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Q将结束运营又一个青春记忆逝去

2024-06-08 11:33叶克飞
南方人物周刊 2024年16期
关键词:即时通讯智能手机社交

叶克飞

5月25日,应用程序ICQ官方宣布将于2024年6月26日正式关闭,结束其近28年的运营生涯。母公司Mail.ru集团为用户提供了替代方案,ICQ用户可以迁移到VK Messenger和Workspace,这两款应用都是Mail.ru集团旗下产品,与ICQ有着相似的功能和用户体验。

消息一出,许多老网民纷纷慨叹“又一个青春记忆逝去”。对于在智能手机陪伴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网民来说,连QQ都已“过气”,ICQ更是闻所未闻。但对于早期的中国互联网用户来说,ICQ堪称互联网活化石,承载的不仅仅是新的社交模式,还有青春。

ICQ的前世今生

ICQ诞生于1996年11月,是世界上第一款即时通讯软件。ICQ即“I SEEK YOU(我找你)”之意。巅峰时期,ICQ一度拥有超过1亿的用户。

ICQ的创造者是三位以色列工程师——维斯格、瓦迪和高德芬格。1996年,他们注册成立Mirabilis公司,决定开发一款让人们在互联网上能够快速直接交流的软件,向注册用户提供互联网即时通讯(Instant Messenger,IM)服务。他们只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开发出了ICQ。

ICQ一诞生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基本奠定了社交软件的基础,功能包括在互联网上聊天、异步离线消息、发送消息和传递文件等。至于生日提醒、创建个人主页并访问他人主页、发送贺卡和语音信息、字体字号调整、表情包、查找聊天记录、备忘录等功能,都是ICQ所开创的,成为后世即时通讯软件的标配。

问世仅仅7个月,ICQ的正式用户就已达到100万。早期的即时通讯软件都受到其影响,包括AOL Instant Messenger、Yahoo! Messenger 和 MSN Messenger等。

即使是当时互联网还不发达的亚洲,ICQ用户在互联网用户中的占比也达到70%。1998年,ICQ被美国在线(AOL)以4.07亿美元收购,此时其用户数超过1000万。2001年,注册用户数量已经超过1亿,日活用户规模达 4200 万。

AOL入主后,为ICQ推出功能更多的99a、99B、2000等版本,但同时加插了广告,还内建了搜索功能。这使得软件变得臃肿,加上MSN Messenger、SkyPE等软件相继推出,ICQ的市场占有率有所下滑。后来Mirabilis公司推出了简化版ICQ lite,只含有最基本功能。

2005年发布ICQ 5时,ICQ曾与香港电讯盈科合作推出Netvigator ICQ 5,部分界面采用粤语。但在2010年ICQ 7发布时,官方版本已不再支持繁体中文,从这个细节也可看出ICQ市场的衰落。直到ICQ8发布时,才重新包含了对简体和繁体中文的支持,但相比中文世界的其他聊天软件,它已毫无优势可言。

2010年,AOL将ICQ业务出售给俄罗斯投资公司Digital Sky Technologies(DST)。对于ICQ来说,这次收购成为求变的契机。2011年底,新版ICQ登录IOS和安卓系统,加入类似WhatsApp和MSN的用法及功能,可长期在线。在移动终端社交软件尚不普及的当时,ICQ可谓找到了突破口,使得大量用户开始重新使用ICQ。2012年底,ICQ 8发布,允许用户直接用ICQ打电话给手机或固定电话。2014年5月,ICQ成为全世界首款实现语音和视频通话端到端加密的通讯类产品。

但智能手机的普及完全颠覆了市场,各种即时通讯工具的涌现让老迈的ICQ举步维艰。2011年到2014年的“小阳春”只不过是昙花一现。此后,ICQ被迫将重心转移回PC端,服务于Windows、Mac和Linux等系统。至于安卓和IOS的应用程序,经过10年左右的挣扎,2023年就已从官方应用商店退出。

ICQ为何没落

中国用户对ICQ的记忆其实相当短暂,最早期互联网用户最初接触的即时通讯工具多半是它,但很快就出现了一款更加适合中国用户的工具——OICQ。

这是腾讯公司推出的产品,完全模仿ICQ,多出来的“O”是Opening的缩写,代表更加开放的ICQ。2000年,ICQ的母公司AOL起诉腾讯侵权,要求OICQ改名,于是它改了一个名字,开启了一段传奇历程,成为中国互联网发展史无法避开的符号——QQ。

據有关报道,腾讯开发OICQ时有过犹豫,一来看不到赚钱机会,二来当时市场上已经有几个汉化版ICQ(PICQ、新浪寻呼等)。在经过内部反复讨论后,OICQ才得以在1999年诞生。

谁也不会想到,1999年4月还只有500名用户的OICQ,到11月已经达到了百万用户。当时中国互联网用户拥有自己电脑的人并不多,很多人在图书馆或网吧上网,信息很难存储,OICQ正是针对这一点,将聊天记录等搬到了服务器上,满足了当时中国市场用户的需求。

2000年12月,北京,市民在一家网吧上网。图/视觉中国

2003年问世的QQ秀意外成功,仅仅半年就有500万人购买,也让QQ得以狂飙。2004年,QQ用户的注册数突破3亿,QQ空间等功能都成为一代人生活的一部分。直到智能手机普及后,加上自身功能过于庞杂,渐渐背离了通讯工具的初衷,QQ的用户数量才开始逐步下降。2024年第一季度的财报显示,QQ移动终端月活跃用户同比下降7%,但即使如此,仍有5.53亿之多。

从ICQ到QQ,成功都基于人们对即时通讯的需求。自互联网萌芽后,“交流”就是其核心功能,技术的进步正是为了解决社交方式的单一。

ICQ走在了最前面,却没能走到最后。在二十几年的时间里,它最终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

ICQ最初面对的对手实际上都是模仿者,QQ如此,MSN和Skype等同样如此。选择多了,用户自然会分流。如果说这种挑战还是温水煮青蛙的话,那么智能手机的普及,则是颠覆性的。

ICQ虽然奠定了即时通讯软件的基础框架,所有后来者都在这一框架下改善,但它自身的更新换代相对滞后,始终无法满足用户的新需求。

尤其是在中国市场,ICQ无法满足本土用户的需求,成为它不敌QQ的关键因素。它在中国市场的劣势显而易见:服务器在国外,存在政策风险,早期的英文界面挡住了大多数中國用户,对中文输入的支持也不算好。

当年还是用“猫”上网的年代,每秒网速还不到10K,与如今的光纤相比,简直就是“史前时代”。所以,当时下载3MB的ICQ,起码需要十几分钟,OICQ体量轻巧,仅有220KB。在那个网速如龟爬、网费高企的时代,对软件的“轻巧”要求几乎是许多人的首要考量。

此外,ICQ当时只能支持163号码访问,169号码的用户只能设置代理,相比OICQ也非常不方便。这个区别,现在大多数年轻人闻所未闻。所谓163,即chinaNet,也是真正的互联网,但网费很高;169即cninfo,实际上是局域网,最初只能浏览各地电信局自办网站(即ⅩⅩ信息港),后来才能上任意的国内网站,资费比163便宜。

当AOL业务扩展至中国市场时,曾试图从法律途径向腾讯进攻,但官司赢了,市场却没有抢回来。

除了2000年迫使OICQ改名为QQ一役,2004年的域名之战也曾经让全世界瞩目。当时AOL声称腾讯QQ侵犯ICQ的知识产权,要求腾讯将公司主要网址oicq.com、oicq.net域名无条件转让给AOL。在此之前,全球已有数款即时通讯软件企业因为同样原因败给AOL。

这场官司,腾讯深知败局已定,但它并未选择和解,而是选择直面迎战。有人分析,马化腾此举一是为了争取时间,让腾讯团队做好域名更换的准备工作,二是借机向全世界宣传QQ乃至腾讯。

最终,腾讯毫无意外地败诉,但无形之中却在全世界做了一次广告。虽然是无奈之举,但收效出乎意料。同时,这场官司也没有带来太大影响,网民并未投入太多关注。域名更换过程也有惊无险,在技术上没有出现什么问题。有意思的是,2010年,腾讯向DST投资3亿美元,还成了ICQ的老板之一。

那些曾经风靡却又成为互联网遗迹的通讯工具

ICQ没落已久,但最早诞生的它,寿命其实长于大多数竞争对手。在它关停之前,已经有许多同类软件成为互联网记忆。

当年伴随即时通讯工具井喷的,还有如今已经消失的社交网站。它从早期的BBS衍生,2005年创办的“校内网”,逐步成长为后来的“人人网”,见证了无数人的青春。但在智能手机普及后,网站的衰微已经不可阻挡,人人网虽然也及时推出客户端,但同质化终究限制了它继续前行。

在即时通讯领域,MSN曾经与QQ成为“双轨存在”,但如今也已消失。

1999年7月,微软推出MSN Messenger。2003年,在全球已拥有3亿用户的它进入中国市场。

相比活泼的QQ,MSN显得严肃高冷,却也因此成为职场(尤其是外企)的重要选择。当时许多人在工作时会同时使用QQ与MSN。

不过MSN始终太过单调,坚持“全球产品一体化”的它,不像QQ那样能为用户提供各种有趣体验。业内人士就曾认为,微软未能把握中国用户的需求,以精英思维对待草根互联网时代,只能付出代价。虽然它后期加入了各种功能,但在娱乐性上仍然有限。此外,MSN还存在传输文件经常掉线、群功能形同虚设、表情包导入极其繁琐等问题。

2013年,MSN在除中国大陆之外的全球范围内关闭,以Skype取而代之。2014年10月31日,MSN正式退出中国市场。

同样由微软推出的skype诞生于2003年,是一款国际化语音沟通工具,更侧重于网络电话业务,堪称VOIP(基于IP的语音传输)发展史上的划时代产品。在那个没有智能手机、也因此没有即时语音通讯工具的时代,它是替代国际长途电话的最佳选择,许多人用它来进行国际联系。也有不少人拿它与陌生人聊天,以便学外语。

曾经在全球红极一时的还有雅虎通,它由Yahoo推出,2007年成为美国即时通讯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的软件,全球每天有超过5000万人次登录和使用。雅虎通曾是不少中国年轻人最早接触的即时通讯工具之一,但它长期只能在PC端使用,在智能手机时代形同慢性自杀。2018年,雅虎官方表示:“2018年7月17日之后,将不再有任何支持。即日起,你将无法进行聊天,服务也彻底结束。”

在中国市场,2002年底诞生的网易泡泡曾是对标QQ的产品,但显然没有成功。不过它也有自己的特色,因此在特定时期里积累了自己的受众,那就是曾经可以免费发短信。当时手机资费套餐选择少,费用较高,短信尽管一毛钱一条,但当时发短信是主流,情侣之间聊个天,跟家里人说点事,一天几十条下来,也是沉重的负担,网易泡泡因此成为不少年轻人的选择。2013年,网易泡泡进行了最后的更新。

接近真正撼动QQ的是如今许多人闻所未闻的朗玛UC。2002年9月,朗玛公司发布“朗玛UC”,以所有功能全免费、打造通讯娱乐平台、附加校友录场景聊天和多语音聊天等卖点,迅速成为市场亮点。2004年,朗玛UC被新浪收购,更名为新浪UC。但因为用户始终远不及QQ的庞大基数,加上即时通讯工具本身就有集聚效应,用户渐渐流失,只能退出即时通讯领域。

2007年诞生的飞信则是一款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产品。在早期互联网时代,电信巨头仍然是无法跨越的存在,中国移动更是电信领域的巨无霸,除了通话资费之外,短信功能也被视为聚宝盆。尤其是“短信拜年”流行时,天量短信总能成为新闻,人们还不具备足够的想象力,还没意识到智能手机时代即将诞生,所以当时在媒体和民间的口径里,“短信时代”这个词常常出现,谁也没想到这个“时代”如此短暂,甚至可以说是转瞬即逝。

彼时,中国移动也看到了互联网的前景,飞信就是其参与的证明。它依托于移动的基础能力,能够提供综合通信服务,融合了多种通信方式,包括完全实时的语音服务、准实时的文字和小数据量通信服务、非实时的通信服务,基本是无缝链接,在当时确实显得极其强大。尤其是免费短信、多人通话和多终端登录,以及因为与手机号绑定,即使无网也能收到信息等卖点,对于资费敏感的学生群体来说更是极具吸引力。

不过在智能手机诞生后,这些卖点不再是卖点,因为智能手机能够带来更多类似的选择。2009年,WhatsApp推出了首个基于手机的即时通讯应用,引领了移动即时通讯的潮流。

2013年8月4日,河南郑州,用户使用中国移动的飞信软件。图/IC photo

2009年上线的微博作为社交工具,曾一度改变中国的互联网生态。早期微博的璀璨时光,至今仍令人怀想。当然,微博更多偏重于社交,并不具备即时通讯的作用。

业内公认的真正的移动社交元年是2011年,微信、米聊、陌陌等纷纷登场。智能手机的逐渐普及,正是在这一年迸发出真正改变每个人生活的力量。就像有人说的,自己年迈的父母从没用过微博,但他们都参与了微信时代。

2010年10月,小米公司发现了一款名为Kik的手机通讯软件,雷军认为它的“登场状态”像极了当年的ICQ,是移动互联时代的ICQ。当他发现腾讯并没有类似项目后,决定先发制人。2011年初,小米发布了模仿Kik的产品——米聊。

但这次只有“先发”却没有“制人”,因为微信诞生了。初期微信的成功,主要得益于两个功能,一是2.5版本的“附近的人”功能,二是3.0版本的“摇一摇”。用户数量的爆炸性增长,奠定了微信的江湖地位。

无论是“附近的人”还是“摇一摇”,最初都有不少人用来“寻找异性”。它提供的社交吸引力,在这一点上确实难登大雅之堂,但启发了不少后来者,点燃了移动交友的火花。

早期互联网的聊天室疯狂,在经历了“你不知道跟你聊天的人是男是女”的一次次考验之后,逐渐演变为QQ和人人网式的熟人网络空间。但在智能手机诞生后,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用户地理位置定位)技术诞生,并以“签到”的形式呈现。

2010年诞生的美国公司Foursquare就致力于此,鼓励手机用户分享自己所在的地理位置信息。当时国内已经出现街旁、切克等模仿者,但影响力有限,很快就被淘汰。

LBS技术在智能手机时代可谓如鱼得水,启发了大量公司,SKOUT、Blendr等交友软件都利用这一技术帮助用户认识附近的人,使得搭讪不局限于酒吧等空间,而是随时随地都可以在手机上发生。微信也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实现了熟人通讯和陌生人交友的“两条腿走路”。

将这一技术发挥到极致的是2011年8月诞生的陌陌,它抓住了一个核心元素:纯粹的“签到”并非最终需求,它背后还有一种原始需求,那就是交友。陌陌的功能也非常简单,无非是与“附近的人”聊天。虽然在陌陌上线的前一天,微信刚好发布了“附近的人”功能,但当时的市场空间很大,竞争对手很少,陌陌仍得以快速累积用户。

用户使用ICQ。图/IC photo

不过“附近的人”这一功能的指向性确实太过明显,它成为酒吧、夜场的主流,“神器”之名并不光彩。当一些因此衍生的治安事件发生后,微信和陌陌都曾引发争议。

此后,微信有所收敛,更偏重于熟人通讯,陌陌则越走越远。这也带来了双方不同的走势,微信依托于用户体量和即时通讯功能,成为全民工具,陌陌则始终专注于对陌生人的“发现”功能,在交友领域占据优势。

相比之下,微信这条道路更多依靠用户体量,也更容易一统天下。陌陌的市场则更具竞争性,遇见就是其中之一。

遇见与陌陌的区别在于,后者是简单直接的点对点交友,前者则强调“圈子”,以群互动推动交友。这种做法的缺陷在于活跃人数少,大多数圈子都会走向沉寂。2013年,遇见作出改变,开始强化“找人”功能,对陌陌进行了效仿。而陌陌在这一年却反其道而行,效仿了遇见的群组功能。二者也都因此而出现了转型,陌陌后来走向了相当彻底的社区化。

2013年,微信的用户数量就已突破3亿。飞信曾试图反击,但无力回天,已于2016年关闭。中国电信曾联合网易推出易信,反响依然有限。阿里巴巴则在2013年推出来往,但即使疯狂推广,仍未能动摇微信。这个市场有着集聚效应和使用惯性,对后来者确实并不友好。

当然,来往的失败反而催生了钉钉的崛起。钉钉绕开了微信制造的垄断式壁垒,在企业通信领域找到了一片蓝海。

这场即时通讯领域的交锋,如今并未结束,未来还会有更多厮杀。ICQ开启的即时通讯领域,改变了人类的沟通方式,开启了一个颠覆性的行业。在此后二十多年间,一个个社交软件出现,又一个个逝去。誰也无法说清下一个风口是什么,下一个占据人们生活的软件是什么样子。但ICQ作为先行者的启蒙意义,谁也无法抹杀。

猜你喜欢
即时通讯智能手机社交
社交之城
智能手机是座矿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社交距离
假如我是一部智能手机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民事诉讼中即时通讯记录的证据采用进路
即时通讯软件发展模型的实证研究
智能手机如何让我们变得低能
科学技术哲学视域下的即时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