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阈下博物馆展陈传播路径分析

2024-04-17 04:29刘书景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4期
关键词:传播路径新媒体

刘书景

摘 要:博物馆一直都是输出文化价值的重要媒介,面对各类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技术手段日渐丰富、日益严格的传播工作要求,应当对新媒体视阈下的展陈传播路径进行分析。文章先对博物馆展陈传播路径的创新必要性展开探究,并结合相关博物馆传播工作案例,探究科技时代背景下与新媒体技术融合的博物馆展陈传播路径,希望可以为提升博物馆传播工作质量、构建全新的博物馆传播工作体系提供帮助。

关键词:新媒体;博物馆展陈;传播路径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4.026

0 引言

从现有的博物馆数据来看,我国备案博物馆数量居全球前列,丰富的馆藏资源为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供了多样可能性,而线上展览的形式为可以让公众获取更独特的文化体验。我国各个博物馆相继推出了多个线上展览,累次场次过万,其中,仅教育类主题活动就率先突破4万大关,网络点击量居高不下。从相关视频播放量来看,线上展览的浏览点击率超过500亿,越来越多的人愿意通过线上途径了解博物馆展陈内容。面对这一行业变化,可以将新媒体技术作为实现馆藏资源宣传的有力手段,打造更独特的博物馆展陈传播途径。

1 创新博物馆展陈传播路径的必要性

其一,创新博物馆展陈传播路径,可以进一步提升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对于一些大型博物馆而言,在对文物进行宣传时,经常会出现展览需求与技术发展不匹配的矛盾,展览模式的多元化需要大量的投资成本,如资金、技术支持等,数字化云展览模式可以为博物馆的数字化输出提供更新型的展览宣传思路。在新媒体背景下,对现有的博物馆传播路径进行创新,是博物馆宣传工作的必由之路,可以让更多的人通过线上参观浏览的方式了解博物馆文物藏品,提升公众文化自信,增强博物馆社会影响力。

其二,创新传播途径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更多的人感受文物藏品的独特魅力。利用各类线上传播途径,博物馆可以打造一种自由的开放式观赏空间,为丰富公众的文化生活提供全新的方式。伴随着博物馆逐渐走向社会、走进人民群众,全新的时代图景已具雏形。随着各类新兴媒体技术的发展壮大,博物馆在对工作内容进行传播时,其工作需求和工作方式也发生着明显的转变。在新媒体背景下,人们已经变被动为主动,对文物藏品的线上观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对此,博物馆应当深入分析新媒体技术的工作优势和工作方法,并将其与传播博物馆展陈工作相结合,构建全新的工作路径,真正让观众体会到文物藏品的内在价值。创新传播途径还可以提升观众的体验感,刺激观众的视觉、听觉感受,引发观众情感共鸣,从而让观众更好地理解文物藏品所蕴含的文化内核,穩步提升博物馆文化的趣味性和交互性。

2 新媒体视阈下的传播博物馆展陈工作的具体路径

2.1 学习先进手段,构建传播途径

网络信息较为庞大、繁杂,而在海量信息中,博物馆要想紧紧抓住公众的注意力,就需要对博物馆展陈的定义、内涵特征等进行调整,不断提升博物馆展陈传播的核心竞争力,这也是博物馆提升自身竞争实力、争取话语权的工作重点之一。各类新媒体技术为博物馆展陈提供了更多样的传播途径,这种方式也打破了传统传播方式的空间界限。在虚拟的交互过程中,观众的想象力和藏品的真实性不断碰撞,可以给予观众更投入的赏析体验。因此,博物馆应当注重展览陈列的表达形式,既要创新,也需要对物理空间之外的信息进行拓展和延伸,依托于优质的藏品内容,借助新媒体技术,突出自身优势,激发展览项目特色,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诸多行业也会将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相结合,人们对于这两种不同形式的空间概念的认识边界也逐渐模糊,至此,传播媒介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全新的工作阶段①。为了充分发挥展陈传播工作的效益,博物馆既要对原有的工作方案进行改良和升级,尽快对原有的内容进行完善,还要加强传播途径的优化和补充,将先进的数字技术与博物馆展陈传播途径相结合,利用各类先进的传播手段,为博物馆展陈搭建全新的传播途径和建设渠道。但是从一些工作案例来看,工作人员在开展博物馆展陈工作时,一般都会从自身传播性出发,多维度依靠观众的认知感觉。当观众在参观展览时,一般都需要同时调动自身多重感官,同时对某一藏品进行赏析。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工作人员需要增加博物馆的外部互动,尽可能降低空间局限性,避免单一传播途径造成的认知偏差。

数字技术的更新换代为博物馆展陈的传播路径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方向,其影响边界也会随着信息技术的革新向外拓展和延续。结合这一背景,在对博物馆展陈进行传播时,可以适当缩小时间、地域或空间的影响占比,利用互联网手段,直接将最新的展览或文物情况传达给观众,利用线上浏览途径将海量馆藏信息广泛传播给公众,这种更加沉浸式的传播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博物馆展陈的宣传效果。为了最大限度地体现出这一传播途径的优势,工作人员应当注重沉浸式传播的性质和发展方向,为观众提供更专注、更专业的文物知识讲解,给予观众不受时空限制的鉴赏体验。依托于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手段,博物馆可以通过多元化的传播方式,针对自身文物馆藏情况构建专项传播途径,并通过增设传播场景等方式,衍生出一批与自身特征相符合的高质量精神文化博物馆藏产品,构建更具有现代感的文化传播途径②。

目前,线上传播方式在各个博物馆展陈传播工作中被广泛应用,比如,在“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中,工作人员就充分发挥数字媒体优势,联合主办单位共同开发线上超现实展览体验,并将其命名为“古籍巡游记”。在这种模式下,观众即使不到现场也可以对古籍、文物进行参观浏览,通过互联网虚拟技术手段,观众只需借助移动终端就可以对展品进行全方位观赏。系统配备的文物讲解内容也可以丰富群众的观展体验,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让更多的观众对中国古文献进行系统性的学习和了解,还可以提升展览的科技性和趣味性。在这种沉浸式的观赏体验下,更多的观众可以切身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感知文献文物背后所蕴含的真实含义,这种全新的传播途径也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参照这一案例,在后续的博物馆展陈传播工作中,博物馆应当打破传统观赏形式中时间、空间的限制,通过虚拟技术、3D重现技术等,吸引更多的观众进行线上鉴赏、参观,让观众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观赏展览,体验文物的魅力和显著特色。

2.2 突破传统限制,建立多元渠道

与传统媒介方式不同的是,博物馆是人际、大众、分众等多类传播模式的集合体,既有针对普通观众而设立的参观展览,也有针对不同文化需要者而设定的特色主题展览,在特殊时期也会围绕一件或一批文物的特性而设计专项展览。因此,博物馆展陈具有较高的普遍性和广泛性。结合这一特征,在开展后续的传播工作时,博物馆应突破传统的工作思维,结合新媒体技术,建立多种传播方式并存的工作模式③。比如,博物馆可以先从人内传播途径入手,建立专项宣传渠道。人内传播强调的就是通过激发个人主观能动性,让其可以接收到相应的外部,并通过人体内部活动的形式,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也就是个人层面上对捕获信息进行编码和解码。当观众接收到博物馆展陈的文化信号后,由于观众之间的认知情况和理解程度不同会呈现比较明显的差异性,因此在赏析某一件文物时,观众会对其产生不同的认知和理解,观赏体验也会随之产生较为明显的差别。以人内传播为基点,观众会对收到的信息数据产生相应认知,而依据现有的人际传播平台可以进一步提升博物馆展陈传播工作的广泛性和高效性。参照国外学者对于博物馆受众的研究结果,各类博物馆展览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观众的文化需求及探索欲、好奇心,在观赏过程中,博物馆受众也会随之产生一定的社交活动。对于相同趣味的观众而言,他们可以在博物馆展陈传播中共享藏品信息,交流心得体会,而这种传播更注重思想层面上的碰撞和交流。在完成参观浏览后,观众也会将展览体会发布在各类社交平台上,并通过线上对话互动的形式进行信息共享。

常设展览和临时展览是比较常见的博物馆展览类型,这些都是系列性传播行为的基本点。依据展览主题,展览本身又会拓展出大众传播和分众传播,至此,博物馆展陈传播的宣传面进一步扩大,覆盖面更广。伴随着各类宣传模式的增加和演变,在对博物馆展出进行宣传时,工作人员可以利用有限的物理空间将其延伸成无限的想象空间,将抽象的藏品信息变得更加具象化、直观化④。利用线上平台,博物馆线上浏览为观众的记忆连接和交流沟通提供可能,而这些信息内容也会反馈到博物馆展陈传播工作中,工作人员便可以利用新媒体传播方式的这一特点,将博物馆展陈传播工作上升到全新的价值高度。

不同的展览具有不同的文化特点,针对特色鲜明的展览,工作人员也可以为其设置专项传播途径。从文物的独特性和个体性入手,深入挖掘文物背后所蕴含的故事哲理,既可以引导观众进行文物深层文化探索,还可以最大化地展现出传播效能。在后续的传播工作中,工作人员可以积极与其他单位合作,在展览开放前,利用录制视频影像等形式,在线上推出相应的宣传视频,并将其投放在各个视频平台上,并通过互动评论区分析观众的观赏喜好,及时调整后续的传播方案。这种方式缩短了文物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揭开了文物藏品的神秘面纱,可以让更多的文物走进千家万户。同时,工作人员还可以在传播内容上大胆创新,构建更加独特的宣传模块。比如,可以针对文物故事撰写原创文章,对文物的发掘情况、历史故事进行讲述,让群众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文物藏品的魅力,实现传播覆盖面的扩大。除此之外,H5也是一种灵活度较高、传播效果较好的宣传手段。工作人员可以尝试将展览主题、文物故事与H5相结合,增加互动环节,制作更现代化的交互型H5产品。例如,针对在各个节日期间举办的主题展览,工作人员就可以将节日内容与H5产品相结合,在馆藏文物展览过后设置互动页面,让观众写祝福语等,并通过设置分享功能,鼓励观众在个人社交平台上分享,进一步提升传播效果。

2.3 增强文化认同,坚持以人为本

依据传播理论,传播媒介的自身属性会影响社会文明的具体走向。在传播过程中,传播媒介也会对社会形态及社会意识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无论是在时间维度还是在空间维度上,传播媒介都会对知识及文化的传播产生直接影响。伴随着各类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技术逐渐被应用到各行各业,博物馆也紧跟时代发展,将其作为凸显自身传播媒介的工作抓手,将文物及展览的文化内涵直接展现给普通大众⑤。在人与物、物与人的交互过程中,博物馆与人文意识形态不断交融、汇合,在传播模式上充分凸显了自身文化价值,从这些工作经验来看,各类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为博物馆展陈提供了良好的宣传渠道。近年来,各类短视频平台的兴起加强了博物馆藏品与群众的沟通和交流。伴随着各类新技术,比如AR、VR等技术的诞生,博物馆展陈的传播工作也拥有了更多样化的现代化手段。得益于先行传播媒介,观众以听觉、视觉体验为基础,通过VR影像等,得到更优质的复合型体验,博物馆的媒介属性逐渐被大众认可。人类思维的拓展和延伸离不开各类媒介的推动,而人类思想传播过程中也需要相应的载体,对于博物馆而言,它就可以把握这一逻辑,将自身传播工作作为媒介,通过全面的宣传工作,积极发挥自身工作价值,并在这一过程中寻求身份认同感,构建专属文化形象,寻求展陈传播工作突破口。伴随着各类新媒体技术和工作理念的创新,在后续的博物馆展陈宣传工作中,工作人员也可以将实际宣传需求与各类新兴媒体技术融合,进一步放大博物馆的媒介属性,深度挖掘博物馆的文物资源,将文物作为自身文化软实力依托,为观众的交流提供平台。

与此同时,博物馆应当不断增强观众的文化认同感,并将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与传播工作融合,增加传播叙事的人文感和价值感。国际博物馆协会认为,在进行展陈传播工作时,应当着重提升观众的参与度,这样才能实现博物馆展陈的可持续发展。从互动关系来看,博物馆与社会大众是紧密相连的文化共同体,依据这一关系,可以探寻更多元的博物馆传播路径。近年来,“共享”逐渐成为了公众热议的话题,“知识共享”的讨论热度居高不下。这类主动词汇的加入正体现了观众主動参与的重要性,而依据专家学者所提出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博物馆应当积极使用自身媒介属性,并对传播过程加以制约和完善,将“共享”与展陈工作相联系,充分激发群众能动性,凸显群众的主体地位。

博物馆作为特殊传播空间的一种,依据展览内容和文化属性,可以建立与其相对应的互动建构方案,随着各类展览的传播方式的改变,其知识共享意义也更加广泛。博物馆在历史文化以及传承传统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利用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交互作用,有效提升观众文化认同感,增强观众文化归属感等。面对着日渐丰富的观众角色,博物馆依据自身属性,其传播方案也处于持续优化状态中,为了促进博物馆展陈宣传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博物馆应当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深挖自身馆藏展品的文化属性,密切联系基层群众,由浅入深地加深与群众之间的联系,为凝聚民族共同体贡献力量。无论是特殊文物还是普通产品,它均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只是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会稍有差异。因此在设计传播方案时,应当准确判断出文物背后的属性和价值,在传播叙事手段中,积极强化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真正为人民群众策划出一系列喜闻乐见的传播产品,做好文化传承工作。

3 结论

综上所述,针对当前的工作形势和工作要求,博物馆应当着重加强自身文化建设,结合新媒体技术手段,充分焕发传播媒介的工作活性,积极拓宽传播渠道。为了进一步提升博物馆展陈宣传的工作质效,工作人员应当积极学习新媒体技术,革新传播工作思想,将全新的工作理念与实际传播工作相结合,依据博物馆自身属性,构建更具个性化的展陈传播方案,充分发挥博物馆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

注释

①刘治龙.博物馆展陈空间中的信息传播与情境构建[J].艺术教育,2023(1):72-75.

②王子璇.新媒体交互艺术在博物馆展陈中的应用[J].艺术品鉴,2022(29):127-130.

③梁前楠.新媒体艺术介入博物馆展陈空间设计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22.

④银文,任新宇.面向博物馆数字化展陈的交互式信息传播[J].艺海,2021(9):74-76.

⑤梁宝莹.新媒体艺术引入下的博物馆展陈空间设计[J].老字号品牌营销,2021(7):65-66.

猜你喜欢
传播路径新媒体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能量”传播的路径研究
都市报传播城市文化的创新路径
新媒体时代科普类微博的传播路径探析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新招数化解新难题:新媒体环境下防止报道差错路径探析
网民介入公共政策传播的路径及其风险规避
浅析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路径与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