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生态环保国有企业转型发展路径

2025-02-16 00:00:00黄燕华
经济师 2025年1期
关键词:宁波转型生态

摘 要:目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已步入快速推动绿色和低碳发展的高质量时期。生态环保行业应适应这一新趋势,从传统的污染控制转向绿色和低碳循环的发展模式。文章通过对生态环保产业转型背景及政策解读,客观分析了市属国企在转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机遇和挑战,提出国企争抢绿色发展关键赛道的具体举措。

关健词:生态环保 国有企业 产业发展 争抢赛道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5)01-294-02

一、生态环保产业转型背景

(一)双碳目标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宣告:中国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这标志着党中央为了建立起全人类共享未来的伟大构想而做出了坚定的选择,更是针对那些严重影响生态平衡问题而采取行动的郑重承诺,这对于确保国家的永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美丽中国

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而生态环境行业则被视为达成这些使命的关键支持力量,它需要把社会经济发展的全面绿色转型作为引领,并将其中的重点放在能效提升及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上,从而推动建立起一种更高效利用自然资源且对自然界有更好维护作用的生产模式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变革。

(三)结构调整

近期生态环境部公开数据显示,当前我国生态环保企业的从业企业共有3万余家、从业人员约340万人。近10年来,全社会环保投资年均增长10%,带动产业规模持续扩大。2023年,生态环保产业收入达2.22万亿元。作为绿色生产力的重要载体,生态环保产业发展动力已由政策和投资驱动,逐渐转为市场和技术驱动,势必倒逼企业创新产业模式,实现科技赋能、降本增效。

二、生态环保产业机遇与挑战

(一)发展机遇

当前,我国正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对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政府也将会更加重视生态环境的发展。“绿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等观念已经广泛传播并被大众接受。

1.政策导向清晰。在党和政府的大力带领下,生态环保产业正蓬勃发展。国内经济结构转型与升级,促进生态产业同步发展,生态环保产业呈现多元化、多样化、细分化,各级政府尤其是长三角区域政府相继出台生态环保产业的相关政策。

2.产业规模巨大。美丽中国建设催生生态环保产业迅速成长,新时期生态产业加快提质增速,相关产业、企业纷纷同步或超前转型升级。据统计,目前产业规模达10万亿元以上,其中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版块达万亿级。

3.项目资源广阔。生态环保型国有企业备受当地政府、行业部门重视,也会受到头部企业、合作机构关注,为项目合作机会加分。恰逢宁波“无废城市”创建协同区域环境整治的大力推进,宁波及周边区域的生态环保建设将迎来更多机遇。

(二)面临挑战

当前国内外不稳定因素频发、经济形势放缓、经济增长模式转变、区域产业竞争加剧,生态环保企业的更新淘汰周期明显缩短。

1.大环境复杂多变。生态环保产业正面对国际形势不稳定环境、项目潜在公共环境或安全事故等不利影响,具体项目推进容易受阻。

2.项目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发展两极分化。现阶段长三角项目资源相对有限,同行专精企业与大型企业不断涌现,区域内项目的市场竞争呈现白热化,企业发展趋向两极分化。

3.人才流失与人才保障。当下生态环保产业高速发展,带动企业同步加快更新淘汰,人力资源竞争与人才流动幅度较大。

三、宁波市属生态环保国有企业现状

宁波市生态环保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宁波环保集团”)是宁波市属国企宁波城投集团下属子公司,成立于2020年,前身为枫林垃圾焚烧发电厂,以助推“无废城市”建设、打造美丽宁波为发展目标,功能定位为城市环境综合服务商。业务聚焦市政环保、医疗环保、低碳环保三大领域,覆盖固废处置、环境修复、收集转运、低碳发展四大板块。近几年业务拓展主要发力方向,一是新建洞桥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按照“建平台、定标准、强保障、促规范”思路,完成一般工业固废收运处置智管平台开发投运,较好实现了区域分拣存储产业布局。二是建设宁波市资源循环利用基地,规划新建大件及建筑装修垃圾、塑料综合利用、医废处置设施、飞灰资源化利用等项目。三是打造城市级“5分钟充电圈”和“市域智能充电一张网”,积极拓展光伏、风能、氢能等项目,提升能源使用保障。四是采用“集中供给、分步实施”方式建设区域综合能源站,通过能源数据二次开发,对城市“可控负荷”实现有效聚合,同时积极参与碳排放权方法学认证体系和规则,与地方政府共同合作开发碳汇资源。五是拓展医疗器械消毒供应、医疗织物洗涤及医疗器械集采与租赁等产业,打造具有标杆示范意义的综合性医疗卫生保障中心。

(一)资产总额及有效投资

从资产规模来看,宁波环保集团资产总额由5.87亿元增至14.96亿元,是原来的255%,期间形成有效投资由1.24亿元增至2.45亿元,是原来的198%,数据显示企业正处于快速扩张发展时期。

(二)营业收入与利润指标

从经营成果来看,宁波环保集团营业收入由0.5亿元增至1.76亿元,营业利润由0.52亿元降至-0.69亿元,经济效益不明显。

(三)同行业间比较

本文选取了不同区域的同行业国企经营状况作简要对比。

1.杭州市环境集团隶属于杭州市能源集团,为国有独资企业,前身为天子岭废弃物处理总场,立足以城乡固废治理为中心的环境综合服务商的发展定位,业务范围涵盖垃圾清洁直运、高效转运、易腐垃圾处理、垃圾焚烧、危废处理、生态填埋、垃圾渗滤液处理、沼气发电、园区建设等,是一家固废处置全产业链、全品类企业。总资产105亿元,营业收入13.3亿元,净利润-1.0亿元。

2.广州环保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由广州市政府直接管理的国有企业,同时也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该公司专注于环保行业的多元化服务。其主要经营领域包括清洁能源生产、固体废物资源开发、智能环卫服务以及环境设备制造和环保科技服务五大方面。总资产408亿元,营业收入64亿元,净利润1.5亿元。

3.深圳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深能环保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处理固体废弃物的国有企业。其业务涵盖了城市固体废物处理技术的研究、工程设计和装备制造,以及对固体废物治理项目的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总资产309亿元,营业收入78亿元,净利润10亿元。

通过数据比较可以看出,宁波环保集团虽处于事业发展期,但与同行业相比,客观上仍存在资产规模较小、发展速度较慢、增收不增利等状况,转型发展有待借势借力。

四、生态环保国有企业转型分析

(一)转型发展优势分析

1.区域资源优势明显。宁波环保集团长期立足公用环保事业,在业内有一定影响力,组织、资本、资源、区位等方面优势明显,环保产业链丰富,转型发展基础较为稳定可靠。

2.业务板块优势明显。宁波环保集团聚焦市政环保、医疗环保、低碳环保三大领域,构建市域智能充电一张网、全市固废收运处置一张网、无废城市综合服务一张网,转型发展固废处置、环境修复、收集转运、低碳发展四大板块,板块业务各有发展纵深,却又相互支撑,衔接紧密。

3.经营模式优势明显。“三江汇海计划”“深化国企体制机制改革”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和推行,为国有企业拓展生态环保产业提供了更为灵活多样的合作经营模式,如入股培育、参股经营、国企混改、环保基金等。

(二)转型发展劣势分析

1.项目市场竞争力不足。生态环保产业项目具有民生公益类属性,其投资收益率偏低、抵御风险能力偏弱、运营管理偏难。宁波环保集团四大板块业务以政策扶持为主,未形成完整的、闭环的、高质量的生态经济体,市场竞争力尚不足。

2.项目托底保障不足。宁波环保集团目前拓展的项目开发投资流程较长,面对市场竞争的反应反馈较慢较弱。受经济形势总体放缓影响,短期无法为企业效益提供托底保障。

3.核心科技支撑不足。因为缺乏关键科技的研发投入,无法迅速推动业务创新,宁波环保集团在开展项目中仍然高度依赖于传统环保产业。战略性新兴行业和高科技行业还未成长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五、生态环保国有企业转型发展举措

生态环保产业具备“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天然属性,宁波环保集团通过建设资源循环利用基地、拓展智慧“能、碳”项目、搭建数字化管理平台等方式,打造“能源微网”,构建“虚拟电厂”,推进碳资产开发和管理,在助力区块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赛道上将大有作为。

(一)充分借助行业区域影响力

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内在优势,借助行业、区域影响力,凭借资本、资源、区位优势,争抢建立业务板块优势、业务储备优势,加速开发一批富有社会价值的生态环保项目,对区域外生态环保业务进行多维权衡与动态调整,获得项目开发新突破,为未来生态环保产业业务的开展提供有利的建设基础。

(二)充分借助现有项目保障力

构建“焚烧+”的末端固体废物管理体系,通过建立基于垃圾焚烧的基础设施,推动跨行业与垂直行业的链条拓展。跨界应用联合处理的优势来整合生活垃圾、工业固废、城市污水污泥、餐饮垃圾、食物残渣以及大型物品等各种类型的垃圾;向上发展到包括分类收集、清洁运输以及中转站等一系列环境卫生综合解决方案,从而提高企业的处理能力和收益水平。

(三)充分借助科研机构研发力

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是产业基础研究的核心力量,也是重要科技创新的催化剂。国有企业要充分展现国企魅力,携手共建产学研智慧公辅园区,以产业总体发展为导向,参与或收购环保科技类企业,以商业模式创新来逐步替代、打破、解决传统环保行业的痼疾和政府目前的痛点难点问题,并借助技术改造和升级迭代为契机,为政府打造规范、有序、体系化的监管内环形成落脚点。

六、综述

当前生态环保产业发展重点、根本动力、有效路径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产业发展重点正由单一环境要素末端治理转向跨领域、多要素、系统协调的综合治理,产业需求端由支撑污染防治攻坚战逐步转向支撑美丽中国建设和实现双碳目标,产业领域已拓展到源头防控、清洁生产循环利用、生态修复以及与碳中和相关的领域,机遇与挑战并存。生态环保国有企业必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需要按照现实基础采取有力措施做好转型,推进城市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现伟.聚焦核心竞争力与核心功能推进国企改革[J].经济参考报,2024(03)

[2] 彭建国,彭海噽.我国国企改革四十五年回顾与展望[J].中国发展观察,2023(11)

[3] 郑一方主编.浙江省企业年鉴2022.

[4] 陆小成,冯刚.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绿色发展研究综述[J].城市观察,2015(03)

[5] 张彬,李春晖.“新经济”背景下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策略研究[J].经济纵横,2018(02)

(作者单位:宁波市生态环保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浙江宁波 315000)

[作者简介:黄燕华(1978—),女,浙江宁波人,研究方向:经营管理等领域。]

(责编:赵毅)

猜你喜欢
宁波转型生态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生态养生”娱晚年
保健医苑(2021年7期)2021-08-13 08:48:02
一图读懂宁波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住进呆萌生态房
学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 03:12:30
生态之旅
拖起明天的希望
北方音乐(2019年13期)2019-08-21 02:14:32
聚焦·宁波
转型
童话世界(2018年13期)2018-05-10 10:29:31
沣芝转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