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县雪灾灾害危险性评估及区划

2024-04-24 20:05郝玺英张翠花盛兆海张国玲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1期
关键词:大通县雪灾区划

郝玺英 张翠花 盛兆海 张国玲

摘 要:根据1978—2020年大通国家气象地面观测站观测的最低气温、降雪日数、积雪日数、积雪深度和雪灾灾害资料,对雪灾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和雪灾的危险性进行了评估和区划。结果表明:从雪灾致灾危险性因子变化图来看,在全球变暖背景下,1978—2020年西宁地区年最低温度呈现出升高的趋势,而年降雪日数逐年减少,但自21世纪以来,在年降雪日数、年积雪日数趋于减少的情况下,年最大积雪深度却有所增加,说明天气极端性突显。从雪灾危险性区划图来看,大通地区高风险区位于高海拔牧区,其余地区为低风险区,危险性等级划分受海拔和地形的影响明显。

关键词:大通县;雪灾;灾害;危险性;分析;区划

中图分类号:P426.63 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2095–3305(2024)01–0-03

雪灾是影响青海地区农牧业生产的主要自然灾害,尤其对高海拔地区的影响尤为突出。雪灾是指冬春季节因降雪量大,低温持续时间较长,造成积雪长时间不能融化,导致家畜采食物困难或不能采食而有不同程度的伤亡,并可能伴有人员冻伤、交通阻塞、电力和通信中断等情况发生[1]。郭小宁等[2]利用青海高原45个气象站1961—2008年冬季和春季(3—5月)积雪深度资料,研究了青海高原雪灾时空尺度、强度及发生频次等的变化;张学通[3]对青南牧区的雪灾预警判别模型和风险评估模型作了方法性研究;何永清等[4]用自然灾害风险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建立了青海省雪灾风险度评价模型,形成了青海省雪灾风险区划图。

大通县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年均气温4.9 ℃,极端最低气温-33.0 ℃,最大冻土深度114 cm,最大积雪厚度16 cm。因此,科学开展大通县雪灾灾害普查、摸清雪灾主要致灾因子的危险性、了解和掌握大通县雪灾灾害发生的历史概况和灾害发生风险,为有关部门有效开展雪灾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工作,提供权威的雪灾危险性信息和科学决策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雪灾致灾因子风险普查和评估指标体系

根据大通国家气象观测站1978—2020年的雪灾过程,包括每次过程的降雪日期、降雪开始和结束时间、降雪持续时间、积雪日数、积雪深度、最大积雪深度、最低温度等资料和最新年份承灾体数据,包括其他部门提供的人口、经济、农业等承灾体信息,例如:区域面积、农作物面积、经果林面积、农业大棚面积、人口数量、人口密度、国内生产总值、汽车保有量等。

1.2 雪灾致灾因子评估方法

承灾体主要包括牧业、人口、国民经济。评估内容包括承灾体暴露度和脆弱性,在统计脆弱性因子指标时,在雪灾灾情等资料较为完善、可获取的前提下,可考虑脆弱性因子权重;若灾情数据无法获取,则建议只考虑承灾体暴露度。计算公式为:

B=E×(V×W)(1)

式(1)中,E为暴露度,V为脆弱性,W为脆弱性权重。

根据统计单元内致灾因子危险性指标(H)、承灾体指标(B),统计针对各承灾体的危险性指标(R),计算公式为:

R=H×B(2)

针对不同承灾体,根据风险指标值分布特征,可使用自然断点法、标准差等方法,将雪灾风险分为低、中等、较高、高4个等级。

2 致灾危险性分析与评估

2.1 大通县区致灾因子变化

由图1可知,1978—2020年大通地区年最低气温变化范围在-33.0(1991年)~-16.3 ℃(2017年)之间,随时间变化年最低气温趋于增加,与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基本一致。几个主要低温时段在1978、1980、1981、1983、1984、1985、1988、1989、1991、1992年对应全县的冬季强低温天气过程。

由图2~图4可知,1978—2020年大通地区年降雪日数(0~72 d)积雪日数(9~88 d)、积雪深度变化图(3~16 cm),随时间变化,降雪日数、积雪日数、积雪深度变化和年最低气温变小趋势一致,几个大过程和年最低温度偏低年份表现基本上一致的。单年年降雪日数、积雪深度、最大积雪深度数据并不一致,比如:出现同一年降雪日数多,积雪日数、积雪深度却小这种情况,表明在气候变暖的情况下,极端性、反常性天气更频繁出现。

2.2 致灾危险性评估

全县雪灾基本出现在高海拔牧区,其中,高等级危险性区为宝库、向化北部地区,较高等级危险区为宝库北部至向化中部,较低等级、低等级危险区为宝库青林、青山、新庄、桦林大部地区。雪灾整体危险性从东北向西南地区依次递减。

3 雪灾对农业的影响

3.1 雪灾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雪灾会导致农作物被大量积雪覆盖,造成农作物受雪埋。这会限制农作物的光照和通风条件,导致农作物生长发育不良。此外,积雪的压力也可能导致农作物的茎秆折断或倒伏,进一步损害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雪灾低温也可能导致农作物受冻害。当农作物暴露在低温环境中,寒冷气温会导致作物组织冻伤,如叶片枯黄、凋萎、凍裂等,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存能力和产量。雪灾对农作物病虫害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大雪覆盖会为病原菌和害虫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一旦雪灾过后,这些病虫害可能大量暴发,给农作物带来严重的病害和虫害威胁,进一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3.2 雪灾对农田管理的影响

雪灾会导致农田被大量积雪覆盖,使得田间管理活动受到阻碍。例如,农民难以正常进行犁地、施肥、除草等工作,田间管理计划无法按时执行。积雪还会妨碍种子的播种,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雪灾会导致农田水分和土壤质量发生变化。

一方面,积雪的融化会增加土壤含水量,导致农田湿度增加。这可能导致土壤水分过多,造成农作物根系窒息,影响生长。

另一方面,雪灾可能由于融水冲刷和侵蚀作用,导致农田土壤质量下降,破坏土壤结构和农田地力;雪灾还会对农田设施和设备造成损坏。农田设施包括温室、渠道、水利设施等,这些设施可能被大雪和冰冻破坏,导致需要修复和重建。

3.3 雪灾对农民生计的影响

雪灾可能导致农民收入减少。农作物受到雪灾的影响,产量和品质下降,农产品销售额减少。此外,雪灾还可能导致农民畜牧业的损失,例如:因饲料不足或动物受寒冷环境影响而导致畜禽死亡。这些因素都会对农民的经济收入造成负面影响。大雪覆盖会影响农民的日常生活,如居住环境不便、供暖问题和交通困难等。交通受阻可能会影响农产品的运输和销售,增加农民的经济负担,并影响他们获得生活必需品和服务的能力。

4 应对措施与建议

4.1 雪灾预警和应急响应机制建设

为了更好地应对雪灾对农民生计的影响,建议采取以下应对措施:第一,建立完善的雪灾预警系统,加强气象监测和预测能力,投入更多资源用于气象监测设备的更新和维护,提升对雪灾的监测和预测能力。及时预警可能发生的雪灾,并向农民和相关部门发布警报信息,做好应对雪灾的准备工作。

建立和完善雪灾应急响应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和工作流程,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响应,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保障农民的生活和安全。建立多层次预警体系,建立包括中央、地方和基层的雪灾预警体系,实现信息共享和快速响应。通过电视、广播、短信等多种渠道向农民和居民发布预警信息,扩大信息覆盖范围,提高响应率。

提供灾害风险管理和技术指导,提供针对农民灾害风险管理的培训和指导,帮助他们了解和应对不同类型的雪灾风险,提高应对灾害和减少损失的能力。

加强资源支持和物资供应,建立紧急资源储备体系,确保农民在雪灾期间能够及时获得生活必需品和救援物资,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和困难。

加强灾后恢复和重建支持,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指导,帮助农民恢复灾后受损的农作物和农业设施,促进农业生产和生计的快速恢复。

完善农民保险和风险分担机制,鼓励农民参与农业保险,建立农业风险分担机制,减轻农民面临的灾害风险和经济压力。

4.2 农田管理技术改进与设施建设

第一,推广保护性农业措施,采取覆盖和防护措施,如建立农田防风带、搭建保护棚等,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雪灾对农田的直接影响,保护作物安全。第二,强化排水系统建设,加强农田排水系统的规划和建设,确保及时排除雨水和融雪,减少农田积水的风险,减轻对作物的影响。第三,促进农田保水和保肥,做好农田水土保持工作,采取合理的水肥管理措施,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提升作物对干旱和病虫害的抵抗力,减少雪灾带来的损失。第四,提供农田设施支持,建设农田基础设施,如温室大棚、温室暖房等,为农民提供一定的保护和控制环境条件的能力,以应对严寒天气对作物的影響。第五,提供农田技术指导和培训,提高农民的种植和管理水平,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雪灾带来的挑战,以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和农民收入。

4.3 农作物品种选择和调整

选择适应寒冷气候和较低温度的农作物品种,且要求具有较强的耐寒抗冻能力。这些品种在面对雪灾时能更好地保护植株生长,减少冻害的风险。根据当地气候状况和预测信息,调整农作物的种植时间和生长周期。选择适应寒冷环境和短生长季节的品种,确保农作物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生长和果实成熟的生育进程。通过增加农作物的种植多样性,减少对单一作物的依赖。选择不同种植周期、抗病虫害的农作物,减少因雪灾对某一种植作物的损失。在雪灾频发地区,采取覆盖栽培和农田保护措施,如温室大棚、保护性覆盖膜等,提供温暖和保护作物安全的环境。研究和推广适应雪灾环境的抗雪灾品种,如抗压力和凋落能力强的作物品种。同时,加强培训和普及抗雪灾的耕作技术,提高作物抵御雪灾的能力。

4.4 农民生计保障与灾后恢复支持

有关部门应及时派遣救援队伍确保农民的生命安全。同时,向受灾农民提供紧急生活物资,如食品、饮水、床铺等,满足基本需求;针对受到雪灾影响遭受损失的农民,提供相应的经济补偿和救助。根据受灾程度和损失情况,制定合理的补偿标准,帮助农民度过困难时期;提供灾后恢复支持,包括提供农资、良种、农业机械等,帮助农民重新种植和恢复农业生产。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加强技术指导和培训,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帮助农民恢复生产能力;加大力度修复受灾地区的基础设施,包括灌溉系统、道路、电力供应等。确保农民可以顺利种植和销售农产品,促进农业生产恢复和农民收入增加;为受灾农民提供贷款便利和资金支持,帮助他们重建生产经营和生活。

5 结论与讨论

(1)从雪灾致灾危险性因子变化图来看,在全球变暖背景下,1978—2020年大通地区年最低温度呈现出升高的趋势,而年降雪日数逐年减少,但自21世纪以来,在年降雪日数、年积雪日数趋于减少的情况下,年最大积雪深度却有所增加,说明天气极端性的突显。

(2)从雪灾危险性区划图来看,大通地区高风险区位于高海拔牧区,其余地区为低风险区,危险性等级划分受海拔和地形的影响明显。

参考文献

[1] 黄芸玛.雪灾的特征及其成因分析:以青南高原为例[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6(3):119-122.

[2] 郭晓宁,李林,刘彩红,等.青海高原1961—2008年雪灾时空分布特征[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0,6(5):332-337.

[3] 张学通.青海省积雪监测与青南牧区雪灾预警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0.

[4] 何永清,周秉荣,张海静,等.青海高原雪灾风险度评价模型与风险区划探讨[J].草业科学,2010,27(11):37-42.

猜你喜欢
大通县雪灾区划
青海海西地区近41年雪灾时空分布特征
大通县畜禽遗传资源调查报告
大通县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显著
林芝市雷电风险区划
基于“三线一单”的环境功能区划实证研究
川渝传统民居区划的环境蕴意
如何用不等臂天平测物体的质量
历史时期以来山西省雪灾特征与气候变化
近51 a青藏高原雪灾时空分布特征
2000-2010年新疆雪灾时空自相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