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的传统技艺类项目。该项目遍及南通地区各县中影响较大的作坊,如皋石庄、通州二甲和石港、海门三阳、启东汇龙等。
蓝印花布是传统的镂空白浆防染印花,又称靛蓝花布,俗称“药斑布”,至今已有800余年的历史,最初以蓝草为染料印染而成。随着元末明初棉纺织业在南通的逐步发展,促进和推动了蓝靛在棉纺织品上的使用。据记载,明代南通地区已有蓝靛出产,并在当地物产中作为主要贡品上缴朝廷。植物染料蓝靛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特殊染色原料,在传统手工印染技艺中普遍使用。
蓝印花布采用刻版漏浆防染工艺,其加工刻版作坊和印花挑担作坊相当流行,自纺自织坯布原料也为蓝印花布自身的流行和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南通蓝印花布图案的题材和内容有花卉、植物造型,人物、动物造型,几何纹样和书法文字等。民间刻花艺人常常将这些纹样经过巧妙构思,组合在一幅蓝印花布作品中,并运用象征、谐音、借比等手法,表达丰富多样的内容和吉祥喜庆的寓意。
南通蓝印花布在使用中耐脏耐磨、结实耐用,其吉祥图案被广大群众所喜爱。蓝印花布是祖先留给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绝大部分汉族地区及部分少数民族地区都使用过蓝印花布。蓝印花布在历史上流传时间之长、普及范围之大、影响力度之深,有它不可估量的实用价值、精神价值和艺术价值。
(来源: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