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业教育推进课程思政的现实困境与路径探索

2024-04-27 08:22宋钰
华章 2024年3期
关键词:现实困境创业教育课程思政

[摘 要]高校承担着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在构建创新型国家的大背景下,创业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高校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何在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中推动思政建设,使创业教育成为实现立德树人这一基本目标的有效工具和平台,是高等教育深化改革过程中急需研究的问题。文章就此展开探讨,研究了高校创业教育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所面临的挑战及相应的解决策略,希望为业界人士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创业教育;课程思政;现实困境;具体路径

课程思政建设被视为实现立德树人核心使命的关键途径,核心任务是将思政教育整合到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在高校教育教学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已逐渐成为各高校关注的重点。作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关键途径,创业教育在近些年得到广泛关注,高校创业教育对培养具有良好创新创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素养的高素质人才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应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和创新,通过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技能。随着国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要求的不断提高,将创业教育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的理念已成为高校深化教学改革的新方向。在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中,如何有效实施课程思政建设,以实现“1+1>2”的教育效果,是目前高等教育机构在创业教育方面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1]。

一、创业教育课程中思政建设的重要性

(一)践行立德树人理念的现实要求

创业教育不仅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手段,也是加速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加快构建创新型国家的必然选择。高校创新创业课程集实践技能培养与价值观念教育于一体,与立德树人的目标是不谋而合的,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从根本上讲,在新时代的高校教育体系中,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两者都致力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论是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还是在创业教育中,问题导向始终是核心思想,前者致力于解决人在实际社会背景下所遭遇的各种困境和挑战,后者则是“以创促就”,旨在通过创新和创业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质量,进一步推动社会整体发展。只有思政教育与创业教育紧密结合,才能真正发挥二者的育人作用,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现实需要

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课程思政建设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创业活动的社会意义,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创新创业不应只关注个人的成果和收益,更应具备大局观和发展观,将个人的兴趣爱好与创新创业项目的孵化、社会的发展趋势相结合,将个人的理想抱负与社会的需求以及国家的发展相结合,全身心地投入创新创业项目中,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2]。

二、高校创业教育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困境

(一)专创“两张皮”,创业教育思政建设载体单一

我国相关改革意见强调,高校应将创业教育融合到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并致力于消除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之间存在的“两张皮”现象,使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融合、相互促进。高校在育人方面承担着重大使命,也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责任。专业教育是创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基础,只有思政教育和创业教育被有效地渗透到专业教育体系中,才能更有效地落實立德树人的时代使命[3]。因此,高校开展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有效的路径是将专业教育、创业教育、思政教育三者进行有机融合。然而,当前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显然是不充分的,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内容融合”,让人觉得存在机械式照搬的嫌疑,也导致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以面向全体学生的“创业基础”类通识课程为主,专业类创业教育课程参与程度相对偏低。并且,通识类课程通常不会按照专业或大班开展教学,导致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学生对此也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极大地影响了创业教育课程思政教育的效果。

(二)重量轻质,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理念尚不明确

课程思政最早可追溯到2004年上海启动的学校思政教育课程改革,发展到现在,已初步形成“课程思政”理念。在最近几年,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如何将思政元素有效地渗透到课程教学中,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在国家与社会的大力支持下,高校创业教育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创业教育仍然无法摆脱功利主义倾向,主要表现在创业教育仍然是围绕学生创业率、创业项目的数量、创业竞赛的获奖情况而开展,教育目标存在“短期”和“量化”倾向,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理念不明确,未能深刻认识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的育人价值和教育使命,对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创业精神、工匠精神等方面重视不够,导致课程思政对创业教育的长效引导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4]。

(三)教师队伍力量薄弱,专业能力需加强

在“三全育人”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开展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高校创业教师作为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主体,应重视课程思政能力的优化和提升。所谓课程思政能力,不仅仅是指提炼思政元素的能力,还涵盖在创业教育中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能力,以及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实施思政教育的能力。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创业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较强的课程思政能力,以确保课程思政工作能够有效开展。然而,现阶段创业教育教师普遍存在课程思政建设能力不足的问题,一些教师对思政相关元素的理解不深刻、不透彻,课程思政技能不足,仅仅是为了实现“课程思政”的目标,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思政”的教学,使得课堂教学变得枯燥乏味,从根本上破坏了创业教育课程的原有逻辑和连贯性。有些创业教育教师在创业实践方面经验不足,教学更倾向于理论性阐述,未从创业实践具体案例中提炼出思政元素,有效地融入课程教学中,使得创业教育课程思政教学缺乏及时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四)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缺乏有效反馈

如何评价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效果和育人的实际成效,是课程思政建设中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同时也是教育评价中亟待探讨的问题。教育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中心的教学认知活动,依据各种评价指标,科学地判断教育和教学是否达到预定的要求和标准,是评价教育目标实现情况和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以学生为主要服务群体,而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接受程度和教育的实际效果,是衡量课程思政建设效果的关键指标。现阶段,在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中,对学生的需求和感受的调查还不够充分,没有构建完整的“教育—评价—反馈—改进”的闭环机制,课程思政建设缺少长效的引导机

制[5]。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力量,但因缺乏完善的教学评价反馈机制,对课程思政建设效果的评价变得异常困难。另外,目前许多高校并未将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成果纳入到创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估体系中,难以有效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三、高校创业教育推进课程思政的具体路径

(一)全方位渗透,实现专创有效融合

康德曾提出,只有当政治伦理的观念与性格相融合时,才能内化为一个人的内在特质。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全方位渗透与广泛迁移两个条件是非常关键的。课程思政的目标是将思政教育融合到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强调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深度融合。为发挥课程思政的价值,培养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及创业精神和能力,全面有效推进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高校教师应深入研究学生的学习特征、价值观念等多个方面,为课程思政的内容构建和教学方法的選择做好全面准备,有针对性地选取具有时代特色、符合大学生认知规律的课程思政主题,并将之作为主线贯穿整个课程教学[6]。考虑到创业教育所具有的社会实践特点,教师在展现教学内容时,应基于专业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和总要求,提高创业教育课程思政的教材和课程开发能力,深入挖掘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能触动学生情感的、具有强烈时代特色的创业案例或先锋人物的事迹,并将其融入思政教育中。此外,教师可巧用访谈法、案例分析法和角色模拟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营造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以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二)更新教育观念,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

课程思政具有一定的全局性,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孤军奋战”的局面,使思政教育在深度与广度方面都得到进一步拓展。高校应清楚地认识到,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课程思政处于“主渠道”位置。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并不是创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简单相加,更不是简单地将创业课程视为思政课程,按照思政课程进行模式化处理。如果随意地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入创业教育课程中,必然会打破现有课程的逻辑结构。因此,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应以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为基本任务,以创业教育为核心,融合思政教育,在创业教育相关理论和实践课程教学中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和方法,构建以创业教育为核心、融合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在构建创业教育课程内容的过程中,高校应当全方位地考虑创业课程内在知识逻辑,深入挖掘其中所包含的思政元素,将“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等融入创业教育课程中,以满足“立德树人”的基本教育要求[7]。

(三)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培养高素质“金师”团队

在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都与教师团队的建设紧密相关,教师的育人意识、能力是决定课程思政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因此,必须重视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支既有思想政治修养又有多学科知识的高质量教师队伍。首先,需要加强教师对于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解,使其深刻认识思政教育与创业教育协同育人的价值,并从根本上消除两者“不相关”和“与自己无关”的观点。对此,高校可组织教师参加培训学习、参与市场调研、参加研讨会或者鼓励教师前往名校进修,采取多种方式,提高教师的教育能力和道德意识,推动“金师”队伍建设。其次,教师在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中应进行自我反思,对课堂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进行全面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及时发现并弥补不足之处,促进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观摩、交流、评课等,全面反思课程教学,循序渐进地提升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最后,高校可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将思政教师、创业教师、专业教师及辅导员等资源有机整合,形成一支掌握多学科知识并能高效协作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打造协同育人的教育生态。同时,鼓励教师团队采用集体备课、讨论、学习和答疑等多种方式,整合课程中的各种思政资源,以提高课程思政育人的实际效果。

(四)优化教学评价,创新教育评价方法

为做好教学评价,首先,需要转变评价理念,提倡以“知识技能+思政素养”为核心的增值评价理念。所谓增值评价,就是要改变以往只注重对学生创业知识和技能进行评价的方式,更加注重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表现出的思想政治素养,包括情感、价值观等。具体实践中,可采用课堂互动、创业计划书和创新创业大赛等多种方法,评价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效果和课程思政的教育成效。其次,需要构建完善的教学反馈机制。学生不仅是学校教育的直接主体,也是学习的中心和不断发展的独立个体,因此,高校应当高度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给出的反馈。学生对教学是否认可,是评价课程思政建设效果的“硬指标”。最后,为了确保课程思政建设不浮于表面和流于形式,应当面向全体学生构建有效的教学反馈和评价机制。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通过开展学生座谈、下发调查问卷和构建评教系统等多种方法,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从学生角度了解创业教育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实际效果,积极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真正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确保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能够取得实际成效。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旨在培养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创新创业人才。将课程思政融合到创业教育中,是一项认知、实践和再认知的综合性工程,高校教师需要围绕课程总体目标,从宏观上把握课程思政建设方向,并立足课堂教学实际,努力构建并不断优化创业教育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使创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相互促进、协同育人,真正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递和能力培养三者的有机结合和融会贯通,真正提升创业教育的实际成效。

参考文献

[1]王辉,邱杨.高校创业教育推进课程思政的现实困境与路径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3(11):89-92.

[2]宁德鹏,何彤彤,何玲玲,等.高校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深度融合路径探赜[J].江苏高教,2023(4):102-106.

[3]孙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加入思政育人理念的必要性与路径研究[J].文教资料,2022(18):105-107.

[4]李碧虹.高校创业教育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的路径探析[J].宿州学院学报,2022,37(4):9-12.

[5]孙旭媛.高校“课程思政”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22(10):4-6.

[6]张金邦,付艳萍,陈晓伟.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探析[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21,29(S2):212-214.

[7]管吉哲.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改革的路径探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4(20):119-121+160.

作者简介:宋钰(1988— ),女,汉族,辽宁辽阳人,辽宁科技大学,讲师,硕士。

研究方向:战略管理,数字化转型。

基金项目:2023年辽宁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项目“低碳经济转型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知行合一的道德引领与创新路径”(项目编号:GJ23YB05)。

猜你喜欢
现实困境创业教育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的现实困境和对策分析
中国网络民主发展的现实困境及优化对策
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现实困境与教育路径
构建高校研究生创业实践平台的有效途径分析
在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自然保护区社区参与现实困境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