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准创作基调 助力乡村振兴

2024-04-18 07:50何文娟
中国集体经济 2024年10期
关键词:临夏州临夏攻坚

摘要:临夏州在脱贫攻坚战中与全国一道顺利实现了脱贫。在此期间,临夏州的各项事业都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文章主要以文学创作在脱贫攻坚当中所产生的积极引导的作用和发展为视角,以及这种成果如何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和继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进行了一些探析。

关键词:乡村振兴;文学纪实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持续推进。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不仅对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工作作了总结和回顾,更是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我国各项事业不断前进,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其独有的中国特色,其中之一就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而要实现精神富足,文学作品的创作是精神文明构建当中的重要因素,它可以直接影响人们的主流价值观,引导社会价值取向,反映一个时代的风貌,更是党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桥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优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热闹、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是不能真正深入人民精神世界的,是不能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民思想共鸣的。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

文化是传递精神力量的根源和途径,更是反映时代特征的载体和渠道,文化文艺工作,在党和国家的全局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正因为如此,党的二十大报告的第八部分,从五个方面对新时期文化建设工作作出了安排部署,既强调了我们文化根源的重要性,对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作了重要的阐述,也进一步强化了文化承上启下的基础特征。而其中重要的一点,就包括提升文化来之于民,造福于民的能力。自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抗击疫情、扫黑除恶、反腐倡廉等一系列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都在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也为文艺创作寻得了一片丰厚土壤。比如,长篇小说《人世间》以普通老百姓的踏实肯干与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反映出改革开放时代的发展轨迹;电影《十八洞村》则是以脱贫攻坚为时代背景,描绘出了广大干部群众走出贫困的坚强意志和奋斗激情,而像《人民的名义》《扫黑风暴》等作品,则彰显出党的自我革命和自我净化的坚定决心、维护社会安定的不懈奋斗等。

文化是根基,更是铸魂强基的重要因素,我们对于文化建设的把握和理解,要做到环环相扣,深谙其各个方面的内在关联,就临夏州而言,要充分挖掘临夏深厚的文化积淀,加深对黄河文化的学习和研究,要结合临夏文化的特征和传承加以区别和归类,黄河文化本身就重视经验传统,这些在我国文学作品当中也得到了极大的彰显,比如有些作品中间就有对传统手工技艺的详细描述,对礼仪的尊崇,则也是临夏州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重要特征之一。还有,受黄河文化影响,临夏文化展现出极强的包容性。在临夏州大多的文学作品当中,囊括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特性和地域文化特性,这也是区别于其他地区文学作品的特性。需要注意的是,保持文学的文化特性,与其本身的包容性是相容相通的。正是因为文学的包容性,才能将这些因素全部囊括其中,并形成独特的特性。除此之外,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将基层理论宣讲、爱国主义教育与网络学习平台进行有效的利用与衔接;实施传统文化建设工程,推进临夏州重大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建设。大力培育文旅品牌,努力打造好“临夏牡丹节”与“莲花山花儿会”等文化旅游经济项目,推动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繁荣文艺创作,让精神文明之花常开不谢,为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增添动力,从而加快文化强州建设。

一、把准创作基调,努力用优秀的作品回馈社会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一直是促进我国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这是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基本思想,也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一直秉持的指导方针。尤其近年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更加明确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重点、目标和方向。坚定“四个自信”,特别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文化自信,使文化自信成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自信之基,也使我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达到了新的高度,拥有了高度的文化自信;建构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我国的历史文化不管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现实运作中都达到了高度的契合,这不仅继承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更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构建更加严谨和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更加明确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加深了对社会主义文艺,就是人民的文艺的本质认识。尤其是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是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的把握。因此,社会主义文艺的创作,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反映时代心声和人民心声的优秀作品。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热爱人民不是一句口号,更要有深刻的理性认识和具体的实践行动。对人民,要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就要深深懂得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道理,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由此可见,对广大的人民群众的真切热爱就是文学艺术创作的最大源泉,也是对这个时代风貌最完美的展现。比如像柳青、路遥那样深入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当中去的作家,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深入生活,柳青在皇甫村蹲点14年,集中精力创作了《创业史》,因为他对农民生活有深入的了解,因此,他笔下创作的人物栩栩如生。路遥先生的作品《平凡的世界》,这部历时十年之久的作品,是他深入农村,带病创作而成的巨作,他将中国农村几十年的风雨历程尽抒在笔下,全景式地表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巨大变迁。在全国文艺创作蒸蒸日上的大好形势下,就临夏州而言,优秀的作品虽然不多,但也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临夏州于1986年和1994年分别举办了第二、第五两届全国回族文学笔会,全国9省(区、市)共有90多位省内外领导、作家诗人出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报》、甘肃电视台等新闻媒体进行了专题报道。1986-2005年间,出版和发表了数量众多的小说、散文、诗歌等作品。其中小说类,1986年,在甘肃省第二届少数民族文学评奖活动中,临夏州内有3篇作品获奖,其中李志坚的短篇小说《暖窝》、周梦诗的《新月楼》分别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1990-1993年,张占辉的短篇小说《炊烟》获“甘肃广播电视台文学征文评奖”二等奖。2000-2004年,冯岩、王维胜、钟翔、张永喜等作家的小说《小城之恋》《黄蜡烛》《心旅》《走出死亡之海》等出版,其中《黄蜡烛》获“第五届北方八省一市优秀图书”二等奖。临夏州第一部长篇小说《黄蜡烛》,记录了近代西北人民在黑暗势力的重重压迫与盘剥之下,被搜刮、被抢劫、被杀戮的苦难状况及各派势力争斗仇杀的惨烈故事,是对临夏的历史的一种记述和尊重。长篇小说《黄蜡烛》的出版,对临夏州的文学创作打开了思路,拓宽了眼界,自此涌现了一大批各种体裁的优秀作品,王维胜于2014年再度创作完成了三十万字的长篇小说《花儿》,这部作品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故事紧紧围绕临夏大地,有蝴蝶楼、三道桥、双城、太子山等许多临夏人耳熟能详的地名,还有临夏人所熟知的美食,譬如黄酒、麻花、杂割等,更突出的是,这部作品里收录了很多的花儿唱词,这是临夏人最喜爱的情感表达方式,這也更加突出了临夏地区人民的浪漫情怀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这部作品则讲述了在遥远的西北大地上一个偏僻的山村发生的真实故事,两代女人的爱情和一群命运多舛的人们在生活的最底苦苦挣扎,残酷的现实撞击着他们的灵魂,考验着他们的能力,在苦难面前毫不畏惧,而是团结一致,互帮互助,共同渡过了难关,坚挺起大山般的脊梁。值得一提的是,这部作品还入围了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正是因为有了优秀作品的指引,临夏州近几年也陆续出版了王国虎的长篇小说《土司和他的儿女们》;何文娟的长篇小说《前方》等。

散文类。1986年,绽秀义的《树叶青春》获得“甘肃省第二届少数民族文学评奖”特等奖;1993年,州内有两篇散文获“甘肃省第三届少数民族文学评奖”优秀奖。1999年,有3篇散文获州首届“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2004年,吴正湖的散文集《玫瑰 秋叶 如梦》出版。2005年,袁艳红的诗歌散文集《风中的紫丁香》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近几年,还出版了李萍散文集《留一段白给天空记忆》和《风的秘诀》。

诗歌类。1986-1990年,宛峡的《秋播》获“甘肃省第二届少数民族文学评奖”二等奖;高志俊的诗歌《始终没有老鹰飞来》获“夷水杯”全国民族文学创作大奖赛优秀奖;祁凤鸣的诗作《湛蓝色的梦》由作家出版社出版。1991-1995年,在“中国当代诗人节”“全国职工诗歌大奖赛”及甘肃省多项文学评奖活动中,临夏州内有12首(组)诗歌获奖。其中,祁凤鸣的《工厂放歌》获“全国职工诗歌大奖赛”一等奖;高志俊的组诗《落叶》获甘肃省第四届优秀文学作品评奖新人新作奖;马透明的诗集《缀满草尖的露珠》出版。1999年,4首组诗获州首届“五个一工程”优秀奖,组诗《落叶》获“甘肃省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铜奔马奖。2000-2003年,高志俊的《想象》获“‘春笋杯全国诗歌散文暨小小说大奖赛”三等奖;董克义的《中国西北角的旋律——积石山诗歌选集》由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收录作品200多篇;钟翔的诗集《心旅》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赵文晖出版诗《窗外又闻雨声》。2004年,有两首诗获州第二届“五个一工程”优秀奖;2004年,有两首诗歌获州第二届“五个一工程”优秀奖;高志俊的诗集《流淌的歌声》、马国山的诗集《心境花园》、马如基的诗集《漫行记》均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这些优秀的作品,对临夏州的发展和变迁用文字作了生动的描写和详尽的记录,作品集中反映了临夏州二十万人民的生产生活和人情风貌,深刻记录了临夏州在改革开放以来日新月异的变迁和人们思想上从相对保守到寻求解放的变化,这些作品的诞生,对临夏人民的精神文明构建是相当重要的,也是临夏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尤其是近几年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脱贫攻坚的伟大举措,不仅改变了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更是对贫困地区人民群众思想上的一次帮扶,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扶贫先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不要言必称贫,处处脱贫。”在这样的号召下,临夏州的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不断进步,临夏州的文艺工作也在脱贫攻坚战中也发挥了其独特的作用。

二、临夏州文学创作记录脱贫一线的点点滴滴

临夏州作为全国脱贫攻坚战的关注点,是国家深度贫困“三区三州”地区之一,所辖七县一市均为贫困县,基础条件差,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因此,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脱贫攻坚的各项工作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如何从思想上脱贫,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文学创作者立足实际,用优秀的作品引导,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讴歌时代的伟大,树立正确的观念,作出行动的表率,不仅在此期间发挥了应有的作用,还承担了其特殊的使命和任务。在这场史无前例的伟大战役中,每一位作者既是战斗者,也是见证者,更是书写者,他们用优秀的作品赞颂河州大地上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脱贫攻坚战役取得的辉煌的成就。河流的小小说《扶贫日志》《“不会死”的老于》、王佐伟的小小说《杏花山庄》、吴春梅的诗歌《西山颂》、张晓东的散文《扶贫战场最美的诗行》《奔赴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何文娟的短篇小说《又是一年春来早》等一大批扶贫文学作品应运而生。徐光文撰写的驻村日记《走出大山》由团结出版社出版;陈乐明(雨亭)的长篇扶贫小说《向阳村的春天》在“临夏文联”公众号连载。待出版的扶贫文学作品有阿寅的长篇小说《会手》、李萍的人物传记《高度与厚度》、吴春梅的长篇传记文学《青云志》等。这些作品,在脱贫攻坚战役中、在临夏大地日新月异的变化当中用文字记录了辉煌,也将再次为临夏的未来书写更好的明天。

三、临夏州脱贫攻坚文学创作成果与乡村振兴战略步骤有效衔接,继续发挥其积极作用

临夏州脱贫攻坚文学创作取得了一些成果,它为引导群众正确认识脱贫攻坚和如何实施这项伟大战略起到了关键的引导作用。根据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的指示精神,要求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充分发挥农业产品供给,生态屏障、文化传承等功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而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之一,就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因此,围绕乡村全面振兴背景下的文化振兴与共同富裕问题,也是我们实现共同富裕道路上必须重视发展的关键问题。乡村振兴虽然集中在五个方面进行,但文化振兴则是乡村振兴的思想保障,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采取适应农村、农民特点的有效方式,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而文化振兴的内容,首先,要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水平。其中,要加大文化精准帮扶力度,使贫困地区群众早日享受丰富精神文化生活。那么,好的体现人民性特点的作品,虽然在整体的规划中没有太过明显的作用,但是它对于提高群众的思想认识,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上还是有相当大的帮助。另外,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当中指出,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要求。而精神富有,就离不开文化的滋养和传播,更离不开乡村这片广袤的土地,这是实现我们伟大祖国繁荣昌盛的必经之路,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因此,这一战略的提出,又给临夏州广大的文学创作者摆上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乡村振兴战略旨在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不仅要从产业调整和农民增收方面逐步推进,更要从文化传承和思想引领方面下功夫,真正实现从思想上认识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旨和内在精神实质,又要做到行动和思想上的统一,广大的文学创作者,更要以饱满的热情,将脱贫攻坚的文学创作成果拓展到乡村振兴战略当中来,积极创作优秀的作品,记录这个伟大的时代,记录人民群众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点点滴滴。更要将这个时代的风貌镌刻在滑动的笔锋之下,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在发展文化振兴的过程当中,需要对乡村文化的传承留出其发展的空间,不能标准化,要根据每个地方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方案。而文学作品的摄入,也是对乡村文化的有效传播方式,通过文学作品的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乡村文明的独特性,也为乡村文明的发展和传承搭建更好的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我们要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这是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所要遵循的原则,不仅如此,更要把社会主义实践当中所取得的辉煌成绩也书写进作品当中,让广大的农民群众了解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这个无比伟大的时代。更要把乡村的崭新面貌通过作品传达到社会上,使人们的观念当中对乡村文明有越来越清晰的认识,从而带动乡村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

乡村文化是最贴近农民群众的文化。在乡村振兴战略当中,文化要先行,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理念、文化素养,在很大的层面上反映了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和成果,因此,实施好乡村振兴,就一定能实现乡村文化振兴。

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民族文化资源和生态文化资源和乡村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包括生态文化资源,是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基础,比如积石山县的保安腰刀,它以独特的文化内容和形式,一把代表文化智慧和传承的保安腰刀,让很多人慕名而来;还有临夏市的手工铜艺,以“苟记”手工铜艺为代表的河州手工铜艺这项古老的技艺,通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不仅获得了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还在市内主要的旅游景点开设了门店,这里吸引的不单是来自四面八方的游人,也让临夏市的各族人民群众也对这项技艺产生了青睐,更让他们对本土的民族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兴趣和极大的信心。民族文化容易被当地群众接受,这些相对优势的文化因素,也不断反映在当地文学作品当中,丰富了文学创作的内容,对本土文化的传扬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比如马少青、马沛霆所创作的图书《保安腰刀》;由甘肃省临夏县文化馆编写的《临夏花儿集》等。对民族文化的关注和重视,对临夏州乡村振兴战略具有一定的意义,是乡村文化兴盛之路基础,它对发展临夏州民族特色文化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要求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和有力的探索,更把本土特色的文化传播了出去,也让当地的农村经济实现了创收,更让农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

我们要立足当地实际,打好乡村文化振兴这张牌,为乡村振兴战略添动力,也让人民群众更有信心,与党和政府一起努力,共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征途漫漫,唯有奋斗。回顾过往,临夏州文学创作者不仅认真贯彻执行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还把马克思主义的文学观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更是用党的二十大精神武装头脑,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创作出了一大批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优秀文艺作品,不仅为临夏州的发展添砖加瓦,更为乡村振兴战略凝聚人心。这些作品,让临夏州的面貌焕然一新,把临夏州的新形象、新特點、新气象宣传了出去,更是为临夏的发展扫清了盲区,让世界了解临夏,也让临夏看到了自身的不足,看清了发展的潜力,扬长避短,不断奋进,为临夏书写更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临夏回族自治州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临夏回族自治州志(1986-2005)[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20.

[3]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作者单位:中共临夏州委党校(州行政学院)文史教研室】

猜你喜欢
临夏州临夏攻坚
二次相遇
非遗传承视角下临夏州砖雕的传承与保护
我爱临夏
临夏·福地
相约临夏花海中
寻觅临夏至味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临夏州走访纪实
脱贫攻坚 重在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