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心力衰竭合并衰弱的发生现状及研究进展

2024-05-10 11:36余情瑶徐英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2024年1期
关键词:机体心脏神经

余情瑶 徐英

心力衰竭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由于心脏收缩或舒张功能障碍导致心输出量减少,进而出现的一系列全身症状和体征,包括呼吸困难、身体虚弱、乏力、体液潴留、活动受限等[1-2]。衰弱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机体脆弱性增加,多系统生理储备、应激反应及维持自身稳态能力下降的身体机能状态,也可指机体长期的健康缺陷累积导致的身体危险状态,多表现为身体虚弱、乏力、疲劳等症状[3-4]。衰弱常与心力衰竭共存,并且二者的发病率都随人口老龄化而逐渐增加,在高龄老年群体中较高[5-6]。

1 老年心力衰竭合并衰弱的发生现状

心力衰竭多出现在机体心功能疾病的晚期阶段,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该病呈进行性发展,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再入院率,同时也是老年人住院和死亡的主要原因[7-8]。研究显示心力衰竭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3%,在65 岁以上的老年群体中的发病率达到了20%;而在心力衰竭患者中65 岁以上老年群体占80%以上,其5 年死亡率高达50%,心力衰竭是我国目前五大致死的心血管疾病之一[9-10]。衰弱是一种非特异性生理状态,涉及免疫系统、代谢系统、神经系统等多系统生理学变化。衰弱同样是老年群体高发疾病,在老年人群中的发生率高达50%[11]。老年人群中心力衰竭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衰弱,心力衰竭患者中衰弱的发生率高达80%,且心力衰竭合并衰弱患者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及再住院率[12]。

心力衰竭与衰弱的临床症状常有重叠,且衰弱常与心力衰竭共存,因此,老年心力衰竭合并衰弱的患者临床表现也复杂多样,如常见的身体虚弱、疲劳乏力、呼吸困难、睡眠障碍、心悸气短、代谢紊乱、免疫功能减弱、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减退、认知障碍、抑郁、身体活动能力下降、贫血、营养不良等[13-14]。心力衰竭与衰弱有着密切关系。衰弱会导致心力衰竭患者的应激反应能力下降,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生理储备,并影响其健康结局(如病死率增加等);而心力衰竭则能促进衰弱的发展,如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引起血流动力学紊乱或持续性炎症反应等加速衰弱[15-16]。

2 老年心力衰竭合并衰弱的研究进展

2.1 老年心力衰竭合并衰弱的病因

老年心力衰竭合并衰弱的病因复杂多样。老年心力衰竭合并衰弱与年龄、心脏结构状态、心脏瓣膜病、高血压、糖尿病、药物、不良心理状态、家庭与社会支持、营养不良、缺乏运动等诸多因素有关[17]。老年心力衰竭合并衰弱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机体心脏受损与心功能分级是该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且与老年心力衰竭患者衰弱程度呈正相关[18-19]。此外,高血压、糖尿病及其他慢性病也可导致衰弱的发生率明显增加,而饮食作息不规律、不良心理状态以及较低的个体社会支持度均是老年心力衰竭合并衰弱发生的风险因素[20-21]。

2.2 老年心力衰竭合并衰弱的发病机制

目前老年心力衰竭合并衰弱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有研究表明,老年心力衰竭合并衰弱的病理机制与心脏重构、神经体液调节机制激活、慢性炎症反应、免疫异常、神经内分泌紊乱、代谢紊乱以及肌少症等有关[22]。心脏重构是心力衰竭最重要的病理机制。神经体液机制激活、心脏巨噬细胞的转录调控与免疫调节均参与机体心力衰竭与衰弱的发生发展过程。而肌少症则被认为是衰弱的核心改变,也可导致心力衰竭合并衰弱[23]。神经内分泌与代谢紊乱同样被证实是心力衰竭合并衰弱的发病原因[24-25]。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可能在机体心力衰竭与衰弱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慢性炎症反应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病理生理的重要改变,心力衰竭的发展与机体全身慢性炎症反应有紧密关联[26-27]。

2.3 老年心力衰竭合并衰弱的诊治

老年心力衰竭合并衰弱的早期诊断对患者的疾病进展防治及预后具有重要影响。目前尚无统一的老年心力衰竭合并衰弱的诊断标准,多数研究基于《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28]以及Fried 衰弱表型量表和FRAIL 量表[29]进行评价。但各地区对该病的诊断标准大同小异,主要包括体力活动能力下降、营养不良、无力感、缓慢的步态、低体重指数以及低肌肉质量等[30]。老年心力衰竭合并衰弱的临床诊断主要采用各种心力衰竭与衰弱评估量表、心脏影像学检查以及慢性炎症生物标志物检测等。

老年心力衰竭合并衰弱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控制血压、血糖、心率等,非药物治疗主要包括运动康复、饮食调整和营养支持以及心理疏导等[31-32]。目前临床多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以及β 受体阻滞剂等药物进行治疗。营养支持包括增加蛋白质摄入量、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运动康复是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以提高患者的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此外,也有研究报道多学科介入治疗在防治老年心力衰竭合并衰弱中有着显著的应用效果,也是今后临床管理老年心力衰竭合并衰弱的有效措施[33]。有研究发现表观遗传调控因子和转录因子可以调控炎症反应,修复基因的转录,并及时将炎症巨噬细胞转化为修复巨噬细胞,从而减轻心脏重构。心脏巨噬细胞在心脏损伤后经历显著的表型和功能变化,在炎症反应和组织修复中发挥关键作用,因此靶向巨噬细胞的转录调控可能在治疗老年心力衰竭合并衰弱中有应用前景[34]。

2.4 老年心力衰竭合并衰弱的预防

老年心力衰竭合并衰弱的预防主要从心力衰竭或衰弱的发病原因或危险因素入手,如定期健康体检、早期诊断、规避高血压等风险因素、补充营养、预防慢性病、干预不良心理状态以及适度运动等[35]。相关研究也发现补充激素、认知训练、远程健康监测有助于改善心脏功能与衰弱。补充营养可以改善机体肌肉力量和日常生活能力;协调或平衡性训练、有氧训练以及阻力训练均能改善老年人的日常活动能力;给予多重用药管理及个体化预防措施有助于减少患者再入院率和死亡率等。还可以使用心力衰竭合并衰弱评估量表、生物标志物和心脏影像学检查来识别患有心力衰竭或衰弱的高危个体,制作电子病历并与临床数据整合来估计疾病发生风险,并给予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优化医疗管理,控制风险因素。尽管预防措施在实施方面存在挑战,但却可以有效利用现有资源,实现对老年人疾病的早期诊断或预防,从而潜在地减轻心力衰竭合并衰弱的医疗负担。

2.5 老年心力衰竭合并衰弱的研究热点与争议

目前,针对老年心力衰竭合并衰弱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心脏瓣膜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方面。老年心力衰竭合并衰弱的发生与衰弱症状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因此衰弱症状的治疗和预防也成为相关研究的热点。有研究也开始关注衰弱的神经生理学机制,试图找到更有效的方法来治疗和预防衰弱[36]。然而,在老年心力衰竭合并衰弱的研究中还存在一些争论,有研究认为心力衰竭合并衰弱与心脏神经症状的存在有关,应该针对心脏神经症状进行治疗[37];另一部分研究则认为,老年心力衰竭合并衰弱与患者的心脏功能状态有关,而如何准确评估患者的心脏功能状态也成为研究的热点[38-39]。

3 小结

心力衰竭合并衰弱是老年人群常见的临床表现,发病率逐年增加。目前老年心力衰竭合并衰弱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尚不完全统一,但药物或非药物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式,且非药物治疗是预防衰弱症状的重要手段。衰弱症状的神经生理学机制探究以及患者心脏功能状态评估是当前老年心力衰竭合并衰弱的研究热点。

猜你喜欢
机体心脏神经
神经松动术在周围神经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桡神经损伤研究进展
Ω-3补充剂或能有效减缓机体衰老
心脏
关于心脏
某柴油机机体的设计开发及验证
大型卧浇机体下芯研箱定位工艺探讨
“神经”病友
各种神经损伤的病变范围
有八颗心脏的巴洛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