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研学旅行资源整合应用研究

2024-04-26 13:35刘晓亮
旅游纵览 2024年1期
关键词:研学文化遗产旅行

刘晓亮

(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山东日照 276826)

引言

现阶段,我国研学旅行发展迅速,但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未能深入地对内在文化予以挖掘,导致一些研学活动浮于表面。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开发研学旅行能够丰富研学课程内容,促进非物质文化潜力的释放,拓宽非物质文化的生存空间[1]。与此同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研学旅行相结合能够使中小学生受到文化熏陶,对于优秀文化的发扬以及民族文化自信的培育具有促进效果。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研学旅行相结合的意义

(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概述

在党和政府的高屋建瓴和广大人民的坚守与努力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自我国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日益受到各行各业的关注,各界人士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参与度日益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群体的范围正在持续扩大。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仍旧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才数量不足、人才断层与后继人才培养不到位问题。例如,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对其内涵缺乏深刻的认识,也没有意识到非物质文化的美学价值,导致非物质文化的受众面小、传播动力缺乏、消费市场较小等,所以还需要相关人员采取进一步的措施,以实现非物质文化的宣传,使更多的群体了解非物质文化,积极传播非物质文化。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研学旅行相结合的意义

研学旅行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能够使二者相得益彰。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渊远的历史、重要的艺术与文化价值,凝结着中华文化的智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努力。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对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意义重大,同时也是研学旅行的受众,在研学旅行课程开发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提高中小学生对研学旅行课程的兴趣,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同时也能够使研学旅行更加富有内涵与价值,为高素质人才培养保驾护航[2]。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研学旅行融合的模式

研学旅行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具有相似性,二者都具有种类多样的优势,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研学旅行的价值核心存在不同之处,两个产业的运作也具有差异性,所以如何融合也需相关人士结合具体情况作出取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学旅行相互融合,可以采用的模式有延伸型融合模式、一体化融合模式和重组型融合模式三种。

(一)延伸型融合模式

延伸型融合具体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研学旅行突破原有的产业界限,借助合并、交汇等多种方式融合成新的产业,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拥有更广阔的市场,提高其竞争力[3]。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研学旅行的延伸融合模式结合延伸方向的不同可以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向研学旅行延伸融合和研学旅行向非物质文化遗产延伸融合两种。

非物质文化遗产向研学旅行延伸指的是在原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项目的基础上增设研学旅游项目,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链并增加研学旅行收入,如贵州碧江区赛龙舟借助“传统文化——赛龙舟”的研学活动,将端午节的历史文化、赛龙舟技巧等内容向学生普及,激发学生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思考,使学生了解我国节日文化的深厚内涵,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从而有力地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向研学旅行拓展。

研学旅行向非物质文化遗产延伸是指在原有的研学旅行项目中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使研学旅行项目的文化内涵得到加强,促进研学旅行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延伸。例如,开展古法造纸流程的研学旅行,将原本只包含古法造纸流程、设施设备讲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加入研学旅行中,使学生切身地体验古法造纸的艺术奥妙,加深研学的领悟,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从而积极地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有力地促进研学旅行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拓展。

(二)一体化融合模式

一体化融合指的是借助技术和管理手段的突破,应用技术支持实施渗透,将原本属于研学旅行项目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的内容渗透到另一个当中,彼此交融,进而催生出新型一体化产业,结合之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旅行文化内涵更加丰富,不但竞争力大大提升,增值力也更强。一体化融合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向研学旅行渗透与研学旅行向非物质文化遗产渗透两种。

非物质文化遗产向研学旅行渗透具体指的是当地政府或研学机构借助新技术,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渗透到传统的研学产品中,包括不能直接展示或体验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通过研究平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进行呈现,延长研学产业链,从而促进大量相关产品的开发,包括交通运输、教育、娱乐休闲、新闻传播、餐饮、住宿等各个方面。通过延续展示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更加动态化,不仅使研学产品的内容和功能更加突出,同时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具备活力与生机。

研学旅行向非物质文化遗产渗透具体表现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传承点增加研学项目,将其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基地,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载体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借助二者功能之间的互补来推动融合,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学一体化项目,其功能主要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产品的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人才的培养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衍生品的开发设计等多个方面。研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建筑实质上和地域空间上是可以叠加和渗透的,而通过在研学馆内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打造体验区和展示区等方式能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变为新型的研学旅行基地,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的功能更加丰富,具备突出的研学价值。例如,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每年端午节由金安区文旅局主办,金安区图书馆、金安区文化馆、翁墩乡文化站、东河口镇文化站、翁墩乡妇联、东河口镇妇联承办,就是研学旅行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的成功案例。

(三)重组型融合模式

重组型融合具体指的是将研学旅行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价值链进行拆分,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融合产业。融合后产生的产业既具有新商业模式的特点,也具备旧产业的特征。重组型融合一般情况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会展及节日作为融合的纽带,这种融合模式能够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新的形式与内容,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产品的宣传与销售,能够有效地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的知名度与影响力[4]。例如,四川成都以蜀汉三国为主题,以川剧艺术为载体,构建跨学科、跨领域的多元融合川剧美育研学课程,全方位地拓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将历史学习、艺术欣赏和创作体验相结合,使学生在美育实践中走进川剧艺术殿堂,感受传统文化浸润,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研学旅行融合,有利于中小学生增强文化自信。

三、文旅融合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研学旅行资源整合应用的对策

(一)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健全法规保护体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一方面需要相应人群接力和坚持,另一方面也需要发挥政府的作用,只有建立常态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机制,才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生机与活力。由于经济、行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研学旅行的融合还存在一些壁垒,为了促进二者之间的深度融合,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提供政策上的支持,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研学旅行的融合保驾护航。国家和政府部门应该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研学旅行的融合出台法律,规范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研学旅行课程开发,发挥国家和政府部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研学旅行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二)开展多方宣传,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为了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研学旅行的融合,需要借助多元化宣传渠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宣传。首先,可以借助传统的宣传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价值、发展历程以及其对我国的积极影响进行宣传,使得社会各界人士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入,宣传人员可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学价值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读与呈现,使教育工作人员意识到非物质文化的重要教育意义,积极地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开发和创新研学旅行课程。其次,各级政府部门可以结合微信公众号、微视频、微博、抖音等“三微一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宣传,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在价值得以被社会各界人士所发现,推动更多的人士参与其中,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更加具有权威性和影响力,促进新型宣传手段和传统宣传手段的有机融合,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研学活动融合的意义得到凸显。

(三)加强财政支持,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研学旅行融合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需要政府的资金与财政支持,同时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也需要人力资源的投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研学旅行融合的过程中,政府部门具有基础设施供给的重要作用,其对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学建设的推动具有巨大的影响,政府应加强财政投入以赋能二者的融合。首先,各级政府部门要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财政支持,设立专项资金以确保支持的稳定性。其次,要关注研学旅行方面的资金投入,借助多种渠道相结合的方式为研学旅行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提供资金支持,具体包括提供贷款服务、专业性赞助、政府经济资助等。最后,各地区还可以结合当地的财政状况,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研学旅行的融合提供财政方面的支持,促进二者之间的有效结合,使之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有力引擎[5]。

(四)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旅行主体,提高研学旅行的有效性

分析现阶段的研学旅行政策可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旅行的受众通常是中小学生,参考2023 年相关资料统计,当前我国中小学的学生超过2 亿人,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旅行并没有在我国中小学做到全面普及,研学旅行需得到进一步推广,以提高其受众群体范围,使研学旅行的主体更加多样,从而形成市场动力。除了在中小学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旅行之外,还可以在高等院校深入贯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旅行项目,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旅行在我国中小学乃至高等教育中的覆盖率,使各个阶段的学生都能够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也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学习的有效性。

四、结语

总而言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研学旅行的融合有利于丰富研学旅行的形式,同时赋予研学旅行深厚的内涵,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应多措并举,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开展多元化宣传、提供财政支持、强化体制机制建设、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旅行主体、重视旅行客体挖掘,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研学旅行的深层次融合。

猜你喜欢
研学文化遗产旅行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研学之旅
不可能旅行
小黑的旅行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夏日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