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经济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机制探索

2024-04-17 10:00王长宇王芊芊
河南教育·高教 2024年2期
关键词:路径选择课程思政

王长宇 王芊芊

摘 要:高校要善于讲好用好新时代“大思政课”,注重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经济类专业课程需要从构建协同育人共同体、构筑课程思政教材体系、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探索课程思政新途径、建设多元化评价与考核机制等方面,积极拓展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实现途径,使经济类专业课程实现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与精神塑造同向同行,育才与育人有机统一。

关键词:经济类专业课程;课程思政;路径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要善于上好“大思政课”,注重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努力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教育力量。经济类专业课程是大学商科类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将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优秀人才。

一、经济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现代经济学的学科体系源自西方,其理论来源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其倡导的价值理念与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差异较大。如果全盘吸收西方经济理论将影响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也会造成学生无法透彻理解我国的经济政策,导致理论与实际相脱节,不能做到学以致用。因此,中国经济学既要“引进来”,汲取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益的营养成分为我所用,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生动实践,助力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又要“走出去”,提出经济理论创新和解决世界经济难题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在经济类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显得尤为迫切,这将有助于学生深入辨析西方经济学的弊端,引导学生抵制不良经济信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不仅仅是“大思政课”的内在要求,也是筑牢意识形态主阵地的迫切需要,更是新时代经济理论创新的现实需求。

二、经济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

(一)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有待完善

实施课程思政的目的就是要让各类课程和思政课同向同行,实现协同育人。当前经济类专业课程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经济类专业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思政课之间缺乏互联协同。学校教务、人事、学生、宣传、马院等部门之间缺乏协作,课程思政、思政课程、日常思政三方面工作各自为营,没有建立集体备课制度,教师在备课时分散独立,资源没有做到共享,信息没有互联互通,同时也没有建立定期研讨交流机制,导致出现了“人人讲思政、各自讲思政”的问题。

(二)师生对课程思政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当前,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普遍的做法是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分开进行。对于经济类专业课教师来说,其普遍认为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是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的工作,专业课教师应重点关注与课程本身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如此一来,就导致经济类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忽略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的重要性。对于学生来说,学习专业课是为了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为将来的学习或工作打好基础,因此也不愿意在专业课程中花费太多时间接受思政教育。

(三)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方式有待优化

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大多数经济学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储备不足,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不强,在备课及教学中没有和思政课教师进行有效配合,仍以专业理论课程讲授为主,存在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或为了“思政”而“思政”,对思政元素的挖掘和应用过于浅显、片面、空洞,只是生硬地将二者联系在一起,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弱化了思政教育效果,也影响了专业课的教学效果。

(四)缺乏对学生学情的掌握

一方面,经济类专业课教师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没有太多联系,对学生思想动态不够了解,在教学时难以做到因材施教;另一方面,经济类专业课教师多以理论讲授为主,忽略了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事实上,思政教育不仅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还可以在课堂之外进行。课前,教师提前下发学习任务,让学生提前思考准备;课中,教师要多提问、勤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觉参与;课后,学生通过完成作业、课外实践等了解和感受国家的经济发展成就,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三、经济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选择

教育的目的是育人,为更好地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迫切需要经济类专业课程“守好主阵地”,上出“思政味”,于润物无声中形成育人合力。

(一)加強统筹规划,构建协同育人共同体

做好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离不开高校各部门的通力协作。高校党委要发挥领导作用,做好顶层制度建设,明确权责,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教务处要牵头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从建立学科理论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以及反馈评价机制等方面统筹规划;教师发展中心要做好理论培训,定期开展教学沙龙、共同备课活动;社科处要做好相关教科研项目申报服务,积极搭建经验交流、成果共享平台;学生处做好学生思想动态分析研判工作;人事处要将课程思政教育成效纳入职称评审、职务晋升、评先评优工作中;宣传部要做好选树先进典型工作,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经济学院党政部门要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合力打造教学团队,构建课堂内外结合、学思用一体的育人体系。

(二)讲好中国故事,构筑课程思政教材体系

要解决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两张皮”的问题,关键要找准专业课程的“思政点”,加强知识点与思政元素之间的有机融合,既要大力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又要持续深化与之配套的教材体系建设。新时代下的经济学专业教材应有效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彰显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善于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扎根中国大地,讲好中国故事,打通课内课外,衔接线上线下,构筑大思政格局下的课程思政教材体系。

(三)立志做大先生,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

教师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水平的高低影响着课堂思政教学效果。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首先,需要经济类专业教师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加强思政元素与教学知识点的融合,拓展课程思政的深度与广度,坚持育人导向,突出价值引领,将专业课上出“思政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其次,需要建立经济类专业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定期培训、交流、研讨机制,为经济类专业教师解疑释惑,提升经济类专业教师思政教学能力。最后,需要通过举办课程思政教学比赛,建立课程思政名师工作室,打造一批课程思政“金课”,培育一批教学科研成果,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水平。

(四)创新支撑载体,探索课程思政新途径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经济类专业教师要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善用大课堂,不局限于课堂内外,不拘泥于线上线下,不断创新支持载体,探索课程思政新途径。将知识点、思政元素与二维码结合,实现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生通过扫描二维码实现微视频、音频、文本内容的收听收看,随时随地接受课程思政教育。利用課程思政网上学习平台,如“新华思政”,引导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参加课程思政在线学习,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视频号等新媒体资源进行学习。最后利用即时互动软件实现师生双向交流反馈。

(五)合理筛选指标,建立多元化评价与考核机制

为保证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及质量,需要建立合理有效的多元化评价与考核机制。一方面,从知识传授、能力提升、精神塑造等方面入手,合理筛选可量化指标,形成多元化、综合性评价体系。同时,评价时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引入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另一方面,要将教师的课程思政工作质量纳入教师职称评审、年终考核、评先评优中,不断提升教师对课程思政重要性的认识。对于那些在课程思政中反馈良好的课程,学校应给予奖励并在全校示范推广。

总之,新时代下的经济类专业课程应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结合我国经济建设的生动实践,筑牢思想防线,守好意识形态工作主阵地,持续推动党的经济理论创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张艺.党史学习教育思政元素在高职院校课程中的运用:以经济学基础课程为例[J].成才,2023(8).

[2]韩丽丽.经济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实现路径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5).

[3]邢玉生.经济学基础理论发展的新时代需求:融入思政元素的探讨[J].北方经贸,2021(12).

责编:勉 耘

猜你喜欢
路径选择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家族企业管理模式及其路径选择
民办高校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现实需求与路径选择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