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亚芳 王述华
【摘要】全国第四批高考综合改革的几个省份(黑、吉、贵、桂、皖、赣、甘)于2024年1月下旬同步进行了新高考适应性测试。文章先通过横向和纵向对比研究了六套2024年新高考适应性测试地理试题,深入分析了地理新高考的命题趋向与试卷特点;再阐述了当前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为一线地理教师备战新高考提出解决方案与备考建议。
【关键词】适应性测试;地理;新高考;二轮复习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4)10—0120—07
为了迎接高考综合改革落地后的首届新高考,2024年1月19日~22日,全国第四批进入新高考的省份——黑龙江、吉林、贵州、广西、安徽、江西和甘肃,同时举行了新高考适应性测试。2024年新高考适应性测试除语文、数学、英语这3门统考科目由教育部教育考试院统一命题外,其余选考科目(历史、物理、生物、化学、政治、地理)均由各省自主命题。对于参加首届新高考的广大师生而言,2024年新高考适应性测试卷对回答新高考“考什么”“怎么考”具有鲜明的权威性、示范性和指向性价值,对即将进入高考二轮备考复习的广大师生具有鲜活的参考、借鉴和指导意义。作为高三地理一线教师,笔者通过列表(见表1),横向和纵向对比研究了2024年新高考适应性测试地理试题的试卷结构与考查内容,旨在诊断地理新高考“脉象特征”,破解二轮复习存在的“疑难杂症”,更好地为高考地理备考复习和课堂教学提供服务。
一、从2024年新高考适应性测试诊断地理新高考脉象
2024年新高考适应性测试地理试卷共有六套,分别是黑吉卷、贵州卷、广西卷、安徽卷、江西卷和甘肃卷,其中黑龙江和吉林两省合用同一套地理试卷(简称“黑吉卷”)。那么地理试卷在结构和内容上具有什么特点?新旧地理高考又有何异同?
1.地理新高考之变化。从表1呈现的六套地理试题考点分布中不难发现,地理新高考在试卷结构上与全国卷不同。地理高考将由过去的“政史地文综合卷”变为单独考试科目,在试题类型、试题数量、分值设定和考试时长等方面与以往存在较大差异。如表1所示,新高考地理的试题类型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类,其中选择题16道(每题3分,共48分),非选择题3道(共52分),卷面满分100分,考试时长75分钟。在地理卷中1-16题为选择题,除黑吉卷将选择题设置为7组外,贵、桂、皖、赣、甘这五省均设置6组选择题。非选择题均设3道题,即17、18、19题,题量和分值差异不大,每道非选择题均下设2-4小题,每道分值在14-22分之间不等。地理新高考试卷结构由此可见一斑。
在考查内容和考查要求上,地理新高考也与全国卷有所不同。2024年适应性测试地理卷新增考点有植被与土壤、海水的性质、服务业的区位、大都市辐射功能、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等内容。如表1所示,安徽卷、江西卷和甘肃卷都考查了“植被与土壤”,尤其是甘肃卷在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中均涉及该考点,卷面总分值达到13分(见表2)之多,足以凸显“植被与土壤”在地理高考中的重要地位。“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也是本次地理卷的热门考点——黑吉卷第六组选择题考查了“碳排放与碳交易”;贵州卷19题考查了“碳减排与新能源开发”;广西卷19题和安徽卷17题都考查了“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江西卷19题考查了“湿地植物生境与生态安全”;甘肃卷19题考查了“流域水污染与环境保护”。“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在六套地理卷中均有出现且主要以非选择题的形式呈现,属于重点考查内容,需要在后续二轮备考复习中加以足够重视。新教材没有“旅游地理”这一选修模块,但是地理卷考查了相关内容,说明新高考将“旅游业”的相关考点归入了“服务业”,既整合了学科知识,又强调了旅游业在服务业中的重要地位,也体现了新旧高考的过渡性特征。此外地理卷注重问题的开放性与探究性,试题设问方式灵活新颖,利于引导学生摒弃机械刷题和死记硬背的旧高考模式,助力“双减”政策的有效实施。
2.地理新高考之传承。情境是高考命题的平台与载体,此次地理卷在命题情境上继承了全国卷的命题风格。如表2所示,甘肃卷的选择题前三组为人文地理情境,后三组为自然地理情境,在试卷结构上与全国卷保持一致,非选择题的情境分布也具有类似的特征。在情境类型上,既有取材于日常生活、产业发展、人口聚落的生产情境和生活情境[1],又有来源于学术论文、地理问题和地理现象的学术情境和学科情境(见表2),因受题量限制影响小,适应性测试卷比全国卷的情境类型更加丰富多彩。新高考地理卷的命题情境特点由此可见一斑。
在考查内容和要求上,适应性测试地理卷传承了全国卷对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的考查,充分体现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高考命题趋向[2]。如表1所示,适应性测试地理卷强调考点的“基础性”,突出对主干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的考查,卷面高频考点“人口分布与迁移”“产业的区位选择”“地理现象成因及特征”“地理过程描述”“区域可持续发展”等所占分值高、比重大,要求学生必须牢牢掌握;适应性测试地理卷强调考点的“综合性”,突出对整体知识、复合能力与综合素养的全面考查,例如甘肃卷第11题(见表2),通过真实而复杂的情境设计,考查植被与大气、土壤、地貌之间的相互影响机制,不仅突显了学科内容的深度融合,而且实现了关键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与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综合考查;适应性测试地理卷强调考点的“应用性”,关注学生运用知识、能力和素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甘肃卷18(3)题——“列举嶆上村民采取哪些措施克服了萝卜种植的限制条件”,考查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适应性测试地理卷强调考点的“创新性”,注重学生发散思维、创新意识的考查,例如安徽卷17(3)题——“为促进‘绿色能量转化为‘经济增量,请你为陕西省洋县设计两类生态产品并说明理由”,开放且新颖的设问方式旨在鼓励学生摆脱思维定式束缚,勇于大胆创新,考查学生发现新问题、探索新规律、得出新结论的能力,体现了“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高考核心功能。
二、地理二轮复习存在的问题
通过横向和纵向对比研究适应性测试地理试题,地理新高考的“脉象特征”已得到清晰呈现。在未来有限的时间内开展行之有效的高三地理二轮复习,是决胜新高考的关键所在。教师当务之急是要认清学情与教情,找出当前二轮复习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且有针对性地把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丰富教学活动,落实高效备考与智慧备考,做到对症下药。笔者对本校二轮复习情况做了调查,发现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漏洞与能力欠缺。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是高考考查的主要内容。笔者通过地理适应性考试调查问卷反馈的信息(见表3)了解到,大部分学生认为知识漏洞与能力欠缺是导致现阶段考试失分的重要原因。其中63%的学生认为存在知识漏洞且基础薄弱,59%的学生认为缺乏答题技巧且积累较少,40%-55%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各种能力欠缺。如何实现知识与能力、能力与素养之间的转化与提升,是高考二轮复习亟待解决的问题。
2.审题不清与表述混乱。审题不清与表述混乱,是考试失分的常见原因。审题不仅要审“设问”和“图文材料”,而且要细审“图例”和“设问中的关键词”,才能不遗漏重要信息,保证信息获取的完整性。例如黑吉卷第6道选择题,考查河流补给的相关知识,题目本身难度不大,只需抓住设问中的关键词“积累量”便能轻松获悉正确选项。表述混乱不仅反映在学生书写字迹模糊潦草、难以辨认,而且在表述内容上往往缺乏专业性、逻辑性、简洁性与层次性,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二轮复习中加以训练和纠正。
3.机械刷题与扩充课时。“机械刷题”和“扩充课时”是地理二轮复习中常用的方法与策略,然而在注重能力与素养考查的新高考背景下,题海战术与知识灌输已无法满足新时代高考要求,更不利于国家“双减政策”的落实。此外,过去惯用的“大专题复习”策略容易弄巧成拙,变成一轮复习的简单重复[3],既耗费时间,又收效甚微。在时间短、任务重的二轮复习阶段,如何轻松、快乐、高效地教与学,是摆在高三师生面前的一道难题。
三、“新高考”背景下的二轮备考建议
高考二轮复习既关键又难以掌控,基于当前二轮复习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了以满足学生需求(知识、能力、素养)和落实问题解决(漏点、盲点、弱点)为出发点的二轮备考复习策略。
1.查漏补缺,重“解题能力”之法。2024届考生因受前两年线上授课弊端的影响,普遍存在知识薄弱与能力欠缺等问题,微专题教学法不失为一条有效的解决路径。微专题教学法是一种“小切口,多视角”的复习方法,微专题内注重思维建模,微专题之间注重知识内联。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建构,让学生从课堂教学和反馈训练中不断感悟、反思和提升,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4]。具体实施办法为,针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短板,筛选“时事热点”和“典型区域”开展微专题案例教学,借此达到查漏补缺、提升能力的目的。
2.聚焦热点,品“时事新闻”之味。时事新闻是常见的地理命题素材,例如甘肃积石山地震、华北暴雨、山东半岛冷流雪、杭州亚运会、深中通道、西氢东送、中国南极秦岭站、中国人口负增长、哈尔滨冰雪旅游等新闻都是学生津津乐道、喜闻乐见的热点话题。利用时事新闻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素材特征,设计真实、复杂的情境和问题开展微专题案例教学,通过情境和问题的呈现,让学生调用已知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对地理问题深入探究,不仅能实现知识与能力、能力与素养的提升与转化,而且能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内驱学习动力,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品味时事新闻的乐趣。
3.精选区域,探“问题发散”之美。地理问题的呈现往往以具体的地理区域为背景。教师选取典型区域,设计看似发散、实则关联的情境问题开展微专题案例教学,向学生展示相同区域背景下的多角度设问方式,有利于提升学生区域认知能力和综合思维素养。图1是以伊犁河谷为情境设计的发散式问题教学,结构化的问题设计,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发展等考点串联整合,激发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的能力,在思维发展过程中将碎片化、无序化、浅表化的知识点融汇成网,实现知识的上下贯通与左右逢源,最终打通地理学习的“任督二脉”。
4.强化审题,谙“答题规范”之则。在二轮备考复习过程中,要强化审题技巧,明确审题流程,提高审题的熟练度,训练审题的敏感度。例如在非选择题的审题流程中(分析设问→锁定方向→对接材料→调用知识→规范表达),“分析设问”环节是重点也是难点,“分析设问”首先要明确设问动词(分析、简述、指出、说明、描述、归纳、判断)和问题落点(特征描述、原因分析、过程形成、区位评价、意义影响、对策措施、开放探究),然后找出限定词(时间、地点、从……角度、与……相比、有利/不利、人文/自然等)和问题中的主语与核心事件,以此认识设问的结构和内容、读懂设问的条件和要求,才能保证后续环节的顺利进行和答题的正确率与得分率。
在二轮复习中,还要重视训练学生语言表达的规范性,即非选择题的答案书写要符合序号化(答案要点用数字序号编排)、要点化(答案尽量简明扼要)、逻辑化(答案叙述采用因果式/递进式/转折式/并列式等语句)、专业化(尽可能使用学科术语/书面用语)、条理化(按照设问的先后顺序答题)、准确化(语言表达要求精准具体)等要求,尽量做到卷面整洁,不写错别字,便于阅卷老师阅读。
二轮复习是一场智慧与策略的耦合,教师应该激励学生用“地理眼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5]。为了让学生深度参与地理学习,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笔者所带的两个高三地理班正在开展“我是高考命题人”和“地理视角看世界”的实践活动。“我是高考命题人”要求学生从高考命题人的视角,自选情境素材命制一道地理综合题,要求图文并茂、文字精练、答案严谨并设置评分标准;“地理视角看世界”则是教师每周指定两名同学跟大家分享展示生活中发现的地理现象和地理事件,旨在提高学生知识迁移、学以致用的能力。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丰富教学活动,而且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地理作品,实现了师生互动与教学相长。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将多种复习策略融合,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灵活转换,以与时俱进的姿态迎接新高考综合改革时代的到来。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考报告学术委员会.高考试题分析(2024)地理[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23.
[2]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3]熊晓,向雪娇,刘冬花,等.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中加强热点专题复习浅析[J].地理教育,2023(S2):62-64.
[4]王涛.高三地理二轮复习的微专题教学策略[J].教育科学论坛,2019(04):50-52.
[5]曹银兵.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智慧与策略的耦合[J].地理教育,2018(01):33-35.
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