靠服务赋能发展,加速器持续为入驻园区企业提供战略、资本运作、产业资源链接、政府政策的多要素服务支持,帮助入园企业快速成长,促进地方经济高质量增长。

“当时第一栋楼,我就是楼长,公司20多个人变成招商团队,左手服务企业家,右手招商,只要能办到,一定给企业办。企业哪见过这种团队?这才有了第一批50多家企业全部入驻园区”。

1年时间,从0到N,这颠覆了刘海峰的预期。

一栋楼奠定江湖地位。当时,杭州各区领导全部来考察,说这是新模式,一定要推广。

又过了两三年,20多个园区起来了。

在杭州、上海、广州、成都、西安、合肥、南京等十多个核心城市,落地一亿中流企业服务加速器超25座,总管理面积超50万立方米,辐射经济总量达5 000亿元;“中流资本”产业投资覆盖企业已超过百家,通过设立直投基金、地方政府产业招商基金、S 基金对企业进行资本加持,重度赋能、深度培育及战略投资大批高成长性企业,包括欧税通、bosie、顶固集创、众鑫环保、十三余、芸领鲜生等。

此时,一亿中流在国内企业服务行业里走出了完全不同的路。

几年里,看见过太多的不确定,有犹豫、有怀疑、有失望、有沮丧,但是刘海峰在这条路上却走得愈发坚定。截至2023年,“高维战略”开课50期;一亿中流2035战略私董会开班17次;一亿中流历史服务学员企业超过了20 000家;走过了全国1/5的城市,多城联动,产业融通;深度服务超1 000名亿元级企业家战略升级;陪伴上百家企业成长为细分领域龙头;中流资本战略入股覆盖企业超过百家;为全国各地腰部企业导入资本、政府等多方资源。

记得公司起步时,他曾给其定下一个使命,更确切地讲,是给自己定了一个使命:为中国企业赋正能,为商业世界注清流。一亿中流的价值观,是常怀赤子之心,成人达己,知行合一,坚定精进。外界有人不相信,但对刘海峰来说,这不重要,被帮扶企业的业绩增长便是最好的证明。

三个公式粗浅地概括:

一亿中流+重度服务=一亿中流成长计划;

一亿中流+地方政府=一亿中流企業服务加速器;

一亿中流+总部基地+招商基金=创新的产城融合。

既有模式又有落地,这一仗,刘海峰赢了。

直到这时,周围人才在刘海峰身上找到了某种答案:这个人是在自己心里爬一座山。

不单是一座山……

商业世界的崛起,轰轰烈烈。连刘海峰自己都承认,“一个人单打独斗的时代过去了”,顺势而为,取势借力,一亿中流又登上了一座高峰。

启航,顶峰见

朋友说,这两年,明显感觉到刘海峰给一亿中流带来了更多探索。

他正在面对一个更复杂的时代,短视频的侵袭,年轻创业者商业价值观的变化,还有一亿中流多年金字招牌带来的愈加厚重的责任感。

这让他内心时刻有一丝危机感。

如今,他与国内第三方知识IP孵化引领机构商界联合深度合作,在一亿中流的业务基底上,衍生出一个新的阵地,在全网成功打造刘海峰IP。在短视频平台,他时常讲出一些颠覆大众以往认知,且富有远见的观点,截至2023年底,累计粉丝近1 500万,网络曝光超7亿次。

大家看得到的是,商业世界有两种企业,一种企业赚现在的钱,一种企业赚未来的钱。刘海峰和一亿中流则是后者。但因为革新和打破了部分人的认知,这两年网上出现了一些质疑的声音。

有人看过刘海峰的视频,他们无法理解一亿中流的商业模式,并制造舆论,说其行为是在“割韭菜”。“我要是真想割韭菜,不搞一亿中流,直接搞个速成班结束掉算了。这么重的交付,连续服务十余年不间断,还帮当地园区招商引资,真金白银投资企业,不断赋能给予资源,陪伴他们成长乃至上市,哪个商学院能做到这一点?”

对此刘海峰深感委屈,但也无暇去理会。

“像我这样从最浮躁的资本市场出来的人,明白大家的想法,但成果就摆在那里”,他只想埋头把企业做得更好。

这一路走来,刘海峰常常戏称为“苦行僧之路”,他也在拷问自己,能不能去帮助更多企业家做得更好一些?

为了解决更多问题,突破更多挑战,刘海峰淬炼出了新模式:短长结合、轻重结合、线上线下结合。

短,指基础性收费,收费看似少,但通过细水长流,不断积累,培育企业家。长,指投资回报,看重企业十年周期的发展,成为企业的股东,陪伴其成长。轻,指商学服务,起的是聚拢企业家的作用,解决他们的战略问题、个性化的规划问题。重,指的是一亿中流企业服务加速器,相对来说是重资产模式。

线上线下结合:即在线上渠道,一亿中流与商界联合合作,在资讯传播、资源链接、资本链接、智库咨询等方面发挥优势,以及运用全链路企业IP打造的能力,抓住流量风口,做好线上传播,让好产品、好理念实现价值。

刘海峰选择在短视频红利期过后入局,也有自己的考量。一方面看中了市场的潜力和长期价值,选择顺势而为。另一方面,他深知,一亿中流案例足够多、基础足够扎实,有能力持续输出有价值、有影响力的内容,实现新商业思维的科普与价值传递。于是选择有实力的有先进案例的公司,借力而进,入股商界联合,与之形成股东级合作。

选择与商界联合合作,也正是因为双方在短视频创作理念上有着共同的认识。他们线上赋能IP,线下赋能商学场景,让更多的教育从业者共享流量红利,并用自身的技术优势,流量优势,为知识赛道的老师们提供短视频孵化服务,力求为企业家带来有价值、有影响力的内容和商业价值观。

这种合作模式,不仅能够在流量上表现优异,还能确保价值思维的广泛传播,实现商业与内容的良性互动。

节奏,才是时间的艺术。

这“一短一长、一轻一重、上下结合”就是一亿中流在模式上创新探索的核心路径。用当下互联网流行的一句话评价:这是将自己的产品——企业服务,做到了极致。

如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征战商海多年,苦难、摔打、收获,足以磨砺和修炼出一个男人全新的人生境界。

成立9年,一亿中流着力打造符合中国经济发展需要的升级版YC(加速器),开创性构建“一体两翼”全要素、全周期、全链路重度赋能平台。“一体两翼”即以一亿中流企业服务加速器为载体,以“中流资本”产业投资和“一亿基业”产业总部经济为两翼。

要素齐备,蓄势待发。

如今的刘海峰,基本上50%的时间都是和企业家在一起。同时,将个人IP以及高维商业课程再进行传播,全网粉丝超千万。

大家都说,再忙,也没有刘海峰忙。过去一年,他几乎没有节假日。两个月前,刘海峰才突然意识到,自己好像从没休过年假,“我能休吗?”他问同事,对方笑了,重复他的问题,“你能休吗?”他也乐了,“我好像休不了。”

是英雄还是过客?是名垂青史还是籍籍无名?任何的成功都绝非偶然,是由无数个必然叠加而来。

以当前视角去看待来路,刘海峰若有所思。从物质角度,收获了一亿中流这样的平台,收获了粉丝拥趸,一群人做出了一家有未来价值的公司,越来越多的大型机构、企业、地方政府看到了平台价值,愿意绑定在一起进行战略合作。

而从个人角度来讲,他觉得最大的收获就是心性。

“没有经历过极端的好与极端的差,就很难达到人生平衡,对吧?你说一上来就想明白了人生要走向平衡,这是伪命题。但真的经历过风浪后才发现,人慢慢地走向了一种更自适的状态,我觉得这可能是更大的一种进步”。

刘海峰现在很享受这种状态,这种心性的磨砺,可能是一个更大的宝藏。

之前网友对他还有所怀疑,但各种荣誉都证实了他的实业家身份已经得到了认可。这些身份和荣誉都是他过去做咨询闷头赚钱时不可想象的,同时也意味着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达则兼济天下”。

“不要追求极致的发力和速度,要相信厚积薄发,相信正道成功,相信顺势借力思维”。在一次视频直播中,面对几万粉丝的提问,刘海峰如是说道。

镜头和光亮之外,有另一个刘海峰。

他也曾在脑海中构想过,未来,理想中的一億中流将来是什么样子的。

思考片刻,他颇有意味地说道:“对,我想过很多版本,最终,还是要知行合一,不能人浮于事,我更愿意将它定义为一个认真做事的服务平台。我们是企业家背后的服务者和支撑者,姿态要摆对,服务的企业好了,社会好了,我们就会好。”

从萌生一个创意,到凝聚一批企业家;从找到一个模式,到建成20多座加速器,服务数万家企业——这一切,刘海峰用了9年。

……

初春,太阳已经分外耀眼,但被风吹送过来的江水的湿冷仍未完全褪去。才结束课程的刘海峰坐在窗边,短暂小憩。

这是2024年1月14日中午十一点半的杭州。

刘海峰从书架上拿出一套自己写的书《高维增长2——企业经营的52条黄金法则》送给笔者,起身走进了直播间的镜头前答疑解惑。

笔者翻开书,扉页上这样写道:谨以此书献给正在奋斗中的企业家,一路同行,我们2035见……

猜你喜欢
中流企业家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一片笙歌催闹晚,忽然鼓棹起中流。
中流击水——《马祥根传》选读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咏江石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闽籍女企业家共话“转折” :善良、坚持、灵动
刁晓峰 中流砥砺方尽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