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在滇缅公路上的南侨机工

2024-12-31 00:00:00陆其国
检察风云 2024年24期

三位南侨机工的合影

碑文中镌刻的赤子功勋

“‘七七’事变爆发,日寇猖狂入侵,神州大地,烽烟四起,国土沦丧,生灵涂炭,中华民族处于危急存亡的关头。全国同胞抗日怒潮汹涌澎湃,气壮河山。海外华侨敌忾同仇、义愤填膺,积极参加抗日,广泛开展义演、义卖、募物、捐款等救亡活动,万众一心,共赴国难,波澜壮阔,四海翻腾。”

上面这段文字,摘自《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碑碑文》的开篇语。这座高达12米的雄伟庄严的纪念碑,矗立在云南昆明西山公园山坡上,在蓝天白云下俯瞰着烟波浩渺的滇池。碑身由汉白玉石镶嵌而成;碑名“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碑”几个字,由镏金镌刻。碑座由黑色大理石砌成,上面同样镌刻着四个苍劲雄浑的镏金大字:“赤子功勋”。令人看了为之动容的,是镌刻在碑身上的八百字碑文。碑文虽短,却凝结着历史对这些热血南侨机工的无限崇敬和热情赞佩。且再读一段如下文字:“一九三九年,在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主席陈嘉庚先生的号召下,三千多名热血沸腾的南洋华侨机工,满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高度民族责任感,毅然离别父母亲人,远涉重洋,回到祖国,投身于神圣的抗日救国服务工作。”碑文还提到了这段感人事件的历史源起:“当时,沿海港口均已沦陷,滇缅公路成为唯一的国际通道,世界各国和海外华侨支援我国抗日的军需物资均赖此路输入。南侨机工不顾个人安危,冒着弥漫的战火,夜以继日地抢运军需辎重及兵员,组装、抢修车辆,培训驾驶、机修人员。滇缅公路沿途山高谷深,地势险恶,道路崎岖,设施简陋,加之敌机狂轰滥炸,路塌桥断,险象丛生。南侨机工沐雨栉风,披星戴月,历尽千难万险,确保了这条抗日生命线的畅通,被誉为‘粉碎敌人封锁战略的急先锋’。在执行任务中,有一千多人因战火、车祸和疫疠为国捐躯。在滇黔、滇川、广西、湖南公路以及印度阿萨姆邦丁江机场,南侨机工也担负抗日军事运输任务,功劳卓著。他们以自己的生命、鲜血和汗水,在华侨爱国史上谱写出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也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中国抗战史上曾发生过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涌现出许许多多感人肺腑、令人深铭难忘的人物。但不夸张地说,对这篇碑文后面深藏着的那些当年南洋华侨机工毅然回国投入抗战的这段历史,尤其是对“赤子功勋”有详细了解的人,似乎并不多。

尽管身处南洋异国他乡,有的甚至从出生后到成年,都没有机会回过一次故乡。但得知日军入侵他们魂牵梦绕的祖国后,这些热血男儿再不甘忍受,急切地想要回国参战,保卫祖国。而就在前一年,即1938年10月,南洋各属45埠华侨代表168人,在新加坡召开代表大会,成立了“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并选举陈嘉庚为主席,庄西言、李清泉为副主席。大会发表宣言,号召南洋八百万侨胞要“精诚团结”,为祖国抗战作后盾。

当时,自云南昆明至缅甸腊戍的滇缅公路是战时我国西南大后方唯一的国际通道。这条路于1938年动工修筑,翌年初正式通车,全长1146公里,是我国与东南亚联系的血脉纽带。海外华侨捐赠的军需物品、药物;世界各国支援的武器等,均靠这条滇缅公路运入,所以它也是全国抗战的生命线和大动脉。但是这条公路山高谷深,地势险恶,崖壁陡峭,山道崎岖,沿途还要翻越海拔三千多米的横断山脉、怒山和高黎贡山;要横跨水流湍急的漾濞江、澜沧江和怒江;还要穿越亘古荒凉、人烟稀少的烟瘴之地。不难想象,要安全驾驶载有大量军用物资的卡车行进在如此恶劣的路况下,如不是经验丰富、技术娴熟的老司机与修理工,断难胜任。有鉴于此,当时国内亟须大量技术熟练的司机与修理工。

南侨机工奔赴沙场

可是,彼时由于国内这样的人员奇缺,紧急培训也是“远水救不了近火”。于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西南运输处主事宋子良紧急致电“南侨总会”主席陈嘉庚,希望陈代为招募华侨机工回国,以解燃眉之急。陈嘉庚阅电后,即于1939年2月7日发表《南侨总会第6号通告》,刊登详细招募广告,号召机工回国服务,共拯正处于危难中的祖国。这就有了“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简称“南侨机工”)回国参战的壮举。招募的必要条件诸如必须“熟悉驾驶技术,有当地政府准(驾)证,粗识文字,体魄健全,无不良嗜好(尤以不嗜酒者),年龄在四十以下二十以上者”。以及“凡应征者,须有该地妥人或商店介绍,知其确具有爱国志愿者方格”等项。但见召唤一出,顿时应者云集。经过严格筛选后,来自槟城、怡保、太平、马六甲、吉隆坡、芙蓉、新加坡、泗水,以及马来亚等地技术娴熟的青年驾驶员和熟练机工,很快便集合在了西南的山谷里以及高黎贡山与澜沧江之间的高原上……

1939年2月10日,新加坡机器行响应南侨总会号召,特发通告:“窃思我星岛机工不少忠贞爱国之士,具此两项技能者,实繁有徒。际兹国族凌夷之日,正好男儿报国之时,况吾侪平时每感向往有心,请缨无路者,对此国家需才孔亟,当可联袂而起为国服务,共肩民族复兴之责,以尽国民之天职也。”该通告呼吁机工同业中具有驾驶或机修技能者,“良机勿失,盍早来乎”!

然而,毕竟是战时状态,容不得半点疏忽。所以,尽管时间紧,但短暂的训练还是必不可少的。入选的青年华侨机工,先集中到设在昆明的军事委员会西南运输处运输人员训练所,接受严格的短期训练。训练生活是紧张的,他们每天5点起床,然后是训话、用早餐、上讲堂、操练。下午也要上操场训练。所学科目有政治、驾驶、军训、汽车修理、军事学等。这里任一内容都不轻松。即以看似简单的出操来说,这对于习惯了自由生活的青年华侨来说,突然让其按照军事要求行事,肯定绝不轻松。但他们知道不日自己所负的运输责任和普通运输决不可同日而语,届时他们是“驾驶兵”,而非普通司机,必须受严格的军事训练才能肩负起这个大责任。一想到这点,训练时吃再多的苦,受再大的累,他们不仅毫无怨言,而且甘愿全身心投入。据当年《南洋商报》特派记者楚琨、戈丁披露:“训练所有一间涂满血迹的房间,最能激起华侨复仇的情绪。那是去年(1938年)的事了,敌机狂炸昆明,一百多个广西学生,正在接受驾驶训练,住在训练所的一个宿舍里,两三颗炸弹把这些热血学生的生命毁灭了。他们的眼睛多半没有闭,他们的血溅在墙壁上,溅在木柱上,老洗不掉。华侨机工每一次看到这些殉身者的血,他们仇恨敌人的心便加强了一分。”

第一批和第二批青年华侨机工训练两至三星期后即出发了,有许多急需军火,正等待他们去运输。第一批共有80人。其中司机68人,修车机工12人。第二批已有207人,机工90人,司机117人。他们受训后出发时,无不意气风发,斗志昂扬;还不时亮开嗓子,高唱着那首《出发歌》:“车在我们的手上,|血在我们的胸膛,|我们来捍卫祖国,|我们奔赴沙场。|统一意志,集中力量,|冲,冲没了一切恶势力,|干,干彻了领袖的主张。|抱定杀身成仁的决心,|发扬中华民族的荣光!”临行时长官还送上写有“保卫祖国”字样的旗子,用以激励他们。

当然,这是群像,而奔赴战场的每一个生命都是具体的,有血有肉的。一旦我们将目光聚焦到这些个体生命上,从那些年轻的华侨机工身上折射出来的壮志情怀,一下子便让人感到可触可摸,并为之受到别样的震撼。

热血青年前仆后继

陈嘉庚在《南侨回忆录》中提到,有位在新加坡英国汽车公司工作且卓有声望的机械工程师王文松,每月有不菲的收入。但他为了响应祖国召唤,甘愿放弃高薪,且自携全副机修器具,带领一批志同道合的伙伴回国效力。王文松后担任滇缅路上任下关修理厂厂长,为抢修受损抗战军运车辆,作出过很大贡献。令人扼腕的是,抗战后期,王文松不幸因车祸殉国。

南侨机工研究史知名学者林少川,也讲过这样一件事:他曾经在贵州采访过一位将全家老小送回故乡而铁心参战的新加坡华侨机工许志光,后者仍珍藏着1939年3月13日陈嘉庚亲笔签署的一封信,信上写着:“华侨青年许志光君,热心国家,此次毅然牺牲原有职业,回国服务司机工作,帮助国家,殊足钦佩……”

陈嘉庚关于第四批机工入滇事宜致电宋子良函(1939年)
被赞誉为“现代花木兰”的李月美

还有一位在槟城筹赈会妇女部工作的华侨女青年白雪娇,也是瞒着父母报名参加机工队。临行前,她在留给父母的家书中写道:“亲爱的父母亲,别了,现在什么也不能阻挠我投笔从戎了……此去虽然千山万水,未卜安危,但是,以有用之躯,在有用之日,尤其是在祖国危难的时刻,正是青年奋发效力的时机。这时候,能亲眼看见祖国决死斗争……自己能替祖国做点事,就觉得此生无负于祖国!”这封信曾发表于1939年5月19日的《光华日报》,感动了无数读者,尤其是青年华侨。

海南籍的马来亚女华侨李月美,为与弟弟一起回国参战,还女扮男装。后来在滇缅公路翻车受重伤,因送医及时抢救,才得以脱险。这时候她的女儿身无法遮掩才终于暴露,她也因此被当时海内外报章赞誉为“当代花木兰”。李月美后与一位对她精心护理的海南籍华侨机工杨维铨在患难中结成伴侣,也成为一时佳话。

李月美因何翻车受重伤,我们不清楚细节,但如果知道滇缅公路有多凶险,那么对于其中的细节,应该不难想象。当年《南洋商报》特派记者楚琨、戈丁曾描述,滇缅公路全路有三分之二是贴着悬崖,且宽度不足两丈,狭窄处更是只容一车通过。加之路系环山筑成,许多地方一分钟内要绕五六个大圈子,转弯处一眼可见深谷和峭壁。这些南洋华侨司机机工们就是这样,从容镇定地行驶在滇缅公路上。即使遭遇不测,他们也能从容应对,化险为夷。这应该和他们受过训练以及积累的经验有关吧!两位特派记者曾举例道:“曾腾光,是第十三大队的驾驶兵,驻扎在遮放。他在离保山二十公里的地方(那是一个有名的悬崖)翻了车,但是他死抱住方向盘,任汽车翻筋斗,滚到底下时,他抖一抖身上的泥土,碎石和草刺,开了车门爬出来,一点没有受伤。”在两位特派记者眼里,“不但华侨机工的驾驶术高明,就是修理术也十分熟练。他们修理汽车,不必看书,在极短时间内,可以把极难的工程完成。训练所的讲师和教官,学历大抵很高,理论有余,经验都比不上华侨机工”。另外,仅1939年半年内,前后即有9批机工回国,总数达3200多人,可见当时南侨机工保卫祖国的决心有多大,热情有多高。

要知道,当年这些回国参战的南侨机工,还必须面对另外两个凶险无比的敌人:一个是瘴疟,另一个就是敌机。

据《新华日报》报道:“滇缅路重开之后,敌机的轰炸,愈演愈烈。但华侨司机们并不因此而气馁,他们自动踊跃地参加华侨义勇抢运大队,在敌机机翼下拼命地为祖国抢运抗战物资,前仆后继,以加紧运输来为死难的同胞复仇!整个滇缅路的运输就依靠这些抗战英雄的壮烈牺牲来维持!”这段话总结得非常精准,就用它来作为本文的结束语。

编辑:黄灵 yeshzhwu@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