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2024-04-18 07:22宋晓霞
高考·下 2024年1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高中历史核心素养

宋晓霞

摘 要:解读家国情怀的内涵,分析在历史教学中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必要性,提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有效路径,以指向历史学科的本质与价值,发展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彰显历史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关键词:家国情怀;核心素养;高中历史

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是学科教学的重要任务,如何在有限的课时时间内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一直是一线教师关注的重要问题。家国情怀素养既是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维度,也是历史价值观教育的根本归宿。在历史教学中,浸润家国情怀,有利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真正实现。

一、家国情怀的内涵解读

家国情怀是人的内心深处对家、国和天下的一种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家国情怀”的思想古已有之,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宗法制下依附于血缘关系的“家国一体”等道德观念。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家国情怀集中表现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愿。在当代,家国情怀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重视亲情、胸怀天下、爱家爱国、民族精神成了当代家国情怀的显著标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当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笔者认为,家国情怀可以具体解读为以下维度:其一,是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历史学科的学习,认识到本民族的发展历程,形成自身对民族身份的情感认同;其二,表现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義先进文化的认同,坚定“四个自信”;其三,是关心国家发展,能够将个人发展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树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远大志向[1]。

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意义

(一)有利于发挥学科德育功能

培育家国情怀与德育工作在目标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高中是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应重点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所以,浸润学生家国情怀,能够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让学生形成对国家、社会和家庭的责任感。

(二)有利于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家国情怀是一种情感认同。家国情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相通,二者的根本目的都在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育学生家国情怀,要求将历史教学与国家、社会、家庭的发展和进步融合起来,这正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的要求相一致。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意识

家国情怀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教育。就家庭的角度而言,培育家国情怀能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庭道德观,实现家庭内部的稳定与和谐。就国家的角度而言,培育家国情怀有利于高中生形成对祖国和民族的热爱,自觉维护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形成“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感。

三、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有效路径

(一)深入挖掘教材内容

教材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重要依据,教材的内容更是凝聚了专家学者的心血。教师应该认真研读教材,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家国情怀元素,如典型的人物、典型的事件等,让抽象的家国情怀找到具体的历史依托,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等,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1.将历史人物与家国情怀相结合

在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过程中,历史人物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数不清的杰出人物和英雄儿女,他们将家庭情感与爱国情感融为一体,将自身前程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从安居乐业的义务走向治国安邦的担当,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爱国篇章。因此,教师选择那些典型的历史人物,通过讲述历史人物的故事,挖掘历史人物身上蕴含的精神,引导学生从历史人物身上汲取智慧和营养,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以中国近代史为例,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左宗棠抬棺出征,收复新疆;秋瑾“鉴湖女侠几堪豪,为复华夏香魂销”;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李大钊先生“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选择这些具有很强知名度的历史人物,也可以选择那些背着历史行囊前进的“小微人物”,比如,在抗日战争时期,马衡院长不顾个人安危,誓死保护故宫文物;中国劳工丁龙慷慨捐出积蓄创办哥伦比亚东亚系;中国红色女特工黄慕兰不惧生死,勇救周恩来于危难之中。他们坚定的信仰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正是激发学生家国情怀的绝好素材。因此,教师以历史人物为抓手,充分发挥历史人物的榜样作用和教化功能,有助于学生从这些历史人物身上感悟家国情怀。

2.将历史事件与家国情怀相结合

在家国情怀培养中,教师不仅可以依托那些具有典型性的历史人物,还可以进一步拓展素材范围,选择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事件,浸润学生的家国情怀。

比如,新文化运动是我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正是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思想觉悟的中国人积极投身于挽救民族危亡的历史洪流之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着对祖国和民族的深情大爱。教师以新文化运动为依托,组织学生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深入挖掘这一历史事件中蕴含的家国情怀元素,是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有效路径。又如,“五四运动”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的核心要义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在“五四运动”中,中国人民特别是爱国青年学生身上所体现出的忧国忧民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正是家国情怀的生动写照。面对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他们不惧生死、奋不顾身,书写了中华民族追求民主、自由和进步的坚定信念。教师引导学生挖掘“五四运动”的精神内涵,并潜移默化地将家国情怀融入其中,有利于学生将家国情怀内化为自身品德,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历史责任感。

(二)创设情境,培育家国情怀

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有效路径,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角色扮演等,还原当时的历史情境,实现历史知识的具象化、直观化。学生置于这样的历史情境之中,不仅能够获得对历史更加真实而深刻的理解,还能在情感和思想上得到升华,在亲身体验和潜移默化中浸润家国情怀[2]。创设历史情境的方法有很多,笔者略举两种方式进行简要叙述。

1.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传统的历史教学是单向的信息传递,学生往往处于一种被动接收信息的地位,这不仅会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难以让学生在情感上有所触动。从本质上来看,家国情怀是一种情感态度价值观,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热情,引发学生情感共鸣是至关重要的。在信息社会的背景下,现代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声音、视频的传递,能够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将已经消失的历史情境形象地再现出来,极大地调动学生兴趣,触动学生的情感世界。

比如,在讲到《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一课时,在课堂伊始为学生播放歌曲《在东北松花江上》,让学生在悲怆的歌声中感受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苦难,启发学生的共情。在讲到“南京大屠杀”这个知识点时,教师通过图片、幸存者的讲述等多媒体材料感染学生,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播放电影《南京,南京》中的部分片段,让学生通过视频镜头更加直观地认识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更加真切地感受这段永远不能忘怀的民族血泪史。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评价“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让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鼓励学生努力学习,提升本领,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志向,主动承担起属于自己的历史使命,家国情怀教育自然蕴含其中。

由此可见,多媒体的运用能够有效地还原历史情境,将学生置于真实的历史情境之中,引发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

2.运用角色扮演创设情境

角色扮演指的是让学生扮演某个历史角色,模拟历史情节,体验所扮演角色的内心情感,形成对历史真实的体验和认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历史知识,同时也获得某种情感体验,并将这种体验升华为价值观。角色扮演对于教学情感目标的达成,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角色扮演让枯燥乏味的历史变得生动活泼起来,让学生充分融入历史事件当中,强化学生的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参与中形成家国情怀。

比如,在讲到《鸦片战争的冲击与因应》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演绎“虎门销烟”的历史情境,为学生分配林则徐、鸦片贩子、穷苦百姓等角色,让学生感悟林则徐不计个人得失,拯救民族危难的精神。除此以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分角色表演《南京条约》的签订过程。通过表演,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丧权辱国的痛苦,同时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学生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信念,将家国情怀融入学生的心灵和血脉当中。

通过角色扮演,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林则徐的大无畏的历史担当,体会到《南京条约》签订的耻辱,在自己的感悟和探究中形成家国情怀。

(三)补充历史细节,培育家国情怀

历史细节能够让抽象的历史展现出血肉和灵魂,提升历史的真实性和思想性。历史细节之所以格外吸引人,究其原因就在于其能够“以小见大”,于无声中体现深刻,能够带给人更加真切的体验和感受,引发人们的无限思索,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人的认知和情感。因此,在培育学生家国情怀时,教师要尝试运用历史的生动细节感染学生内心深处的细腻情感[3]。

比如,教师在讲到“李大钊慷慨就义”相关内容时,教师首先为学生展示了李大钊临刑前留下的最后一张照片,还为学生展示了当时的《北洋画报》对于李大钊遇害场景的细致记述:“执行者令其颈稍伸长,李如言应之,厥态殊从。二十分始绝。李大钊生前欲留遗书一封,但未能如愿。后首当其冲,慷慨从容就义。”教师为学生呈现这样的历史细节,能够让宏观、抽象的历史变得细腻起来,让伟大的历史人物变得有血有肉,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感知李大钊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慷慨赴死的铮铮铁骨,感悟他身上体现出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随后,教师又补充如下内容:“李大钊在生前积极乐观,性格坚韧,且非常乐于助人。他一心为国为民积极奔走,不求名利,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甘于清贫,在他牺牲后,家中仅有一块大洋,连买一口棺材的钱都拿不出来。”这样的细节补充,让历史变得有温度,拨动了学生的心弦,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和冲击,学生都被李大钊先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感动,在潜移默化中浸润了家国情怀。

(四)开展实践活动,升华家国情怀

“实践出真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素养,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师应拓宽课堂路径,积极开辟第二课堂,通过实践活动沟通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历史知识,在实践活动中受到情感的触动,达成激发学生家国情怀的目的。因此,教师围绕教学主题开展实践活动,开阔学生视野,促进知识理解,升华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就高中历史学科来说,参观、访问、调查、阅读、模型制作等都是常见的实践活动方式。

比如,在进行“家国情怀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主题活动时,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下充分利用互联网、图书馆等资源,完成如下任务:1.搜集我国历史疆域变化图,梳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2.结合所学知识和相关资料,阐释我国古代统治者为了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并简要分析这些措施的影响;3.分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过程与家国情怀的内在联系。在课堂上教师让各小组派代表将自己的探索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帮助学生树立与国家和民族休戚与共的情怀,让学生体悟实现中国梦的责任与使命意识,升华学生的家国情怀。

又如,在讲到“抗美援朝”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访问那些真正经历了这场战争的人们,了解他们在战争中的真实经历,体会他们身上那种保家卫国、不惧生死的爱国主义精神。学生能够从这些亲历者的回忆和叙述中得知很多教材中没有记载的故事,促进学生有所思考,有所感悟,使学生体悟到历史赋予在他们肩上的责任和使命,由此升华学生的家国情怀。

当然,实践活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在选择实践活动时,要结合教学内容、基本学情和当地实际条件,做到灵活选择、合理运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家国情怀是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维度,与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辅相成,是实现历史学科育人價值的重要途径。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挖掘历史人物和历史实践中蕴含的家国情怀元素,要优化教学方法,将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结合起来,注重学生的体验、感悟和探究。唯有如此,家国情怀素养才能真正落地生根,才能彰显历史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1]李磊.高中历史教学与家国情怀培养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8.

[2]鄢雨琴.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素养培育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22.

[3]冯慧.基于关键词聚类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研究分析[J].教育观察,2022,11(8):76-80.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高中历史核心素养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大学生家国情怀的现状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