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昭斌:丹心一片慰乡愁

2024-04-18 22:15胡宇芬金慧王铭俊
湘潮 2024年2期
关键词:大校侄儿敬老院

胡宇芬 金慧 王铭俊

人物档案

曾昭斌,1940年1月生,湖南新化人。长沙市雨花军休所军休干部。出身于贫苦农家,入伍后当卫生员,经多次进修学习,成长为擅长胸外科和腹外科手术的医学专家,被授予大校军衔,曾任兰州军区第二野战医院院长、兰州军区33医院胸外科主任。荣获战地模范军医、全国先进军队离退休干部、长沙好人·身边雷锋等称号。

酿了几十年的乡愁,究竟有多浓?1999年,大校军医曾昭斌从西安退休回到湖南。一直在娘家耒阳把三个孩子拉扯大的妻子资治芳终于盼来了团圆。但团圆的日子只过了几天,曾昭斌又启程了。这回,他的目的地是大山深处的新化县维山乡龙寨村——一辈子魂牵梦萦的家乡,他一待就是12年。12年里,曾昭斌带上医术、带上力气、带上自己的工资,和乡亲一道,行走在那个偏僻的山村。

大校军医,乡村行医12年

五六平方米的房间里,只配摆下一张床和一张桌子。旁边一间更小的房间里,水泥案板上摆着几沓医学书籍。

“那是叔叔的住房和书房,退休后他在这里住了10多年。”曾昭斌侄儿曾月安介绍。

曾昭斌17岁离开家乡到部队,成长为胸外科专家,被授予大校军衔。每次回乡探亲,曾昭斌就揪着心:山高路远,村民们看病非常困难,小病拖着大病扛。

侄儿没想到,自己简陋的家成了叔叔的免费诊所。

村里吴梅容的儿媳是贵州人,鼻子下方长了一颗黄豆大的痣,有些闹心。她试着找到曾昭斌,看能不能去掉这颗痣。曾昭斌一看,做个小手术就行了,几分钟后手术就做完了。几天后拆了线,一点疤痕都没有。做手术曾昭斌没收一分钱。

消息很快传遍了全村,来找曾昭斌看病的人越来越多。

开始时,曾昭斌借用村里卫生室做手术,后来他寻思着在侄儿家弄个手术室。他掏钱在侄儿的房屋上加盖了一层,把最大的一间铺上地砖和墙砖,买来手术床,就成了手术室。卫校毕业的侄女是护士也是麻醉师,成了曾昭斌的助手。手术器械的消毒,按大医院的操作流程在乡卫生院完成。在这间手术室里,曾昭斌为乡亲们做了疝气、乳腺包块等手术60多台。最大的一台手术,曾昭斌至今引以为豪:“以前市级医院都做不了。”

村里有个中年妇女叫曾益华,在广州打工期间患上了甲状腺囊肿,因手头不宽裕一直拖了下来。她回老家听说了曾昭斌的故事,便找上门想做手术。曾昭斌仔细查看病情后为她做了手术,取出了一个鸡蛋大的瘤子。手术后还要住下来康复几天,曾昭斌的侄儿家又成了住院部。不久,曾益华的病痊愈了,问要多少钱。曾昭斌说:没钱就算了。曾益华感动得泪流满面。

回乡12年,曾昭斌600多次看病问诊,90多次手术,经常免收乡亲们的医药费,获得乡亲们的一致好评。

当了4年村支书,建起学校和敬老院

在侄儿家住到第9年时,曾昭斌遇到了一个难题。

2008年5月12日,龙寨村进行村支两委换届选举,68岁的曾昭斌高票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我并不想当村支书,不是嫌官小了。我的技术都是党和国家培养的,我回乡本来只想用自己的技术为乡亲们看看病。老支书来做我的工作,他又有恩于我,我只得上任了。”曾昭斌实话实说。为此,曾昭斌第一次买了手机。

村里如何发展,曾昭斌觉得首先要解决好“一小一老”两个问题。一是解决好孩子们上学、成长的问题,家乡出了人才,才会有希望;二是要解决好老人赡养问题,家乡才能养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与安定和谐的氛围。所以,他首先把目光放在了学校和养老院的修建上。

村里原有的一所小学被撤销了,孩子们上学要到几公里外的邻村小学,很不方便。村民们纷纷要求重建。可钱从哪儿来?曾昭斌和村委会商量后,想出了一个一举两得的法子:发动乡亲们捐款重修祠堂,祠堂修好了,原先设在祠堂的小学也就重建了。

为此,曾昭斌去了好几趟县里。搭客车几块钱车票,他都舍不得,去的时候总是搭顺路货车,回来才肯坐客车。他找县教育局局长、县国土局局长交报告,人家开会,他一等就是一两个钟头,中饭就是买几个馒头,边走边吃。

曾昭斌带头捐了3.3万元,又到外面“化缘”,终于筹齐了建校资金。很快,一个可容纳100多名学生的学校建好了,孩子们又在家门口上学了。

村里要建敬老院,重担又落在年近古稀的曾昭斌肩上。他既是总指挥,又是筹资员,还是保管员和施工员。

敬老院选址在一座荒山上。引水、平路、通电后,工棚搭起来了。曾昭斌起早贪黑,吃住在工地上,自己采购材料、监督质量,还挑担子、砌墙砖。天气最热的时候,他打着赤膊上阵。有时衣服没有来得及洗又穿上,汗渍都看得见。那些日子里,他身上总是背着干粮和一罐水,饿了随便吃两口干粮,渴了喝上一大杯水。整个工程下来,这个身高1.75米、体重80多公斤的汉子硬是瘦了10多公斤。

2009年底,拥有55张床位的敬老院竣工了,乡里18位五保户住了进去。为了让这些老人住得舒心,曾昭斌兼任敬老院院长。他白天搞卫生、种菜,晚上查房巡夜。老人们很感动,说:“没想到老了,还有这么大的官来照顾我们。”

老人们不知道,为了敬老院,曾昭斌还把自己的工资都垫上了。开工没多久临近春节,资金没到位,民工又要拿钱回家,可把曾昭斌急坏了。他连夜赶到长沙市雨花军休所,提前預支了几个月的退休金,又匆匆忙忙赶回家乡,给民工发工资。当村支书这几年,曾昭斌捐了10多万元。

“我是一个农家子弟,是部队培养了我,是党教育了我。退休后,为贫困的家乡能作点贡献,是应该的。”当别人问起他为何退休不安享晚年而扎根山村时,曾昭斌总这么说。

猜你喜欢
大校侄儿敬老院
紧箍咒
敬老院老人遭虐待:乡镇敬老院出路何在
敬老院的微笑
为创建人民空军改名换姓——长汀籍开国大校范唐华(陈御风)的人生片断
大校旅长退休回乡当农民
爱心送到敬老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大校军衔之概谈
空军大校的国际履历
火场救人
赶不走的侄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