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阿拉伯人的语言生活现状调查研究

2024-04-22 09:52钟佳丽刘美兰
国际公关 2024年4期
关键词:阿拉伯

钟佳丽 刘美兰

基金项目: 浙江省教育厅一般项目 “在华外籍家庭语言政策与规划的研究——以义乌外籍家庭为例”,项目编号:Y202249459。

作者简介: 钟佳丽,女,畲族,浙江杭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教育、语言规划;

刘美兰,女,汉族,浙江杭州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语言教育、语言规划与语言政策。

摘要:本研究从社会语言学视角出发,根据语言规划理论,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手段,采用问卷法、访谈法和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对义乌鸡鸣山社区的阿拉伯家庭的语言生活以及汉语能力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调查发现,义乌阿拉伯人的语言使用呈现 “三语并存,母语为主,英语次之,汉语重视”的格局。

关键词:阿拉伯;语言生活;汉语能力,家庭语言规划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

民族身份的象征之一是共同使用的语言,阿拉伯族群则以阿拉伯语为共同语言。本文将阿拉伯人定义为来自阿拉伯联盟的22个国家,目前居住在中国并仍然保持自己原国籍。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来华一年及以上、未来将长期生活在义乌的15—65周岁的阿拉伯人,具体包括在义乌的阿拉伯商人和随其来义乌定居的配偶及子女。[1]

(二)研究过程

2022年下半年开始进行问卷调查,于2023年6月结束。主要的调查地点包括吾悦广场、鸡鸣山社区学校、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以及异国风情街的穆斯林餐厅。调研共收集到136份调查问卷,有效问卷有126份,无效问卷有10份,有效率为93%。有14份属于15到18周岁的,112份属于18到65周岁的;男性84份,女性42份。这次调查问卷的主要分发方式是在线下进行。

二、研究结果

(一)语言能力现状

我们在这里将个人语言能力定义为个人的语言多元化程度,即多语社区中成员所掌握的几门水平各不相同的语言,从听、说、读、写四个维度对义乌阿拉伯人的个人语言能力展开调查。具体如下:被调查对象的汉语听说能力平均值都在2.5左右,也就是中等水平,被调查对象的汉语读写能力平均值都在1.5左右,也就是中等偏下水平。他们听的能力最好,其次是说的能力,写的能力最差,但是被调查者对自身听的能力和说的能力的评估标准差都大于1,也就是说此两项自我评估呈现较大差异。被调查者听说能力的差距要比读写能力的差距大得多。从观察与访谈中来看,被调查对象的汉语听的能力普遍高于表达、阅读和书写能力,汉语的听、说、读、写能力以中等偏下水平为主。[2]

综上,在语言能力方面,义乌阿拉伯人普遍具备多语种能力,超过一半的被调查者掌握三语 (阿拉伯语、英语和汉语),其中汉语不是最多人掌握的外语;被調查对象的汉语听、说、读、写能力普遍以中等偏下水平为主,听说能力总体要强于读写能力;阿拉伯未成年人的汉语水平高于阿拉伯成年人的汉语水平,阿拉伯语男性的汉语能力要强于阿拉伯女性的汉语能力,阿拉伯学生的汉语能力要强于阿拉伯商人的汉语能力。[3]

(二)语言使用现状

在日常生活中,掌握双语或多语能力的人根据不同的交际场所、交际对象和交际目的使用不同的语言。调查发现,被调查者在同一情境对同一交际对象使用的语言不止一种。因此,在正式问卷中,我们以 “经常使用/偶尔使用/从来不用”来表示对语言的使用程度,以期对阿拉伯人士的语言使用做更精确的测量。具体结果详见表1。

家庭领域涉及的交际对象主要有祖父母、父母、配偶、子女以及其他亲属,其他亲属包括阿拉伯亲属或异国通婚家庭其他国籍的亲属。调查统计显示,被调查者在家里主要使用母语,56%的被调查者在家庭里只使用阿拉伯语,另外有37%的被调查者会在家庭中使用英语交流,只有16%的会使用汉语。

阿拉伯人在不同场合的语言选择取决于交际空间的开放度和交际场合的正式程度。在工作领域的正式语境中,阿拉伯人表现出与在家庭领域中截然不同的语言行为。如表1所示,绝大多数阿拉伯人在政府机构以及与同事、同学交往时使用最多的语言是英语,其中在与同事、同学交往时使用英语的阿拉伯人高达总人数的87%,使用汉语的有55%,超过总人数的一半,还有49%的被调查者表示会使用阿拉伯语。

公共领域根据在义阿拉伯人的实际情况分为购物娱乐场所、医院、公共交通。以个体为中心而形成的关系网络中,除去家庭、工作场景外,在公共场合,如到市场买东西、去清真餐馆吃饭、到医院看病等是较常见的一种社会情形。据调查,在生活场域,阿拉伯人对三种语言的使用没有特别大的差别。在公共场域内,英语是使用最多的语言,占比达78%,其次是汉语,占59%,阿拉伯语占37%。

在不同的社交网络领域中,义乌阿拉伯人的语言使用模式大同小异。被调查者在使用微信、抖音、Instagram、Facebook、Twitter,以及浏览网页时,主要使用的语言是英语、阿拉伯语,其中英语使用的人数最多,占比达82%,阿拉伯语次之,占比为63%。

义乌鸡鸣山社区中双语型阿拉伯人的比例较高,语言在不同语域中的使用情况体现出明显的层级性,英语普遍应用于阿拉伯人的对内对外的绝大部分交际领域,在正式的语言交际场合使用频率最高,是社区中的 “高层语言”;阿拉伯语的使用范围与英语相当,在相对随意、次要的交际场合中成为阿拉伯人使用频率最高的语言,是为社区中的 “中层语言”;汉语使用的范围不及英语和阿拉伯语,在社区中维持着有限的使用率,而且仅出现在华人共聚性高的场景,是阿拉伯人外部的 “低层语言”。

(三)语言态度现状

语言态度是指人们对特定语言变体所持的态度,包括对语言的认知、价值评价和判断,以及指导人们使用该语言的意向及状态。在分析构成语言态度的认知因素方面,我们对义乌阿拉伯被调查者对汉语的实际功能和所代表的社会地位这几个方面进行调查,综合分析被调查者对汉语的认知情况 (详见表2)。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的被调查者都持同意的态度:65%的被调查者完全同意学好汉语是有利于交朋友的,73%的被调查者完全同意汉语越来越重要,超过80%的被调查者同意学习使用汉语有利于在义乌的生活,表明义乌阿拉伯人对汉语的态度比较积极,对汉语的价值有较高的认可。义乌阿拉伯商人Haidar在谈到对汉语的认知时这样说道:“我曾在甘肃兰州理工大学学中文。我喜欢学习汉语,汉语在中国很重要,在中国使用汉语很方便,因为中国人只会说中文,不会说英文。”

语言态度所涉及和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情感态度”是研究的重要方面之一,而对情感态度的研究主要是考察阿拉伯人对汉语的语感评价,这种情感性主要通过吸引力指标呈现,吸引力的构成因子包含个人喜爱、语言优美、亲切等方面。本文将四个维度作为情感性评价的测量指标进行统计 (详见表3),被调查者普遍认为汉语好听,不到10%的被调查者认为汉语不够优美;有71%的被调查者非常喜欢学习汉语/汉语文化,11%的比较喜欢汉语,有13%的不确定,仅5%的不喜欢学习汉语,可以说汉语的欢迎度非常高;超过一半的被调查者认为学习汉语不容易,但仍有四分之三以上的被调查者希望自己能学好汉语。在义乌学习汉语的艾哈迈德表示:“我已经在中国10年了,我可以用中文说话、写作、阅读,相对来说,说话更厉害。我和中国朋友说汉语,我很喜欢汉语,平常还会听一些中文歌曲。但汉字太难了,平常为了记住10个汉字,我要花30—45分钟,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那一刻我很恼火,我会怀疑自己。”

针对义乌阿拉伯人在对汉语态度上其行为倾向是怎么样的,共设置了3个问题,调查结果详见表4。有73%的阿拉伯人认为自己会主动学习汉语,17%的持不确定的态度;超过80%的阿拉伯人愿意主动使用汉语与中国人交流,仅有少部分的阿拉伯人认为自己在义乌会尽量使用汉语。涉及是否会积极参加各种汉语文化活动时,有40%的表示 “非常愿意”,有21%的阿拉伯人持不确定的态度,15%的被调查者表示不太愿意。

在语言态度方面,义乌阿拉伯人对汉语持肯定的态度,超過一半的被调查者对汉语的认知可归纳为实用,但不确定汉语是否为权威语言;在情感维度,被调查者对汉语持喜爱的态度,认为在义乌使用汉语很方便,但汉语很难学也成为共识;对汉语的行为倾向呈现两极化,一部分被调查者表现积极,认为学习汉语能给生活带来很多便利,另一部分则比较消极,认为学习汉语太难了,很浪费时间。从影响因素上来看,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在义生活时长以及语言背景等个体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都会影响被调查者对汉语的态度。研究被调查者的汉语态度可以发现,义乌阿拉伯人对汉语的理性认识要大于情感上的认可度。通过访谈我们也发现,阿拉伯家长希望子女掌握汉语的主要原因是在中国生活以及考虑到孩子未来的发展,对其国际地位、与汉语情感上的联结谈论得较少。而阿拉伯汉语学习者学习的原因也多是 “父母要求我学”“因为汉语很重要”,对掌握汉语对其未来学业、职业发展的帮助提及较多,但是并没有过多情感上的认知。

三、分析与讨论

目前在义阿拉伯人融入义乌社会仍面临巨大挑战,研究认为,多语服务可以减少阿拉伯人社会融入的障碍,而提供多语服务离不开政府、社区、学校、机构。

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当下,应该有效利用线上互动资源。以微信为例,义乌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可以牵头各权威机构与各大高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合作,建立一个汉语学习信息平台,整合学校、机构和社区资源,组织各种组别、各种类型的免费或付费的汉语学习培训班,给义乌的外籍居民提供更多更广泛的汉语学习机会,同时可以借助专业师资力量给汉语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服务,以满足外籍居民汉语学习的需求,同时推动汉语的国际化传播。

提供 “义乌+语言+X”的研学服务。在义阿拉伯人是中阿关系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大多久居中国,将中国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但目前义乌的教学资源并不能满足阿拉伯人的学习需要,使当前来华阿拉伯侨民子女陷入求学窘境,不得不停留在筑有语言高墙的阿拉伯学校中完成学习。政府可以与专业机构合作提供研学活动,利用好义乌的商贸文化、红色文化、博物馆资源,通过研学游这个 “行走的课堂”,润物无声地培养在义阿拉伯人的汉语学习动机;通过角色扮演、分组模块竞争等互动形式,充分调动和激发阿拉伯汉语学习者的积极性。

四、结束语

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在义阿拉伯人融入义乌社会仍存在巨大挑战,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便于其在义乌的工作、学习生活。本文从语言能力、语言使用、语言态度三个层面调查义乌阿拉伯人的语言生活,同时统计分析了影响阿拉伯人汉语能力、汉语使用和汉语态度的因素。基于调查结果,我们针对义乌阿拉伯人的语言生活现状提出建议:构建多语互动平台,以满足个性化需求为基础推动在义外国人的汉语学习、以多语服务为手段引导在义外国人的社区融入、重视多语教育、营造汉语氛围,以增加汉语使用频率来提高汉语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章太.关注中国语言生活[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4-9.

[2] 戴庆厦.语言调查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3] 何山华,戴曼纯.国外语言普查的技术路径及其管理功能[J].外语电化教学,2022(06):74-81+112.

猜你喜欢
阿拉伯
拜登在阿拉伯领导人峰会上说,美国“不会离开”中东
欧盟在阿拉伯国家卫星导航推进历程与实践
第五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
阿拉伯编年史家伊本·艾西尔及其所处的时代
阿拉伯民族主义思潮的界定与阐释
来自阿拉伯的奇思妙想
40年后《阿拉伯的劳伦斯》片头为编剧正名
阿拉伯小镇的露天集市
玉米麸质阿拉伯木聚糖在水溶液中的聚集和构象
论文中阿拉伯与汉字数字的使用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