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华中鲁艺悲壮的日子

2024-04-19 03:30王健
大江南北 2024年4期
关键词:许晴阜宁鲁艺

王健

鲁迅艺术学院,全名为“鲁迅艺术文学院”,简称“鲁艺”,是我党在抗战时期为培养抗战文艺干部和文艺工作者而创办的一所综合性文学艺术学校。毛泽东为它题词:“抗日的现实主义,革命的浪漫主义。”抗战文艺,成为鲁艺的鲜明主题。鲁艺也因其文艺抗战的显著特征,影响广泛而深远。

1938年4月10日,鲁艺在延安成立。毛泽东出席成立大会并讲话,号召:“要在民族解放的大时代去发展广大的艺术运动,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指导下,实现文学艺术在今天的中国的使命和作用。”

1941年2月8日,“鲁艺华中分院”在盐城成立,刘少奇、陈毅等新四军首长到会讲话。鲁艺华中分院直属新四军军部领导,院长由刘少奇兼任,教导主任由1926年入党的军事文学家并担任过陈毅秘书的丘东平担任(当年5月请辞教导主任,创作长篇小说《茅山下》),主持日常校务。学员除了来自华中各抗日根据地和上海外,还有国统区大后方重庆、桂林等地以及海外来的爱国青年。实验剧团和各系师生常在大众剧场并深入部队、学校、农村演出《皖南一家》 《重庆交响乐》《惊弓之鸟》 《一个打十个》 《撤退以后》 《扬子江暴风雨》 《反投降》等剧。除戏剧系之外,音乐系学员亦常到连队或学校教歌,美术系学员常作墙头画、办画展,文学系学员常写报道、出墙报、写街头诗。大批优秀青年在鲁艺华中分院学习生活,陶冶情操,锻炼成长。

1941年7月中旬,近2万日伪军在飞机掩护下,分四路合击我华中抗日指挥中心盐城,开始对苏北抗日根据地第一次大“扫荡”。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新四军决定军部、各直属队和地方党政军机关向阜宁及沿海一带转移,以避敌锋芒。

新四军军部撤离盐城之际,考虑到非战斗人员集中转移不安全,决定将华中鲁艺师生分为两队:一队为院部、文学系、美术系及年老体弱同志,由教导主任黄源、音乐系主任何士德、美术系主任莫朴带队随军部转移;二队为戏剧系、音乐系大部和普通班约200余人,由教务科长孟波、原教导主任丘东平、戏剧系教授许晴负责,并派一个战斗班掩护。

7月23日傍晚,鲁艺二队从军部驻地以东陶家舍出发转移,准备经吉家庄、北秦庄,向西路敌人主锋侧后的楼王庄进发。时近半夜,队伍抵达北秦庄,师生们都很疲倦,决定在秦家祠堂开饭、宿营。丘东平派出人员与当地党组织联系,了解敌情。前一天,转移至此的江淮日报社接到敌情通报,说行踪可能暴露,遂撤往东塘河西岸,在日伪发动袭击前撤离。但随后而来、不知情的鲁艺二队却陷入了包围。当巡逻的周占熊等探到消息并立即报告异常情况后,许晴、孟波、丘东平决定火速撤离!

24日拂晓,许晴率战斗班两战士阻击敌人,掩护后撤。子弹很快打完,许晴只好就地隐蔽,不料被包抄的日军发现。一刀刺来,这位年仅30岁的戏剧家惨死刀下,两名战士同时遇难。包围圈逐步缩小,眼前的木桥已成全队突围的唯一希望,但被敌火力封锁。丘东平一跃而起,指挥撤退。戏剧系20岁党员袁方华高呼:“跟我突围!”部分师生冲过火力网,他却倒下了。

此时,不会游泳的女学员李锐、叶玲、宋莹、王海纹、方青萍、李馨、季慧、姚瑞娟和救亡日报社女记者高静,被敌人逼至河边,无路可退,但她们无所畏惧,宁死不屈,怒目视敌。面对滔滔河水,她们手挽手毅然决然跳入河中。这是继东北抗联“八女投江”之后,又一幕“九女投河”的悲壮场面。

丘東平沉着指挥大家撤退。他冲过木桥后没有撤走,而是用手枪点射敌人以掩护其他学员北撤和解救还没撤过来的学员,不幸被敌人子弹击中,壮烈牺牲。

下午2时许,日伪军走后,撤走的群众回来了,冲散的师生聚拢。只见北秦庄田埂上、稻丛中、沟河旁,躺着鲁艺华中分院二队师生一具具遗体,鲜血染红了散乱的行李包、小提琴、化装品和稿纸,丘东平烈士的挎包里还揣着沾满血迹的《茅山下》手稿。大家为失去自己的领导、战友、亲人而放声大哭,悲痛不已。在当地群众帮助下,他们含泪将许晴的遗体与其他遇难烈士一起埋葬在北秦庄东南的荒地里,将丘东平的遗体安葬在古基寺东北的小河边上。

当日,在盐城北秦庄遭受敌寇包围的华中鲁艺师生,共有20多名优秀艺术家牺牲,另有教授邵惟、石流等60多人被日伪军抓走,还有近60人在突围中被冲散……这是一个极其悲壮的日子!

华中鲁艺的牺牲,是整个华中抗战文化事业的重大损失。 1941年12月14日下午2时,延安文艺界在文化俱乐部举行了追悼青年作家丘东平等遇难烈士大会,艾青、丁玲、欧阳山、高长虹、吴奚如、陈荒煤、刘白羽等均参加了追悼会。新中国成立后,著名女作家杨沫在创作长篇小说《青春之歌》时,将许晴的形象化作为小说中的“许宁”。直到1986年,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白杨还深情写下这样的诗词:“当年忆,吾幼遇群英,引我奔投革命路,此中战友共同行,能不忆许晴。”

鲁艺师生突围后,军政委兼鲁艺华中分院院长刘少奇在阜宁周门新四军军部临时驻地,接见突围出来的师生,号召大家化悲痛为力量,继续战斗。此后,鲁艺华中分院被改建为军部和第3师两个“鲁艺文工团”,以更加高昂的斗志,继续发挥文艺抗战作用,如有些同志1942年秋被抽到阜宁筹建“卖饭曹文化村”和“湖海艺文社”。1942年底,为战胜日伪对我抗日根据地的第二次大“扫荡”,新四军军部从阜宁转移至盱眙黄花塘,决定撤销两个“鲁艺文工团”,将他们的人员作了这样的安排:一部分派往部队和地方仍从事文艺工作;一些知名人士前往延安;另有一些人潜入敌区隐蔽起来,其中少数人发给一定经费,在敌占区的交通要道上,以做小买卖等方式为掩护,建立联络点,从事秘密工作。这批华中鲁艺的种子又在后来的抗战等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突围出来的孟波在担任新四军3师鲁艺文工团团长后,去延安继续从事音乐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担任了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等重要职务。1943年9月盐阜区党委恢复抗战之初被迫解散的阜宁中学时,就曾从部队协调来原华中鲁艺成员的仇江担任校党总支委员、生活指导部指导员和政治与美术教员等职。

80多年来,盐阜人民深切怀念鲁艺华中分院二队烈士,北秦庄干部群众经常到烈士墓前祭奠,当地政府特地将烈士牺牲地改名为东平乡、许晴村、鲁艺大队等,以示纪念。现如今,矗立于盐城市建湖县庆丰镇境内的“鲁艺华中分院抗日殉难烈士陵园”纪念碑直指苍穹,造型由五线谱构成,碑身镶嵌着金色五角星,定格了那段悲壮历史,碑石上的文字凝练了华中鲁艺的精魂:“英雄铁军,马列指航,逐鹿华中,誓扫天狼。鲁艺战友,荟萃串场,鲁迅精神,光大发扬。唤起民众,弦歌救亡,前仆后继,慷慨激昂。”

80多年来,鲁艺华中分院的血脉,一直在盐阜大地传承。1958年9月,盐城专区艺术学校成立,明确为新四军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的继承学校。1959年,为纪念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和华中分院成立20周年,盐城专区艺术学院更名为“盐城鲁迅艺术学校”。“文革”期间,学校停办。1980年恢复“盐城艺术学校”,1984年更名为“盐城市戏剧学校”,1993年3月复名为“盐城鲁迅艺术学校”。2005年12月,盐城鲁迅艺术学校并入盐城高等师范学校。2016年7月,盐城高等师范学校和阜宁高等师范学校联合,组建成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现如今,鲁艺华中分院的基因,正流淌在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血脉中。盐阜人民永远怀念鲁艺华中分院,永远铭记1941年7月24日那个悲壮的日子!

(编辑 卢天琳)

猜你喜欢
许晴阜宁鲁艺
许晴
阜宁与世界 有“侨”相连
延安鲁艺“小调大王”——安波
阜宁“玉带大糕”有故事
鲁艺精神的写照——宋惠民
48岁许晴美貌如少女笑靥如花清新动人
延安“鲁艺”音乐系里的“广东仔”
“鲁艺精神”与鲁迅美院油画系
终将修复的夏天(外一首)
除了美,许晴为什么让人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