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使命”“大体系”“大实践”“大视野”:区域推进高中学段“大思政课”体系建设的探索*

2024-04-26 05:07陆国良浙江省桐乡市高级中学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24年8期
关键词:政课大思教研

陆国良|浙江省桐乡市高级中学

“大思政课”是今后一个时期办好思政课的大方向,是思政课这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进行理论与实践创新的必然趋势。在区域推进高中学段“大思政课”建设的进程中,桐乡市教研相关部门(以下简称“市教研部门”)运用系统教育理念,进行了以理念聚合、主体联合、空间融合、资源整合为特征的“大思政课”体系建设的探索。

一、理念聚合:优化制度设计,凝聚建设共识

基于区域内高中学段思政课教学的实际情况,市教研部门召集有关部门、学校和学科专家,通过课程共商、机制共建、管理共享,优化制度设计,凝聚建设共识,以强化区域实施“大思政课”的“大使命”。

(一)课程共商

区域内共有五所高中学校,五校通过共同协商设计“大思政课”体系。在设计过程中,五校着眼于学生的成长需要和学科核心素养提升,致力于实现“大思政课”的协同育人。秉持“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1]的理念,“大思政课”体系在课程类型上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部分。

首先是理论课程。除国家课程外,它还包括各校开发的市级及以上精品选修课程。每门理论课程的开发要求包含课程纲要、自编教材、学习评价等必备内容:课程纲要有统一的体例,包含“课程简介”“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材编写原则”“课堂实施建议”五大板块;自编教材和学习评价配套使用,可根据实际情况编写9课时或18课时的教学内容。

其次是实践课程。市教研部门出面与各博物馆、各纪念馆、各大社区和多家企业达成合作协议,为学生提供走进社会大课堂的实践课程。

(二)机制共建

五校通过共建相应的机制确保课程的实施。

首先是集体备课机制。集体备课的时间固定在每月第一周的周三,各校轮流安排教师担任主备人。集体备课实施流程如下:围绕统编教材的某一课题或核心概念,主备人提出教学思路,其他参与人就教学议题、议学情境、学科任务、学习活动等的设置进行讨论并提出具体可行的修改意见,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供各校使用(使用时结合自身学情)。

其次是课程共享机制。“红船史话”“用法律讲生活”“生活处处有哲学”“当代城市居民社区自治制度”“毛泽东哲学著作选读”“桐乡红色资源导览”等极具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选修课程,由不同的学校开发。它们在区域内共享,各校可根据本校实际选择开设相关课程以满足学生需要。

最后是资源共用机制。在师资培训资源方面,各校联合邀请专家授课,更新思政课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信息化教学技能。在教育教学资源方面,各校共建数字资源库,上传优秀课件、课堂录像、典型案例、教研论文等,以提高优质资源的辐射引领力。

(三)管理共享

各校发挥管理协同效应,运用创新举措促进“大思政课”体系建设的区域融合。

第一项创新举措是推行“‘大思政课’记录手册”,全方位、全过程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在理论课程记录部分,设置“课程名称”“修习时间”“教师评语”“学习心得”等栏目,以便更为立体地展现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实践课程记录部分,设置“志愿服务记录”“社会实践记录”“指导教师意见”“服务/实践单位意见”“家长评价”“学习效果”等栏目,以便完整地真实呈现学生的学习情况。

第二项创新举措是组建区域团队,实现跨校际实践活动的联合管理。各校根据地理位置组成两个区域联合团队,每个团队设置一位教师总队长(轮值),具体负责本团队实践课程的开展,即根据实践课程的开设需要,协调开课的时间地点、实践内容,管理修习课程的学生,并在“‘大思政课’记录手册”的“指导教师意见”中做好记录。

二、主体联合:发挥协同效应,促进家校社协作

“大思政课”体系的建设注重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等主体的协同效应,明确各自在教育实践中的职责,形成多方协作育人的合力,以构建区域实施“大思政课”的“大体系”。

(一)目标一致

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上,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应具有高度一致性。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两个大局”的背景下,“大思政课”体系的建设要有大格局、大阵地。家庭、学校、社会的育人目标虽各有侧重,但“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三者实施“大思政课”的共同目标。在“大思政课”体系的建设中,市教研部门积极关注家校社耦合共进,挖掘实施“大思政课”的学校课程资源、家庭教育资源和社会实践资源,以增强育人效果。

(二)举措联动

家庭和社会拥有大量可辐射、可延展、可浸润的课程资源,与学校的思政教育关系密切。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在推出相应举措时要联动,以提升“大思政课”的凝聚力。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大思政课”体系的建设中,家庭扮演着“推进器”角色。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石,不能只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通过“智慧家长工作坊”“家长大讲堂”等连通家校教育,提高家庭思政教育技能、挖掘家庭思政教育资源。社会在“大思政课”体系建设中扮演着“连通器”角色。社会教育承担着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重要责任,连接着理论与实践、家庭与学校。各企事业单位除了提供常规的研学活动、劳动体验、志愿者服务外,可以创新推出项目化学习的活动。

(三)内容有序

“大思政课”体系的建设通过精心安排和优化设置课程内容,在发挥家庭、学校、社会各自教育优势的过程中,实现了内容建设上的协同有序。比如,关于“改革开放”,学校教育注重从政策、理论上解读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巨大成就和伟大意义,家庭教育注重家长和学生一起回顾家庭祖孙三代在吃穿住行等方面的变化和进步,社会教育注重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深入了解社会运行情况、体会伟大时代的波澜壮阔……这样的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多样化体验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制度、理论、文化自信。

三、空间融合:贯通大小课堂,实现线上线下同步

在教学上,“大思政课”体系注重贯通社会“大课堂”与学校“小课堂”以及实现线上与线下同步,明确各个渠道的价值引领,并通过思政课程实施的多种途径凸显区域实施“大思政课”的“大实践”。

(一)价值引领

市教研部门通过提升区域内高中段思政教师、家长及社会教育工作者的理论教学水平与实践教学素养,增强价值引领能力,进一步明确“大思政课”的性质和任务,同时通过开展跨校跨单位集体备课、师徒结对、联合教研、共同培训等活动,打造高素质的专兼职“大思政课”师资队伍。一是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站位、政治素养,引导教师自觉维护党的领导、坚定“四个自信”,深刻理解党的各项政治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二是不断增强教师的理论素养,引导教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用适合学生的方式将理论讲深、讲透、讲活。三是提升教师对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能力,引导教师通过群策群力寻找具有典型教育意义的素材,并经过加工处理使其成为学材,进而以真实的情境和适切的任务提高课程的吸引力。

(二)理念引入

市教研部门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改进“大思政课”实施的实践途径,以适应学生在数字时代的学习需要。除了传统的现场教学外,运用超越时空的互联网技术开展在线教学是增强学生学习体验、提升学习效能的有效途径。一是依托嘉兴市思想政治学科基地网站,实现教学视频、教学课件、课后练习、在线答疑等学习资源的同步共享,让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共上思政课,享受全市范围的优质教学服务。二是运用在线直播技术突破空间局限,创新教学方式,实现全区域高中生共上一堂直播课。直播课由专兼职教师围绕一个中心议题展开。三是利用微信公众号、钉钉群等常规网络传播载体,推送具有教育意义的时政新闻、社会热点、参访信息等,传播思政教育的正能量。

(三)评价引导

在推动家校社联动的过程中,市教研部门通过引导学生开展多样化的学习实践,科学有序地对“大思政课”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在“大思政课”的实施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在各自承担的任务中都要涉及对学生的评价。评价要有“大主体”观,即要集中教师、家长、学生自身、学生同伴等评价主体的合力。不同的评价主体可以带来不同的评价视角和方法,从而避免评价的单一化和片面化。比如,在完成实践活动“探寻村委会或居委会的运行”时,学校教师提供评价说明和指导,帮助家长和兼职教师了解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邀请他们对学生活动进行过程记录并撰写评语(记录在“‘大思政课’记录手册”上),以增强家校社之间的联系,形成家校社共育的教育评价合力。

四、资源整合:突出生活化目标,引领学生成长

“大思政课”体系建设突出生活化目标,整合各类课程资源,以形成“大思政课”实施的“大视野”。

(一)底蕴增力

从历史中回溯初心、树立远大理想,从历史中认识规律、把握时代大势,从历史中汲取力量、传承伟大精神,可以彰显“大思政课”的历史底蕴。桐乡市历史悠久,特别是近代以来,其成长为全国百强县的历史是中国飞速发展的一个缩影。同时,桐乡市拥有丰富的红色革命历史,茅盾(沈雁冰)、沈泽民、张琴秋、王会悟四位本地出生的革命先辈的伟大精神和崇高风范也具有极高的教学价值。思政课教师“要有历史视野”,要“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2],“大思政课”体系建设要用好本土历史资源,讲好地方历史事件的故事、革命先辈奋斗的故事,展现在党的领导下国家和地方取得的重大成就、锻造的伟大精神。在具体实践中,市教研部门设计了“寻名人足迹,悟红色精神”“寻改革成就,悟红色精神”“寻多彩生活,悟红色精神”等红色研学路线,引导学生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道理。

(二)对比增效

“大思政课”体系建设要让学生通过读懂“两个大局”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的大势,讲好中国故事。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进入新时代的中国也要在全人类发展的大坐标系中找到自身的定位。当前的学生在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形象、共建“一带一路”战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主要大国关系、热点地区冲突、非传统安全威胁、逆全球化思潮等问题上,存在一定的认知困惑和误区,这就需要通过“大思政课”来答疑解惑。基于这样的认识,“大思政课”体系建设注重引导学生在国际比较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批判各种错误思潮,用辩证思维分析国内外形势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同时学会讲好中国故事,把握国家发展的大势,在不同道路、制度、理论、文化的比较中强化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三)品格增能

为凸显出实践品格,“大思政课”体系建设在贯通理论与实践的过程中,注重在做好日常思政课教学工作的基础上,遴选、聘请各行各业的优秀家长、各企事业单位的先进模范作为兼职教师,走进校园向学生讲述先进事迹,指导学生开展校内实践活动。比如,在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这一主题进行教学时,思政课教师在日常思政课教学中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解读和意义阐释,兼职教师(竹编非遗传承人)则从现实的角度向学生解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济、社会、环保价值,并通过现场的竹编制作教学让学生沉浸式体验,达成了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这样的课堂延展,克服了单纯理论讲授的单一向度,用鲜活生动的现场教学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增强了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亲和力和感染力。

猜你喜欢
政课大思教研
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文化自信视域下思政课意识形态教育研究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引领下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探索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高校艺术生思政课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大思政”改革视角下的教学资源整合研究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