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满飘红酒香:13万亩戈壁滩上浓郁而沧桑的发酵

2024-04-16 09:39肖凤伟
知音海外版(上半月) 2024年3期
关键词:戈壁滩贺兰山葡萄园

肖凤伟

年近古稀的陈德启站在他用心打造多年的酒庄外,欣慰地看着一望无垠的葡萄田,那些新苗即将破土——他曾是一位成功的华侨商人,身家数十亿元,却在2007年从泰国跑到宁夏,用2亿元买下13万亩寸草不生的戈壁滩。从此,他开始了白天面朝荒滩背朝天,晚上“蜗居”简易平板房,吃着满是尘沙的方便面的艰苦生活,也开始了传奇的宁夏种树酿酒之旅。

扎根戈壁,打造绿墙

2007年,在泰国做生意的陈德启回老家福建晋江探亲时,恰好遇到家乡政府联合宁夏政府举办的一场“闽宁协作”大会,目的是让福建商人去宁夏投资,解决宁夏落后、贫穷的面貌。

陈德启第一个报了名并随工作人员一起去宁夏考察。他们的第一站是银川市西夏区。其实,这是陈德启第二次来这里了。西夏区的贺兰山东麓,作为中华大地上经历战争最频繁的山脉之一,山脚下是乱石丛生、土壤干旱的戈壁滩,不仅寸草不生,还一年四季尘土飞扬。

当时,贺兰山东麓区还没有全部通电。当地的人们要想喝上一口干净的水,就需要去很远的地方,拉着人力车载回来。“为什么没有人能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让大家过上好日子呢?”陈德启问道。

“环境这么差,谁愿意来?来了又能做什么?这也是我们为难的地方,所以才邀请大家过来,看有没有办法帮到当地居民,改善他们贫穷落后的面貌。”这是陈德启得到的答案。

“我决定来投资,愿意尽我最大的能力改变这里!”陈德启从发问到用2亿元买下了贺兰山东麓13万亩尘土飞扬的戈壁滩,仅用了15分钟。

当陈德启把自己买下戈壁滩这件事告诉家人后,亲朋好友都以为他疯了。他们想办法阻止他:“你如果在别的城市买下这么多地,我们都支持,因为凭你的能力完全可以做房地产。可是,那是寸草不生的戈壁滩,你买下来又能做什么呢?”

“种植葡萄,然后生产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好的葡萄酒。”这是陈德启心里的真实想法,但是,他没有说出来。不过,能白手起家赚到数亿元身家,他有资格自信:想做的事一定会做成。

1956年,陈德启出生在晋江一个普通的家庭,由于家庭贫困,小时候的他经常饥一顿饱一顿。为了改变贫困的生活,20世纪80年代初,陈德启便跟随一个老乡去泰国寻求发展。他凭借独特的眼光和商业智慧,靠从猪的苦胆中提取一种中药材而赚得了第一桶金。

随后多年,陈德启辗转多地,涉足過贸易、旅游、房地产等行业,逐步积累了雄厚的资本,早已成了财富自由的成功商人。

走的路多了,见的人和事也多了。每当陈德启坐在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里,看到有关中国某些地方贫困生活的报道,他就会思考一个问题:人这一辈子除了赚很多钱让家人过上好生活,还可以做些什么有意义的事情呢?

2004年,陈德启在法国谈一笔生意。合同签得很顺利,当大家举杯庆祝时,一个名叫凯西的法国商人举起酒杯,挑衅地说:“陈先生,请品尝一下我们法国的红酒吧,在你们中国,估计永远生产不出来味道这么浓厚醇正的葡萄酒。”

凯西的高傲让陈德启心里十分不舒服,但是他还是举起酒杯,微笑着说:“放心,用不了多久,我一定会请大家在中国喝上比这个还要甘甜的葡萄酒。”

那之后,陈德启一直在国内物色一个适宜种植葡萄的地方。他始终坚信,法国人可以做出的东西,中国人也一样可以。中国地大物博,如果能够种植出一种与法国一样品质良好的酿酒葡萄,就一定可以生产出品质良好的葡萄酒。

2005年,陈德启听说宁夏贺兰山的纬度与法国波尔多、勃艮在同一纬度,且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具备几乎所有种植葡萄的优势条件。于是,他来到银川,收集了一些土质,专门带到法国检测。

也就是在那个时候,陈德启就动了在银川种植葡萄的念头。只是,多年在生意场上摸爬滚打,他知道一个道理:任何生意的成功,在最初的念头与开始之间都需要去调查、准备,然后再等待机会。

跟随当地政府工作人员来东麓之前,陈德启就有种预感:自己的机会来了。尤其在来的路上,陈德启在东麓区周围看到了水渠,他心里有底了:只要有水渠,就不会缺水。

陈德启选择这个地方投资,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他发现东麓这块土地既靠着著名的贺兰山,又靠着国家AAAA级风景区——西夏王陵。如果以后种植葡萄成功了,到时候不仅可以生产出有名的葡萄酒,还可以治理好风沙,让这里成为一个旅游胜地,为当地贫困的人们带来收益。

艰苦创业,从头再来

买下戈壁滩后,陈德启带着他招来的工人,来到了贺兰山脚下。当时风沙极大,且不通水电,他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大家在这里的吃住问题。最开始,陈德启让工人搭建了临时帐篷。可上午搭好的帐篷,下午就被风吹走了。

白天气温还是30℃,晚上却只有10℃,陈德启不得不跟其他人挤在一起,抱团取暖。第二天醒来,满身满脸都是黄沙。由于环境太恶劣,10天不到,陈德启招来的100多名工人只剩下一半。

陈德启换上草帽草鞋,带领工人一起平整土地、打井种树、修路拉电,凡事身先士卒,亲力亲为。陈德启从离家那一年开始,有过多次创业,每次创业初期都十分艰辛。但这次在戈壁滩上的创业,却是他多年创业以来最艰难的一次。

很多人都不理解,年过五旬的陈德启,为什么放着好好的老板不做,却跑到偏远的西北戈壁滩,投资那么多钱,每天风餐露宿吃苦。陈德启没有做任何解释,因为他明白,唯有成功和结果才能证明一切。

解决了水电之后,还有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摆在陈德启的面前——他并没有种植葡萄的技术。要想种植出高质量的葡萄,技术是核心力量。

于是,陈德启在一批年轻力壮且有文化的工人中,挑选了10人,带着他们去了法国波尔多,专注学习6个月的葡萄种植技术。

2008年10月,陈德启亲自监工,带领工人开始栽种葡萄苗。贺兰山东麓漫天黄沙,还有很多沙坑,载树苗的车子很容易陷进去。汽车进不去的地方,就要人扛着葡萄苗,带上水和铁锹步行进去。

工人们忙碌一整天,每个人也只能种下400棵葡萄苗。陈德启像呵护孩子一样呵护着那些树苗,内心充满了自豪与期待。然而,葡萄苗成活率并不高,有时一场大风,或者因为缺水,病毒侵害,一夜之间就会尽毁。

为了安全起见,陈德启花高价从法国波尔多空运来有机葡萄苗。他也和葡萄园里的雇工一样戴着草帽,手里拿着工具在葡萄园中劳作。经过几个月的浴血奋战,3万亩先期目标完成,一望无际的荒漠中,终于有了一丝生气,

然而,让陈德启没想到的是,第二年的夏天,有的已经结出果实的葡萄苗在大面积枯死。即便陈德启让工人们用井水不停地抽水灌溉也无济于事。

陈德启不知道到底哪里出了问题,愁得头发都白了。他连续3天蹲守在葡萄园中,不停地打电话咨询。原来,宁夏戈壁滩一年降水量是200毫升,蒸发量却是2000毫升,即便有人工灌溉,在炎热的夏日下,也很少有植物能成活。

根据专家的建议,要想在这片土地上种植出万亩葡萄园,首先就要先将大面积土地分成小块,然后再在四周种上杨树,给葡萄园筑起一道绿色城墙。一来可以阻挡风沙,二来可以预防水分的快速蒸发。

陈德启算过一笔账,这么大的场地,至少需要种植500万株白杨树,买一株树苗就需要20多元,花费之多可想而知。何况还要等它们长大、长高,一株白杨树仅仅一年的维护费就要2000元,这还不包括人工费。

但陈德启看得长远,他深知,葡萄园地处风口,风沙极大,要想种出葡萄,必须先造林。更何况,若能把光秃秃的戈壁滩变成绿洲,受益的不仅仅是这座葡萄园。

当陈德启公布种白杨树的计划时,不出所料又遭到了身边人的强烈反对。陈德启的弟弟劝他尽快收手,现在放弃,亏的可能只有2亿元,可如果继续坚持下去,可能会倾家荡产。

那天,陈德启将所有家人都召集到一起,开了一次家庭会议。在会议上,他真诚而坚定地说:“我们的生活也是从一穷二白而来,我们现在是有好日子过,不愁吃穿,还有钱可赚。可这是我们一生追求的目标吗?百年之后我们都是一抔黄土,又能给世人留下些什么?你们看看贺兰山那些人,只能解决温饱问题,孩子上学、老人看病的钱都没有,在能帮他们脱贫致富的情况下,咱们能忍心看他们这样一代代穷下去吗?”

陈德启的妻子韩萍想了想,带头说:“我理解你,也会永远和你站在一起,只要你做的事情,我无条件支持!”妻子的话给了陈德启信心,他最在意的就是枕边人的态度。

打造荒滩,遍地紫色

从2亿元买下13万亩的戈壁滩,到植树成功,陈德启已经投资了将近10亿元。而这才是刚刚开始,后续才是真正需要钱的时候,因为每棵白杨树、葡萄苗每年还需要维护费2000元。陈德启的资金开始逐渐紧张起来,为了继续投资,他不得不陆陆续续把自己经营的企业忍痛卖掉。韩萍不放心丈夫的身体,为了照顾她,也搬到了贺兰山。

为了进一步解决缺水问题,陈德启又花高价聘请了法国波尔多种植葡萄的专家,将水井灌溉法改成了滴水灌溉技术。他的投入与用心,终于让葡萄园改变了。

2012年,距离陈德启买下戈壁滩已经过去了5年。园区里的白杨树用着从以色列引进的滴灌设备,喝着引流而来的黄河水。田块之间的水泥路上,两侧的白杨枝繁叶茂,高大挺拔,沿着道路一字排开,望不到头。它们是保护万亩葡萄生长的“安全罩”,更成为贺兰山下遮风挡沙的一道绿色屏障。

陈德启创新的“深沟矮种”葡萄种植技术,让葡萄产量提高了15%。2013年,这片戈壁滩终于结出累累硕果,万亩有机酿酒葡萄全部挂果。由于当地的自然环境独特,种植出来的有机葡萄糖分足,饱满,有着独一无二的优势。

当初,陈德启是因为想要创立一个在世界上叫得响的中国红酒品牌,才来到贺兰山的。葡萄挂满了枝头,也才是他真正开始实现梦想的时候。

其实,早在2011年,陈德启就开始在葡萄园的深处建造国际大酒庄了。葡萄酒的酿制并不像植树造林一样简单,它需要更多技术。首先,陈德启专门聘请了葡萄酒酿造师,并且在法国先进工艺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和升级。

酿造车间的发酵罐是陈德启聘请来的团队自己设计的,底部类似圆锥形,相比国外常用的圆筒形发酵罐,他們设计的款式清除葡萄皮渣更方便,还能在发酵之前去除葡萄籽,减轻酒的苦味。

2013年,贺兰山酒庄的第一批葡萄酒酿制而成,而陈德启投入的16亿元终于变成了一桶桶葡萄酒,他给这款葡萄酒起名“贺兰神”,预示着它就是贺兰山的灵魂,也希望有一天“贺兰神”能成为宁夏乃至中国的一张“紫色名片”。

“贺兰神”葡萄酒上市的当天,就被哄抢一空。终于,陈德启的付出也有了回报。“贺兰神”葡萄酒因为品质优良,宣传也做得很好,很快就享有盛名。

为了让“贺兰神”葡萄酒走出国门,走向世界,2016年,陈德启去了法国招商,他提着一瓶瓶葡萄酒去曾经的客户那里,上门推销,详细介绍自己的创业经历,以及未来的规划蓝图。

当陈德启提着“贺兰神”葡萄酒再次见到那位凯西时,对方大吃一惊。陈德启开心地说:“凯西先生,时隔12年,还记得我当年和您的约定吗?我说过,我一定会让您品尝到我们中国的独特的红酒。来,尝尝怎么样?”

凯西接过酒杯,浅浅品了一口,立即竖起了大拇指:“有属于你们中国独特的味道,香甜,醇厚,清冽……不错,你厉害。”这次法国招商,陈德启签订了2000万元的订单,仅与凯西一人就签下了1000万元的大单。

截至2017年,陈德启的酒庄所酿的葡萄酒已斩获第23、24、26届布鲁塞尔国际葡萄酒大赛金奖,巴黎吉伯特大赛、“一带一路”国际葡萄酒大赛金奖等多个国内外大赛大奖,并连续两年代表中国葡萄酒进入法国罗浮宫巡展,令中国葡萄酒声名远扬。

如今,在荒无人烟的贺兰山戈壁滩上,陈德启筑起了心中的“红酒王国”,也收获了事业上的成功。在陈德启的带动下,10多个酒厂开始陆续进驻宁夏,带动宁夏形成年综合产值166亿元的葡萄酒大产区,也解决了当地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仅陈德启的葡萄园用工高峰时,每天工人数量就达3000多人。

不仅如此,当地的一些农户受到启发,也开始尝试种植酿酒葡萄,钻研酿酒技术,走上了产业发展、脱贫致富的道路。曾经一望无际的戈壁滩,只能靠天吃饭,风调雨顺时可以填饱肚子,如果遇到天灾,温饱问题也难以解决。如今,白杨树连成一片,葡萄遍地。山大沟深、土地贫瘠的贺兰山也从“干沙滩”摇身变成引来金凤凰的“金沙滩”,东麓的葡萄产区也已成为许多人眼中的“东方波尔多”。越来越多的当地农民找到了就业岗位,水利设施也在政府的帮助下兴建起来。

但在陈德启眼里,这点成绩远达不到自己的预想。他接下来的规划是要把13万亩戈壁滩中尚未开发的部分,建设成一个集酒庄、葡萄园、度假村、学校、旅游等为一体的葡萄小镇。

另外,陈德启还要在贺兰山再建起一座世界级红酒博物馆,将各国知名酒庄聚集到产业园内,让更多人来到宁夏,品尝中国酿造的葡萄酒。如果计划成功,他预计能够再为当地居民提供上万个就业机会。

多年来脚踏实地创业的经历让陈德启赢得了当地人的尊重,人们都亲切地称他为“葡萄狂人”“大地之子”,只有他自己知道这些年的辛酸。不过,他说:“只要能为当地的农民真真实实做一些事情,一切都值得。”           编 辑/叶正正

猜你喜欢
戈壁滩贺兰山葡萄园
贺兰山的鸟儿们
摘葡萄
贺兰山岩画:刻在石头上的远古呼唤
宁夏贺兰山森林生态系统经营技术
爷爷的葡萄园
灵魂只能独行之六
“两弹元勋”邓稼先 深藏功与名,汗洒戈壁滩
葡萄园里的珍宝
家乡的葡萄园
戈壁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