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栽培管理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研究

2024-04-27 03:23吴希源
种子科技 2024年6期
关键词:斑病纹枯病植株

吴希源

(赤水市农业农村局,贵州 遵义 564700)

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进步,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已是大势所趋,促进农业提质增效是最终的目的。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先进的管理技术及绿色、科学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将是玉米种植重点关注方向。在玉米种植期间,应用先进的管理技术能够保证其在各个生长阶段较好地获取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提高植株抗性,促进玉米生产提质增效。所以,不断创新管理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措施对玉米种植十分重要,研讨这两项技术能够为促进玉米产业发展提供一定的思路[1]。

1 玉米栽培管理关键技术

目前,我国已经通过审定的玉米品种较多,各个品种具有一定的优良特性,而优质、高产、高抗是各地主推品种的首要标准,也是农业生产发展及技术探究的重要成果。玉米生育期包括幼苗期、拔节期、抽雄期、灌浆期和成熟期。为了使玉米植株健康生长发育,需要在各个生育期结合不同玉米品种的生长特点做好相关管理工作,应用优良的种植管理技术来保证玉米能够良好生长。

1.1 选择环境

玉米的生长与土壤环境、光照、水肥等因素相关,土壤环境是玉米幼苗期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经过大量的走访和调查发现,结合基层农技服务,在玉米播种前会对土地进行一系列耕作准备,选择肥沃的土壤进行翻耕、整地、施肥(底肥)。同时,选择玉米与大豆、玉米与红薯等间作、套作、轮作模式以调整土壤pH 值,增加土壤中所含的微量元素,提高土壤透气性,从而不断优化玉米生长环境,促进玉米不断提质增效[2]。

1.2 选择玉米品种

众所周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此,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选择适宜的玉米品种是玉米产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科技的不断进步,各级科研机构及农技干部不断进行种子试验推广。赤水市属于河谷地带,具有高温高湿的气候特点,近年来赤水市主推的杂交玉米品种有福玉588(株型半紧凑,穗形长筒型,高抗穗腐病,抗小斑病、大斑病,中抗茎腐病、纹枯病)、K 玉6 号(株型半紧凑,抗纹枯病,中抗小斑病和茎腐病)、友玉717(株型平展,抗大斑病和小斑病,中抗茎腐病)、和玉808(株型半紧凑,高抗大斑病,抗小斑病、穗腐病,中抗茎腐病、纹枯病)、华试919(高抗小斑病、穗腐病和锈病,抗灰斑病、大斑病和丝黑穗病,不宜夏播,高湿地区重点加强防治纹枯病),鲜食玉米有金甜糯828(植株壮旺,整齐紧凑,中抗纹枯病和小斑病,田间表现抗纹枯病和大、小斑病,高抗茎腐病,抗倒伏能力中强)、农科糯336(果穗筒型,高抗茎腐病,中抗南方锈病)、金玉甜1 号(果穗长筒形,注意防治大、小斑病),以上品种广受当地群众喜爱。

1.3 种植管理

玉米栽培管理主要分为田间种植管理和水肥灌溉管理两大部分。

1.3.1 田间种植管理

1)在玉米植株3 叶期开展间苗工作。及时跟踪观察玉米的生长状态,如果植株密度过大、幼苗拥挤,不利于玉米生长,可以选择性疏苗,合理选择长势较好的幼苗进行培育。2)在玉米植株5 叶期做好蹲苗和种苗工作。依据植株具体长势开展蹲苗和种苗工作,比如夏播玉米生长条件较为良好,一般情况下不需要蹲苗。在玉米生长期及时去除杂草,保证田间通风透气、玉米植株能够良好进行光合作用及养分充足,以便更高效地促进玉米生长发育[3]。

1.3.2 水肥灌溉管理

播种前施足底肥,在生长过程中实时追肥,满足玉米生长对养分的需求。根据需肥规律确定施肥量和施肥时期,重点施用有机肥,配合施用氮、磷、钾肥及缓控释肥,若播种密度增加,需要适当增加钾肥的施用量,注意肥料深施,避免烧苗。同时做好水分管理工作,特别是在播种及移栽后,保证土壤含水量可促进玉米正常生长,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推行水肥一体化(水肥耦合)技术。近年来赤水市主要推广玉米集雨节水侧膜栽培技术及玉米“一增五改”高产高效种植技术。

2 玉米集雨节水侧膜栽培技术

玉米集雨节水侧膜栽培技术作为一种新型抗旱技术,能够提高地膜增温保墒能力,抑制杂草生长,有利于蓄水纳墒,提高移栽幼苗成活率,进一步提高玉米抗倒伏能力。其核心是将全膜覆盖的70~80 cm 幅宽地膜改为40~50 cm,覆盖于玉米行间或者盖膜后把玉米栽植于地膜两侧。该技术能节约盖膜成本40%以上,并最大限度减少植株间土壤水分蒸发量,是一种新型抗旱节本增效技术。该技术操作要点包括以下几点。

2.1 规范开厢

在秋季播种小春作物(小麦、油菜等)时,规范开厢,实行“双三〇”“双二五”中带种植或“双五〇”“双六〇”宽带种植,预留玉米种植带。对于预留行不规范的地块,可在80%小春作物成熟时,留足玉米种植地块,保障玉米适期播种,减缓共生矛盾。

2.2 中沟施底肥和底水

玉米播种或移栽前,在玉米种植带正中间挖一条深20 cm 左右的沟槽(沟两头筑档水埂),施复合肥450 kg/hm2、原粪15 000 kg/hm2兑水7 500 kg/hm2作为底肥和底水全部施于沟内,后期在拔节期和孕穗期再分2 次追施速效氮肥,或者在沟内一次性施入“百事达”等长效缓释肥,后期不再追肥。

2.3 小垄双行

结合沟施底肥和底水后复土,形成高于地面20 cm、垄底宽40~50 cm 的小垄,垄面呈瓦片型。

2.4 盖膜保水

施用底肥、底水起垄后,或者在春季持续3~5 d降水量达到20 mm 使土壤地表干土层明显降低后,立即将幅宽40~50 cm 的超微膜盖在垄面上,并将四周用泥土压严,保住肥水。

2.5 膜侧栽苗

玉米栽(播)于盖膜的边际,每垄栽植2 行玉米。

2.6 干湿促根

由于在玉米生长过程中交替发生季节性降水与季节性干旱,使玉米根区处于干湿交替状态,可促进根系发育和下扎,既能吸收深层土壤水分,又能有效收集盖膜后雨水。

2.7 注意事项

玉米集雨节水侧膜栽培技术适宜应用于海拔在1 000 m 以下,且土层厚度不低于40 cm 的浅丘区。山区高海拔地区由于需要发挥地膜的增温作用,建议推广全膜覆盖技术。

3 玉米“一增五改”高产高效种植技术

玉米增密,即将原有稀大窝栽培改为合理密植,增加种植密度;改等行距栽培为宽窄行栽培,提高田间通风透光性、玉米抗病性和光能利用率、果穗容重;改偏施氮肥和“一炮轰”施肥方式为配施有机肥和磷、钾肥,调整氮肥施用量,注重肥水耦合,改肥料浅施为深施,提高肥料利用率,提高玉米灌浆效率,改秸秆焚烧和浅旋耕为秸秆还田和深翻耕,进一步提高玉米产量。该技术要点包括以下几方面。

3.1 品种选择

选用生育期适中、丰产、广适性和抗性较强、脱水快、紧凑型或耐密型玉米品种。必须选用经过国家或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认定)的玉米品种。种子质量必须符合《粮食作物种子 第1 部分:禾谷类》GB 4404.1-2008(XG1-2020)的标准。

3.2 种子处理

精选种子,晒种或拌种,提高种子发芽率。

3.3 播种及方式

适时早播,贵州省一般在4 月20 日前完成播种,高海拔地区在5 月上旬播种完成。根据水源条件选择播种方式,水源丰富的区域选择育苗移栽方式(营养球、营养块、漂盘育苗等),于1 叶2 心期进行移栽;水源匮乏的区域选择直播方式。

3.4 栽培规格

宽窄行栽培和单株栽培,宽行80 cm、窄行40 cm、株距25~30 cm,栽培规格为(宽行80 cm+窄行40 cm)×株距25~30 cm,种植密度55 500~66 000 株/hm2。

3.5 施肥

分期施用底肥、拔节肥、攻苞肥,杜绝“一炮轰”施肥方式。根据土壤肥力水平,施用纯氮210~300 kg/hm2、P2O560~105 kg/hm2、氯化钾75~150 kg/hm2折算肥料用量,氮肥按照底肥20%~30%、拔节肥20%~30%、攻苞肥40%~60%的比例进行施用,磷、钾肥一次性施用。施用时改表土浅施为深施,结合降水量进行灌溉,提高肥效。

3.6 水分管理

拔节期至小喇叭口期、大喇叭口期至抽雄期是玉米水分临界期,要注意水分管理,保持田间持水量在70%~80%。

3.7 秸秆还田

采用秸秆粉碎机将玉米秸秆粉碎成15~20 cm 的长度,采用深旋耕方式还田[4]。

4 玉米植株生长特点

不同时期玉米植株具有不同的需肥特点,在苗期玉米植株对各类营养元素的需求量较大,所以在该时期要依据幼苗生长状态及时补充氮、磷、钾肥。苗期以固根为主,该时期根系生长速度较快,而茎叶生长速度较慢。玉米穗期根部生长已经初步完成,植株茎叶在该时期会充分生长,雌雄植株开始逐渐分化,穗期作为玉米重要生长阶段,需要足够的营养元素,避免影响最终产量。玉米粒期植株生长速度会减缓,这表明其开始迎来结果阶段,粒期玉米会经历开花、散粉、吐丝、受精,最终成熟。

5 玉米种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玉米种植对赤水市粮食安全和养殖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就目前种植现状来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必须探索出合理的解决方法。

5.1 品种单一,种子选取不合理

目前全国已经通过审定的玉米品种较多,但是农民受到种植习惯、产量、经济利益的影响,容易将高产品种作为首要选择依据,种植品种的单一性导致其他品种很难得到推广,甚至一些地区会直接忽略当地玉米品种的种植。大部分农民缺乏专业栽培理论知识,经常会出现种子选取不合理的问题,都会以高产玉米品种为选择标准,致使其在种植过程中受到更多因素影响。

5.2 机械化程度低

赤水地形主要为高原峡谷型和山原峡谷型,土壤类型较多,分布比较零散,农耕依然是农业的主要形式。受地形特点影响,机械化应用依然处于瓶颈状态。但近年来由于得到相关政策支持,陆续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机械化应用率有所提升,但主要是运用在高粱、油菜种植上,玉米机械化种植仍然处于探索阶段。

5.3 种植技术落后,管理方式不科学

受农村年轻劳动力减少的影响,玉米种植管理不断简化,甚至出现不考虑种植密度、不翻耕土壤直接播种、生长期不进行田间管理的现象,劳动力老年化导致种植技术无法及时更新,严重影响玉米质量及产量。近年来各地陆续组织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通过参观学习及室内理论教学,不断提升农民种植技术水平及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能力。

5.4 不合理的病虫害防治手段

病虫害防治是玉米种植过程中重要的管理环节,只有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才能有效保证玉米产量和质量。近年来受高温多雨等气候的影响,病虫害种类增多且发生程度加重,但是农民不能及时更新病虫害识别及防治技术,部分农民为追求生产效益,违规施用化学农药,对玉米质量安全及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6 玉米病虫害防治

6.1 主要防治措施

病虫害的发生严重影响玉米质量及产量,为了有效保障玉米质量安全及农业生态环境,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推广实施物理、生物、农业、生态调控、化学等绿色防治措施。在玉米苗期和穗期重点防治病虫害,抓好草地贪夜蛾、玉米螟、黏虫、纹枯病、大小斑病、锈病“三虫三病”防治工作,主推药剂拌种、秸秆深耕灭茬处理、成虫诱杀、天敌控制和科学安全用药技术。在病虫害防治关键时期,根据预测预报和田间病虫害实际发生情况进行科学用药。可在草地贪夜蛾周年繁殖区和迁飞过渡区用灯诱虫,采用生物技术防治虫卵和低龄幼虫,科学用药,降低虫口基数,减轻为害程度。在大喇叭口期选择农药防治玉米螟、纹枯病、大小斑病、锈病,采用“一喷多效”技术,切实减轻为害。

6.2 统防统治主推技术

6.2.1 秸秆还田、深耕土地和播前灭茬技术

采取秸秆粉碎还田,深耕冬闲田和播前灭茬,有助于提高地力,破坏病虫害适生场所、降低病虫源基数。

6.2.2 种子处理技术

合理混配杀虫剂和杀菌剂进行拌种。采取技术统一、集中连片、整村推广药剂拌种或种子包衣技术,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

6.2.3 心叶末期施药

心叶末期,统一喷洒Bt 制剂或球孢白僵菌等生物制剂防治玉米螟幼虫,或混喷杀虫剂和杀菌剂(氯虫苯甲酰胺+苯甲·嘧菌酯)可有效控制后期叶斑病,兼治玉米螟、棉铃虫等害虫。大力推广使用高杆喷雾机,提升玉米生长中后期抗病虫害能力,从而提高玉米种植效益。

7 结束语

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粮食作物及饲料作物之一,为有效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及生态环境。因地制宜,探索推广高产高效种植技术及科学绿色防治技术,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优化玉米栽培管理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将持续作为促进玉米提质增效、农民增收、玉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探索方向。

猜你喜欢
斑病纹枯病植株
茶轮斑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拮抗菌筛选
黄瓜靶斑病咋防治
番茄‘7728’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研究
四川水稻品种对纹枯病抗性的评价
小麦纹枯病大田防治药剂筛选试验
水稻纹枯病防治药剂的筛选及田间防效
松花菜花药培养再生植株
非洲菊花托的体细胞胚发生及植株再生
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知识归纳及试题分析
烟草靶斑病(Thanatephorus cucumeris)侵染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