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浩文:建筑人“登高”永不止步

2024-04-15 00:45李玲
中华儿女 2024年4期
关键词:登高文说装配式

李玲

1月19日,“国家工程师奖”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建筑科技研发序列首席专家叶浩文被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师领域的最高荣誉。

“获得这项荣誉,我倍感荣幸,这是我们建筑人共同的荣誉,传递着党和国家对工程技术人才的殷殷关爱,鼓舞着我们向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奋勇前行。”叶浩文说。

从事建筑行业40多年,叶浩文主持建造广州西塔(广州国际金融中心)、廣州东塔(广州周大福金融中心)超高层重大工程;发明了“空中造楼机”,创造了两天施工一层楼的世界新速度;研发C120混凝土并一次性泵送到500米,创造了超高强混凝土超高泵送的世界新纪录。

他牵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产业化关键技术的研究,提出一体化建造理论与方法等一系列理论和关键技术,在多个装配式建筑的建造中实践应用,助力我国装配式建筑实现规模化、高效益、可持续发展。

四十年来,他心怀“国之大者”,主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用精益求精的态度,持之以恒的探索,把工程建设成果写在祖国大地上。叶浩文说,“我将继续引领更多建筑人一起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持续奋斗。”

传承工匠精神 立志建筑报国

从广州沙面建筑群沿江而上,一座15层的白色骑楼建筑分外显眼,这就是在长达30年的时间里占据“广州第一高楼”名号的爱群大厦。“我的父亲曾参与过爱群大厦的建设。”叶浩文说,除了对自己影响最大的父亲,家族里还有很多人从事建筑工作。叶浩文也因此对建筑有着与生俱来的情怀。

叶浩文小时候,正值我国“三线建设”的高潮。父母亲作为“三线”建设者,奔走工程工地,他也跟着家人四处辗转,从贵州的贵阳、六盘水、安顺到湖北的荆门等地,看着父亲和同行们用双手和简单的工具将砖石和木料一砖一瓦地搭建成发电厂、水泥厂、飞机制造厂,他的心中萌生出一个梦想,“我也要当建筑师,有朝一日,我要亲手建造一座雄伟的摩天大楼。”

1984年,邓小平同志第一次视察珠海,题下“珠海经济特区好”七个大字,激发了特区建设者干事创业的士气,珠海特区开启高速发展期。珠海市政府引进比利时阿托瓦全套生产线,准备兴建国营啤酒厂。25岁的叶浩文彼时已子承父业进入建筑行业,参与到珠江啤酒厂的建设中。

“当时还没有项目经理的称呼,而是叫栋号长。”年轻的“栋号长”叶浩文胸怀梦想、干劲十足。

作为全国第一家全面引进国外成套设备和技术的啤酒厂,工程建筑结构需要满足设备的形式和特点,面对10米多高的大型储罐设备——酿造啤酒所需的圆筒型发酵罐,叶浩文发了愁。

“要为16个大型发酵罐建造支架,支架必须是符合罐体尺寸的环形圆梁,且每一个罐体都要吊装到支架结构内,而最难的就是要将196颗螺栓精准地预埋在圆梁里,螺丝预埋的位置只要有一点偏差,罐子就无法安装。”而由于罐体的体积、重量庞大,每一次起吊都有倾覆、倒塌、钢丝绳脱钩、断裂等事故风险。

“我们很难完成这项任务”,当大部分工程技术人员气馁之时,叶浩文一直在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必须突破测量难题!”他认为,要让定位模板的设置使螺栓固定后没有任何摆动的自由度,必须做好测量定位点的建点工作。

他想起父亲做木匠时,总是细细雕琢手里的木材,对每道工序全神贯注、精益求精。叶浩文沉下心来,带领团队放线定位,支模扎钢筋,固定螺丝……每一步都以匠人之心追求极致,最终将所有发酵罐一次性吊装成功。当参与建造指导的两位外国工程师连连惊叹中国的建造技术时,一种自豪之情从叶浩文心底油然而生。

20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浪潮奔腾不息,青年叶浩文满怀一腔热血,奔走在繁忙的施工工地,以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精神书写着建筑人的担当。

“两天一层楼”的“摩天高人”

矗立在广州珠江之滨的“东塔西塔”,早已成为广州的城市名片,西塔“两天一层楼”的中国新速度,载入了中国建筑的史册,也成为叶浩文建筑生涯的得意之作。引领建筑潮流的新速度、新技术,也从这些他建造的大楼中应运而生,其中多项技术创新在如火如荼的建设热潮中创造了神话。

“当时广州将要举办2010年亚运会,要建设一批展现改革开放30年成果的标志性建筑,广州西塔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建设项目之一。”叶浩文回忆道,中建集团参与广州西塔投标,在与多家大型建筑集团竞争中获胜,“能够中标,实属来之不易。中标之后,如何建设更加不易”。

“合约工期是1100天,在如此短的工期内,要求建造这栋楼平均工期是三天半一层。但按照传统的工艺,三天半的平均工期根本无法达到。”

“在20世纪80年代,深圳国贸大厦的建设速度曾创造了著名的‘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这在当时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施工纪录。”叶浩文说,深圳国贸大厦建设时采用的是滑模工艺,在当时的国际建筑界已是领先的技术。“然而我们当时面临超高层建筑施工的难度,按照传统的翻模、滑模、爬模、提模工艺均难以适应。”

并且,“广州西塔的外部结构是斜交网格钢结构,这种结构是在全球范围内第一次使用于超高层”。叶浩文继续介绍,“西塔440.75米,从70层到103层是超五星级酒店,中间是共享空间,核心筒结构复杂多变,施工面临巨大挑战”。

“快,是工程的需要,建造工艺和技术必须创新,才能满足工期的要求。”改革创新者必须担得起责任、顶得住压力。时任中建四局董事长的叶浩文亲任项目经理,他下定决心,带领技术团队和攻关小组反复研讨,边做边探索。在紧张气氛下,项目施工团队通宵达旦研究施工技术。

“我们在滑模、提模和翻模的基础上创新实现了顶模工艺,创新发明了智能化整体顶升工作平台,创新性地将高空临边危险作业变成平台作业,工人在系统笼罩的空间内开展各项工作,即便是四五百米的高空,也确保安全无虞,如履平地,大大降低高空作业安全风险的同时,有效提高了建造效率。”

“人们在建筑外部,看不到任何施工人员,却只见它以两天一层的速度不断升高。”这个系统的创造发明,被人们称为“空中造楼机”。

“同时,我们还研发了施工电梯直达顶层作业面提升技术,大型塔吊新型附着技术,塔吊高效自爬升技术,塔吊高空安全拆除技术,群塔协同安全作业技术等,这些技术都引领了百层高楼垂直运输配置技术的发展。”叶浩文说,有了这些技术创新,才使得核心筒的施工达到了“两天施工一层楼”的世界超高层建筑新速度。

时间又来到2014年的一个夏日,广州东塔。地面,高强混凝土输入一根细长的管道后,掉头转向直泵上天。塔顶,工人们驻守等候。突然,管道口喷出一团“糊糊”,“质量没问题!”顿时,周围爆发出一片热烈的欢呼声。这一刻,东塔完成了一项世界领先的实验。

“难度非常大,超高强混凝土C120就像粘度很高的‘糯米团子,随着泵送高度攀升,混凝土开始异常黏稠,加上超500米的密封环境下近300倍的大气压力,混凝土的性能、形态正经受考验,泵管压力重重,堵管、爆管、漏浆可能会出现”,叶浩文说,泵管不能直线输送,要在曲折中上行。

在全世界超高层施工中,超高强混凝土的超高泵送堪称“世界高度难题”。广州东塔实现C120绿色多功能混凝土500米以上超高泵送,创造了超高强混凝土超高泵送的世界纪录。

在广州东塔西塔项目中,一项项中国建筑在技术上的创新,无不体现对施工效率和工程质量的极致追求,展示中国在超高层建筑领域的领导地位。叶浩文作为项目经理和技术攻关组长,带领着一支有突出创新能力、可解决复杂难题的工程师队伍,见证了中国超高层建筑技术的巨大飞跃,先后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装配式建筑一体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

2014年,叶浩文由中建四局调任中建科技董事长。公司成立之初的短短两年时间,叶浩文对于“一体化建造”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认知体系。

在叶浩文的系统构想中,未来建筑应向“三个一体化”方向发展。首先是建筑、结构、机电、内装一体化;其次是设计、生产、装配一体化;同时还是技术、管理、市场一体化。如果说广州标志性建筑“西塔”“东塔”,成就了叶浩文建造摩天大楼的梦想,那么用一体化方式建造一个未来的新型工业化建筑则是他的新期待、新梦想。

就在叶浩文对建筑一体化的思考逐步深入时,一个契机出现在眼前。2017年,成立两年的中建科技接到了来自深圳的邀请。“深圳是改革开放的热土,创新发展氛围十分浓郁。”很快,中建科技将总部南迁至深圳,落户坪山区。

刚到深圳不久,中建科技就在深汕合作区投资建设中建深汕绿色产业基地,这是一座集新型建材研发与制造、新建筑技术研究和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园,也是叶浩文和同事们将建筑一体化理念付诸实践的重要一步。叶浩文说,这里的工厂采用自动化生产线,生产建筑预制构件,将墙体、楼梯等建筑的“零部件”规模化制作出来。

中建科技迎来了深圳首个实施的装配式建筑住宅项目——深圳裕璟幸福家园,这个项目将一体化建造从图纸变为现实。

“很多零配件在工厂制造、组装,就像造汽车一样建房子,使得房子成为一种标准化、工业化的产品。”叶浩文说,裕璟幸福家园项目从设计开始,就实行标准化设计,将外挂墙板、内墙、楼梯、叠合梁、预制叠合楼板等预制构件,采用工厂化生产出来后,运输至项目现场,采用装配式施工方式搭建起来,而住宅塔楼中现浇结构部分采用铝模装配式施工方式,通俗地说,就是一栋高层建筑,只需要像“搭积木”一样拼装起来即可,方便又快捷。

这个项目中,叶浩文带领团队创新性地提出REMPC一体化发展模式,即“科研+设计+制造+采购+施工”工程总承包管理模式,将建筑面积6.5万平米,造价1.97亿元,包含944套房源的裕璟幸福家园项目,打造成了预制率达到50%,装配率达70%的示范性一体化建造的装配式建筑。

2018年,中建科技装配式建筑发展之路上又迎来了新的里程碑。全国最大的装配式公共住宅项目——深圳长圳公共住宅项目开工建设。

“深圳长圳公共住宅项目面向国际招投标,虽然项目建造难度非常高,招标方只提供设计要点,需要投标方自己制定方案、制作施工图,但正好在设计和施工上给我们留下了很大的空间”,叶浩文和团队在装配式建筑一体化建造的长期研究,以及在不断实践中建造技术和经验的积累,让中建科技在国内国外一众大型建筑企业中突出重围。

“我们从设计源头有效控制了项目成本,长圳项目总建筑面积115万平方米,中标价43.78亿元,比传统现浇体系的竞标价还低,充分体现了装配式建筑的规模化效应。”叶浩文说。

“长圳项目采用的绿色、低碳的建造方式,真正实现了让建造从工地走进工厂。”叶浩文说,与传统施工相比,建造现场用工减少了五成以上,比传统方式节约三分之一左右时间。同时,由于预制构件均在工厂生产,现场精益装配,安装误差能够控制在毫米级。在装修方面,项目全面应用干式法装配式装修,较传统装修时间缩短30%—50%。

深圳长圳项目作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首批智能建造试点项目之一,获得了2023年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优秀住宅小区金奖。2023年5月,在这里,7000多户居民完成了深圳市規模最大的一次性入住。“房子好不好,最终要由住户说了算。入住之后,住户平均投诉量只相当于深圳全市新入住小区平均数值的大约1/5。”叶浩文欣慰地说。

叶浩文认为,传统粗放的建造方式,不能适应新发展理念以及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应当大力发展绿色建造、智能建造和工业化建造等新型建造方式,才能真正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建筑业从“中国速度”走向“中国质量”,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品牌”,才能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

“传统建筑里设计、生产和施工是分开的,而未来需要的建筑人才既要懂设计,又要懂生产,同时了解现场施工,要向复合型人才培养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一体化建造,实现工业化建造、智能化建造,全面提高我国建造水平。”对于新型建筑工业化道路上人才培养,叶浩文如是说。

叶浩文如今虽已退居二线,但仍然身体力行进行科研工作,带领年轻人进行课题研究。他常对青年人说,“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视野开阔,主动适应国际化竞争,做终身学习的复合型人才”。他督促青年建筑人要关注和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学习了解新工艺、新材料,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创新,鼓励他们对本职工作怀有高度的认同感和使命感,在多年如一日的执着坚守中,锻造自我,践行工匠精神,发扬不怕吃苦、敢闯敢干的精神,在一线建设中践行和延续老一辈建筑人的使命担当。

叶浩文在建筑行业虽“战功赫赫”,却极少接受媒体报道,一直保持朴实低调的作风。他的微信名字叫“老土”,“因为家里人都认为我土”。叶浩文说:“我还要继续钻研,奉献自己的光和热,希望通过这些年的工作经验能为行业的创新发展再作一些贡献,使我国超高层建造技术和工业化建造技术再上新高度。”

责任编辑 陈晰

猜你喜欢
登高文说装配式
装配式建筑设计中BIM技术的应用
装配式EPC总承包项目管理
关于装配式建筑的几点思考
《登高》教学设计与反思
执教“登高”绝句及对“群文阅读”教学的思考
人民警察(第二部)
长沙最大装配式保障房更加节能低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