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思政价值内涵与实现路径研究

2024-04-26 13:35王淑慧党锐强
旅游纵览 2024年1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旅游业育人

王淑慧 党锐强

(吐鲁番职业技术学院,新疆吐鲁番 838000)

引言

旅游业是关乎我国国计民生的第三产业、支柱产业,是国家基础性、战略性产业。旅游专业人才塑造则是有效推动旅游产业深入发展的关键手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将“立德树人”作为今后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来抓,并明确了对新人才的培育首先要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不仅是大众所热切期盼的,更是全体教育从业人员应尽的职责[1]。在2016 年12 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鞭辟入里,深刻地指出在高校教育中各课程体系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各相关专业课程要与思政理论内容有机融合、相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2]。因而,深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体系构建是落实立德树人的现实要求,也是实现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思想引导和行为价值规范不可或缺的环节。

一、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所遭遇的现实困境

(一)社会认同度较低,旅游管理专业生源质量欠佳

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更高追求以及包括旅游业在内的其他各个行业的迅猛发展,人们对旅游管理专业“服务型行业”的印象有了较大的改观。但人们对于旅游管理专业“低下、伺候人”的观念仍然广泛存在,有的学生家长认为旅游管理从业者地位层次较低,而且旅游从业环境较为恶劣。“轻旅嫌旅”,学习旅游意愿较弱的问题普遍存在于社会中。不管是城镇学生还是农村学生,都对旅游行业的服务型工作认同度较低,与就业预期存在较大的差距。近些年来,参加高考的学生在报考专业时,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存在天然排斥的现象,对其敬而远之。故而,我国诸多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成了“冷门”专业,旅游管理专业录取成绩远低于其他各类专业成绩,在同一院校旅游管理类专业录取成绩较之于理工类专业也比较低。调查发现,大部分高校每年都存在该专业报考人数不足,而且最后就读于此专业的学生大多为调剂的结果。

(二)思政教育深度不够,学生学习意愿不强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第一志愿填报率较低,大部分学生对于该专业的认识不够全面、系统,而且缺少客观理性的认识。就读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中,也存在一些学生将学习旅游管理专业仅仅作为跳板,待入校后再择机转至其他专业就职。这说明,在高校中旅游管理专业转出比例较高,生源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同时,部分刚入学的旅游管理学生首先接触基础内容学习,对于专业课程尚未有深入的接触,加之大多数高校对于专业思政教育深度不够、系统性不强,致使这部分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认识不够客观正确,对专业目标不够明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强,学习意愿不够。

(三)教育导向与效果差距大,专业对口就业率低

由于人们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去向的偏见,一些学生就业后并不会选择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据研究统计得知,黑龙江大学2019 年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从事旅游相关工作的占比不到1/4,新疆大学2019 年到旅游行业就业的学生仅为2%。各学生培养单位要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教育,树立积极、正确的择业观,要有学一行、爱一行的就业观念,用所学知识为旅游业服务。事实证明,绝大多数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学旅不为旅、学旅不事旅的问题比较多,服务行业地位低下的认知依然普遍存在,并未得到多大的改观。

(四)专业课程思政体系亟待强化,育人功能尚待提升

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在功能上的关注点各不相同。由于部分专业教师对该问题的把握不到位,课程思政只浮在表面,并未有效地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也有部分教师按照学校要求开展了课程思政,但也只是机械地将思政内容植入专业课程知识点,契合性不强,融合度不够。此种思政教育方法并不能有效地实现课程思政应有的价值,也远远达不到课程思政开展的初心,距离立德树人的要求尚存一定的差距,育人功能无法凸显[3]。

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

(一)“旅游大国”的现实要求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旅游业飞速发展,旅游经济效益不断显现,旅游从业者有了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同时,旅游业的发展极大地带动了其他行业体系,使就业能力大幅度提升,进一步促进了社会就业。但是,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仍然处于初级层次,旅游业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现阶段,我国的旅游业现代化水平较低,旅游产品开发不到位、附加价值低、创新能力不足。因此,推进旅游业高度发展,提升旅游质量和品质是重中之重。鉴于旅游业行业工作量大、任务繁重、专业素养要求高,要积极推进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培育学生的敬业意识和浓厚的兴趣,让学生树立长期职业观,深入地推动中国文旅事业取得新发展和新突破。

(二)“三全育人”的本质要求

自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以来,各地方高校积极推动,深化构建“三全育人”全过程育人体系,致力于提高人才培育的质量。“三全育人”聚焦实现全体全方位培育人才,“三全育人”要统筹各环节、各领域的育人资源和力量,促进知识内容讲授、能力素质培养和个人理想价值、道德理念有机融合,让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各专业教育教材知识体系。坚决杜绝以往思政教师“单打独斗”、思政课程“孤岛化”的困境,促使思政教育更有效地满足学生培养需求、时代进步要求、社会现实要求,这样做效果更明显、力度更到位。“三全育人”的本质要求即为课程思政,其实质是把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4]。

(三)“旅游人才”的内在需求

旅游专业人才的培育不仅需要理论素养的提升,更要注重将较为抽象的理论知识在具体的旅游服务中得以检验,把自我理性的考量和认知在课业实践中付诸实践和外化,这是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旅游人才周期性培育全过程。一方面,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内容和具体思政内容有机融合,不仅可以提升专业理论素养、增强个人技能,还可以健全学生的价值观体系。在此过程中,既可以通过理论知识学习、实践锻炼转化为锻造精神境界、毅力和理想信念的全过程,增强学生热爱文旅的敬业精神和情怀,最终达到知识引领和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5]。另一方面,也可以以思政教育为抓手增进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兴趣和热情,恪守执着学旅的理想信念,更好地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努力提升专业技术能力,使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三、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一)协调做好课程思政设计

首先,院校要建立健全高效运转机制。持续建立健全较为齐全的监督、管理、运转和评价体系。要全方位地衡量课程思政的特殊性,进一步细化、规范课程思政的监督、考核、标准和成果转化等各项指标体系;充分发挥阶段性业绩考核的作用,将课程思政正式归入教师评价指标体系,打破职称评定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五唯”评价模式,持续强化思政课程立德树人的作用。重点加快“大思政”体系构建,充分调配专业课程教师、专职思政教师、政治辅导员、班主任及其他各种教育人力资源构建成“思政育人联动共同体”,集全力共同打造一体化思政模式[6]。统筹全院校各类资源,重视特色明显、品牌效果突出的精品“课程思政”,循序渐进地推进,最终达成示范效应。

其次,专业院系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质量把控。专业院系要结合实际,制定较为翔实的学科、专业和课程教育教学指南,明确有针对性的指导策略。在这一过程中,要对课程思政进行严格把关,不搞“一刀切”“一窝蜂”,要有重点地发展。充分发挥教学研体系的作用和功能,利用好集体备课、抽查检验、效果反馈等多种方式和手段促进课程思政落到实处。

最后,教师要重视课程设计。在教育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树立全面的课程观,将育人作为专业课程教育教学的重点目标,要将思政内容完全融入各专业课程内容,促使专业课程和思政内容有机融合。课程思政内容的选择要有选择、有重点,不可进行碎片化植入、简单叠加。要结合专业课程实际,将思政元素巧妙进行融合,使学生在接受专业课程教育时能润物无声地接受思政教育。

(二)随时关注学生的现实需求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把思政教育全面融入专业课程教育之中,在确保不损害专业课程架构的前提下,充分借鉴吸收旅游管理发展演变史、国内外研究现状、学科代表人物、专业发展未来等,并且融入课程教学始终;在专业教学中,用英雄模范人物和先进事迹激励学生、启迪学生,讲好“大国工匠”故事,深入践行工匠精神。要认真探讨研究青年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充分挖掘他们的心理世界和个性特征,重点关注学生的精神情感领域和思想状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重点关注他们的思想情况。

(三)积极探索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实践

现阶段,我国已迈向服务经济和数字经济叠加时代,在此基础上将会迎来旅游业创新大发展,而且这也是今后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重要特征。作为教书育人重要载体的课程思政应该积极地适应这一变化,打破常规化教育教学模式,运用形式多样的方式,借助高科技教学设施设备,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课程讲授,让课程呈现活力,让思政教育效用更为明显。在专业内容的教授过程中,应时时注意学生的互动情况,关注学生的教学反馈,及时修正教育教学方式,有针对性地将专业知识和思政内容进行有机地融合,切实提升教育教学效果。

(四)形成开放的课程思政环境和氛围

在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之路上,我们要始终坚定“四个自信”,健全开放办学机制和内外部有效衔接系统化育人模式。一方面,应科学合理地界定学校、学院和教师个人各自对应的职责任务,充分调动各教学教育、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全员育人机制;另一方面,利用一切可以动用的社会资源,如邀请英雄模范、先进人物、优秀企业家、科技工作者等进入学校,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号召学生、鼓舞学生,进而达到育人效果。作为教书育人重要载体的学校,要始终牢牢守住课堂这一育人的主阵地,要切实地结合课程思政的既有特点达成系统性、连续性的课程观,进而实现“三全育人”的最终目的。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旅游业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旅游业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简析1912—1928年北京的旅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