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蚜虫的发生特点与无害化控制技术

2024-04-27 03:23李天奇
种子科技 2024年6期
关键词:麦蚜虫天敌蚜虫

于 蕾,陈 琦,李天奇

(漯河市农业科学院,河南 漯河 462300)

蚜虫是小麦生产中常见的害虫之一,其发生特点与无害化控制技术是农业生产中关注的热点问题。小麦蚜虫以刺吸式口器汲取小麦汁液,导致小麦叶片卷曲、枯黄,严重时甚至可造成整株死亡。此外,蚜虫还是病毒病的传播媒介,对小麦生产造成严重威胁。过去,防治小麦蚜虫多使用大量化学药剂,不仅对环境造成污染,还会导致蚜虫产生抗药性。因此,了解小麦蚜虫的发生特点并采取有效的无害化控制技术对于保障小麦生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1]。无害化控制技术旨在通过物理措施、生物措施及农业措施等手段,有效控制蚜虫的种群数量,减少蚜虫对小麦的为害,同时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1 小麦蚜虫的发生特点

1.1 小麦蚜虫的发生动态

小麦蚜虫的发生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

1)潜伏期。蚜虫一般在3 月中下旬开始出现,这个阶段蚜虫处于潜伏状态,数量较少,对小麦的为害相对较轻[2]。

2)增长期。4 月上旬,蚜虫数量激增。这个阶段蚜虫逐渐从小范围扩散到大面积为害,对小麦的影响逐渐加重。

3)高峰期。一般在4 月下旬,蚜虫数量达到或接近最高阈值,即突跳至稳定为害[3]。这个阶段是蚜虫为害最严重的时期,需要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4)下降期。5 月随着气温升高和天敌昆虫数量增加,蚜虫的数量开始减少。同时,通过防治措施的实施,蚜虫的种群数量也会得到有效控制。

5)安全期。进入夏季和秋季,由于气候条件的变化和天敌的作用,蚜虫的数量逐渐减少,对小麦的为害减轻。

了解小麦蚜虫的发生动态有助于制订科学合理的防治计划,针对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有效控制蚜虫数量。

1.2 小麦蚜虫为害程度

小麦蚜虫的为害程度与其发生动态、发生量、防治措施等密切相关。小麦蚜虫的为害程度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刺吸为害。小麦蚜虫会吸食小麦叶片、茎秆以及麦穗的汁液,造成叶片发黄、生长停滞或白穗。严重时,整株小麦枯死。

2)传播病毒病。蚜虫是一些病毒病的传播载体,如小麦黄矮病,会造成病毒病暴发,进而影响小麦生长。发病后的小麦长势较矮,影响最终产量和品质[4]。

3)产量下降。蚜虫主要在小麦抽穗期集中为害穗部,导致出现秕粒、空秕情况,千粒重下降,进而使产量降低。

4)影响品质。被害处初期呈黄色小斑,后期为条斑,使麦粒品质下降,影响商品价值。

此外,不同种植区域和种植条件下的小麦,蚜虫发生的早晚和为害程度也有所不同。种植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合理轮作和施肥等措施可有效降低蚜虫的发生概率和为害程度。在发生期应适时防治,选择合适的防治手段,如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技术,最大程度地减小蚜虫数量。

1.3 小麦蚜虫发生规律

小麦蚜虫的发生规律与气候条件、种植作物种类和面积等因素密切相关。一般而言,若气候干旱,则小麦蚜虫发生概率较高,因其生长与繁殖多在干旱环境下进行。温度为10~30 ℃是蚜虫繁殖最迅速的时期,特别是16~22 ℃时,其繁殖数量与繁殖速率均达到高峰。但若环境湿度过高,则会严重影响蚜虫的生长与繁殖,特别是当湿度达到70%时,蚜虫的生长与繁殖就会受到严重的制约[5]。

黄色对蚜虫有强烈的引诱作用,银色有驱避性作用。可以在小麦田内设置黄色诱捕器,诱捕器可悬于小麦上方20 cm 处,一般诱捕板设置量为450 个/hm2。化学控制主要是利用化学药剂来控制蚜虫,该方法见效快,但是可能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需要注意施用量和频率。

蚜虫分布也与小麦种植类型及面积有一定关系。不同种植类型、种植面积与蚜虫繁殖密切相关。此外,施肥、灌溉等管理措施对蚜虫的生长发育也有一定影响。例如,肥水条件较好、生长茂盛的田块发生蚜虫较重。在蚜虫发生早期,会导致小麦的颜色变黄,从而影响小麦正常生长[6]。在后期,受害处会长出一些小的黄叶,同时叶片会越来越黄,籽粒减少,甚至导致植株死亡。

因此,了解小麦蚜虫的发生规律对于防治蚜虫、保护小麦生长和提高产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采取合理的农业管理措施和有效的防治方法,可以有效控制小麦蚜虫的发生和为害。

2 小麦蚜虫的综合防控技术

2.1 化学药剂防治

2.1.1 选择合适的杀虫剂

在选择杀虫剂时,应优先考虑具有强触杀、内吸传导和熏蒸作用的杀虫剂。常见的小麦蚜虫防治药剂有吡虫啉、啶虫脒、吡蚜酮等,这些药剂可以有效杀死蚜虫,并抑制其繁殖。

2.1.2 掌握最佳防治时期

防治蚜虫的最佳时期是在其数量快速增长的阶段,即春季和秋季。此时,应定期检查小麦,一旦发现蚜虫数量明显增加,应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2.1.3 科学施药

在施药时,应根据小麦的面积和蚜虫的分布情况,采用合适的施药方法和器械。一般建议采用喷雾法施药,将药液均匀喷洒在麦株的茎叶上,使药液充分覆盖小麦。同时,要注意控制喷雾量,避免药液流失,造成浪费和环境污染。

2.1.4 交替使用农药

小麦蚜虫的控制方法中,交替使用农药是一个重要的手段。交替使用农药可以有效避免蚜虫产生抗药性,提高防治效果。

在选择农药时,应考虑不同农药的作用机制和化学性质,避免选择具有相同作用机制的农药。此外,还应考虑农药的残留期和残留量,以便在施用后可以短时间内将其降解或消除,从而减少对环境和食品的污染。在交替使用农药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不同作用机制的农药轮换使用。选择具有不同作用机制的农药轮换使用,可以避免蚜虫产生抗药性。例如,可以将有机磷类农药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轮换使用。

2)不同化学结构的农药轮换使用。不同化学结构的农药对蚜虫的作用机制也不同,轮换使用可以提高防治效果。例如,可以将吡虫啉和啶虫脒轮换使用。

3)相同作用机制的农药不要连续使用。如果必须连续使用相同作用机制的农药,应选择具有不同化学结构的农药。例如,连续使用有机磷类农药时,可以选择马拉硫磷和辛硫磷。

4)注意安全间隔期。在使用农药时,应注意安全间隔期,确保在收获前一段时间内不使用农药,以确保食品的安全性。

总之,交替使用农药是控制小麦蚜虫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合理选择和使用农药,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农药的防治效果,同时减少对环境和食品的污染。

2.1.5 安全用药

在使用化学药剂防治蚜虫时,应注意安全用药。1)要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合格农药,避免使用假冒伪劣产品。2)在使用农药时,应穿戴防护服、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品,避免直接接触药液。对于已经中毒的人员,应及时送医院救治。

总之,防治小麦蚜虫需要选择合适的杀虫剂、掌握最佳防治时期、科学施药、交替使用农药和注意安全用药,有效控制蚜虫数量,保障小麦产量和品质。

2.2 生物防治

2.2.1 天敌防治

天敌是自然界控制害虫最有效的力量。利用天敌防治小麦蚜虫时,要保护好天敌,注意合理使用农药,避免大量杀伤天敌。

小麦蚜虫的控制可以通过保护和利用自然天敌来实现,天敌主要有瓢虫、食蚜蝇、草蛉、蜘蛛和蚜茧蜂等,应尽量少用化学药剂。若有需要,可通过人工繁育或放生等方式,增加天敌种群数量,进而达到防治小麦蚜虫的目的。

2.2.2 病原微生物防治

利用病原微生物防治小麦蚜虫是一种环保且可持续的方法。其中,蚜霉菌和病毒是常见的病原微生物。蚜霉菌可以产生大量孢子,通过空气传播,附着在蚜虫体表,使蚜虫生病死亡。病毒通过蚜虫取食传播,使蚜虫感染病毒后生病死亡。通过在田间喷洒病原微生物或者与适宜的药剂混合后撒在田里,可以有效控制蚜虫的数量。

2.2.3 生物农药防治

生物农药是开发利用生物资源的农药,具有环保、安全、可持续等优点。目前市面上已经有一些针对蚜虫的生物农药,例如Bt 制剂(苏云金芽孢杆菌)、苦参碱等。生物农药可以杀死蚜虫或者影响其生育能力,从而达到防治的目的。在使用生物农药时,需要遵循使用说明,注意安全性和有效性。

2.2.4 生态调控

生态调控是一种长期且效果持久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改善小麦田生态环境来达到防治蚜虫的目的。例如,增加小麦田周边的植被种类和数量,可以为天敌昆虫提供更多栖息地和食物来源,从而增加天敌的数量和控制效果。另外,合理安排农作物布局,避免大面积连片种植单一品种,也可以降低蚜虫的为害程度。此外,在小麦周围种植蜜源植物,可以吸引更多授粉昆虫和其他有益昆虫,也能起到一定的生态调控作用。

总之,小麦蚜虫的生物防治需要采取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防治。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或者方法组合应用,以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同时,还需要注意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2.3 农业防治

小麦蚜虫的农业防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选育抗性品种。不同的小麦品种对蚜虫的抗性有较大差异,选育和种植有较强抗性的品种是防治蚜虫的一种重要途径。

2)轮作。轮作可以改变田间环境,不利于蚜虫生存和繁殖,从而达到减少蚜虫发生目的。

3)施肥。合理施肥可以促进小麦生长发育,提高小麦对蚜虫的抵抗力。建议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适当增施磷、钾肥,控制氮肥的施用量。

4)灌水。在小麦播种前或出苗后适当灌水,可以保持土壤湿润,为小麦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同时利于减轻蚜虫为害。

5)田园清洁。及时清除田间的杂草和枯枝落叶,可以减少蚜虫的栖息地和繁殖场所,从而减少田间的蚜虫数量。

6)机械防治。利用农业机械管理和防治小麦蚜虫。例如,使用喷雾机喷洒药剂或使用播种机科学播种等,以减少蚜虫的发生。

总之,农业防治方法主要通过改善小麦生长环境和提高其抗性来减轻蚜虫为害,虽然见效较慢,但对于长期控制蚜虫有很好的效果。

2.4 物理防治

蚜虫是影响小麦生产的主要害虫之一,除采用化学防治外,还可以采用物理防治方法。

1)黄色粘虫板。利用蚜虫对黄色的趋性,在田间放置一定数量的黄色粘虫板,可有效诱杀蚜虫,降低蚜虫密度,减轻为害。

2)银灰膜驱避。蚜虫对银灰色有忌避性,可在田间铺设银灰色地膜,或将银灰色布条悬挂于田间,以减轻蚜虫的为害。

3)糖醋液诱杀。利用蚜虫对糖醋的趋性,将糖、醋、水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制成糖醋液,加入少量敌百虫或敌杀死等药剂,放置在田间,可有效诱杀蚜虫。

4)防虫网覆盖。利用防虫网将小麦植株覆盖,可有效防止蚜虫飞入田中。在覆盖防虫网时,要注意网眼的大小和网的材质,以保证防虫效果。

5)温度调控。通过调节田间的温度,影响蚜虫的生长和繁殖。在冬季或早春季节,可通过浇水、增加覆盖物等方式提高田间的温度,以抑制蚜虫繁殖;在夏季高温季节,可通过喷水、通风等方式降低田间的温度,以降低蚜虫的成活率。

6)灯光诱捕。利用蚜虫的趋光性,使用特定波长的灯光进行诱捕。在夜间或日出前,打开灯光吸引蚜虫飞向灯光处,然后集中灭杀,减少田间的蚜虫数量。

7)机械捕捉。使用机械捕捉器或手工捕捉器捕捉蚜虫。该方法适用于小面积的农田或者无法使用其他防治方法的情况。

以上物理防治方法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单独或综合使用,以达到有效控制蚜虫的目的。在使用这些方法时,应注意观察和调整,以保证防治效果最大化。同时,也应重视化学防治技术与物理防治技术结合应用,以提高防治效率,保障小麦顺利生产。

3 结束语

有效的蚜虫控制措施对非目标生物的影响较小,不会对小麦的土壤、水质等环境因子产生不利影响。蚜虫控制需要采取综合防治策略,选用抗虫品种、合理轮作和施肥、调整播种期等农业措施是基础,保护和利用天敌、应用生物农药是关键,物理防治和科学使用化学农药是补充。只有综合运用这些手段,才能有效控制蚜虫的数量,实现小麦高产。

猜你喜欢
麦蚜虫天敌蚜虫
蚜虫婆婆
出生十天就当“外婆”的蚜虫
麝香 急性尿潴留的天敌
出生十天就当“外婆”的蚜虫
中国北方冬小麦蚜虫气候风险评估
天敌昆虫
——管氏肿腿蜂的应用技术
查治小麦蚜虫防治要点
爱吃蚜虫的“花大姐”
天敌昆虫在林木病虫害防治中的重要作用探讨
2009年平舆县麦蚜虫发生的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