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征、西征期间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的群众路线探析

2024-04-25 15:21杨红星韩志丹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东征群众路线思想政治工作

杨红星 韩志丹

摘 要:深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承担着组织群众、动员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庄严使命,其本质就是群众工作。东征、西征期间,党遵循群众路线,引领和团结群众,为推动民主革命、发展革命力量、燃起抗日烽火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行动中,党一方面坚持一切依靠群众的方针,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坚持群众评判标准,相信群众的能力和智慧;另一方面坚持一切为了群众的价值追求,任何时候都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任何时期都着力解决群众的物质利益关切。东征、西征期间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了重要成绩,同时也在具体实践的基础上丰富发展了群众路线的思想内涵。

关键词:东征、西征期间;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群众路线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7-2210(2024)01-0053-10

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1]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因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2]东征、西征是党中央到达陕北后于1936年采取的军事行动,东征与西征紧密相连,皆为党中央“以发展求巩固”战略方针的重要体现。东征、西征期间,中国共产党在谋划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案时坚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站在人民的立场想问题、作决策、促实效;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行动中,坚持一切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尊重肯定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群众评判标准,相信群众的能力和智慧。正因为如此,这一时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了重要成绩,同时也在具体实践的基础上丰富发展了群众路线的思想内涵。

一、依靠群众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3]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体现,始终贯穿于党的一切工作中。党的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4]。群众路线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马克思、恩格斯在唯物史观创立过程中,从历史主体的角度探寻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阐明了历史是群众的事业,群众是社会历史活动的实践主体,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等基本观点,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基础。[5]

西北抗日红军大学编印的《红军战时政治工作》

《红军战时政治工作》收录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历史资料选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三)》,本文引用均按原文直接引用,因历史原因,一些语言文字习惯与今天的标准有差异,例如“的、地、得”的使用,标点符号的使用等。

是一份完整翔实介绍红军战时政治工作的资料。初步统计,这份资料里面谈及“群众”一词共19处,可见红军的战时政治工作与广大群众有着重要关联,群众路线是红军政治工作的基本路线。比如谈道:“战时最主要的政治工作方式,还是党团员深入群众,个别地与三、五人进行谈话和解释鼓动。”“在苏区行军,政治机关应注意发动当地党与政权机关进行欢迎慰劳工作,巩固群众与红军的亲密团结。”“在连队中建立起群众工作的制度。”“在战斗前,应与地方党、政权机关进行联系,取得群众的帮助,动员群众参战,供给红军的粮食,组织担架队、运输队等。”“发动和组织群众封锁消息,侦察敌情。”“进攻奏效时,组织地方群众武装参加追敌截敌,打扫战场,收容俘虏和搬运胜利品。”“在敌人前进路上发动群众坚壁清野。”“动员群众参加防御战斗,为保卫抗日根据地和土地自由而战。”“发动群众参加防御的工事作业,并供给资材。”“动员当地的群众,积极开展游击战争。”[6]可见,群众是红军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绝对主体,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任务的主要承载者。

(一)依靠群众推动民主革命斗争

红军东征、西征过程中,涉及没收封建剥削者以及反革命分子的财产,还有一些公共财产的处理,这些问题并非与群众直接相关,但往往在财产是否没收、怎样没收、没收后如何处理等问题上要以群众的意见态度为评判标准。红一方面军政治部发布的《红军第一方面军没收暂行条例》中,在“没收标准”“没收权限”“没收手续”“没收品处理”等四个项目上,除“没收权限”外,其余三项都考虑了群众的观点和利益。比如在“没收标准”中规定“小地主,除群众痛恨者外,暂不没收”“曾主使压迫群众革命斗争、逮捕或残杀革命群众或领导过反动武装抵抗红军者,须没收之”“凡应没收之地主,在当地群众中有相当好的影响时,可暂不没收;在群众斗争发动后,可以没收之,但须留以必需的粮食、用具、房屋”。在“没收手续”项目中,特别指出,“为着保障阶级路线的正确,对每一对象须首先向当地群众三人以上详细调查,得有确实证明交没委会批准”“必须贴没收布告,向群众解释,在布告上须写上部队的暗号,以便检查”。在“没收品处理”条款中,规定“没收品在原则上应绝对多数发给群众,假若群众一时召集不来时,亦应把东西送到群众家中”“凡与红军有关之没收品,如布匹、西药、军用品、粮食之一部等,以及贵重之没收品,如金钱、金器等,可留下供给红军,但必须向群众宣布,取得其同意”。[7]非常明显,此条例是一份以人民利益为导向的重要文件,尊重群众、爱护群众、为群众利益服务的思想跃然纸上。

西征的行动中,打击地主武装是一项重要任务。在这一过程中,红军除了对那些最顽固者以军事手段消灭外,一般的都不放松政治上的争取工作,“使下层群众在政治上了解与觉悟起来,孤立其领袖,瓦解其武装”。考虑到部分地方武装中有一些被胁迫的群众,所以在攻打土围子时,对土围内的群众,主要的是采取争取策略。用一切办法使土围内的群众懂得我们的主张,揭破豪绅地主反革命的欺骗。一旦迫不得已实施进攻时,“也必须在攻击前用一切实际行动使群众了解:这不是红军所愿,而是土豪所造成的结果”[8]。

(二)发动群众参与统战工作

在东征、西征的统战工作中,特别强调发动群众的力量。群众力量的运用,是统一战线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统一战线工作必须成为广大群众的运动。我们应抓紧一切机会,一切可能,一切社会团体进行广大的宣传与活动,使得在社会上造成一种舆论,使群众认识只有红军的提议是正确的,只有接受红军的提议才有出路。要争取各阶层都拥护我们,团结主要力量向着主要敌人进攻。”对于国民党军队的争取和团结工作,提出“不仅依靠部队方面的各种工作,还须经广泛的群众路线,动员各种社会力量来推动这一工作的加速的完成”。提倡以群众为基础,在国民党军队中组织停战抗日促进会。这一方式“可以团结各种各色的群众在停战抗日的口号下,积极为统一战线实际活动”。因此,停战抗日促进会“应成为广泛的群众组织,各处去发展,不单单在苏区边境,还须向着白区进行主要方向的活动”[9]。西征进军中,红一军团积极吸纳群众力量加入统战工作中来。首先在部队的统战政策宣传教育中,“使争取白军工作能成为更有力的群众运动,并特别注意教育抗日战线小组,使其能成为连队中争取白军工作的领导中心,做到能够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下,抓住一切的可能,利用一切的机会,不断的进行工作”。其次,大力发动地方群众接近国民党军队,促成统一战线的下层推动。第一,利用广大群众和出征的部队,大量输送“抗日救国宣言”“召集抗日救国会的通电”“对两广事件的宣言”“停战抗日的通电”等宣传品以及书写争取白军的标语。第二,在必要的地区,组织地方群众的“停战抗日促進会”,并利用这一组织深入白军白区,努力促成这一主张的实现。第三,特别注意与相邻敌方部队取得联系,促成下层群众的联欢运动的实现。[10]

争取东北军是红军统战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形成西北抗日大联合的前提条件。政策的执行需要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但对东北军“争取的方式(是)最复杂的,完全是新的方式,尤其是东北军中那些不好的表现,更使群众怀疑”。对于这一问题,中央提出要重视对群众的解释工作,要向群众说明东北军与红军的区别以及团结东北军的重要性,要说明东北军内部的觉悟程度存在差别,因此对东北军的争取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中央特别强调指出:“争取东北军与保卫苏区群众的利益不是冲突的,而是互相配合的。”红军不应也不会牺牲苏区群众的利益以争取东北军,因为这样会失去动员东北军的群众力量。在统一战线的政策之下,“争取东北军就是保卫苏区群众利益的重要一部分。至于某一地区因为受到了东北军的摧残,而就放弃争取东北军的工作,而心存报服(复),这无异因为部分的利益,而牺牲整个革命的利益,这自然也是错误的”。中央强调,“在任何情况之下,党应该是群众行动的领导者,党应该掌握当地的群众在自己的手里”。“群众的组织,群众的武装,和游击队的创立扩大,在任何情况之下是必要的,在和平的时候,这些组织与武装队伍,进行和平的工作,在战斗的环境下,那我们就进行战斗的动员。一切群众的组织与武装,时刻应该准备着应付一切新的事变。绝对防止某一事变的突然的发生,而仓慌失措,而组织解体。这是最大的危险。”[11]

(三)团结群众开展民族工作

西征期间,红军经过的大部分地区属于少数民族聚居的区域,因此民族工作是红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宣传工作方面,“不能够只在少数民族中空喊民族自决和反对帝国主义,必须把这些问题与群众的生活需要民族要求等切实的联系起来”。要“用群众中具体的问题来解释红军主张的原则”,要充分宣传苏区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首先是土地政策,应该积极广泛的宣传,政治机关和政治工作人员,必须首先研究与熟悉这些政策”。为了尽可能解决红军给养问题与群众利益的矛盾,提出首先“应该尽一切可能少牺牲群众的利益,节省粮食,把负担加在剥削者的肩上”;其次“要在反帝国主义,建立民族联合战线的基本口号下面,说明红军的任务,红军所处的环境,红军在少数民族解放运动中的作用,联系到群众的切身痛苦,并要顾到群众的最低限度的需要。这样来耐心的说服群众,提高群众政治上的觉醒与对红军的同情”。关于纪律问题,指出“使我们的宣传发生更大效力的是部队的严格的政治纪律。过去总政治部关于群众纪律的一切命令,必须再一次的提起全体战士的注意,特别是关于粮食及尊重少数民族风俗及宗教等问题”。由于国民党和地方军阀的恶意造谣和不实宣传,一些地区民众对红军存有误解甚至出现逃离现象。针对这一情况,红军提出组织“上山宣传队”,“喊群众回家”。同时,“在群众逃跑的环境中,必须利用一切可能(如土司间相互关系、派代表等)使群众回来安居,纵然遇到一个群众,也必须不放松的予以优待和宣传,利用他喊群众回家”。此外,红军“在行动中,先头部队应该组织武装的先遣工作队,专门作宣传群众、办外交等工作”[12]。西征红军进入回民地区后,在当地的土地革命中,红军特别注意坚持群众立场,听取回民群众的意见,围绕回民群众的利益开展工作。[13]总政治部曾作出指示,要求把“争取回民与争取回军工作要密切的联系起来,发动广大回民要求与回军联合红军抗日讨蒋,为回族的自决与解放而斗争。这样取得在必要时打回军而有广大回民群众的同情与拥护”。指出“我们打回军亦要是为着争取回军与红军联合抗日讨蒋,为回族解放而斗争”[14]。红四方面军进入甘南后,也特别重视在地方工作中发动群众的力量。要求“各军进入每一地区后,必须迅速详细调查当地情况、召集群众大小会议、联欢、会餐,立即布置工作,要防止工作中迟钝的现象”。同时特别强调“发动每个连队进行自己驻地群众的茶话会和深入的个别宣传组织工作”[15]。

二、解决群众的物质利益关切

一切为了群众,就是要任何時候都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在任何时期,都要着力解决群众的物质利益关切。东征、西征期间,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着眼点、着力点都与满足群众的物质利益密切相关。

(一)关注物质利益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着眼点

马克思认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16]因此,人类的一切活动,都与利益有关。绝大多数的人民是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利益主体。[17]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因此,人民群众也是利益的主体。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公开声明:“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8]

马克思主义利益观以物质利益为主要内容。列宁指出,物质利益问题是“马克思主义者整个世界观的基础”[19]。追求利益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动因,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物质生活资料,人所从事的第一项历史活动就是本能地获取满足自身生存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获得一定的生活资料,满足一定的物质需要,是人们的物质利益之所在,也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20]“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21]人民群众是不断满足自身需要的利益主体。人民群众的利益主体性还体现在自身利益的满足是他们奋斗的一切动因方面,这是马克思从人的现实存在和内在规定性出发进行理性分析得出的结论。“满足自身私人利益是一切社会历史活动的出发点,追根溯源,社会历史发展的深层动因和原动力来源于人民群众对利益的追求。”[22]

思想政治工作归根到底是人的工作,最终是为人民群众而服务的,思想政治工作不能超然于物质利益之外。经济关系制约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政治工作绝对不能在关心群众生活的问题上含糊其辞、似是而非。列宁强调:“只有那些立足于已被认识的一定阶级的实际利益的战士,才是强而有力的;凡是把这些在现代社会中已经起着主要作用的阶级利益蒙蔽起来,都只会削弱战士的力量。”[23]“人民群众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根本利益所在,这就是政治觉悟;能够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这就是革命觉悟在实际行动上的表现。离开一定利益的觉悟是不存在的。”[24]

自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以来,中国共产党就注重把说服教育、宣传引导与关心群众生活、保护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结合起来。毛泽东同志曾谈道,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25]。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和蓬勃的生命力,绝不是靠脱离实际的空洞说教,而恰恰在于同现实生活和人民利益密切联系,在于能够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引导人们正确认识自己的利益,正确对待个人命运与切身问题,并团结起来为自己当前的和长远的利益而奋斗,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的关系。[26]

(二)以土地政策为核心关切群众物质利益

东征、西征期间,党和红军最大的任务就是抗日救国。抗日救国是国家、民族的最大利益,也是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领导红军开启东征、西征,本身就是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民族独立解放的伟大革命。东征、西征期间的思想政治工作在整体上是服务于党和红军抗日救国神圣使命的,在这一过程中,党和红军坚持总体诉求、宏观目标与立足当下、现实关切相统一,注重解决群众的生活境况,满足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从而获得了群众的衷心支持和坚定追随,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扫清了现实的壁垒和思想障碍。

东征、西征期间,陕甘苏区是大后方,但这一区域并非富庶之地,在资源和环境方面存在天然劣势。但党和红军热情号召和动员,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为东征、西征提供物质保障和力量支撑。这其中,思想政治工作功不可没。而思想政治工作发挥出重要效力,除了党和红军的坚强领导和组织,适时地、实际地关注和解决群众的物质利益关切也是重要因素。无论是扩红、筹款、筹粮,每一项都是艰巨的任務,即使再困难,也必须满足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首先解决人的生活需求,接着是生产需求。所以广大群众在党的领导下,首先获得生存的权利和保障,获得基本生产生活资料,然后在共同目标和利益一致的基础上,拥军支前,扩军备战,推动革命事业向前发展。

东征、西征期间,土地政策始终“占着主要的地位”。实现土地革命的意义,“不但是给占全国人民百分之八十的农民群众解除封建的剥削,而且同时就是推动这百分之八十的人民积极参加民族解放,强大民族革命力量”[27]。解决农村、农民的土地问题一直是党和红军首要关注的问题。自瓦窑堡会议后,党在土地政策方面作了许多重要的调整(如富农政策、小地主政策、分析阶级及一些特殊问题的决定等),这些调整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拥护,收到了实际的效果。这些政策的调整,调节了苏区的生产关系,一定程度上释放了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为了让新的政策落地和尽快发挥实效,陕北省委土地部在中央土地部指示之下,还分期召集了各县贫农团主任的会议,讨论新土地政策的具体实施办法。[28]为落实土地政策,苏区政府还广泛进行了查田查阶级的活动,各地群众积极踊跃参与。由于正确调整了土地政策,解决了农民迫切关心的现实问题,陕甘苏区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状态。根据《红色中华》的记载,自从“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颁布了怎样分析阶级和陕甘苏区土地斗争中一些问题的决定以后,陕甘苏区部分地方在分配土地中的‘左的倾向已有大大的纠正,一个多月以来,延安,米西,清涧等县都勇敢的把过去订错了成份的转变过来了。因此,各地群众对于苏维埃政府的信仰更加巩固,影响所及,使许多过去因误解苏维埃政策逃跳(跑)到白区去的群众(甚至一部分小地主富农)也都一批一批的回来了。据记者不完全的统计,在这一个多月中,从白区回苏区来的群众延安县有一百多,延水县有两家,绥德县仅三四两区就有五十多个,米西县有六家,秀延县一九两区有十九家(二四区也不少),安塞有五家,其余如清涧等县有不少群众回来,在米西,甚至连藏在土寨子里的富农,也都想出来了,至于现在正在写信要求回来的群众更是非常多(如子长,绥德等县)”。“这些事实是苏维埃正确的阶级路线和新的政策实施的胜利。”[29]

“为着使苏维埃真正成为全国人民团结的中心,必须使苏维埃现行各种政策具有明确的人民性质与深刻的民族性质。”西征期间,“为要使土地政策的实施能够实现清算封建残余与尽可能的建立广大的人民抗日统一战线的目的,需要进一步的审查现施土地政策,并给以必要的改变”。基于此,1936年7月22日,中央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土地政策的指示》,这个指示一方面体现出适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变化,另一方面客观务实地解放了生产力,有利于满足更多数人群的物质利益需要,从而增强苏区社会的整体活力。[30]根据上述指示, 8月26日,西征红军下达了《红军西方野战军关于加强地方工作创造巩固苏区的训令》,提出“把发动群众斗争作为一切工作的基准,在这一基础上迅速的正确的解决土地问题”。《训令》提出:“中央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应成为分析阶级的基本标准。”要求:“我们必须根据当地的土地关系与特点正确的分析阶级,这样才能正确的深入的发动斗争。……估计这一地区土地质量坏,地广人稀,失去土地与生产工具的农民及外来的雇农多,工资低廉,土地逐渐集中的特点,地主往往不以出租方式剥削农民,而采取雇用多数雇工来经营其土地的方式。虽然这一方式是带进步性质的,但他对生产与土地没有任何的改良,土地的获得主要的是由封建剥削与高利贷榨取,同时他们是土地占有者,是土地斗争中最主要的对象,与一般农业企业主不同,他们的土地应没收分给群众。”在执行“训令”的基础上,西征红军在这一带土地斗争中,“不仅仅注意土地数量上的分配”,还特别“注意质量上的调济”和“帮助与领导群众具体解决生产工具”,正因为如此,才做到了“更加激发群众的热情与深入土地斗争”,[31]为西征红军地方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思想政治工作群众路线的理论探索

科学理论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先导,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也是理论创新的过程。[32]群众工作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必然要求,是党的政治优势。东征西征期间,党依据群众路线,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积累了大量珍贵的群众工作经验。例如张闻天和刘少奇,在革命工作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有关群众工作的真知灼见,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群众工作理论。瓦窑堡会议后,动员各界同胞共赴国难成为首要任务。为推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中央负责同志多次撰文指出:“共产党员应该生活在社会中间,在群众中起核心的领导作用”[33]“我们党要成为群众的党,领导群众,组织群众,去进行反日斗争”[34]“让我们的党变成群众的党!让我们每一个在群众中工作的同志变成广大群众的领袖!”[35]这一时期,党领导群众工作的理论成果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强调群众工作在抗日救亡中的关键作用,二是组织群众运动的主要方法,三是领导群众斗争的基本原则。

(一)强调群众工作在抗日救亡中的关键作用

面对日寇侵略的亡国灭种危机,刘少奇强调发动群众的重要性。他指出:“在政治上争取群众,教育群众,尤其重要的是广大的组织群众,就成为我党准备革命唯一重要的任务。”他进一步谈道:“组织无产阶级的群众,是党的基本任务。组织一切劳动群众,组织小资产阶级群众,组织一切抗日的不愿作亡国奴的人民,联合各党各派建立抗日反汉奸的广泛的统一战线——人民阵线,这是我党目前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与汉奸的总方针。然而这一切,都依靠我党极能干的在极大范围之内的群众组织工作,才能达到。”“只要我们准备了千千万万的群众到民族革命的战场上去,就等于准备了我们在决战中的捷报”[36]。张闻天同志也撰文指出:“党目前的战略方针是在组成千千万万中国抗日人民的革命军队,率领他们进入抗日的革命阵地,选择有利时机,从防御转向进攻,战胜日寇与汉奸卖国贼,以争取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37]

(二)组织群众运动的主要方法

1936年10月15日,刘少奇在《火线》发表《怎样进行群众工作——给群众工作的同志们一封信》一文,指出:“日本帝国主义目前在我全国人民面前提出了亡国灭种的大问题,我们要吸引一切团体、一切人民来参加抗日救国运动,要建立各党各派的人民阵线。”他提出了做到“真正广大的组织群众”的必要条件,认为只有具备这些条件,“群众运动与群众组织,才能大踏步的前进”。这些条件包括:争取群众组织与群众运动的自由,尽量的广泛的利用现有一切公开与半公开的可能;创造群众运动的、获得群众极大信仰的无数的领袖;采用完全民主的工作方式与组织方式。[38]

如何实现上述条件呢?刘少奇谈到了组织群众运动的主要方法。第一,“一切参加群众组织的同志,必须正确的了解党与群众组织的关系。群众组织是独立的。”“我们尊重民众团体的独立与自由,并且反对任何方面妨害它的独立与自由。我们在政治上要求群众团体接受我们的领导,但在组织上绝不妨害群众团体的独立,因为我们只用说服群众的方法使群众自愿的接受党的政治主张,而绝不采用强迫的手段压迫群众依照党的方向行动。”第二,采取“民主的工作方式”,这“是群众工作的基本方式”。“我们拥护群众团体的组织章程完全合于民主主义,反对限制会员群众与代表机关的应有权利,反对任何派别任何方式的包办群众团体。”我们坚持“少数服从多数”的制度。“我们同志在群众团体中,必须非常公开坦白的工作,必须采用完全民主的方式工作。”第三,“必須采用公开的方式,至少是半公开的方式。”党在当时还处在极端秘密的环境下,因此,“要取得群众团体与群众运动的公开,必须使群众团体与群众运动在表面上完全离开党”。第四,党应该派大批在环境上允许公开的干部去专门进行群众工作,并要切实保护他们的公开地位。第五,在群众团体中处理好业务工作与政治活动的关系。[39]

(三)领导群众斗争的革命原则

1936年10月18日,张闻天在《关于白区工作中的一些问题》中谈道:“训练与教育共产党员,使他们懂得领导群众斗争的革命原则”,是完成中国民主革命胜利这一伟大任务的重要关键。

在进行斗争前,要做好充分准备。第一,从群众中来。“领导群众斗争的首先的任务,就是必须清楚的了解当时当地的具体环境,群众的迫切要求,他们的觉悟程度与斗争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提出为群众所拥护的适当的要求与口号,找出适当的斗争方法与手段。”第二,到群众中去。“利用宣传与鼓动的方法使我们的要求与口号在群众中普遍起来,使我们的要求与口号成为群众自己的要求与口号,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使群众了解,应该用何种斗争的方法与手段以达到自己的要求,实现自己的口号,并且开始为准备这种斗争进行具体的组织工作。”“这种斗争的准备工作,是为了争取斗争胜利的必要条件。没有这种准备工作而发动斗争,结果必然是步伐混乱,此起彼落,被敌人各个击破。”[40]

在领导群众斗争阶段,要坚持如下原则:第一,注意发动时机的选择。“这种时机,不但要在群众斗争情绪高涨的时候,而且也要在其他条件最有利的时候。恰当的发动时机的选择,对于斗争的能否取得胜利,有重要的意义。”第二,灵活选择斗争的形式。“在各种情况之下,斗争的形式可以从请愿、示威、包围、抗议、罢工以至武装斗争的发动等。斗争的性质可以从防御、反攻以至进攻。共产党员必须要懂得在环境改变时迅速改变斗争的方式与方法,依照斗争发展的程度从防御转入反攻与进攻。这是困难的任务,然而这个问题必须解决。”第三,在斗争中间,要注意在某种环境下,斗争所能达到的最高限度。“当然这种最高限度,只是在某种具体的形势下的最高限度,而不是任何形势下的最高限度。”第四,口号要恰当。在领导群众斗争中,任何时候不要提出过早的、群众还没有了解的口号,不要把这种口号同他们迫切要求的口号联系起来。第五,集中力量消灭当前的主要敌人。同时,“要善于取得各种同盟者,不论是暂时的也好,动摇的也好”。“这个斗争的原则,现在必须广泛的运用,当然必须严格注意不是投降同盟者,不是做他们的尾巴,而是使自己成为有坚定立场的领导者。”第六,必须善于利用敌人内部的每一冲突与矛盾,以达到革命斗争的目的。[41]

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承担着组织群众、动员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庄严使命,其本质上就是群众工作。”[42]东征、西征期间,党遵循群众路线,引领和团结各界群众,为推动民主革命,发展革命力量,燃起抗日烽火作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通过这一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实践,党的群众路线理论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和发展。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在新时代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党要继续遵循和发展群众路线,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群众自己创造和演绎的最鲜活、最生动的实践活动之中。

【参考文献】

[1]《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95页。

[2][32]冯刚:《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百年发展的规律性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2年第1期。

[3]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7页。

[4]《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页。

[5]赵雪峰:《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41—42页。

[6][7][8][9][10][11][13][14][15][31]总政治部办公厅:《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历史资料选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三)》,解放军出版社,2002年版,第290—300、319—321、501—502、515—516、403、364、391、344、487、499—500页。

[12]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选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360页。

[1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6页。

[17]李奕霏:《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人民利益观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35—36页。

[18]《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3页。

[19]《列宁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06页。

[20]骆郁廷:《精神动力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78页。

[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6页。

[22]赵中源:《群众路线新论》,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41页。

[23]《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46页。

[24][26]肖裕声:《中国共产党军队政治工作史(上卷)》,军事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3、13页。

[25]《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18页。

[27][30][33][36][37][38][39][40][4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204、204—206、336、325—335、345、325—333、326—333、345、345—352页。

[28]《五县贫农团大会开幕》,《红色中华》,1936年1月6日。

[29]《正确执行苏维埃政策的效果》,《红色中华》,1936年2月13日。

[34]金冲及:《刘少奇传》,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94页。

[3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华全国总工会编:《刘少奇论工人运动》,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211页。

[42]杨婷婷、马超:《党的群众路线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思想教育研究》,2017年第2期。

(责任编辑:白 林)

猜你喜欢
东征群众路线思想政治工作
基于现金流量视角的成都东征财务风险分析
百名科技工作者重走红军东征路
东征村:红色旅游助力脱贫换新颜
浅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医院思想政治工作需做到“六结合”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研究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
LG东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