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开发路径探索

2024-04-25 15:21陈良渊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县域

陈良渊

摘 要:贵州是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省份。2020年初,贵州省编制完成并上报的《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段)建设保护规划》,提出依托全省丰厚的红色资源,构建全省“一核一线两翼多点”保护体系架构,着力推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段)建设。

贵州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实践中尚存在部分区县的红色家底不清、红色文化同质现象突出、数字化程度较低、文化转化率不高、专业化人才不足等问题。本文以石阡县为例,分析了县域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开发的优势及不足,提出了推动县域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开发行稳致远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县域;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长征文化资源

[中图分类号]D642;D261;G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7-2210(2024)01-0076-10

红军长征在贵州留下了美丽生动的“红飘带”,县域长征文化作为“红飘带”的重要一环,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情感和集体记忆。

贵州省石阡县作为红二、红六军团长征时的重要途经地,境内长征相关文物和文化资源丰富、历史遗迹多。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石阡)段建设,对弘扬县域红色文化,传承长征精神,推动县域红色文化创新性发展和红色资源创造性转化,加强县域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

一、石阡县县域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开发基本情况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段)建设保护规划》部署“一核一线两翼多点 ”基本框架,以建设“十六展示园,遵义为中心;十一展示带,环廊为重点”,打造园、带、点结合的主题展示空间体系。石阡县委、县政府根据《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铜仁片区)建设保护规划》制定《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重点建设区石阡片区建设工作实施方案(2021—2025)》,结合石阡本地文化文物、自然生态、民族村寨、人文风情、生态环境资源的整体布局、禀赋差异和现有保护利用、配套设施情况,全力建设好石阡困牛山战斗遗址核心展示园(石阡甘溪—困牛山—石阡老城区展示带)。

(一)石阡县长征文化资源基本情况

石阡县长征文化资源丰富,不仅有多处红军长征遗址遗迹,还有诸多独具特色的长征精神文化资源。

1.石阡县主要红军长征遗址遗迹

石阡县的长征遗址遗迹主要以红二、红六军团西征路线战斗遗迹为主线,包含全县县域内革命战斗遗址和革命关联建筑,现在共有革命文物保护单位9处,涉及全县7个乡镇(街道),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即石阡万寿宫;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分别是困牛山红军战斗遗址,甘溪红军战斗遗址,红六军团政治部和保卫局旧址,红二、六军团总指挥部旧址,“1·19 会议”会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也就是本庄红军墓、晏明红军烈士陵园、五德红军墓、尧上红军烈士纪念塔。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以下3处。

(1)石阡红六军团困牛山红军战斗遗址

1934年10月,为掩护红六军团主力突围,红十八师五十二团改道向西,走困牛山进入思南境,遭到驻在板桥的数倍敌军合围,双方展开激战,红军战士临危不惧,浴血奋战,杀出重围。后又在困牛山陷入湘敌唐伯寅团和独立三十二旅胡达部及地方民团的围堵中。战斗至最后,地方民团挟持普通百姓为肉盾在前开路,红军不忍伤害百姓,被逼近悬崖边,百余名红军“宁死不伤百姓、宁死不做俘虏”,毅然跳崖[1]。2008年,石阡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这一战斗遗址的保护,并在距红军跳崖遗址约500米处困牛山的一处台地上,修建了红军壮举纪念碑。困牛山红军战斗遗址包括困牛山山体、老君山凉水井以北山体、黑滩河和虎井沟水体等自然环境,以及鼎罐堡战斗遗址、营盘垴战斗遗址、红军突围道路、红军跳崖地、幸存红军撤离所经的小河桥、黄泥桥、凉水井和红军洞、红军壮举纪念碑等文物本体。困牛山战斗遗址于 2018 年被贵州省委、省政府授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称号。2022年8月1日,“困牛山红军集体跳崖千古壮举”专题研讨会在铜仁市石阡县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对困牛山战斗和红军集体跳崖千古壮举的重要意义进行了深入探讨。全国政协常委、提案委员会副主任、中央军委联合参谋部原上将副参谋长戚建国指出,困牛山红军壮士听党指挥的忠诚品质,革命到底的坚定信念,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不负人民的爱民情怀,是伟大建党精神、伟大的红军精神和长征精神的重要体现[2]。

(2)红二、红六军团总指挥部旧址

石阡县红二、红六军团總指挥部旧址,位于石阡汤山街道长征路北段东侧之天主教堂。这座天主教堂,坐东向西,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始建于1901年,由教堂和神甫楼、修女楼及院落组成,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1934年10月,任弼时、萧克、王震率领红六军团,作为长征先遣队从湘赣苏区突围西征,转战到石阡县。1936年 1 月,红二、红六军团长征再次进入贵州范围内,并于 1 月 12日攻占黔东石阡、江口地区;1 月 19日,红二、红六军团总部贺龙、任弼时、萧克、王震、关向应、夏曦等负责同志在石阡召开会议,决定转移至乌江以西、长江以南广大地区活动,以创立新根据地。[3]天主教堂作为红二、六军团总指挥部旧址,神甫楼是贺龙、任弼时等红军领导人住址,教堂经堂为指挥部会址,修女楼为政治部人员办公地址。红二、六军团总指挥部旧址1981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石阡红六军团甘溪战斗遗址

1934年10月4日下午,红六军团在猴场接到中央军委命令后,决定掉头向东北方向进发,打算经石阡进入江口地区。10月7日,红六军团按照红十七师、军团部、红十八师顺序东进,准备到石阡县的甘溪(今甘溪乡)休息,然后利用夜晚越过石阡到镇远的大道。在红军东进的同时,桂军第十九师也经石阡以南的白岩口河向甘溪前进,寻找红军作战。在红军顽强阻击下,敌人先后两次冲击均被击退,不得不调整部署重新组织进攻,以一部从正面猛烈进攻,另一部利用河沟凹地隐蔽向甘溪西街接近,向红军侧翼发起攻击,并突入红军阵地,在青龙嘴高地展开激烈的阵地争夺战。在前卫部队被敌切断的情况下,红六军团参谋长李达率领青龙嘴高地附近的第五十一团和第四十九团的两个团部及机关连等400余人冲出敌人的包围,由甘溪东南的杜垴山高地向石阡以南的大地方转移。防守甘溪的第五十一团和第四十九团部队,在敌人的包围和猛烈攻击下,坚守阵地浴血奋战,打退了敌人多次进攻,给主力部队机动争取了时间,但损失很大,仅五十一团第三营(前卫营)伤亡即达200多人。军团部下达了撤退命令,红军余部在深山密林中行军,在悬崖峭壁上攀登,赤脚在山地上行走,终于在10月17日突破重围又回到甘溪[4]。

为纪念在甘溪遭遇战中英勇牺牲的红军烈士,石阡县20世纪70年代初在甘溪修建了红军烈士纪念碑,80年代又重新进行了整修。萧克、李真等将领专程到甘溪凭吊先烈。萧克将军为甘溪死难烈士纪念碑题词:“牺牲决胜勇当长征先遣队;浩气长存信是中华好男儿。”[5]甘溪红军烈士纪念碑已成为开展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2014年,甘溪乡人民政府为了扩建红军烈士纪念场所,选择在集镇西南方向的龙骨山上修建了面积为2000平方米的烈士陵园。

2.石阡县长征文艺作品简介

除了上述主要的红军长征文化遗址遗迹,石阡县还推出了一些有关红军长征在石阡的文艺作品。主要有关于困牛山红军壮举的走访调查的口述资料,红色书籍《红军长征在石阡》《困牛山红军壮举》《沿着红军的足迹感受石阡》等,影视作品《雄关漫道》《第四次冲锋号》《激战困牛山》等,大型舞台剧有《困牛山红军壮举》,歌曲《困牛山组歌》(包括丰碑、壮士血染困牛山、一支红军号、一个红方背、一封红家书),石阡县还传颂着《困牛山红军壮歌》《迟来的烈士证书》《永不褪色的号兵》《红军群众血肉相亲》《一双红军留下的筷子》《爬也要爬回部队》等红军长征故事。

石阡县县域内长征文化资源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文化内涵品质高,极具开发价值。

红军1934年、1936年两次进出石阡,留下了深深的革命印迹和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自从1998年石阡被国务院评定为革命老区以来,石阡县对县域内红色文化资源进行了深入挖掘和广泛传播。石阡人对红军英勇不屈、无私奉献的精神代代相传,对石阡的红色文化资源和故事如数家珍。对于如何将伟大的长征精神与现实的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相结合,开发利用好长征留下的宝贵思想遗产,对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新的考验,将有利于老百姓办实事作为新时代长征路的唯一考量,是县域党委、政府在新时代的指导方针。長征文化资源要在新时代化作利民为国的精神动力,才能发挥最大的开发价值。

(二)石阡县长征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情况

石阡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石阡县长征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与开发工作,在县域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县域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保护方面都作出了诸多努力。

1.县域党委政府树旗帜

石阡县瞄准特色强实业,培育发展新动能,聚焦“四大名片”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其中“以山为名”,以长征文化资源为主线,石阡县全力讲好以“困牛山”为代表的红军长征在石阡的故事。

(1)写好长征文化故事“前世”,深入挖掘石阡县长征文化内涵

2021年1月,《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提出,“统筹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建设一批标志性工程,公布革命文物名录,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支持革命历史类纪念设施、遗址积极申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英雄烈士纪念设施和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6]。石阡县组织专人专班,以县政协为主导,收集红六军团部分老战士在石阡的所见所闻相关文章,到红军过境的乡镇(街道)实地考察,听取80岁以上老人讲述红军故事,收集长征相关文物,集中收敛烈士遗骨,再现长征历史故事“前世”,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另外,石阡县积极提质升级红军长征在石阡陈列馆,将所得文物集中展出。石阡县特别申报建设困牛山战斗遗址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

电影《浴血困牛山》于2023年3月开始在革命老区石阡县境内火热拍摄。该影片以红六军团长征西征为背景,讲述了当年红十八师五十二团指战员转战湘桂黔边区,面对数倍敌人,浴血奋战困牛山,最后红军“宁死不做俘虏、宁死不伤百姓”,毅然舍身集体跳崖的千古壮举。据不完全统计,有关石阡县域长征文艺类作品有影视类5部、文字类书目6本,部分出自石阡本地党史工作者之手,也有红六军团及其后代回忆录等,很好地再现了石阡境内的红色记忆,讲好石阡红色文化故事,就是要丰富文艺类作品类别,使更多的人能了解这段历史。

(2)讲好石阡长征文化故事“来世”,探索长征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之道

近年来,石阡县充分挖掘利用长征文化资源,推出了独具特色的农特产品和体验项目,切实让长征文化带动红色产业,让红色产业带动群众增收。特别是石阡县龙塘镇困牛山村,在村集体经济专业合作社的主持下,于2023年申请注册了“黑滩河畔”矿泉水商标,将当年红军长征在黑滩河畔的为民情怀与如今黑滩河畔为民服务的做法相呼应,将长征文化资源转化为为民服务的动力,在乡村全面振兴的路上,披荆斩棘,行稳致远,抓好红色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工作,进一步写好红色文化故事的“来世”。

2.县域党校抓研学

(1)发挥地方党校教学主阵地作用

石阡县将中共石阡县委党校搬迁至石阡县龙塘镇困牛山村,依托“困牛山”长征文化资源,将其转化为党员教育培训的生动教材,更好地发挥了党校主阵地作用。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地方党校正在发挥铸魂育人的作用,也正在提升长征文化资源的党员教育效能。

(2)培育党校红色金牌讲师

中共石阡县委党校通过培养专业红色故事讲师、本乡本土“讲解员”,将当年红军长征经过石阡的生动故事再现荧幕。这其中,有本乡本土的讲解员、石阡县龙塘镇困牛山村原支部书记张国玉,其爷爷张朝贵11岁时目睹了困牛山战斗,被红军不畏牺牲、甘于奉献的精神所感动,一直都以红军长征精神教育子孙后代。张国玉把讲红军故事当作自己的使命,2005年困牛山烈士陵园建成后,她每年都要到这里给前来祭奠革命先烈的人们作讲解[7]。同时,石阡县委、县政府在机关、学校、文旅系统干部中遴选出“红色小分队”,义务对红色故事进行集中传颂。传颂者声情并茂、如临其境,这种方式使得现场聆听者入脑入心,效果十分明显。每次传颂,既是对自我的感染,也是对聆听者的教育,传颂者往往不自觉流下眼泪,台下聆听者也大多泪目。

(3)开发地方红色特色课程

中共石阡县委党校红色教育课程丰富,主要采取以听为主、以走为辅的方式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形成“听、学、感、悟、行”一体的教育体系,对推动党员干部提升党性意识和担当意识有很大促进作用。中共石阡县委党校积极开发《浴血困牛山 红色永传承》等特色优质课程,将创作的舞台剧、歌曲等红色文艺搬入党校培训课堂,不断提升红色课堂的教育成效,持续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专题片以及红色小故事汇编等能够满足多层次、多类型党员干部教学需要的特色主题课程,并根据不同培训班次的需求,有选择性地组合课程、优化培训菜单、规划教学。据了解,中共石阡县委党校目前已接待中共中央党校、中共贵州省委党校、中共铜仁市委党校等学校的学员来石阡接受现场红色教学。

3.县域各部门积极配合

石阡县委、县政府在红色资源转化利用上下足功夫,除了党政领导直接挂帅,还要求县域内各部门、各乡镇(街道)积极配合,群策群力,努力将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石阡段)建设成为贵州省内模板。中共石阡县委宣传部、中共石阡县委党校、石阡县人武部、石阡县文旅局、石阡县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服务中心等部门配合默契,各司其职,深入挖掘红军长征在石阡的历史文化及其蕴含的教育价值,并在宣传报道等方面也都作出了相应的努力。对需要征地拆迁、纪念碑修建、文化公园建设等具体事项,则抽调专班的精兵强将谋大事。中共石阡县委宣传部、石阡县文化馆组织专人收集编撰石阡红色故事,多部与石阡县长征历史文化相关书籍公开出版后,红二、红六军团在石阡这片热土上可歌可泣的故事以及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被广泛传播开来。例如,中共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覃爱华主审,中共党史工作者、原石阡档案局副局长杨又铸主编的《困牛山红军壮举》,于2015年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发行;杨又铸、杨惠雯、杨明达合著的《困牛山紅军故事》,由贵州人民出版社于2023年9月出版。

二、石阡县县域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存在的问题

笔者不仅到主管红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石阡段)建设的相关部门调研走访,了解石阡段的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情况,到红色点位多次调研,还制作《县域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开发路径探索调查问卷》,在全国范围内发放220份问卷,回收问卷205份,回收率93.18%,在回收的问卷中,有效问卷占203份,不合格的2份,有效回收率达92.27%。根据对现有的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60.1%的受访者为男性,39.9%受访者为女性,学历结构为初中及以下占比0.49%,高中/中专占比1.97%,大学专科占比41.38%,大学本科占比41.87%,研究生及以上占比14.29%。受访者中学历结构为大学专科以上居多,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基础,对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有一定了解或者见解。根据问卷调查数据,石阡县境内有效填写问卷68人次。

综合调研的情况,笔者认为目前石阡县县域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宣传力度有待加强

石阡县县域在名片上设置为“山水茶城”,虽然其中“山”包含“困牛山”,“城”包括“红色之城”,但是在对外宣传的标语中,一直以“温泉之城、长寿石阡”呈现,对于“红色”的定位不够清晰、权重不够明朗。对全县红色的定位宣传还需要加强,可以参照遵义“转折之城”的定位,对红色记忆氛围渲染到位。从受访者对石阡境内长征红色文化资源有哪些是否了解的问卷中同样可以一窥究竟。

对全县县域内红色文化资源的了解调查问卷中,显示对“甘溪战斗遗址”知晓率为91.18%;对“困牛山战斗遗址”知晓率为98.53%;对“红二、六军团总指挥部旧址”知晓率为66.18%;对“政治部和保卫局旧址”知晓率为51.47%;对“其他”知晓率仅为5.88%。

数据显示,全县对于石阡县委、政府大力宣传的甘溪、困牛山二地基本耳熟能详,知晓率都能达到90%以上,对于县域内其他红色文物,则只是部分知晓,这也同样表明县委、政府对于红色之城的定位以及县域内的红色文化资源宣传力度还需要加大。

(二)数字化转型力度不够

石阡县县域内的历史文物是红二、红六军团长征经过石阡的历史见证者,是伟大长征精神的重要载体。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为长征文物和历史遗存的保护展示提供新机遇,提出高要求。当前,石阡县县域内的历史文物、史实、故事等,大多未实现数字化转型或仅仅处于刚起步阶段,无法满足当下群众对于文物数字化传播和参与红色文化数字化活动中表现出的强烈兴趣。另外,县域内红色旅游景点不集中,红色旅游现场体验上无法形成完整故事,需要借助 VR/AR 技术还原再现,全方位展示。

2023年10 月 22 日,作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段)建设的重要成果,以长征为主题的数字体验馆 ——“红飘带”项目开始试运营,现场利用全息影像、三维声场等新技术再现伟大长征,通过“艺术+科技”的形式,讲述长征故事,传承红色基因。作为县域城市,对于红色文化数字化转型,不一定需要像省级层面那样精益求精,但需要做好最基础的数字化工作,可将现有的红色文物可视化,将现有的文艺作品规范化,加强与周边县域的合作,共同推出精品数字化体验路线,并开发 VR等沉浸式、体验式的数字化项目,讲好“红色故事”,更要用好“红色故事”。

(三)红色文创力度不够

在对如果受访者所在的县域开发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相关的文创产品,是否会买单支持的调查问卷中,有效数据显示:56.16%的受访者表示会的,自己县域内的一定支持;36.45%的受访者表示经过讲解可能会;7.39%的受访者表示不会。可以看到,文创市场前景广阔,在做好文创产品、发展当地经济的同时,也同样能够加深人们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但遗憾的是,石阡县县域内对文创产品的开发力度不够,缺乏社会力量的支持以及资金的注入。

(四)党校研学不够深入

中共石阡县委党校整体搬迁至困牛山,可以很好发挥县级党校的阵地作用,在精品课程设置以及讲师培训上也下足功夫,但研学还存在不够深入的问题,对全县县域内红色文化未组织开展专题研讨、与周边县域未联合举办长征论坛,对数字化、沉浸式课堂体验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对专门的受训班级,未开展专门的户外体验课程设置。例如,对于入党积极分子、青年团员等,可以设置专门的暑期培训计划,对于青少年学生,可结合暑期户外拓展开展实训。

(五)石阡县长征文化资源与其他文化资源融合不够

调查显示有8.82%的受访者认为石阡县长征文化资源与其他文化融合不够,他们建议用时用力营造红色文化氛围时是否可以考虑与其他流行文化结合,利用新媒体的优势,让更多年轻人愿意去、主动去了解石阡的长征历史与文化。相比于前四条存在的不足,其他部分受访者提出的建议也可圈可点,其中最重要的当属细心营造红色文化氛围。这里要提到的是,可以学习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陕西段)建设中,某些学校在配合县委、政府宣传之余,结合自身学校特色,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将红色文化融入到日常教学之中,以形成“老师教学、学生受益、家长共鸣、社会参与”的良好局面。

三、县域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路径思考

总结石阡县县域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经验,目的是为了探寻县域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贵州省内各区县基本情况大致相似,境内大致存有红军长征过境历史遗迹、会场、驻地、战斗遗址、墓地、陵园等,此外,还存有部分枪械、军号、军旗等遗物,另有数不尽的传唱歌曲、书籍、故事等。县域红色文化一般各具特色,具有一定的规模,但是县域经济目前一般难以支撑红色文化开发利用,省内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也无暇顾及到全省大部分县域,县域之间红色文化联动也存在不稳定因素。

笔者专门调查了政府官方网页,外加设置问卷,而问卷调查的有效数据中,对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有专门了解过的仅占18.72%,与一点没有听说过的人数比例19.21%基本持平,对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只是听说过一些的占大部分,比例达到62.07%,说明目前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宣传力度还不够大,除去文旅部门工作人员以及部分历史爱好者,有专门了解的人员很少,这也同样说明了我们在这条路上还有很多需要努力的地方。

要做好县域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需要以长征文化为魂,将革命经典与革命精神、红色基因传承与现实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与新时代“长征路”相适应,才能在火热的革命大地,再次掀起革命的“高潮”!

(一)要做好人才队伍建设

目前,要建好县域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专业人才尤为稀缺,且长征所经过省份,大多为西部偏远省份,本就存在人才流失的问题。另外,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起点高,需要运用到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等手段加强文旅融合,对人才提出新的要求。故县域层面,更要加大力度做好人才队伍建设,更多的时候,要用“情怀”感召,以“长征精神”加持,使得县域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留得住人。

1.做好长征文化红色研学专家人才队伍建设

要建好县域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县域内的红色文物、长征路线、战斗遗址、留下的可歌可泣的故事等,都是长征文化传承、赓续红色文脉基因的重要载体。对“长征精神”的持续研究,有利于党员干部从中持续不断汲取精神力量,发挥新时代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做好红色研学专家人才队伍建设,需要把“土专家”放到“地里面”,在革命先烈走过的红色土地上,对留下的线索再发掘,并对已有的资料进行加工、创造、研究,不断从“革命沃土”中赓续“革命精神”。

2.做好乡土人才讲解员队伍建设

县域内乡土人才受到本县域内红色文化耳濡目染,对本县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情真意切,是县域内不可多得的人才,虽然其具有一定的乡土气息,但其自身所具备的独特性、所能发挥的作用不可估量,另外,乡土人才的宣传也是对外展示的不可多得的独特名片。由“乡土人才”担任乡土文化的讲解员,由县域内党校加以培训,甚至在讲解情深处,还可以实行方言讲解,做出地方特色。

3.做好数字化转型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红色文化数字化转型,必然需要县域内的数字化专业人才。此项工作人数不在多而在精,最好是专业化程度高的人。因为数字化转型,不仅仅只是将红色文物、基地等数字化,更包含数字化的推广工作,这就对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学院派专业复合型人才,还要懂得在宣传上下功夫,可在文旅局划转编制,在学院旅游、计算机、电子、园林设计等相关专业招收专门的研究生,专门用于县域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红色文物数字化转型工作;也要在现有宣传队伍中发掘、培训人才,谋定而后动,做好县域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数字化转型工作。

(二) 要做好县域长征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利用工作

县域长征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需要仔细营造红色氛围,做好红色记忆的挖掘、研究,做好长征文化创新性发展的准备。

1.营造红色宣传氛围

红色文化氛围营造不是一蹴而就的,县域红色文化氛围需要慢慢用心打磨。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角度,县域需要将自己置于时代潮流之中,找准定位,发动县域宣传平台,积极做好对外宣传,对自己县域内的机关、学校、工厂做好宣传规划,开展有关“红色长征”的相关活动,优待红军烈士家属,逐步发挥县域内红色文化资源的精神力量,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

2.深挖红色基因传承

红色基因传承需要有不同时代、不同单位的工作者共同努力。红军长征所过之处,给当地县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县域内应组织专人对长征文化进行挖掘,对长征精神加以大力宣传。一是组织好县域内长征相关红色文化故事挖掘,用好红色研学队伍,争取出一批有影响力、有公信力的文艺作品;二是组织好县域内红色文物的展陳,运用“数字+实体”双向模式,做到展陈有阵地、展示有内容、展出有思想、展现有灵魂;三是组织好县域之间的联动,一个县域可能资源、财力都有限,但加强合作,推出精品红色联动旅游路线,加强文物巡回展出,做强县域间文化产业交流。

3.深入做好政策配套

好的机遇也要有政策保驾护航,要做好县域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省市政府应该做好政策领航。贵州省是首个在此项工作上进行立法保护的省份,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作为“多点”定位的贵州省各县域政府,需要做好定位匹配、政策解读与执行,将省市的建设意见贯彻落实。另外,好的政策也需要經过时间的打磨,县域地方政府相关部门也要做好政策协同,社会力量也不可小觑,很多时候都可以实现锦上添花。

(三)要做好文旅融合

长征沿线地区既要守护好“金山”“银山”,又要充分挖掘发展的潜力,努力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是共产党员在新时代“长征路”上的历史使命。做好长征+服务业融合,能够在保护好红色文化遗址的基础上,通过第三产业实现老百姓增收,真正达到党员干部受教育,人民群众得实惠。归结一句,就是要让红色土地长出“生金本领”。

1.做好长征+乡村文旅融合。充分借助全省美丽乡村建设机遇,将县域红色文化遗址所在村庄提级更新,注重村庄精神面貌建设,完善水、电、路、信等基础设施,强化硬件建设,举全县县域之力重点打造样板工程,使得“山更绿、水更清、人更美”的乡村文旅火起来,做到红色记忆有看点,红色基因能传承,红色故事有卖点。做好一批县域内的现场观摩点,本着尊重历史的态度,充分发挥红色文旅的“生金本领”。

2.做好长征+体育比赛融合。做好红色长征与县域体育强县相结合,组织“重走长征路”挑战赛、山地自行车比赛、马拉松等赛事活动,以追寻红色记忆、追记先贤脚步、探寻红色历史等红色主题体育品牌赛事。 组织县域内学校学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或户外素质拓展,与县域内民间双拥工作相结合,打造体育强县+优质兵源基地。

3.做好长征+研学服务融合。依托一个县域党校为重点,打造经典现场教学点,一个县域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服务中心为支撑,县域宣传部、县域党史研究室、县域文旅局三部门配合,多个县域之间联合推出部分经典教学路线,例如石阡县可与印江县(木黄)共同打造红二、红六军团会师路线,与瓮安县(猴场)共同打造转折路线,与铜仁市碧江区打造革命启蒙路线等。构成县域内小众却独具特色的“1+1+3+N”的红色研学路线体系,以县域为单位做好研学服务工作,让红军长征的思想光芒再次绽放。

【参考文献】

[1]马晓鸣、文叶飞:《甘溪畔 困牛山——红六军团在石阡》,《当代贵州》,2011年第20期。

[2]《“困牛山红军集体跳崖千古壮举”专题研讨会在石阡举行》,《贵州日报》,2022年8月2日。

[3][4]中国共产党石阡县委员会党史办公室:《红军长征在石阡》,1986年内部印刷,第332—333、8—18页。

[5]杨红、吴李阳:《追寻铜仁红色足迹》,《铜仁日报》,2023年8月2日。

[6]《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闽西日报》,2021年2月21日。

[7]罗立军、文叶飞:《让红色文化之花在石阡越开越艳》,《当代贵州》,2020年第4期。

(责任编辑:单孝虹)

猜你喜欢
县域
县域经济 绥德“网上货运港”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党委引领 同向发力 努力打造联动监督的县域样板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如何激活县域经济农业活力
对县域卫生管理要特别关注
天长:医共体撑起县域医疗
培育壮大县域文化产业的探讨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
2014年度陕西县域十强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