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视域下电视文艺晚会节目创作路径探索

2024-04-20 09:25张平孙娟妮王雪然
教育传媒研究 2024年2期
关键词:春晚

张平 孙娟妮 王雪然

【内容摘要】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是新质生产力三个重要特征,而创新则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动力,同样也是传统电视节目形式样态在今天走出融合创新之路的核心要点,是当下电视文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议题。本文从新质生产力视域下,以中国电视文艺节目中最具代表性的“春晚”为切入点,通过对2024年总台及各地春节联欢晚会的现状分析,探讨传统媒体的电视文艺晚会节目如何在新质生产力理念引领下突破界限,实现跨圈传播。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数智时代;电视文艺晚会;“春晚”

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首次提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①;2024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被列为政府工作十大任务之首。新质生产力是经济新常态下出现的生产力新质态。所谓“新”,指新质生产力区别于传统生产力,摆脱了传统依靠资金投入、高耗能的生产力发展方式,是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的生产力,具有新科技革命的主导性、新产业赋能的前瞻性以及高质量发展的目的性三个显著特质。②因此,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对传媒生态发生重大变化的媒体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电视文艺与中国电视相伴而生,从诞生至今一直是电视艺术的中坚力量。电视文艺,是指运用文艺的艺术思维,按照一定的理念,创作出来的具有审美意味的节目形态。③电视文艺节目类型丰富、格局庞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电视文艺晚会类节目,而“春晚”无疑是电视文艺的集大成者。时至今日,“春晚”仍然具有极高的话题讨论度。其作为全球华人除夕夜炙手可热的规定动作,近些年却频遭“滑铁卢”,一度沦为年轻人过年玩手机的背景音。但在刚刚过去的甲辰龙年春节,央视总台与各地的“春晚”口碑却迎来“回春”。总台2024年“春晚”全媒体累计触达142亿人次,较去年增长29%,15—44岁年轻用户规模占比高达51.59%。各地“春晚”也颇有亮点频出、百花齐放之势。因此,电视文艺晚会如何在新的媒介环境下成功破圈,走出一条传统电视文艺晚会节目的新破局之路,成为业界广泛关注与热议的焦点。

一、数智时代晚会节目面对的“时”与“势”

数智时代,以 ChatGPT 为代表的 AI 大模型的升级迭代和加速落地,正在掀起“知识版的生产率革命”,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④如果说新质生产力的“新”,关键在于科技的先进性、创新性、引领性,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那么OpenAl推出的Sora视频生成大模型,可以说是新科技对各行各业的“颠覆”与裹挟,也必将催生新的产业模式。传统媒体也因此又迎来“赋新”与“焕生”的难题,尤其是对传统的电视文艺节目样态来说,紧抓新质生产力的“创新”特点与“质优”关键是华丽转身的核心要点。

纵观2024年的“春晚”,总台与各地卫视充分发挥优势,在内容选择、节目呈现、科技赋能与传播方式上各显神通,以创新为核心,为“晚会”的续存带来新的生机。科技创新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在今年的各大晚会上也通过AI、XR(扩展现实)+VP等技术得以充分展现,让科技赋能传统晚会在新媒体时代焕发了新的光彩。

(一)总台“春晚”以破圈求融,呈现异彩

近年来,总台“春晚”在守正创新中尝试突破传统媒体的界限,跨圈传播。2024年的“春晚”也从“高高在上的云端”走到了尋常百姓身边。晚会以科技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为基点,避开被网民们“声讨”的小鲜肉、网络烂梗,避开观众不喜的大道理与说教,在秉持民族自豪与文化自信的同时,奉献了一场“新质”视觉盛宴。网络传播方面,则更多利用了互联网特性与网民兴趣点,在新媒体端获得更多关注。一是以“猎奇心理”引发前期网络传播,做好预热工作。2023年12月2日,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主题的发布引发了网民对“龘”字读音的浓厚兴趣,“龙行龘龘”在网络的助力下让生僻字重获大量关注。二是将“失误”变为传播热点,打造接地气的节目形象。“春晚”中尼格买提“穿帮”冲上热搜,晚会巧妙地利用传播规律将直播中出现的小bug变为亲民的热点,其“出圈”程度更甚于该节目本身。三是策略转型升级,呈现网络趣点。“春晚”幕后花絮和“吃瓜”视频更是频上热搜。总台联手小红书等聚集大量年轻人的平台,直播“春晚”后台,官方带头“曝光”明星幕后花絮与趣事,最大程度吸引了网民关注,也造就了本届“春晚”合作项目互动总人次达553.21亿次的成绩。

(二)各地卫视及行业“春晚”以垂类出圈,另辟蹊径

2021年,河南卫视“春晚”中的《唐宫夜宴》在AR和5G的技术加持下,以技术革命为突破,创新配置生产要素对传统晚会产业转型升级,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盛唐文化,也为传统媒体与传统节目带来了新思路——凡专精于一项者,必有其过人之处。

2024年,河南卫视的“春晚”依旧紧抓传统文化的核心,将各地绚烂的传统文化极致地展现出来,将文化打造成了“顶流”;东方卫视“春晚”紧抓电视剧《繁花》的庞大粉丝群与认知度,通过利用电视剧与演员的出圈做到流量口碑兼收;与东方卫视有异曲同工之效的还有中国文联的电视剧年度盛典,通过以剧带晚会吸引无数“剧粉”;天津卫视“春晚”以德云社班底为主,通过德云社的影响力与粉丝群,打造了一场以相声为主力的欢乐盛宴;辽宁卫视“春晚”全力开发语言类节目,通过人们耳熟能详的小品明星,让全国人民再度回想起小品曾经带来的欢乐;中国教育电视台《2024诗意中国春节诗歌晚会》在春节的喧闹中好似一股清流,以诗心敬岁月。

各地卫视与行业在保持春节晚会传统特点的基础上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一是将媒体融合作为创新的动力源泉。各地卫视及行业春节晚会在节目选题、编排、呈现形式上都更加注重话语融通,年轻化、现代化,合理借助年轻人喜欢的形式来呈现传统电视文艺节目。二是在垂直领域发力,在细分受众人群的基础上深耕晚会主题。⑤晚会充分利用主题自带的观众与社交属性,为某一领域的受众打造临时性的社交平台,引发受众群体的“共振”,进而打破垂直领域圈层屏障,实现破圈效果。三是以科技创新推动传统电视文艺节目转型升级。本次的各类晚会都充分运用了新兴技术的加持,让舞台突破传统空间的视觉感受,在视觉呈现上有了新的突破。

(三)移动平台端二次创作,“新质”传播打破传统传播模式

整体来看,2024年总台与各地春晚在移动平台端都有所突破。一是传统文化仍然是电视文艺节目的根和魂。传统文化的文艺节目以共通的感情链接了不同年龄圈层,中国传统艺术之美成为本届春晚中的“公约数”。二是网络二次创作是传统电视文艺节目的“新质”传播渠道。搬运、解读、围观的二创表情包、文章、视频在平台上广阔传播。尼格买提汗流浃背的表情包刷屏了人们的假期,刘谦“耍大牌”、相声七彩“MBTI”小队……无数节目内容之外的关注点在“90后”与“00后”等网络活跃群体的“推波助澜”下让“造梗”的热度呈几何裂变式传播。三是明星效应给传统电视文艺节目带来更多热度。近年来,明星与其粉丝群体在网络上的影响力也再次展现在人们眼前。“饭圈”作为近些年兴起的群体,依托于共同的爱好与价值认同,具有高度的凝聚力与活跃度。⑥本次春晚因衣着走位等问题演变的“春山学”热议也展现了这一点,从侧面证实了明星效应在网络上的影响力。

2024年的“春晚”展现了传统电视文艺节目在当代社会的生存状况,即在传统与出新中寻找平衡,需要大量借助科技与新媒体平台的力量。对传媒行业而言,新质生产力正是鼓励各方需求突破,在融合发展的路径上开辟新的蓝海。

二、新质生产力引领下晚会节目的“存”与“变”

晚会节目是典型的精神文化产品,而作为这一产品制造者的传媒丛业人员所具备的“硬功夫”和“软实力”,无疑应该成为新质生产力呈现文化新质态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传媒行业蕴含着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潜能和可能。

(一)细分受众,缓解众口难调的“侧供给”难题

在以往的观念中,晚会是全中国人的盛典,有着固定的节目类型,需要迎合各年龄段观众的喜好。从今年“春晚”来看,电视节目有打着“怀旧牌”试图勾起人们回忆的,有用遍网络热梗试图迎合年轻人的,但是呈现的效果与得到的反馈却不尽如人意。如精心编排的“南方小土豆”热梗被南方网友批判是加深刻板印象、往年大量应用的网络热词被吐槽是生硬的“烂梗”……不同年龄层、不同地域的感受差异悬殊,无法做到包罗万象、得到所有人喜爱。在几十年前娱乐项目匮乏的年代,晚会的新奇掩盖了这一问题,但在数智时代的今天,娱乐生活丰富的人们面对传统的晚会自然会更加“苛刻”。面对无法规避的矛盾点,需要在确定主要受众人群的基础上,根据人群特点确定主题与艺术呈现,同时注意在地域差异、认知差异等处寻找平衡,“抓住能抓住的人,侧重该侧重的点”。

(二)准确识变,直面技术革新的“新算法”挑战

新质生产力,根本上取决于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突破能力。如果说ChatGPT的出现让人们认识了人工智能,那么Sora以其神奇的视频创作能力则给内容创作领域又一次带来了突破与变革。Sora的出现波及到了摄影、特效、美术等环节⑦,将大幅降低短视频等内容创作门槛,这为本就在媒体融合“深水区”的传统媒体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场全新的生产力变革正在酝酿,一场媒体革新正在进行。新媒体时代,拍视频、做节目已不再是传统媒体专属的“权利”,随着科技的发展,全民皆制作的现象已初具雏形,传统媒体如何生存,传统电视节目如何生存,如何在新质生产力强势发展的未来脱颖而出是每个媒体人都应思考的问题。但无论如何,艺术是被人类赋予的情感和文化共鸣,作品的内核永远是人类的审美与情感,AI的底层逻辑尚不能够理解人类复杂的情感,也无法与人类情感产生共鸣,许多超脱于理论之外的情感是只有人类才能觸动的,也是一个节目最核心的精神内涵。时代的脚步不会停歇,面对AI的浪潮,只有放下抵触、走出“舒适圈”,准确识变,放大自身节目创作的优势,用科技补足短板,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

(三)逻辑解构,迎合新兴媒体的“碎片化”传播

“刘耕宏女孩”“王心凌男孩”“孤勇者小孩”,近些年这些火“出圈”的词条都越过了完整的节目或者作品本身成为了网络热点,这无疑得益于网络的碎片化传播。

当代社会,观众不再是单纯的受众,每一个观众既是欣赏者,又是参与者,更是创作者。出于爱好、出于渴望关注、得到收益的人们自发地对完整的节目或是作品进行二次创作,这些被根据算法计算、爱好精选、改编出来的短视频更满足于现代人的观看习惯,而得到了认可与关注的视频创作者也会再次“乐此不疲”地投身到短视频的创作中,从而形成了一个创作“闭环”,作品的版权方与二创短视频也达到了互利共赢的模式。但对于传统媒体从业者而言,完整的节目逐渐“无人问津”,直接拆条的短视频不符合网民的爱好,传统节目的传统架构受到新媒体冲击。

在这种背景下,传统媒体要放下“高高在上”的心理,从制作节目的逻辑架构上充分考虑新媒体传播特点,走出传统制作怪圈,秉持“创新者进、创新者强”的精神本质,点燃传统媒体创新的关键变量,创造自己的“功能”,再次成为受众的“精神刚需”,推动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过渡转化,蓄积发展新动能的“先手棋”。

三、教育传媒晚会节目的“破”与“立”

新质生产力具有原创性、颠覆性,具备引领未来的功能,教育恰恰是一项面向未来的事业,这也正是说明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征途中,教育所具有的基础性作用。中国教育电视台作为国家级教育专业媒体,具有“教育+媒体”的双重属性,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更应聚焦垂直领域,将主受众定位为学生群体,以主流媒体舆论引领的专业价值服务时代。

面对“00后”甚至“10后”这些在新媒体时代成长的群体,传统的电视文艺节目要紧抓创新这一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动力,主题、嘉宾邀请、环节设置、宣推方式等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是优化受众体验,构建传媒新质生产聚集平台。深入了解目标受众,面对新时代青少年,传统文艺类节目最应避免的首先是传统的“说教”功能,在将自己放到与学生同一视野后找到学生的兴趣点,逐渐形成青少年聚集地。二是践行科技赋能,打造传媒新质生产内在驱动。以技术赋能激活文艺节目,借助新兴科技的力量在节目形式、呈现效果上加以创新,提升晚会的在场感、反差感、社交感,打造沉浸式体验。同时,借助算法的帮助,精准推送,实现节目内容传播效益最大化。三是模式转换,探索传媒新质生产发展路径。在保障传统媒体节目“质优”前提下,通过引导、“造梗”等方式带动青年学生自发在社交平台分享以及二次创作,发掘学生群体的圈层共振功能,进而引发破圈可能。

(一)借鉴“繁花”热播效应,将社交化传播作为中国大学生电视节的“新亮点”

中国大学生电视节是电视盛典,更是大学生的电视盛典,在确保正确价值引领的前提下,选择大学生关注的电视剧、大学生喜爱的明星,让传统晚会形式兼顾专业性与娱乐性,就是吸引大学生,增强受众粘性的最佳选择。

正如东方卫视春节晚会的“繁花”效应,中国大学生电视节应充分利用热门电视剧与参演明星的流量,作为中国大学生电视节的“新动能”,吸引更多大学生关注中国大学生电视节,进而增强其社交化传播。内容设置上,增加更多易于网络传播、线上参与便捷的活动与环节,增加如“二创征集赛”“转发抽奖”等活动,有意识地“造梗”,制造与大学生群体的“共同爱好”,从而带动大学生群体的参与热情,让大学生用户被激活,成为二次传播渠道。

(二)依托创作机制与造星系统,将“传帮带”与短视频平台作为“放飞梦想”青春歌会的“新路径”

音乐作为一种娱乐载体,在当下已经越来越难成为经典。一首《精卫填海》火了三段BGM,去年風靡全网的《科目三》被记住的只有副歌的一段音乐。短视频配乐、抖音舞蹈配乐、加速DJ版变奏,歌曲片段与短视频的适配程度,逐渐成为走红的“必经之路”。

歌会作为一种常见的传统电视文艺节目面临着三个“困境”。一是节目形式缺乏竞争力。面对各大卫视、平台甚至自媒体的音乐类节目,“放飞梦想”青春歌会的创作者都是 “素人”学生,没有知名度,凭借传统的歌会与作品很难吸引人的关注。二是音乐创作存在门槛,难以长期发力。能够创作出符合大众偏好的音乐人本就凤毛麟角,“放飞梦想”青春歌会难以长期寻找到优秀的学生音乐创作人。三是难以兼顾专业性和娱乐性。“放飞梦想”青春歌会以弘扬主旋律为己责,难免会忽略掉歌会带给大众娱乐性。要加强“放飞梦想”青春歌会的影响力,可效仿各娱乐公司“老带新”的做法,探索“老牌歌会”的“新时代路径”,用领唱、帮唱、特约嘉宾等形式邀请音乐届甚至网络上知名的音乐博主参与到歌会中,以有“流量”的人来带动素人的关注度,从而弥补歌会的“娱乐性”,并完成新的“造星”工作。歌曲选择上着重注意音乐片段的旋律,有意识地截取适合作为背景音乐或是舞蹈改编的“碎片”,增强网络传播。

(三)紧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将年轻化、时尚化、现代化的表达方式作为《诗意中国》的“新驱动”

在传统媒体极力拥抱新媒体的时代,一场《唐宫夜宴》以高水平表演的表演、深厚的感情文化交融,借助新时代的技术,用现代形式展现了传统文化极致的美,向全国人民展现了传统媒体的专业精神与高水平,也体现了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而关键依然在质优。

近年来,传统文化的“复兴热”告诉我们,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内容核心的电视文艺节目有着广阔的受众人群与光明的发展前景。诗词作为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瑰宝,是每个中国人文化记忆里极目不见的故土,大有可以挖掘之处。正如《2024诗意中国春节诗歌晚会》的情景朗诵剧《问天》,航天员刘洋与屈原跨时空的对话为传统的诗歌朗诵融入了现代人的审美与情感,让人眼前一亮。以现代审美、年轻化、时尚化的方式展现优秀传统文化,依托高质量内容,在传统文化传承中创新,将科技力量与现代审美注入传统文艺类节目,制作出老少咸宜的新作品,展现出强大的文化自信与东方美学。

四、结语

回望过去的四十多年,晚会承载了一代代人的记忆,记录了几十年来的审美变迁。各传统媒体争相在内容创新、形式创新、科技赋能与网络传播上探索着传统电视文艺节目在当代的华丽变身之路。在传统文化焕发新光彩、新技术快速迭代升级、媒体融合迈入“深水区”今天,为传统文艺类节目也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归根结底,人才是新质生产力的创造者和使用者,是新质生产力生成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能动主体,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时代发展大课题,是强国建设的战略机遇。我们是见证者,亦是答卷人。一切都有待媒体工作者在节目创作中继续探索,在新时代交出答卷。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强调 牢牢把握东北的重要使命 奋力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人民日报》2023年9月10日。

②张林、蒲清平:《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理论创新与价值意蕴》,《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6期。

③欧阳宏生、晏青、李城:《论中国电视文艺的学理重构》,《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④黄再胜:《AI大模型赋能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内在机理、现实障碍与实践进路》,《改革与战略》2024年第2期。

⑤李冰、高静雅、黄诗鳗:《从小众文化到价值引领:聚焦“垂类综艺”的发展之路》,《中国电视》2021年第9期。

⑥郭子涵、李培锋:《“饭圈文化”对新时代青年价值观的侵蚀及其消解之道》,《新西部》 2023年第11期。

⑦阮润生、王小伟、吴志、韩忠楠:《Sora冲击波引领文生视频新浪潮 多模态人工智能加速行业赋能步伐》,证券时报网,http://www.stcn.com/article/detail/1128017.html,2024年2月24日。

(作者张平系中国教育电视台党政办公室主任;孙娟妮系中国教育电视台总编室副主任〔正处级〕;王雪然系中国教育电视台党政办公室文秘)

【责任编辑:谢敏】

猜你喜欢
春晚
周刊“春晚”的后台故事
多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在家庭中的位置
从春晚《天地人和》节目谈武术表演作品的内容与形式
阿里2016年双11“春晚”项目启动
使用与满足理论下2016春晚解读
春晚:向上是方针,向下是情感
从符号学视角分析2015年央视春晚
从春晚的“槽点”看当代受众的娱乐需求
央视“春晚”对新年俗文化的呈现
央视春晚主持人的审美流变及其文化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