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共筑日常
——生活方式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史

2024-05-21 09:25本刊编辑部
传记文学 2024年1期
关键词:西域共同体中华民族

本刊编辑部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华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容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共同体,是建立在共同历史条件、共同价值追求、共同物质基础、共同身份认同、共有精神家园基础上的命运共同体。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上各具特色的区域环境,使中华民族产生了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中华各族人民间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联系。基于对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在潜移默化中,人们的生活和谐地交融在一起。先秦时期的民歌《越人歌》,即体现了不同民族人民和谐相处的情景。历史上的有识之士,有意识地向其他民族学习借鉴,兼收并蓄,以适应不同时期的社会需求。从春秋时期赵武灵王倡导“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张骞出使西域、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等历史上多次的民族交流活动,也增进了各民族之间对彼此的了解。唐太宗对所有周边民族“爱之如一”,使唐朝成为多民族交流的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始终以各种方式促进民族团结。可见,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当我们追溯过往历史,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在悠久的物质文明和日常的生活方式中,都留下了丰富多样的印记。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右翼中旗博物馆收藏着一块 “元代天字拾二号夜巡铜牌”,上面刻有汉文、乌金体藏文、古畏兀儿体蒙古文等六种文字,体现了元代中国空前广泛的民族大融合和文化交流。此类展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特征的文物不胜枚举。更加值得关注的是我们习焉不察的日常生活方式中所体现出的民族交往与融合现象。从敦煌莫高窟第209 窟中的石榴葡萄纹样和如今在中国遍地开花的石榴和葡萄等农作物,我们可以遥想张骞“凿空西域”的壮举,追溯“得种从西域,移根在帝乡”;从今天再普通不过的椅子,我们可以探寻其由胡床而来的演变过程,追溯汉唐以来开放包容的民族交融史。我们每个人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组成部分,我们的日常生活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日常生活史。

为了挖掘日常生活中的民族融合史、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史作传,我刊2024 年第1 期特别策划《共筑日常——生活方式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史》,从鞋履、葡萄酒、马、胭脂、坐具五个涉及衣、食、住、行、用的方面,邀请张一雄等五位青年学者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展现中华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生活图景。从这组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富于西域色彩的“织成履”上,织着“富且昌宜侯王天延命长”的汉字纹样;华夏人民在尝试酿制葡萄酒的过程中,借鉴传统的酿酒方法,形成“蒲萄带曲红”的特色酒类;马在交通、载货方面发挥着特殊的作用,超越民族的疆界,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符号;原料产于西域、吸收少数民族方法调制而成的胭脂,妆点了中原地区女性的面颊;“形外取而神内运”的形态各异的坐具,代表着“坐”中一以贯之的中华礼仪文化。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文化瑰宝,经过彼此借鉴和演化,融洽而和谐地在日常生活中共存,形成我们今天日用而不觉的生活方式。通过这些日常生活方式的形成史,我们可以探寻中华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史,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成谱系,更是看到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祈盼所具有的悠久历史。

2017 年10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正式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推动将其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在过去、今天和未来,中华民族始终是一个整体,而正是这些绵延已久的生活方式得以超越一时一地,成为联系各族人民的纽带,在促进中华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过程中,发挥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重要作用,并成为了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源。

以传记方式梳理、讲述日常生活方式形成史,能够从微观视角细致入微地挖掘那些构成日常生活方式的元素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能够以跨学科视阈研究和分析日常生活方式跨越民族、区域、国别等人为划分的界限,对人类文明发展史所带来的独特价值。在倡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精神下,具有跨学科性质的传记学将发挥自身的作用,追寻文明生成和演变的历史轨迹,展望中华民族共同生活的图景。

猜你喜欢
西域共同体中华民族
爱的共同体
《八月西域行印记》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班超出使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