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精神的生成逻辑、核心内涵及实施路径

2024-04-14 18:09刘来兵杨若怡
教育导刊 2024年1期
关键词:教育家理想信念精神

刘来兵 杨若怡

在第三十九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送上殷殷祝福,同时提出并深刻阐释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即“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教育家精神既是对教师队伍中优秀教师代表群像的高度凝练,又为我国建立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指明了发展方向。

一、生成逻辑:教育家精神的产生依据

我国教育家陈元晖曾提出“教师要做教育家,不当教书匠”。教育家精神是优秀教师群体精神内核的集中写照,是教师群体向内自我完善和向外仿效名家的精神标准。教育家精神生成于中国传统师道观中内含的历史逻辑,是一代代教育家育人智慧的结晶;体系化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理论逻辑,是新时代教师教育的理论指南;扎根于中国大地办教育的实践逻辑,是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依循。深刻理解并把握教育家精神的内核有助于我们提升教师队伍质量,培养更多大国强师。

(一)历史逻辑: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教育家的精神内核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精神是一个民族的内核和特质,精神的传承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保证,弘扬并贯彻中国特有的精神内核是增强文化自信、保持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重要基础。教师不仅是中华优秀文化、文明的传承者,更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自教师职业化、专业化以来,尊师重教始终是我国优良传统。孔子被誉为“大成至圣先师”,荀子更是将教师提升到与“天”比肩的地位,提出“天地君亲师”;韩愈则强调教师职业的永恒性,认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在古代教育家精神的传承之下,近现代也涌现出肩负时代使命的教育家。蔡元培秉持“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的思想改革北大,使北大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典范;躬耕于乡村教育、平民教育实践的陶行知,创办晓庄师范学院、山海工学团,创造性提出“小先生制”“艺友制”,找出了一条穷国办教育的可行之路,为我国教育事业奉献一生。以于漪、高铭暄、卫兴华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家在各自的领域都做出突出贡献,他们以扎实的专业学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在教育教学中践行着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追溯中华优秀传统教育家的精神内核,从孔子、荀子、韩愈到蔡元培、陶行知,再到于漪、高铭暄、卫兴华,他们是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传承者,是赋予教育家精神时代内涵的示范者,正是在一代代中国教育家的传承和实践中,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形成并逐渐丰富,成为每一位教师的精神之粮、信念之基。

(二)理论逻辑:承续习近平关于教师教育的重要论述

教育家精神形成的理论逻辑来源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新时代教师教育的重要理论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家精神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其内在的理论发展过程。201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三个牢固树立的要求,即“教师要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1〕,这为教师发展指明了方向。2014年教师节,他提出“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2〕的“四有好老师”的要求,进一步丰富了教师教育的内涵。到2016年教师节前夕,他又提出“四个引路人”新要求:“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3〕随后,他在考察清华大学时强调:“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师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4〕2022年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他提到“我们的教师要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5〕。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个牢固树立”“四有好教师”“四个引路人”“大先生”与“‘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等一系列教育的重要论述,是教育家精神的理论基础,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家精神生成的理论逻辑。

(三)实践逻辑:适应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需要

立国必先立教,强国必先强师,教师队伍的素质是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并不是要求每个教师必须成为教育家,而是要求每个教师以教育家为榜样,用教育家精神作为指导自己的精神源泉,像教育家那样做教师〔6〕。教育家精神的主要内涵可以归纳为对教师的师德师风和专业素养两个方面的要求,着力于解决当前教师发展中信念之基不牢与专业之基不实这两大突出问题。一方面,部分教师存在信念不端正问题,没有将个人与社会,小我与大我结合起来,仅将教师作为一种更优的职业选择,而不是一项可以终身为之奋斗的崇高事业,因此不能担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更没有甘于奉献、胸怀天下的理想追求。“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正是对每位教师信念之基的巩固和提升。另一方面,“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则要求教师严于律己,做学生为学、为人的“大先生”。

二、核心内涵:教育家精神的基本构成

教育家精神是教育家的生命内核,是教育家从教的信念之源。教育家精神回答了为什么成为教育家、成为什么样的教育家以及怎样成为教育家的重要问题。教育家型的教师,既要具备牢固的信念基础,自觉肩负培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的使命任务,又要夯实教育素养,以扎实学识和育人智慧提升教学质量,以教育实践增强教学能力,自觉践行教育家精神。

(一)筑理想信念之基,担大我报国之责

理想信念承载着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是师者的底色和精神支柱。坚定的理想信念不仅是教师严私德、守公德、明大德的精神保障,更是立德树人、以德育人的实践要求。在对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诠释中,将“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放在首位,表明了理想信念的价值引领作用。“心有大我”要求教师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将教师个人“小我”与教育事业“大我”融合起来,不断提升自己的理想信念水平和教师专业素养,为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国家栋梁而不懈奋斗。筑牢理想信念之基的关键是坚持党对教育事业、教师队伍建设的领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发挥党员教师的先进示范作用,以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引领教师“心有大我”理想信念的塑造。“至诚报国”要求教师始终坚持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国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中明确指出教育要为人民服务,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因此,教师要将服务国家、服务党和服务人民作为自己的追求和信条,在教育实践中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不局限于眼前一得一失,始终将提升教育质量、培养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自己的第一追求,怀着爱国之心投身于教育事业伟大建设之中。

(二)修道德情操之高,践言行合一之实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7〕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言为士则、行为世范”是对教师言传身教、以身作则职业特性的诠释与要求。言是行的前提,行是言的践履,知行合一是发挥教师示范作用的最好途径。一方面,广大教师要始终树立“立德先立身,树人先正己”的观念,坚定理想信念,遵守职业道德,遵纪守法,热爱祖国,自觉提升理论水平,坚持以教育家精神作为自己言行的指导和发展的方向,以更高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做学生发展的引路人和示范者。另一方面,教师要以行动为引领,用实际行动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在日常教育教学、待人处事等方面做到整躬率物、正身率下,以言行合一为学生树立榜样。人民教育家高铭暄教授90岁高龄之际,在为青年教师做讲座的前夜,对已有讲稿修改至凌晨两点,他说“每次听的人都不同,当然要重新整理”。他这种严谨治学的精神是受到李浩培和吴玉章两位“大先生” 的影响〔8〕。正是在这种精神的传承下,他不仅自身取得卓越学术成就,更培养了一批国家法律英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广大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身,修炼自身道德水准,“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 。

(三)增育人智慧之丰,扩启智施教之能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是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启智润心、因材施教”是我国教育家精神一脉相承的历史传统。“浸润,如水之浸灌滋润,渐渍而不骤也。”〔9〕“启智润心”是对教育基本规律和基本原则的把握和运用。教育的过程是教师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过程。因此教师在不同教育阶段、面对不同个体时,应充分尊重个体差异,有的放矢进行教育,既要保持教育的连贯性,又要针对性地激发每个学习者的最大潜能,贯彻“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原则要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给予学生独立思考和理解的空间。

孔子弟子三千,樊迟、颜渊、仲弓、司马牛、子张问仁于孔子,每个学生都得到了不同的答案,樊迟两次问仁也得到不同的答案,反映出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智慧。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善于并时常使用循循善诱、因势利导的教育方法,让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教育的价值和教师的目的,规范自身行为,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育不仅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更是一门关于人的艺术。“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是教育家精神中对教师育人实践的具体要求,每位教师需要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做起,转变教育观念,注重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做到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多与学生进行交流,构建良好师生关系,实现家校社协同发展,做到全面了解学生,帮助每个学生实现自身最优发展。

(四)树躬耕教坛之姿,履勤学创新之风

陶行知曾说:“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买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10〕曾经教师被认为 “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而如今仅凭教师的“一桶水”是不够的,在数字化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网络就像是一片大海,学生可以从中获得无穷的知识,教师能提供给学生的东西远远不及网络丰富,时代使然,教师需要改变原有知识观,树立“勤学”观念和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扩充自己的基本知识广度和专业知识深度,要始终掌握人类文明和知识的最前沿内容,始终与时代同进步,与学生共同学习,做学生学习的同行者、引领者。“笃行”强调教师将勤学、好学的观念落到实处。当今数字化发展迅猛,教师除了要自觉树立学习和掌握数字化知识的观念,也要注重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数字化技术和设备来变革自己的教学方式。过去有些老教师认为自己没办法掌握和运用网络设备、资源进行教学,把课堂面对面教学作为唯一的教学方式。经历了新冠疫情时期,混合教学成为教育教学的主流趋势,每位教师“被迫”面对摄像头,通过网络进行课堂教学和作业批改,经实践证明,基本每一位教师都能掌握并且较好地运用数字技术手段来进行教学活动。因此,时代在变革,教师有能力并且也应当自觉跟上时代步伐,变革教育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

“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即是创造精神;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即是开辟精神。创造时,目光要深,开辟时,目光要远。总起来说,创造、开辟都要有胆量。在教育界,有胆量创造的人,即是创造的教育家。”〔11〕“求是创新”要求教师要有一种“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态度,认识自己的长处,发现自己的不足,通过与有经验的教师交流、参与培训、自主学习等方式提升自身的水平和能力。同时,自身的发展不仅是一种经验的积累,更是一种创新性的活动。教师不仅要注重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制定专业发展规划,自主学习前沿知识和技术,以开放进取的态度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在课程设计和作业布置上创新形式,创造宽松包容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创新创造的潜能。

(五)持爱仁亲人之心,行乐教奉献之本

孔子说“仁者爱人”。教师的仁爱之心体现为爱学生、爱教育、爱国家三个方面。第一,爱学生是教师仁爱之心的集中体现。教师对学生的爱体现在教师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能够尊重、理解和包容每位学生,对学生仁爱之心是教师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爱不仅体现在课堂上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和优势,更反映在教师能够与家长建立亲密联系,全方位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和家庭状况,能够有效且及时地应对学生在学校里的状况和问题。第二,教师的仁爱之心体现在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之上。“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选择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就是选择一份人类最崇高的职业。教师不仅能够自觉进行专业化训练,向有经验的教师取经,不断打磨教案、优化课程设计、采用多样化手段布置作业,开展高质量、适合学生发展和时代要求的教学活动;同时能够有目的地制定自身专业发展计划,平衡好工作与生活的关系,避免产生职业倦怠的情绪,始终以一种饱满的热情从事教师工作。第三,教师的仁爱之心体现在教师对国家的热爱之上,秉持“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教师有一颗爱国心才能在投身教育实践的过程中自觉担负起使命,为提升教育质量、建设教育强国贡献力量。

(六)贵弘道天下之追,抱以文化人之志

“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话语,无不折射出中国知识分子自古以来胸怀天下的价值追求。自孔子以来,无数教育家以传承文化、贡献社会为己任,担负起教化民众、清明政治的双重使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我国知识分子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紧密联系的成长必修之路。“胸怀天下”要求教师夯实以天下为己任的价值基座,继承、弘扬 “家国天下” 的优良传统,严格要求自己,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将胸怀天下的价值理想追求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结合起来。爱国教育家陈嘉庚创办的集美教育村,包罗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一体化的学校建设,创办的厦门大学更是全国著名高等教育学府,为社会力量办学提供了可借鉴经验。陈嘉庚被毛泽东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习近平总书记评价他“是侨界的一代领袖和楷模”。以陈嘉庚为代表的爱国教育家以自身高尚的人格品质和优良作风践行着爱国主义、“家国天下”的奉献精神,是当代教师学习的楷模和榜样。教师需要成为“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规范自身一言一行,坚定理想信念,具备仁爱之心,尤其做好对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引导,真正做到“以文化人”。

三、实施路径:教育家精神的现实保障

世界上既没有纯书本式的教育家,也没有纯象牙塔里的教育家,判断一位教师是否真的具有教育家精神,根本标准是实践〔12〕。弘扬教育家精神是为了更好地推动教育家精神落地生根,将精神力量转化为实践能力。践行教育家精神既需要教师严格要求自身,以教育家为榜样,提升自身水平,又需要社会氛围、评价管理制度的改革、教师培养体系的完善以及教师相关法治法规的健全等外部条件为保障,为践行教育家精神提供更好的外部动力和支持。

(一)塑造尊师重教文化氛围,提升教师职业认同感

弘扬教育家精神,宣传优秀的人民教育家,以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丰富的育人智慧为教师提供榜样。以教育家精神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指引离不开教师自身对教师职业认同感的提升,对教育事业的热情。第一,要形成一种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让教师感受到教师职业带给自己的自尊感和自豪感,吸引高质量人才成为人民教师,提升教师队伍质量。氛围的形成一方面源自对优秀教育家代表的宣传和报道,另一方面来自教师与家长、学校管理部门以及社会相关机构的交流沟通机制的建立,由此形成家校社三位一体育人机制,减轻教师负担,激发多方教育主体的活力,达成更好的教育效果。第二,要纠正社会中的一些错误观念,如“读书无用论”、将教育的“功利性放在第一位”、忽视育人本质等,引导社会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成才观念。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成才与成人并重是教育的目的,教师自身要深刻理解教育家精神的内涵,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以行动改变教育中的不正之风,重塑教育生态。第三,各级党委、政府要为教师工作生活创造良好条件,保证教师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社会地位、法律义务和权利,为教师解决后顾之忧。当前“双减”政策之下,延时课后服务显著增加教师负担,还需平衡好教师工作和生活冲突,如采用弹性上下班、教师自愿参与、招聘社会志愿者等方式,为教师提供便利,避免教师产生厌班、厌教的情绪;在集团化办学、私立学校向公立转型的改革中,教师轮岗制度可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更多机会,促进教师资源均衡分配,但随之而来的教师工作距离、教学环境适应性和师生关系亲密度等问题也给教师工作带来挑战,学校及相关部门应及时关注并回应教师需要,解决影响教师发展的现实问题。

(二)完善评价管理制度,引导教师做教育家型教师

评价机制是发展的指挥棒,完善教师评价管理机制,制定多层次教师评价的针对性指标,能引导更多教师成为教育家型教师。成长为教育家型教师是一个教师重塑自我的过程,这种重塑不仅包括技能行为的提升,更包含自身教师观的转变〔13〕。第一,改革评价考核机制。考察教师除了以学生成绩为标准之外,还要关注教师参与专业培训、课程研修的次数,教师与家长交流的频率以及家长的反馈评级,应采用教师职业认同与情感的相关量表等指标,实现对教师的综合评价,使教师对教育、对学生的每一份付出都得到应有的回报,激发教师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热情,也为教师自觉在行动中落实教育家精神提供条件〔14〕。第二,教师用人、职称和薪酬制度的改革。对现有教师,要提供畅通的、可实现的、非“论资排辈”式的晋升通道,激发青年教师教育热情,鼓励其积极参与课程开发和教育研讨,为教育教学注入新活力;同时这也能触发教师的危机意识,倒逼安于现状、传统保守的老教师接受新观念,学习新技能,提升现代化教育教学能力。在薪酬制度方面,我国目前实行的教师与公务员同等待遇保障了大多数教师的权益,但部分地区教师水平低、数量少、流动率高的问题依旧存在,教育质量仍存在较大不平衡,因此,针对具体地区提升教师薪资水平,保障教师生活不低于甚至高于均等水平,才能保留和吸引更多师资力量。

(三)规范教师教育培养体系,补充未来教育家生力军

教育家精神是教育家群体精神特质的群像,是教师发展和学习的灯塔。教师候选人质量直接影响我国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情况〔15〕,因此,规范教师教育培养体系对涌现更多教育家至关重要。第一,教师基本素质考核是成为教育家的第一步,是成为一名教师最基本的底线要求,其中获取教师资格证是前提条件。提升教师准入门槛,对考取教师资格证的预备教师的学历、专业知识和道德情操提出更高要求〔16〕。制定更加严格、细化的教师准入标准,提升教师资格证考试的专业性和难度,使教师资格证的考核成为一种更加专业的资质考核。第二,在新人正式走向教师岗位之前,要实行对新教师的入职培训。一名新教师往往面临众多挑战,而应对新环境、新要求的首要素质就是对理想信念的坚守和道德情操的修炼。对于新教师的培训要遵循教师专业发展规律,制定符合其发展水平的目标和要求,并对学习和培训成果进行考核,保证入职培训的效果和质量。第三,规范教师培养体系,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优师计划、强师计划、定向培养及公费师范生等一系列教师培养政策,为教师队伍的壮大提供了财政支持,从国家层面均衡着各地区教师资源分配〔17〕。

(四)健全教师法治政策,保障教师合法权益

法律是社会发展的基石和底线。健全教师法治政策需要充分认识 “教师”主体地位。在教师法律制度基本建成的背景下,需要依据立法规律与教育规律,不断改进、 完善教师领域的各类规范,增强立法科学性,实现科学立法〔18〕。我国目前有关教师权利和义务的法律规定体现在《教师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文件之中,能为教师发展赋权强责。教育家精神作为当前教师教育的指导性思想,将会不断贯彻进入已有教师职业准则要求的文件之中,成为教师发展的法律性规定和要求,从而为宣传和落实教育家精神提供法律依据。教育实践的现实是复杂多变的,在实施过程中应根据情况灵活应对与变通。与教师相关的法律不仅是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也是对教师权益的保障,为教师的安全、自主权、发展权提供法律支持。如对教育惩戒权的明确界定,既是对教师行为的规范,要求教师保持一颗仁爱之心来爱学生,也是为教师的教学自主权提供保障,避免不必要的教学纠纷的出现影响教师的正常教学行为以及对教育的态度和热情〔19〕。

教育家精神是当代教师队伍的最新思想和最高目标,成为一名教育家,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引,以教育家行为为榜样,使每位教师在专业成长和发展中有了更加具象、生动的学习典范。在教育家精神的指导下,我国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会得到长足的发展,师德师风也会更加清明,从而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实现教育现代化贡献更大的力量。

猜你喜欢
教育家理想信念精神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教育家与儿童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津派教育家成长
为什么现在要说“新教育家”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