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实践进路研究

2024-05-02 16:14梁广东唐玉蛟丁晓燕
关键词:应用型劳动融合

贾 红,梁广东,唐玉蛟,赵 爽,丁晓燕

(1.绥化学院,黑龙江 绥化 152000;2.佳木斯大学,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0)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劳动的本质在于劳动创造人类和世界,以此形成复杂的社会关系。劳动教育在其实施过程中彰显出塑造优良品德,增强体力和智力,润育审美情趣的综合育人价值,业已成为不同学段教学过程中不可替代的重要育人环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劳动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劳动和劳动教育在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过程的重要作用和意义。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这就要求劳动教育要有机的融入各类课程中[1]。2024年1月,全国教育大会提出“纵深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进一步构建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格局”[2]。在此时代背景之下,将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推动劳动教育质量发展,近而对助推教育强国目标实现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价值意蕴

1.是新时代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理论的本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等教育“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3]。应用型高校以其特殊的办学定位,肩负着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的重要职责。应用型高校要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推动劳动教育为依托,通过劳动教育融合专业教育为切入点,强化应用型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步伐,全面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随着新兴产业技术发展和产业升级,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不仅需要具有良好的劳动意识、精湛的劳动技能,还应该具有正确的劳动价值观、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完整的人格特质。劳动者与社会之前的关系需要得到重新的审视,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就尤为重要。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模式的实施可以促进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不断厘清未来社会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实现从学生到未来劳动者的顺利衔接。

2.是契合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局面复杂,202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1158万人,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此客观条件下要不断适应时代发展之变、现实情况之变,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更好的适应社会对毕业生的选择。另外,从学生视角来看,一些学生存在缺乏职业生涯规划,自我定位不清,职业适应能力欠缺,基层就业动力不足等问题,一定程度影响着应用型高校学生就业质量。随着数字时代和智能化时代特征日益凸显,在第四次工业革命呼之欲来情形下,劳动的内涵发生新的变化,劳动意识和劳动形态也发生诸多转变,创新性、智能化等元素在劳动形态中得以彰显,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也被赋予更多的时代性需求,劳动力与职业岗位的精准匹配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应用型高校实施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实践就更为重要,这不仅是提升学生人职匹配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方法,更是彰显应用型高校办学定位的重要举措。

3.是推动应用型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建设教育强国,加快建设教育强国,高等教育是先导。应用型高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应用型高校的高质量发展成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题中之义。在此形势下,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应用型高校应发挥主动精神,积极推动应用型高校的高质量发展,以回应党和国家及社会对此的现实需要。立足教育强国的国家战略,深入探讨应用型高校创新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之路就显得尤为重要。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的教育模式是坚持守正与创新理念下的发展方式,有力地打破传统教学方式,坚持问题导向,立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关照学生成长需求,旨在有力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和职业成长力。这不仅是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也是应用型高校高质量发展的自身使命和社会价值。

二、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现实困境

按照党和国家的要求,应用型高校结合高校办学特点推进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可是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多数高校并没有将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的教学体系还没有得到很好的构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效果,降低了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应用型高校是推动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需要进一步找到学校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以使劳动教育和专业教育在融合过程中释放更大的育人效能。

1.融合机制:缺乏必要的制度统领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实践

当前,很多应用型高校在实施劳动教育过程中,开展了一系列校本实践,但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很多高校仅是从落实了劳动教育课程开设这一简单目的,窄化和淡化了劳动教育与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关系,所以说劳动教育的开设只是停留在表面功夫,没有实现劳动教育教学的整体性、层次性、专业性的顶层设计,因而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完善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部分应用型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对于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之前的契合性、关联性理解不够,没有很好的厘清二者在融合过程中的关系及以此产生的教育实效。其次,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体系构建简单化。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应用型高校的专业众多,各专业特点不一,与劳动教育融合的方式方法也不尽相同,因此,在二者的融合体系构建中就需要通过深入挖掘二者的教育特点,不同专业及学生特点和差异性,实施综合构建。最后,社会和高校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劳动教育的隐性教育特点。劳动教育应该是全部教育的实践底色,培育未来合格的劳动者应该是所有教育的真正意义,也是教育的直接使命,从这个角度而言,当前一些应用型高校盲目的认为专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就是人才培育的重要渠道,从而忽略了劳动教育在全部教育过程中,特别是在专业教育中的隐性教育价值。

2.融合思想:融合思想淡漠制约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动力

随着时代发展,众多新兴产业出现,社会对高素质和高质量人才需求不断提高,面对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转变,部分应用型高校尽管也在不断调整专业设置、教学大纲、人才培养目标,但依然没有从根本上契合社会对人才需求。一部分毕业生虽然在专业上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但是学生在就业岗位上缺乏职业规划、职业道德,劳动意识淡漠、奋斗精神弱化,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职业成长和企事业单位的未来发展。基于此,应用型高校在学生未走出校门时就要做好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当前,部分应用型高校重专业教育轻劳动教育影响融合动力。应用型高校为实现毕业生就业顺畅,更多强调专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专业课的功利性地位在管理者、专业教师、学生的思想认知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不同层面人群推动和落实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动力。所以说,应用型高校从顶层设计上就要高度重视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的现实意义和未来价值,强化专业教育在具体实施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上的思想认知,引导学生明确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思想的内化,从而破解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的思想瓶颈。

3.融合师资:师资不足且融合能力不高影响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实效

教师是劳动教育和专业教育正常实施的重要群体,决定着二者的教学效果。对于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教师是不可或缺的主体。当前,应用型高校在实施劳动教育过程中面临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师资数量不足,有的高校为了确保劳动教育课程的顺利开设,将行政管理人、辅导员、思政课教师等纳入劳动教师队伍,在没有经过专业和系统的劳动教育课程培训的情况下进行教学,影响了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弱化了劳动教育课程的育人功能。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也不能忽视专业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他们是推动劳动教育发展和释放教育效能的重要群体,尽管有的高校在着力推动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联动发展,但仅停留在理念层面上还不够,还应在教学实践中有所体现[4]。当然仅仅体现还不够,专业教育也要通过劳动教育课程的专业培训和集体备课,深入探讨和挖掘本门课程的劳动元素,如盐在水般融入劳育元素,在课程设计、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等环节上融入劳育元素,再通过教学反思不断提升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效果。

三、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的实践进路

1.坚持“机制为要”,强化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顶层设计的引领力

通过探讨我国应用型高校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使命和办学特点,分析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的意义和现状,应用型高校要建立二者融合发展的科学机制,这是推动融合实践顺利实施的关键和保障。第一,确定融合发展方案,要坚持“1+X”和“1+1≥2”的理念,坚持劳动教育为融合体系中的核心和主线,全面细致地探讨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即X的关联要素和契合实践的要点,全面全方位构建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方案。第二,应用型高校要设置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管理部门,制定详细的管理制度,明确其工作职能,发挥融合实践过程中的指导、监督、协调等作用。同时,针对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在融合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不断探索和破解,以更好的推动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实效的生成[5]。第三,完善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反馈评价制度。融合发展实践的评价要坚持科学性、发展性、创新性、全面性的原则。从教师层面而言,劳动教育教师不仅要讲清劳动教育相关理论与实践内容,还要结合应用型高校专业设置特点,有所侧重的讲清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从学生层面而言,不仅要评价学生是否具有扎实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团队协作能力、劳动创造力,职业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从单一的结果性评价转变为过程和结果性评价并重的评价方式。

2.强化“内容为王”,提升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资源内容的感染力

内容是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料”,只有坚持“内容为王”,才能为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奠定良好基础。在应用型高校设置的各类专业中,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思想内涵和劳动教育元素资源,推动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一体推进,必须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教育属性和契合特征。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方面,劳动教育不仅具有通识教育的属性,还为专业教育的实施奠定基础,为学生进行专业教育提供必要的思想准备和技能要求;另一方面,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要求不尽相同,但其共通性在于每名学生通过专业教育后都应成为掌握一定专技能并适应社会选择的合格劳动者,这本身就是劳动教育的有益补充。

在确定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内容时,要结合不同专业的课程特点,全面挖掘和探寻各专业特点和课程内容中蕴含的劳育元素[6]。在课程大纲中融入劳动教育相关要求,课程设计中要把握好劳动教育内容融入的形式,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要体现劳动价值观和职业技能相关要求,另外还要充分利用学生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中劳育元素的填充和融入,为学生培育良好的劳动价值观提供更多可能的教育途径。

3.坚持“隐性为本”,提升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环境的浸透力

环境是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良好土壤,是发挥劳动教育隐性育人作用的重要载体,只有营育和谐文明健康的融合环境才能实现劳动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育人功能。第一,构建良好思想认知环境。应用型高校从行政管理者、教师、学生等每个层面都要做好劳动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的宣传工作,使师生认识到二者融合的重要作用,形成良好的认知氛围和实践环境。第二,构建浓厚的劳动文化氛围。一方面,从标识文化建设上,可以设立劳动教育专题宣传栏,悬挂劳动模范图像事迹,确定与劳动相关的楼宇名称等活动;另一方面,从软件建设上,高校可以借助网络等新媒体,通过校园网设立劳动教育专题网站,开设学生劳动模范展示平台。另外,还可以设立劳动活动月、劳动周,开展“劳动榜样评选”“大国工匠、劳动模范进校园”等活动,不断营造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校园氛围,提升环境育人的效果。第三,依托专业实习实践平台实施劳动教育实践。拓展校内外专业实习实践基地和平台,通过公益性的专业实践、学生在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提升专业实践能力的同时,拓展了劳动技能,塑造了艰苦奋斗的劳动品质。

4.强化“科学为要”,提升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评价的导向性

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效果的综合体现。“要坚持定量与定性、自评与他评、理论与实践等原则,体现劳动教育评价的多元性。”[7]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模式的评价要从两个群体出发,学生的毕业质量和教师的绩效两个方面。第一,明确评价的原则,评价要坚持科学、公平、公正、全面的原则。第二,评价要坚持过程结果的双重指标。学生劳动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考试成绩不能作为最终评价的唯一指标,过程考核也要确定一定比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校态度、实践技能展示、团结协作精神等方面都应在评价体系中有所体现。第三,构建全过程评价机制。劳动教育要融入专业教育的全过程,实施自评、他评、师评、社评的“四位一体”评价体系。第四,要积极完善评价反馈机制。评价的下游是探讨如何更高质量地反馈,为不断完善的后续教学实施和评价提供参考和借鉴。要建设学校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校的三角型反馈交流机制,定期开展反馈交流会,通过反馈信息在不层级之间的流动和完善,推动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有效实施。与此同时,还要畅通校外学生专业实习实践的校内外反馈交流机制,使学校能随时掌握学生在校外专业实习中的实践情况,及时作出必要的调整和完善,有力地提升评价在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中的作用。

猜你喜欢
应用型劳动融合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融合》
热爱劳动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