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敬观学者、词人身份的艺术交游

2024-04-19 10:48吴舒敏
创作评谭 2024年2期
关键词:陈师曾艺术

吴舒敏

夏敬观(1875—1953),江西新建人,字剑丞、鉴丞,晚号吷庵,近代江西派词人、画家。生于长沙,晚寓上海。夏敬观早年忙于求学出仕,任三江师范学堂提教、复旦公学的监督,署理江苏提学使以及浙江教育厅长等职务,其间一直致力于词学之复兴,创立“同心会”“春音社”“一元会”“贞元会”“淞社”“沤社”“声社”“午社”等八个文学社团。虽然夏敬观直至1930年,五十六岁才开始正式从事艺术创作,但其在艺术界的影响力极大,被叶恭绰称为“后画中九友”之一,与齐白石、黄宾虹、吴湖帆、冯超然、溥心畬、俞曲园、张大千、邓诵先等八人齐名。[1]

本文认为夏敬观能够跻身“后画中九友”,当与其成为画家前便积极参与艺术活动有关。通过考察夏敬观1930年之前的交游,可知他自幼受家学影响,开始接触书画。在涉足政界、在教育界任职以来,夏敬观以教育学者、文化词人身份与各界友人交往时,多以赋诗题跋的方式参与各类书画活动,从而为其在艺坛获得重要影响力打下良好基础。

一、家族互动

夏敬观出生于长沙,祖籍江西新建。父亲夏献云(1824—1889),字矞臣,号芝岑,工诗,著有《清啸阁诗集》十六卷、《岳游草》一卷传于世。夏献云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拔贡,在湖南为官提刑按察使。同治九年(1870),以道员分发湖南饬总军需厘捐局务,携家赴湘。后来在岳麓山万寿寺营建寄旷山房。光绪二年(1876)十月,官为按察使。光绪十四年十二月(1889年1月),在南昌家中去世,时年六十六岁。夏献云善诗词,十七岁时受到了黄爵滋侍郎的赏识。夏献云喜游历,光绪六年曾与陈宝箴、刘镇、沈翰等人修定王台,与友人闲时也常雅聚。[2]夏敬觀在其《忍古楼词话》中记录了父亲这段交游,称“踵姜白石探梅故事,必有赋咏”。作为一个官宦诗词家,夏献云在生前尤其爱以诗词问友,结交了很多文艺挚友。夏敬观继承了其父之风,生平亦是喜爱交游酬唱,结识了很多艺林名家,如吴湖帆、黄宾虹等。

夏献云原配罗氏,继配周氏、昊氏,皆封夫人。子女共有六人,夏敬观行五,因此有时署名“夏五”。其中与夏敬观关系最为亲近的为兄长夏敬庄。夏敬观在学业、仕途及各种事务中都听取家兄建议,其在《吷庵自记年历》中说:

十四年戊子,予十四岁。十二月二十四日,丁先府君忧,从陈自晋笏读。

十五年己丑,从四兄芰舲夏敬庄、陈筱芸寿雯读。[3]

夏敬庄(1862年—?),字芰舲,号蘧周、尊德堂、西山跛道人,候补道职,著名学者,词人,对道学颇有研究,与夏敬观恩师皮锡瑞先生为姻亲关系。1904年,皮锡瑞《师伏堂诗草》六卷刊行,夏敬观为作序,其中收录了《百字令·奉题夏芰舲(敬庄)壶天大隐图》这一首词,可知夏敬庄当善画,夏敬观也会与其兄进行书画唱和。

夏敬观与第二任妻子左又宜有艺术交流。夏敬观一生中,前后共迎娶过三位妻子。第一任妻子是长沙陈氏,于1900年与儿子夏承弼相隔十日而故。

第二任妻子左又宜(1875—1912),字鹿孙,一字幼卿,为左宗棠第三子左孝勋长女。在夏敬观幼年时,夏献云与左孝勋就为夏敬观和左又宜定好了姻亲,但由于夏献云职位调动未曾履行婚约。1902年,两人结为夫妻。婚后琴瑟和鸣,举案齐眉,诗文唱和。有地方志记载二人:“与敬观青灯对榻,晏索倡和之乐。”[4]可怎奈遗憾至极,1912年左又宜于三十七岁因病与世长辞。左又宜去世后,夏敬观大为悲寂,不仅为其写了一系列悼念作品,还动用了他最大的人情,请诸宗元作序、彊村老人题签,并且请友人朱祖谋相助为亡妻刊刻《缀芬词稿》。

左又宜性聪慧,擅长诗词,词著作有《缀芬阁词》。她还精于刺绣,所绣制的山水、花木、虫鱼、禽兽以及人物等生动逼真。夏敬观曾作《蓦山溪》词,左又宜则在其词作上绣《三村桃花图》,词云:

桃花香海,相约移船待。飞骑出东门,向桥亭、金鞍重解。美人江上,曾记共湔裳,兰并采。春未改,惆怅人何在。

沧州寄兴,孤鹤晴天外。着眼向空苍,有一捻、霞脂云黛。放舟游禊,烟草望无情,随水远,双桨快。来往青无碍。[5]

由此推知夏敬观夫妇在日常交游中当有较多的艺术互动。

二、世交艺游

陈宝箴为夏献云生前所结交的挚友之一,两人多有诗词来往。陈夏两个家族之间频繁互动。陈宝箴之子陈三立虽然比夏敬观大二十多岁,但两人在数十年交往中,赠诗往答,互为引重,为生平知己,在诗词文学上皆有巨大成就。

陈三立(1853—1937),字伯严,号散原,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陈宝箴为晚清湖南巡抚时,夏献云也在湖南任职,两人皆支持维新派。陈宝箴于戊戌变法一年多后在江西老家暴亡。关于此有两种主流说法:第一种认为陈宝箴是因病而死;第二种说法认为陈宝箴实为慈禧赐死。[6]光绪三十四年戊申(1908),夏敬观有《寄怀陈伯严》一首,陈三立答诗《纪哀答剑丞见寄时将还西山展墓》,诗文间传达的信息透露出了关于陈宝箴之死的真相。由此可知夏敬观和陈三立关系非同一般。

夏敬观与陈三立之子陈师曾亦为好友,有艺术交往。陈师曾(1876—1923),原名衡恪,字师曾,号朽道人、槐堂。1902年,陈师曾东渡日本留学,1909年回国后任江西教育司长。1911年至1913年间,陈师曾受南通张謇之邀,至通州师范学校(今南通师范学校)任教,专授博物课程。1913年他又赴长沙第一师范任课,后至北京任编审员之职,先后兼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美术专门学校教授。[7]

1903年夏敬观为陈师曾画作题《惜秋华·陈师曾画菊寓悼亡意,续婚之后检箧出示,余情怅触,相与怆然》,词云:

望海通波,揽荒洲宿莽,悽歌独起。光露泫人,寒花一襟幽泪。西风柿叶翻时,最旅酒能侵愁肺。芳菲。渐秋随鬓老,空园衰蕙。

重按故宫徵。有鸣簧暗发,娇丝能理。荀倩习情,汝我共伤憔悴。飘檐梦雨无凭,对玉容空留纨缋。流水。料横波,两眸堪拟。[8]

从词中内容可知陈师曾赠画给夏敬观,悼其第一任妻子陈氏。1902年时,陈师曾已经前往日本,推知此幅作品当为1900年陈氏去世后至1902年他东渡日本前的这段时间所绘。陈师曾不但自己为夏敬观作画,还邀请艺术界友人合作赠画给夏敬观。

1907年,夏敬观三十三岁,陈师曾与画家萧俊贤(1865—1949)为夏敬观合作《临石涛山水·拟吴历山水》(图1)。萧俊贤(1865—1949),原名稚泉,名俊贤,字厔泉,以字行,号铁夫,别署天和逸人,室名净念楼,湖南衡阳人。他广师宋元名家而自具面目,以山水画著称于时。曾任教于国立艺专,并曾任北京艺专代校长,晚年定居上海以卖画为生。在1936年9月,萧俊贤与弟子画展开幕,夏敬观为其在报纸上刊登开幕信息。此时的夏敬观已经开始作画,距离陈师曾与萧俊贤为夏氏作画也已过三十年。可知在陈师曾去世后,夏敬观与萧俊贤的友谊仍保持了较长时间。

三、各界酬唱

受家族文化的影响,夏敬观四岁便入家塾,十二岁时随着夏父回南昌修墓,后跟着陈树霖读书。夏献云去世时,夏敬观十五岁,后随从其兄敬庄、敬恂读书。十七岁时应童子试,入县学。十八岁入南昌书院,师从皮锡瑞。

皮锡瑞(1850—1908),字鹿门,一字麓云,湖南善化(今长沙)人,举人出身。三次礼部试未中,遂潜心讲学著书。他景仰伏生之治《尚书》,署所居名“师伏堂”,学者因称之“师伏先生”。后夏敬观在词学上,多次与皮锡瑞唱和。1895年,皮锡瑞有《师伏堂骈文》刊于南昌,夏敬观为之作序;同年,夏敬观祖母六十大寿,皮锡瑞作《夏母高太恭人六十寿序》[9]。1898年,夏敬观与友人成立同心会,皮锡瑞亦为其作序,在序中他表明了自己对“同心”的看法。维新运动兴起时,皮氏任湖南长沙南学会学长。皮锡瑞此番作序,并不是巧然,实则是他抒发自己观点。由此可知夏敬观成立的这个同心会,很大程度上是受皮锡瑞的影响的。[10]1904年,夏敬观为皮锡瑞《师伏堂诗草》作序,其中收录与夏敬庄有关者若《百字令·奉题夏芰舲壶天大隐图》等。夏敬观在晚年时,回忆起恩师,称其“诸生执经问难,先生剖析所疑,娓娓不倦”[11]。皮锡瑞去世后,夏敬观颇为悲悸,以诗哭之。

如果说皮锡瑞是夏敬观在文学上的引导者,那么真正开创夏敬观词学之路的人当为文廷式。文廷式(1856—1904),字道希、芸阁,号纯常子、罗霄山人等,江西省萍乡市城花庙前人,中国近代著名爱国诗人、词家、学者。1900年,第一位夫人陈夫人去世后,夏敬观赴上海从文廷式问词学,这是夏敬观第一次正式学习词学。文廷式也颇为看重夏敬观。《忍古楼词话》载,在李伯元茂才舉办的诗词会上,夏敬观的首赋词《念奴娇》获得了文廷式的“击节叹赏”。只是可惜文廷式先生于1904年在萍乡逝世,并没有亲自看到夏敬观在词学上的成就。

夏敬观在词学上不断进取之时,其仕宦生涯也较为顺利。1903年,张之洞闻其名,委托其兼办三江师范学堂。此后,夏敬观又担任了复旦公学的监督、署理江苏提学使以及浙江教育厅长等职位。长期在教育界任职,他亦有机会与学界大儒、商界精英,艺界名家研讨书画,并且经常以作词的方式参与各类书画活动。

根据《忍古楼词话》记载,1906年,夏敬观与严复先后监督复旦公学,两人经常在一起谈论艺术、诗文:“侯官严幼陵复,与予先后监督复旦公学……丙午、丁未、戊申之际,笺札往还谈艺,日夕无虚,惟论文论诗为多,及于词者不过一二……”[12]

夏敬观还与出版家、爱国实业家张元济为至交,两人除了在教育方面有共同话题之外,在诗词、艺术方面也兴趣相投。据《张元济日记》载,张元济与夏敬观、李宣龚、郑孝胥等人常有邀宴雅集活动。1922年,夏敬观欲在上海定居。张元济得知后,不辞辛苦为夏敬观选址参考,终为其代购了一处居所,便是上海西郊康家桥的一块地。夏敬观一生奔波过许多地方,为官从政或从事教育行业,换过许多住宅,但康桥居是他最为满意、喜爱的住所。1923年,上海西郊康桥居落成,夏敬观曾多次组织艺术活动。后来夏敬观五十六岁时组织的“康桥画社”也正是在这里成立的。另外,与康桥居为邻的是当时上海著名的文学家徐珂。夏敬观与徐珂常年为伴,还评价他“朝夕相过,辄以所撰笔记诗文词就相商榷,谦问再四,恂恂然君子人也”[13]

夏敬观在任职期间多次往返于江西、浙江、苏州、上海等地,或与友人交游,或探视亲人,在此期间他的艺术活动非常丰富,交游酬唱的朋友圈中不乏艺术家,如黄宾虹、叶恭绰、黄孝纾、吴湖帆、汤涤等人。其中夏敬观与黄宾虹订交较早。宣统元年(1909)七月,杨葆光为潘兰史雅集于上海,此时八十余岁的杨葆光从杭州游玩西湖归来,为潘兰史作《西湖秋泛图卷》,邀黄宾虹、夏敬观、陈衍、黄孝纾、易顺鼎等为其题跋。可知两人至少在此时已相识。宣统二年(1910),时夏敬观于苏州任职总办地方自治筹备处,专门为在上海谋求发展的黄宾虹赠《玉楼春》一诗:

人间但有户兹乐,废瑟空堂花自落。尊前闲唱石林词,灯火润州明夜阁。

周即顾曲倾三爵,须载雅琴江上作。泠泠春语水波寒,一段清冰流万壑。[14]

夏敬观在上海成立“康桥画社”时黄宾虹为成员。之后黄宾虹的“中国画会”“百川书画会”“消夏画会”又邀请夏敬观参加。夏敬观在黄宾虹负责的《国画月刊》投稿,发表绘画作品或文章,给予支持。夏敬观与黄宾虹之间保持了数十年的友谊。

夏敬观作为艺术活动的参与者,他虽不能画,却多用题跋专门记录艺界趣味。如1918年春,夏敬观与冒广生、汤涤、吴用威等好友共游北京的极乐寺赏海棠。后汤涤绘图以纪游,夏敬观则有《偕冒鹤亭吴董卿汤定之寻极乐寺海棠》一诗记录当时的情景。再有1925年,淞社第五十七次雅集,同座者有夏敬观、吴昌硕、黄孝纾、刘承幹、周梦坡(庆云)等人。周梦坡以《学圃嬉春》为律命题,座中好友分别创作。同时曹春涵、黄孝纾两人则分别完成《学圃嬉春图》,记录了当时的盛况。[15]朱祖谋和郑文焯的“换鹤事件”也十分有趣。郑文焯被认为爱鹤成癖,有一回他听闻朱祖谋有一只仙鹤养在园中,便寻得朱祖谋,拿出《归鹤图》想以此图来换取朱祖谋园中的仙鹤。恰逢朱祖谋爱画,欣然应允,夏敬观得知后以诗记之。[16]

夏敬观自称1930年始学绘画,但在此之前,为各界友人书画题跋时,他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艺术鉴赏经验。在与各界友人交游的过程中,他不断扩大了艺术交游圈,为后续进入上海学画鬻书并跻身艺术圈的顶层做了很好的铺垫。

四、余 论

20世纪艺术在中西融合及以西改中的藝术变革中激流勇进,夏敬观主要是以中国传统文人画为宗,因未能突破前人技法,艺术的创新性及个性化不足,使得其艺术影响力在去世后逐渐减弱。不过,教育学者、文学词人及书画家的多重文化身份,使得夏敬观在20世纪初期具有的极大影响力,能够启发我们重新反思在20世纪艺术变革时期,中国传统艺术阵营中大量文化学者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延续起到的重要作用。夏敬观本人无论在词学上还是书画创作中身体力行的艺术实践皆以传统为宗,并获得文化艺术界的一致认可,名列“后画中九友”。夏敬观的成功反映了20世纪初期以学问涵养为宗的中国传统文人画艺术文化圈的立场,呼应的是陈师曾所谓:“文人画之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盖艺术之为物,以人感人,以精神相应者也。有此感想,有此精神,然后能感人而能自感也。”[17]

注释:

[1]奇洁:《叶恭绰〈后画中九友歌〉研究》,《美术研究》2019年第6期。

[2]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2005年,第4788页。

[3]陈谊:《夏敬观年谱》,黄山书社,2007年,第196页。

[4] 《新建妇女志·左又宜女史传》,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情报资料研究所编:《江西地方文献索引(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5年,第 628 页。

[5]夏敬观:《吷庵词》卷一,民国二十八年中华书局聚珍仿宋版,1939年。

[6]邓小军:《“殉国”:陈宝箴之死的新证据—夏敬观、陈三立赠答诗二首笺证》,《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7]成佩:《陈师曾关于文人画的理论》,《美术研究》2005年第1期。

[8]傅杰主编:《夏敬观著作集》卷二,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年,第568页。

[9]皮名振:《清皮鹿门先生锡瑞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37页。

[10]陈谊:《夏敬观年谱》,第11页。

[11]舒怀、罗逸主编:《中国文化世家·荆楚卷》,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年,第552页。

[12]兰石洪、陈谊整理:《夏敬观词学文集》,河南文艺出版社,2016年,第175页。

[13]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4808页。

[14]摘录自陈谊《夏敬观年谱》第53页。原诗出自傅杰主编《夏敬观著作集》卷二,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年,第645页。

[15]陈谊:《夏敬观年谱》,第112—113页。

[16]参见陈谊《夏敬观年谱》第56—57页。夏敬观记录此事的信发表于《词学季刊》第二卷第四号,1935年7月, 第162页。另,“换鹤事件”参见刘尊明、吴亚萍:《郑文焯“鹤”情结探析》,《文艺研究》2022年第3期。

[17]陈师曾:《中国绘画简史》,中国画报出版社,2022年,第362页。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陈师曾艺术
陈师曾艺术理论及艺术风格
图示与观念:陈师曾《读画图》再分析
王春书
陈师曾 纳凉图扇 荣宝斋藏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美术革命浪潮下的坚守与呐喊——议陈师曾的画学思想
云在堂识小(二十二)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