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新时代党员干部道德示范的精神支点

2024-04-17 09:22卞桂平
理论导刊 2024年4期
关键词:愚公移山

卞桂平

摘要:毛泽东同志的“老三篇”从不同侧面树立了三个不同的道德示范典型。《愚公移山》因与中华文明自强不息的精神气质相通而彰显出典型的实践价值,成为新时代党员干部道德示范的精神支点。立足新时代,党员干部要弘扬“愚公移山”的四种精神:“坚韧不拔”的顽强拼搏精神、“埋头苦干”的实干笃行精神、“锲而不舍”的“钉钉子”精神、“知难而进”的历史主动精神。这四种精神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新的历史情境下“愚公移山”精神的丰富内涵。

关键词:“愚公移山”;道德示范;精神支点

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24)04-0033-04

抗战时期,毛泽东同志根据时局与任务需要,撰写了三篇脍炙人口的作品:《纪念白求恩》(1939)、《为人民服務》(1944)和《愚公移山》(1945),三篇文献分别对应白求恩、张思德与愚公三个经典人物形象,学界把这三篇经典文献统称为“老三篇”[1]。其中,《愚公移山》以通俗易懂的话语表达生动地刻画出一个具有崇高道德品格的愚公形象,故事情节生动活泼,愚公高尚的道德人格更是令人敬佩。1986年,《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让愚公精神满神州——一九八六年元旦献词》,将愚公移山精神内涵定义为“坚韧不拔、埋头苦干、锲而不舍、知难而进,不达目的决不停止” 。在民族复兴伟业、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推进的伟大历史征程中,重温毛泽东的《愚公移山》,感悟愚公精神,对党员干部坚守初心使命,涵养与践行良好道德,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党员干部要弘扬“坚韧不拔”的顽强拼搏精神

“坚韧不拔”通常用以形容人的顽强意志力,不轻易随周围环境的变化而改变。《文言传》在解读《周易》初爻“潜龙勿用”时解释道:“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描述了君子在潜隐阶段所具有的超然态度与坚韧不拔精神。清朝郑燮在《竹石》中提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把君子坚韧不拔的精神气质展现得淋漓极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也巧妙地提到一副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2]800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把意志力缺乏、立场不坚定人的软弱形象展露无遗。可见,“坚韧不拔”的顽强拼搏精神尤其指主体在实践活动中的心理状态与行动趋向,是主体性的表征。

愚公的“坚韧不拔”体现为他及其子孙后代的决心与意志,各种质疑以及未知的困难,都难以撼动愚公移山的坚定决心,凸显愚公家族顽强拼搏的道德品质。愚公提出移山计划,其妻则抛出质疑:“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智叟也笑话他:“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面对外界的质疑与嘲讽,愚公则选择置之不理,丝毫不为所动,反而坚定了移山之决心。罗曼罗兰曾说: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正因为愚公具有顽强的意志力,最终才会“感天动地”,完成移山的艰巨任务。戏剧性的结局似乎在隐喻:只要意志力够坚定,内心够强大,一切困难都不在话下,都具有被解决的可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无所畏惧的自强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中华民族复兴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革命战争年代,面对强大的敌人以及各种质疑的论调,毛泽东以“愚公移山”精神释疑解惑,既稳定了人心又鼓舞了士气,为挫败敌对势力、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我们坚决相信,中国人民将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大会的路线的领导之下,得到完全的胜利。”[2]1103

现阶段,党员干部弘扬“坚韧不拔”的顽强拼搏精神,关键是要精神上“补钙”。具体而言,一是筑牢理想信念,成为爱党的道德表率。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的独特优势。党员干部做到“坚韧不拔”的首要之举就是要恪守党组织的各项要求。廉洁自律、克己奉公既是党员干部的党性要求,也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立场和道德底线。党员干部要坚守信念、恪守初心、牢记使命,把“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道德要求融入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并作为规范自我行为的道德准则。强化党性修养、锤炼忠诚品格是每一位党员干部的终身必修课,要持续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融会贯通、学以致用,领悟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强化内在体认与情感认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二是超越职业、追求事业,做无私奉献的道德模范。事业内蕴价值诉求,体现初心使命,职业则多与谋生有关。对党员干部而言,工作既要体现理想与追求,又要突出日常工作的党性引领。三是筑牢家园意识,成为爱国的道德表率。党员干部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家国沟通的桥梁与纽带,爱国是党员干应有的情怀。新时代党员干部要坚守初心使命,切实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无论外界如何干扰,始终保持内在定力,将个人命运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奋斗者、捍卫者与传播者。

“坚韧不拔”是一种宝贵的意志品格,蕴含着攻坚克难、奋发进取的精神动力,特别体现了个体内在道德定力的涵养,是道德主体性的展现。愚公以坚韧不拔的精神而感天动地,革命战争年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则最终依靠人民取得战争的胜利。可见,新时代党员干部的价值实践既要有“与民同心”的认知基础,更要依赖“坚韧不拔”的意志品格。

二、党员干部要弘扬“埋头苦干”的实干笃行精神

“埋头苦干”的实干笃行精神是脚踏实地的务实作风,既是做事的态度,也是决心与意志的体现。停留于观念而不付诸实践的任何行动或行为,只会陷入康德“真空式”的形而上学,或黑格尔所说的“从不发绿的枯叶”[3]。可见,“埋头苦干”的实干笃行精神既是知行合一的伦理道德精神,也是主体意志得以伸展的重要体现。当然,知行合一彰显行为者的意志力,并不与客观规律性相冲突。既强调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也突出客观规律性,二者一致才是知行合一的合理维度。因此,“实干笃行”是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

“埋头苦干”在《愚公移山》中具体体现为愚公及家人不畏艰险、攻坚克难、脚踏实地践行移山的信念。主体意志的发挥受到时代条件限制,如在农耕时代,移山任务的艰难远超时代所限定的客观条件,任务的进展既要依赖持续性的劳动付出,更有赖于主体信念的坚强与执着。“这件事感动了上帝,他就派了两个神仙下凡,把两座山背走了。”[2]1102与其说神仙适时出场是神话构想,还不如说是对愚公及家人肯干、愿干、能干的文学式肯定,正所谓“实干才能兴邦”[4]。毛泽东颂扬愚公精神,是为了鼓舞革命战争年代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各种问题与挑战,要发扬不怕苦、不怕累、脚踏实地的愚公精神,争取革命的胜利。“首先要使先锋队觉悟,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但这还不够,还必须使全国广大人民群众觉悟,甘心情愿和我们一起奋斗,去争取胜利。”[2]1101国内革命战争之难不亚于“愚公移山”,只要坚定信念、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取得胜利。“就是要使全党和全国人民建立起一个信心,即革命一定要胜利。”[2]1101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机遇与挑战并存,实现国家富强,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需要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接续奋斗。“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5]“它山之石,可以攻玉。”[6]别人的优点可以借鉴,但简单的照搬照抄行不通,这一点已被历史所证实,唯有埋头苦干才能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蒸蒸日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即是中国人民坚持实干兴邦的历史见证。当前,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内外发展环境和安全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长期积累的结构性问题和各种风险隐患不断暴露。“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7],既要赶超又要引领。赶超意味着承认自我的缺陷与不足,体现的是反思的主体性;引领则寓意中国新的历史方位,要秉持全球发展理念,奉行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赶超与引领并行不悖,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实干笃行的新时代内涵。首要之举就是明确方向,找准新时代的“问题之脉”。“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2]791可靠、可行的结论需要立足切实的调查研究。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尤其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理论武装,在实干笃行中把握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真问题。“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8]322党员干部尤其要在支持研发“卡脖子技术”的方向上实干笃行,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当然,实干笃行不等于蛮干、苦干,而是脚踏实地的巧干,遵循主观与客观的辩证统一,科学、合理地推动社会发展。

“埋头苦干”的实干笃行是“愚公移山”的精神要义,体现了愚公与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困难时的信念与决心。新时代党员干部既要重视通过调查研究把握时代问题的本质,同时也应通过实干笃行实现赶超与引领,助力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

三、党员干部要弘扬“锲而不舍”的“钉钉子”精神

荀子在《劝学》中提到:“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强调只要坚持不懈,终能攻坚克难,其蕴含的意志坚定、坚韧不拔道德品格与“钉钉子”精神相契合。“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必然大有成效。”[9]

恒心与毅力是“愚公移山”喻赞的主题。革命战争年代的苦难不亚于移山,毛泽东在适当时机喻赞愚公,所要真正表达的是:“要使全国人民有这样的信心:中国是中国人民的,不是反动派的。”[2]1102共产党人只要砥砺胆识,增强开拓进取的勇气和力量,就一定会达到革命的目的。“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2]110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孙丑下》)正义战争一定会得到人民的支持。“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全国人民大众一起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2]1102正是凭借坚强的恒心与毅力,中国人民最终赢得了革命的胜利。

发扬钉钉子精神就是要有稳扎稳打、锲而不舍的精神状态。民族复兴与国家富强需要党员干部积极践行“锲而不舍”的钉钉子精神。发扬钉钉子精神要求党员干部上好理想信念和初心使命必修课。一是要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加强“五史”学习,“真正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8]548。历史承载现在又为未来提供镜鉴,对历史、现实及未来的主观割裂是抽象主义的形而上学。党员干部要“知史懂史”方能“鉴往知来”,从历史启迪中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正体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10]317,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产生强烈的情感认同,激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热情。二是要实现“锲而不舍”精神的日常化与生活化。面向生活、面向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本真态度。“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1]党員干部要以实干笃行书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答卷,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把对理论的认同变成现实的行动,在工作中体悟历史情感,在历史情感中观照日常生活,做知行合一的道德榜样,在服务群众中体悟并践行自我价值,实现自我与社会的双向建构。

“锲而不舍”的钉钉子精神蕴含深刻哲理,既是深层次的情感认同,也是主体知行合一的真实体现,其实质是现实生活中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积极呈现,为党员干部日常工作供了根本遵循,党员干部要在力行中实现自我价值。

四、党员干部要弘扬“知难而进”的历史主动精神

历史主动精神突出人是历史活动的主体,强调作为历史主体的人应秉持历史思维、历史意识、历史自觉,在充分认识历史及其演进规律基础上积极合理地运用规律,在历史活动中发挥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我们要既正视困难又坚定信心,发扬历史主动精神,迎难而上,敢于斗争,砥砺前行,奋发有为。”[12]“知难而进”的历史主动精神是在对事物充分了解的情况下主体的价值倾向,通过主体性的建构达到预期目标。历史主动是人作为主体积极状态的表征。毛泽东颂扬愚公精神不仅是基于问题的独特性,也是基于民族精神的相通性。“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2]1102中国共产党人豪迈的宣誓既是决心与意志的体现,也是中华文明历史主动精神一以贯之的彰显。

问题之“难”会因时空变换而有所不同。时代呼唤党员干部要身先士卒、攻坚克难,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新时代标兵。“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13]难题既是挑战更蕴含机会,关键取决于主体的价值认知与取舍。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是党员干部必须熟知的知识与掌握的本领。“斗争无时不在、无处不有。”[10]533党的先进性最终要靠党员的先进性来体现,因此要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唯有主动迎战、坚决斗争才有生路出路,才能赢得尊严、求得发展,逃避退缩、妥协退让只会招致失败和屈辱,只能是死路一条。”[8]558新时代,新使命新任务,对党员干部的德行修养、理论水平、业务素质等方面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求党员干部发扬“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愚公移山”精神,理性看待困难,敢于担当、奋力拼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实现自我价值。

“知难而进”的价值双关性既体现为愚公面对大山阻隔的勇气与坚韧,也体现为革命战争年代中国人民对铲除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决心与意志。党员干部要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体悟“愚公移山”的价值深意,自觉提升自我认知水平,涵养攻坚克难精神,实干力行,弘扬模范精神,争当新时代先锋。

结语《愚公移山》是特殊年代的特殊作品,含蕴其中的义理与精神却具有穿越时空的普遍价值。毛泽东创作“老三篇”的意义在于唤醒蕴藏于中国人民内心的精神记忆,其蕴含的精神内涵成就了一代代中国人,也成为中华文明永不磨灭的精神标识,穿越时空、历久弥新。“坚韧不拔、埋头苦干、锲而不舍、知难而进”从不同维度展现了愚公精神的价值内涵,构成了内涵丰富的愚公精神,是中国人民克敌制胜的精神法宝,也成为新时代党员干部践行初心使命的精神支点。

参考文献:

[1]孙颖.新时代对“老三篇”精神的传承发展[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20(2):101-106+108.

[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128.

[4]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6:555.

[5]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4.

[6]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419.

[7]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593.

[8]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00.

[1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11]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9.

[12]习近平的小康情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18.

[13]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95.

基金项目:江西省党建研究规划重点项目“党员道德示范力引领中国社会公共信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22DJZD014);江西省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项目(2021);江西省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江西红色文化融入青年积极心态培育机制研究”(21JY27)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卞桂平(1976—),男,安徽宿松人,南昌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伦理与公共性。

【责任编辑:何妮】

猜你喜欢
愚公移山
需要“愚公移山”的精神 更需要“劳逸结合”的方法
《愚公移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文言文字词教学“三要”
影像艺术家杨福东与劳斯莱斯汽车合作艺术短片《愚公移山》上海全球首映
《愚公移山》——杨福东影像新展
从夏革论述看《愚公移山》存在的意义
《愚公移山》一课的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同步检测
新版《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文本教学与研究有关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