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粤西北地区美丽村庄建设路径研究

2024-04-27 10:37邢媛满俞蕊陈苡桐陈晓彬
华章 2024年3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高校学生

邢媛满 俞蕊 陈苡桐 陈晓彬

[摘 要]2021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随后,2022年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明确了党的工作方向,强调要毫不动摇地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广东省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虽然经济总量位居全国首位,但其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尤为突出,特别是在乡村建设方面亟待加强和改善。本研究致力于高校教育体系中的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实践教育体系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结合,以高校教育的视角,通过路径调研,旨在促进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积极参与属地的乡村建设。本研究期望为粤西北地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新的启示和路径,为广东省其他区域乃至全国乡村振兴建设提供参考,促进高校教育体系中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的变革。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高校教育体系;高校学生

2021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下坚实基础。2022年,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明确了我国朝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心和方向。广东省作为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引擎,是改革开放的先锋和经济总量的领跑者。肇庆市位于广东的腹地,兼具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的双重优势,而怀集县诗洞镇则是肇庆的一个缩影。但是,与广东省内其他地区的乡村建设相比,诗洞镇在乡村建设上仍存在显著的差距。这种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现象给诗洞镇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无限的发展机会。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认为,高校教育体系中的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在乡村振兴领域有一定的发展潜力。目前在高校教育体系中的社会实践体系中开展了多种基于乡村振兴政策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广东省“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活动。但是,当前高校社会实践活动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还存在一定不足,如高校教育体系中的社会实践教育构成并未明确涉及大学生参与、响应乡村振兴政策的明确引导及规定。本研究旨在深入挖掘高校教育体系中的社会实践体系对乡村振兴战略的作用,以粤西北地区为例,探索将高校社会实践与乡村的发展需求相结合。希望通过本研究,为粤西北地区的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同时,也期望这些研究成果能够为广东省其他地区乃至全国的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益的参考,推动乡村和高校教育体系中的社会实践体系的深度融合,为新的历史阶段注入持续的动力[1]。

一、研究思路

本研究基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政策背景,通过文献梳理、实地考察、深入访谈以及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分析广东省粤西北地区代表乡村——诗洞镇下属的19个行政村的乡村建设和发展现状,得出该地区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溯源。本文探讨高校教育体系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结合,提出粤西北地区乡村建设的新路径,并从中提炼经验,期望对高校教育体系中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社会实践结合乡村振兴政策的开展提供有益的参考,进一步促进整体的乡村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二、基本概况

(一)地理位置

诗洞镇位于广东省西北部,肇庆市北部,包含一个社区和19个行政村。镇域地形呈南高北低,山丘环抱着中间的盆地,紧邻广西贺州市,其丰富的水资源和丰富的矿产资源是它的宝贵财富。同时也是通向桂林和湖南的战略通道,更是西南地区接入广东省和连通港澳沿海地区的重要门户。

(二)产业发展

近年来,诗洞镇贯彻落实广东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建设项目,大力实施“百千万工程”,利用其地理优势以及长期的豆腐皮生产经验,与附近的乡村和街道创造了聚集效应,成功打造出一种具有独特风味的诗洞豆腐皮。2023年,“诗洞腐竹”成功申报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为促进诗洞腐竹产业高质量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三)美丽村庄建设

诗洞镇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精神,重视打造宜人的乡村景观,努力改善农村环境条件,并着力提升基础设施的标准。通过修建和改造农村道路、改善供水供电条件、提升农房建筑品质等措施,使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同时,镇政府还大力推广绿色农业和生态旅游,让游客能够体验到诗洞镇的独特魅力,进一步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和转型。

诗洞镇位于珠三角地区的边缘地区,导致珠三角地区的发展成果和资源配置并未有效辐射至诗洞镇。此外,诗洞镇下属的19个行政村落存在着粤西北地区农村的普遍性问题,如交通运输条件不便和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等。这些问题直接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前景。本文选取诗洞镇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和深入訪谈等多种研究方法,分析其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改善建议,希望为粤西北类似地区的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参考和借鉴[2]。

三、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农业生产

农业作为农村财政的核心领域和主力支持,是乡村经济最主要的来源之一。通过深入的实地考察、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方式,在5000余份问卷中分析得出诗洞镇下属的19个行政村主要的农业生产活动是大规模种植水稻等农作物。其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当地农民普遍采取的是粗放型农业生产模式,导致资源利用率偏低。第二,农业生产缺乏科学化规划和精细化管理,导致农作物种植环节得不到合理的安排和控制,限制了产量的提高。第三,当地农民对农业现代化的认知程度普遍较低,并且在农业现代化的技术层面上还不成熟。在农作物成熟期,通常依赖外省的农业现代化机器和技术人手进行收割,这不仅提高了农作物的生产成本,而且使得本地农户在技术学习和自主创新方面处于不利地位。这种依赖性导致当地的农户无法充分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层面上的最新成果,同时也无法有效控制农作物的收购成本[3]。

(二)新兴产业

经过研究分析,诗洞镇在新型产业上面有一些问题需要应对。首先,资金的融资途径过于独立单一,这导致其资金获取途径相对受限。其次,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不完善,增加了企业融资的难度。这些因素导致了利润的急剧减少。再者,由于诗洞镇地处广东省偏远地区,交通不便,使得新兴行业在诗洞镇的规模并不大,汇集程度也偏低,限制了企业之间的互动、产业链的形成以及创新能力。目前,诗洞镇的产业主要以高度依赖资本和高资源消耗的行业为主。然而,这些产业与诗洞镇自身的产业结构和资源禀赋不匹配,导致发展效率偏低,无法有效吸纳就业和带动“三农”发展。所以,诗洞镇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扩大融资来源,并进一步健全信贷担保制度,同时也需要形成全面的发展蓝图和积极优化产业布局,提高盈利水平和行业创新能力,推动工作效益和就业率的提升。

(三)党建发展

诗洞镇基层党组织影响力较弱,领导力属于中等水平,基层组织运作效率偏低。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诗洞镇人才呈现“空心化”的趋势导致基层组织 党员干部存在老龄化现象,干部队伍结构单一,缺乏专业技能和创新意识,不利于党组织领导力和组织力的提升,不利于发挥其农村事务的领导作用。

(四)治理制度

通过与当地政府的沟通与实地考察,了解到诗洞镇下属村落在治理制度方面存在相关问题,其中之一是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与布局。尽管标准农田得到了建设,但水利灌溉基础设施和电力设施还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综合配套措施的投入也不足。由于诗洞镇三分之二的行政村落的沿岸农田长期使用大量化肥和农药,并且因其四周高中间低的地形导致这些物质会随着天然降水和地表径流进入河流,导致河水中的有机物浓度升高,造成河水污染的问题。此外,当地众多的年轻和中年人口迁徙至珠三角发达地区工作或经商,提高了老年人口在当地劳动力人口的比重,导致劳动力结构的失衡和地区间人口流动性增加。

(五)红色资源

诗洞镇的红色资源虽然是其文化与历史的宝贵财富,但目前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红色遗迹和资料未得到充分整合与宣传,基础设施滞后,专业人才短缺,以及经济效益不明显等问题限制了其发展潜力。尽管如此,诗洞镇红色资源的开发仍具有巨大潜力:建设红色主题公园和纪念设施不仅能够传承革命精神、吸引游客、带动经济,而且可以为老年人提供就业,促进社区凝聚力。通过推广红色旅游,可以促进基础设施升级,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综上所述,农业生产效率低下、新兴产业发展缓慢以及治理结构欠缺等问题不仅是诗洞镇下属的19个行政村的乡村建设问题,更是整个粤西北地区农村的一个缩影。对此,高校教育体系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结合不仅可以为粤西北地区提出乡村建设的新路径,还可以为高校教育体系中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社会实践结合乡村振兴政策的开展提供有益的参考,进一步促进整体的乡村发展[4]。

四、可行性建议

(一)传统农业振兴

在传统农业振兴策略中,乡村应依托高校的科研力量和学生实践活动,采用标准化和数字化技术,提高农业生产质量。当地政府可以与相关高校开展合作,设立实践基地,促使学生直接参与到技术推广、产业创新中。例如,开展以农业技术为主题的暑期社會实践活动,高校学生可参与调研并协助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同时,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与当地实际相结合,推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以实现产教融合,推动传统农业高质量发展。

(二)新兴产业发展

针对新兴产业的发展,当地有关部门可以引入高校的创新力量和学生团队,对产业发展进行系统评估和监督。学生通过课程项目或实习,参与地方新兴产业的规划和优化,借助高校资源,对涉农产业链进行创新。同时,当地政府应探索与高校合作的新型人才培养和技术转移模式,鼓励高校学生以项目团队形式,参与当地中小企业的咨询和服务,提高其创新能力及就业竞争力,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三)基层党建发展

基层党建在促进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核心作用。高校党组织可与村党组织开展联合活动,推动党建知识和红色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学生心中。学生参与基层党建,既能增强其对党建工作的理解和实操经验,又能切实推动党建工作与乡村发展的结合,形成共生共存的局面,增强基层组织活力。

(四)农村治理有效

高校教育体系与乡村建设有机结合,开展农村治理相关课程及实践项目。通过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农村治理知识,也可将新技术、新理念引入农村治理中,如数字化管理。此外,高校可提供专业建议,协助村庄打造绿色生态环境,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五)挖掘红色资源

高校教育体系应充当红色资源教育与传承的关键平台,强化对乡村红色历史的研究,并将之融入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之中。高校可倡导红色主题的学术探索和社会实践活动,如红色教育旅游、文化节目等,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深入体验红色文化,洞察红色精神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推动红色资源的有效开发与文化的深度传承。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使学生认识和弘扬红色传统,也有助于将红色资源转化为具有教育和应用价值的文化财富[5]。

由此可见,在粤西北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中,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通过高校教育理论体系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紧密协作,可以推动传统农业的现代化转型。同时,在红色资源的挖掘与传承方面,通过高校教育体系的渠道,深化了红色文化教育,加强了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这一系列措施,不仅构建粤西北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多元化路径,形成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协调统一,确保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还为高校教育体系中的社会实践体系改革提供借鉴。

结束语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充分激发并利用高校教育体系对于促进粤西北地区乡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粤西北地区的乡村建设虽面临诸多挑战,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依托高校教育体系中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区域内的均衡发展。高校教育体系不仅可以为乡村振兴输送必要的人才和智力支持,还可以促进青年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的改革,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通过高校教育体系与乡村建设的深度融合,可以实现高等教育与乡村发展需求的有效对接,推进乡村的规划、建设与管理,为广东省及全国乡村振兴提供新的思路和模式,助力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1]王雨萌.以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J].北京教育(德育),2023(5):21-24.

[2]杨洁.新时代高校传承红色基因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23.

[3]杨姝娅.乡村振兴战略下美丽村庄和实用性村庄规划:以渭源县莲峰镇为例[J].美与时代(城市版),2023(4):40-42.

[4]杨茹茹.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战略研究[D].大庆:东北石油大学,2020.

[5]刘子健.乡村振兴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非核心地区乡村建设规划探索:以肇庆市怀集县为例[J].住宅与房地产,2019(12):239.

作者简介:邢媛满(1989— ),女,汉族,河北霸州人,广东理工学院,助教,本科。

研究方向:高校团务、校园文化建设活动、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发展。

俞蕊(2003— ),男,汉族,浙江嘉兴人,广东理工学院,在读本科。

研究方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陈苡桐(2003— ),女,汉族,广东云浮人,广东理工学院,在读本科。

研究方向:商务英语。

陈晓彬(2002— ),男,汉族,广东东莞人,广东理工学院,在读本科。

研究方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战略高校学生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新时代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大理论与实践创新
他山之石,来自日本的“乡村振兴战略”
“党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层治理创新
论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底蕴
创新探索农村家政职业教育的有效模式
浅谈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和思考
高校学生网上评教的探索与实践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