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支持研究

2024-04-14 03:01姜庆华
职教通讯 2024年2期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职业素养

摘 要:进入新发展阶段,职业院校要把满足低收入家庭子女接受更好教育的新期待作为资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针对性实施职业素养教育,体系化支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推进资助育人从保障型向发展型延伸。从需求焦点、政策基点和实践落点等三方面厘清职业素养支撑职业院校帮困助学工作内涵建设的逻辑。我国应做好顶层设计,加强体制机制建设;研制教学内容,筑牢职业素养教育阵地;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突出个人“全生活修炼”,提升困难学生综合竞争力,助力人力资源强国建设。

关键词:职业素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支持

基金项目:2021年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数据驱动的高职院校智慧资助模式构建与实证研究”(项目编号:X-b/2021/06);2022年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基金项目“劳模、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有效路径探究”(项目编号:11130300122012)

作者简介:姜庆华,男,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工处副处长,副研究员,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学生发展与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24)02-0078-06

《国家精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指出,上层阶级的孩子除了受家庭氛围的耳濡目染外,还有机会接触到各种其他阶层孩子接触不到的资源,这些都在无形之中开拓了他们的眼界、增强了他们的竞争力[1]。毫无疑问,这些有形或无形的文化资本,将转化成上层阶级孩子的天赋品质,并保证他们在竞争中处于相对的优势地位。布迪厄的社会学思想对我国教育领域产生了较大影响,研究者们纷纷就如何通过提升家庭的文化资本或改变学校的学生文化偏好来阻止文化与社会阶层的再生产,从而实现阻断贫困代际遗传的政策与伦理目标[2]。职业素养是在职场中表现出的行为规范,事关个体职业生涯成败,具体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要求以及提升,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职业素养可量化表现为“职商”,体现一个社会人在职场中成功的素养及智慧,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文化资本。高收入家庭积累的文化资本普遍较多,潜移默化中培养了该子女自信、勇敢、积极、谨慎等个人品质,从而形成较高的“职商”,而低收入家庭则为子女提供的资源相对较少。因此,如何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职商”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重点任务,也是高校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政策的具体实践。进入新发展阶段,职业院校需要结合人才培养定位,针对性、系统化开展职业素养教育,帮助低收入家庭子女养成更好的职业素养,提高他们的综合竞争力,提升他们的文化资本,打造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高质量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下简称“困难学生”)是指那些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期间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这些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通常比较困难,可能由于家庭收入低、家庭成员失业、疾病、意外事故等原因导致家庭经济出现困难。一言以蔽之,职业院校困难学生成长支持工作的有序开展和高效推进,既要注重“硬实力”的提升,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提高困难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水平;更要千方百计提高困难学生的“职商”,提升他们“软实力”,让职业素养成为他们的自觉追求,从而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

一、职业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的现实困境

在职业院校层面,有学者发现,高职院校存在职业素养教育理念落后,缺乏对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引导,缺乏对职业形象教育体系的构建,职业心理教育欠缺,专职队伍力量薄弱、职业规划教育存在短板等问题[3]。在课程设置层面,2009年就有学者指出职业素养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处于边缘化地位,现有课程对学生职业心理、行为方面的影响甚微。职业素养培养的低效性和邊缘化的问题直到现在尚未得到根本性解决[4]。目前,我国职业院校的职业素养教育体系尚未形成,困难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体系建立任务艰巨且长期。为有效应对“机器换人”的时代发展要求,职业院校需加强隐形、普适性的职业素养教育,提高综合素质,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

从职业院校困难学生个体来看,他们的职业素养相对较低。首先,职业院校困难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因经济压力孪生心理负担,部分学生可能会产生自我认知偏差、实践技能和社交能力欠缺、容易自我否定等心理问题,除了经济资助之外,他们更需要增强自信心和提升综合素养。其次,家庭支持不够,困难学生的家长能够提供给子女的各项资源十分有限,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往往缺少外部支持,缺少职业生涯“源动力”,即驱动个体持续行动、追求目标的内在力量。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来说,形成源动力尤为重要,因为这能帮助他们克服生活中的困境,实现自我成长和发展。可见,学校不仅要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更要提供行之有效的职业素养启蒙教育,帮助他们步入职场后能够通过“技能”与“职商”双考验。

二、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职业素养的逻辑依据

(一)需求焦点:低收入家庭教育新期待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进入新发展阶段,低收入家庭对教育的需求发生深刻变化,期待子女从“有学上”“上得起”向“上好学”“上优学”转变,各类各级学校要把满足学生接受更好教育的新期待作为资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截至2022年5月,我国共有职业学校1.12万所,在校生超过2 915万人[5],虽然家庭收入处于相对较低水平的学生比例不高,但在校生规模巨大,所以这部分学生群体数量的绝对值不低。共同富裕是亿万人民的殷切期盼和共同追求,职业院校除了为来自低收入家庭或者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资金资助外,更要帮助他们学习、成长、精进、追求卓越,实现全面发展。结合多年济困助人的工作实践,笔者认为,基于社会适应性对困难学生开展职业素养教育,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政策基点:支撑资助育人内涵建设

从政策层面来看,职业素养教育是深化资助育人内涵建设的重要举措。纵观国际发展规律和发达国家经验,无论经济发展到什么程度,总有一部分人在经济上处于弱势地位,这意味着帮困助学和资助育人是一项长期需要做好的工作。2016年7月28日,教育部召开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座谈会,会议指出“资助育人是新时期资助工作的新使命”“学生资助工作要转变观念,创新方式,把资助和育人有机融合起来,把资助工作落脚到人才培养这个核心任务上”。[6]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将资助育人纳入“十大育人体系”之中,全面深化资助育人理念内涵和发展方向,成为新时代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举措。经过探索、建构和发展,“资助育人”逐渐从名词组合变成一种育人理念。梳理资助政策演变过程,不难发现职业院校资助育人不仅要为困难学生“输血”,提供经济帮扶,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还要“授之以渔”让其学会“造血”“富脑袋”,拔除穷根,阻断代际贫困;更要加强诚信教育、感恩教育、义利观教育、励志成才教育,促使“受助者”蜕变为“助人者”。

(三)实践落点:指向困难学生成长支持

从实践层面来看,职业素养教育能有效支持困难学生成长。我国职业院校招生批次靠后,高考或中考的录取分数也靠后,诚然考试成绩不能代表一切,但是可以大致反映出他们在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等方面提升空间较大[7]。上述特征在职业院校困难学生群体上同样存在,故支持他们成长成才、帮助他们全面发展成为时代必答题。一方面,农村和乡镇的学生家庭收入相对较低。《2021年江苏省学生资助基本情况问卷调查分析报告》显示,进入高职院校的农村生源比例为47.51%,县城和乡镇生源比例为29.82%,两者合计近78%。他们考入高职院校的初衷是走出原有环境,获取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红利,通过奋斗提高家庭生活水平,因此,学校有必要帮助他们实现理想,职业素养教育就是一个抓手。另一方面,随着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发展历史上首次整体消除绝对贫困,步入追求共同富裕的新阶段,职业院校资助育人工作需要从“保障型”向“发展型”延伸。资助育人工作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实践落脚点是全面开展职业素养教育,让困难学生在掌握一门技术的基础上,还要具备适应就业市场的要领和素养,从而达到“授之以渔”的效果,培育出更多技术能手,创造人力资源“素养红利”,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助力人力资源强国建设。

三、职业素养教育支持困难学生成长的行动策略

(一)做好顶层设计,加强体制机制建设

1.建立目标机制,系统支持困难学生全面发展。在科技变革的大环境下,支持困难学生全面发展成为重要目标。一方面,学生个人需要将在学校习得的各种知识转化为自身技能或者人力资本,另一方面,我国要将在学校构建的社会网络转化为向上流动的社会资本[8]。因此,职业院校学生资助工作需要将“扶智”与“扶志”有机结合,从诚信、专业、积极、谨慎等四个基础性素养入手,着力培养困难学生职业意识和修为,为其注入职业生涯源动力,提高他们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胜任职业与岗位的能力、超越现有认知和工作生活层次向上跃升的突破能力。同时,职业院校还要整理一批励志成才的典型案例,用鲜活的案例引导、强化困难学生树立敢于打破现状的志气,储备会学习、懂技能和善于抓住机遇的本领,为实现优质就业、体面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2.建立协作机制,构建困难学生帮扶行动网络。职业院校困难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合力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凝聚校内校外专家学者力量,整合企业、公益、行业等资源,放大协同育人效应。一是成立困难学生职业素养提升工作领导机构,设立专项资金,建立由职业院校学生工作处牵头,整合教学运行、行政管理、心理健康、通识教育等四支队伍的管理机制,实施扁平化管理,提高管理效能。二是吸引社会力量支持,动员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和企业家为职业素养课程研究与开发提供资金和市场支持,激发更多的人才与研究力量投入职业素养教育。三是鼓励用人单位优先录用参与职业素养课程学习并取得合格证书的学生,促使职业院校加紧开设职业素养教育课程。四是开发考核评价系统,优化管理流程,实现源头可溯、过程可控、成效可评,在职务晋升、职称评聘、岗位聘任、评优表彰等方面向表现突出者倾斜。

(二)研制教学内容,筑牢職业素养教育阵地

1.凝聚提升困难学生职业素养共识。职业院校普遍重视与专业建设相关的显性职业素养教育,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视角看是没有问题的,其初衷就是为适应职业和职场的需求,应该针对如何胜任岗位要求来安排职业素养教育要素。然而,职业院校困难学生一般分散在各个专业中,在资助育人过程中,结合“人职匹配”理论去讲授不同的性格特点以及教育学生如何与不同的职业相匹配,这不仅会大大增加教材的容量、师资队伍建设难度,更会导致职业素养内容不聚焦,不利于困难学生成长支持工作全面推进。因此,职业院校需要专注困难学生最迫切的共性需求,加强隐性、普适性、通用的职业素养教育和研究,而不是围绕具体的某一类职业特征开展职业素养教育。例如,诚信品质、沟通能力、精益求精、团队协作、自我管理等在多个职业领域中都能受益的通用技能和素质,帮助困难学生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和社会需求。

2.梳理职业素养教育关键内容。2019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了职业教育要“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养成和专业技术积累”的基本原则。202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指出,坚持德技并修、面向市场、促进就业、因材施教。依据“冰山模型”理论,可将个体的职业素养分为显性和隐性两个部分。显性职业素养在“冰山”之上,涵盖基本知识、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等,可用职业资格证书、等级来测量或衡量,亦可通过培训提升显性职业素养。隐性职业素养在“冰山”之下,包括职业认同、职业态度和职业动机,相对难以量化,但重要性更加突出,也是本研究最为关键的任务之一。2020年,北京伟思和宜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又名星空书院)对双高院校招聘单位的岗位胜任要求进行了分析,他们收集了约一千万字的招聘信息,从中提取的几个关键词,分别是“沟通能力”“积极主动”“责任心”“团队能力”“OFFICE”等。2022年4月,笔者对常州某职业院校就业信息网4 383个招聘岗位信息学生进行了分析,排在前4位的分别是“有上进心”“诚实守信”“性格开朗”“有亲和力”,占比分别为20.01%、16.04%、13.05%、6.89%。两组基于社会需求和社会适应性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诚信、积极、责任等关键品质是隐性职业素养的核心要素,也是困难学生成长支持工作的重要目标。因此,高职院校要进一步梳理职业素养教育的内容,构建职业素养教育课程体系。

3.建立困难学生職业素养教学体系。第一,认真筛选教材。教材开发或选用事关职业素养教育教学质量,一方面,教材内容要与相关研究数据分析结果吻合,确保信息完整、准确、权威。另一方面,教材内容要丰富、多元,满足不同层次学习需求,还要尽可能使用最新技术,方便教学工作组织实施。例如,北京修证公益基金会组织编写、列入国家规划书目的《职业素养》一书提出了职业素养“行驶与车型”的概念模型,指出职业素养包涵思想导向、工作方法和品行范式三部分内容[9]。第二,精心组织试点工作。学校可以采用合适的教材进行教学试点,检验教材的效果,根据试点效果决定是否推广应用。第三,加强师资队伍培训。高职院校要深化育人队伍对职业素养教育相关理论体系的理解,让教师学透“素养标准”“助人方法”,对照资助育人工作岗位要求和特点、任务和目标,制订相应的行动计划,逐渐积蓄起能量,以身作则,与困难学生一起修炼职业素养。第四,打造教学研究平台。高职院校要广开渠道,支持和鼓励社会各界投入针对困难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教学与研究,特别是职业素养教材的开发。例如,创建论坛、研究会等职业素养教育研究平台,创办理论研究刊物,发挥各家之长,创造互相交流的条件。

(三)优化教法学法,提升职业素养教育成效

1.线上线下结合灵活施教。课程教学是提升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成效的关键之一。一是用好线下教学方法。教师要把生涯教育的个体咨询工作纳入职业素养教育体系中,运用生命曲线图、生涯彩虹图、决策平衡单等工具唤醒学生的生涯意识,建立正确的积极职业价值观。同时,高职院校要组织好线下课堂教学,鼓励经过培训的教师开设公选课,整班建制教学;编制《职业素养教育工作手册》规范教学行为,优化教学方法和教案,让师生通过规定课时的学习交流一起提高自身修为。二是注重线上赋能方法。置身于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教师要学会运用网络直播、翻转课堂、线上学习平台等技术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可以开发《职业素养教育》网络课程,根据职业院校困难学生网络学习特点,设置21节课,每课时30分钟,学生连续学习21天,教师线上指导,促进职业素养提升良性循环。线上课程有利于大规模组织困难学生参加培养,整体提升资助育人效果。

2.实践项目引导学生提升。职业院校在做好职业素养课程教学的同时,更需要通过实践项目丰富学生的体验、加深学生的理解。第一,结合专业教育,分析不同行业的职业素养应用场景,如商业世界的童嫂无欺、农业领域的精耕细作、工业领域的一丝不苟等等。第二,通过各种实践项目实施价值引领。在就业指导、通识教育等课程的实践环节,学生主题教育活动等方面要突出“讲信用”“敢质疑”“有责任心”“会沟通”“能容人”的价值导向,全方位提升困难学生的职业素养。第三,尝试实践赋能方法。高质量的困难学生成长支持体系需要兼顾学生多样化需求,通过成立学生社团、创业小组等,配备指导教师,鼓励学生把职业素养网络课程作为创业项目来实施,既可以增加自身修炼的实践积累,还带动身边的人修炼,更能积累创业经验,实现职业素养教育空间的转换。

3.突出个人“全生活修炼”。职业素养重在日积月累,鼓励和引导困难学生个体结合日常生活加强练习特别重要。陶行知在《中国教育改造》中提出“生活教育”理论,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原理。梁漱溟在南京晓庄学校进行考察之后,对该校“教学做合一”的做法非常赞赏,认为“事情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在我觉得是很合于教育道理的”[10]。借鉴陶行知、梁漱溟等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结合北京修证职业素养教育教学经验,本研究提出构建“全生活修炼”的修习方法。一是强调实践教育,即关注生活方方面面,引导学生每天将学到的职业素养知识理念与自己周边的环境、事物、人际关系等结合起来,进行应用和体会。二是强调自我管理,通过自律、自省,逐步将职业素养教育教学要求变成个体自觉的行动。三是突出螺旋上升,通过反复研习,实现由知到修、由行到证的转变,取得知行合一的跨越,促使学生将学习到的职业素养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职业素养循环提升。

参考文献:

[1]皮埃尔·布迪厄. 国家精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M].上海:商务印书馆,2018:98.

[2]李春影,石中英.布迪厄社会学思想对中国教育研究的影响:回顾与评论[J].比较教育研究,2018,40(8):38-47.

[3]田红梅.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现状及其积极心理学策略分析[J].黑龙江科学,2023,14(17):60-62,66.

[4]许亚琼.职业素养:职业教育亟待关注的课程研究领域[J].职业技术教育,2009,30(19):48-51.

[5]丁雅诵.中国建成世界规模最大职业教育体系[N].人民日报海外版,2022-05-29(4).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践行资助育人理念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部召开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座谈会[EB/OL].[2023-12-09].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201607/t20160728_273235.html.

[7]许雷,方一鸣.产教联盟背景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研究[J].职教论坛,2019(3):144-150.

[8]王欣,卢春天.高职教育能否助力贫困生?——基于高职院校贫困生的案例研究[J].社会学评论,2021,9(4):83-101.

[9]许琼林,刘兴华,吴访升,等. 职业素养[M].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1:6-9.

[10]郭顺峰,涂艳国.梁漱溟职业教育思想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22,43(12):75-80.

[责任编辑   王文静]

A Study on Growth Support for Students from Financially Disadvantaged Familie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mproving professional literacy

JIANG Qinghua

Abstract: In the new stage of development,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take meeting the new expectations of low-income children to receive better education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foothold of funding work, implement targeted vocational literacy education, systematically support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from financially disadvantaged families, and promote the extension of funding education from guarantee oriented to development oriented. The paper also clarify the logic behi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nnot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support from three aspects: demand focus, policy basis, and practical implementation. Based on these, the action strategies, including carrying out top-level design an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developing teaching content and building a solid foundation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flexibly applying various teaching methods and highlight personal "whole life cultivation", are developed to enhance the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of disadvantaged students and assis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 strong human resources country.

Key words: professional literacy; students from financially disadvantaged families; growth support

猜你喜欢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职业素养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现状及应对方式研究
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现状及对策研究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职业价值观特征与职业指导研究
浅析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于实证分析的数据挖掘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识别过程中的应用探索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公益服务意识培养研究
教育国际化视阈下来华留学生管理干部之职业素养培育
技工院校校级领导职业素养的建设及质量评价研究
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职业素养+职业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