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英国国家美术馆正在举办的大展“梵高:诗人与情人”,这可以说是2024年全球最受瞩目的展览之一,也是继2010年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展览“真实的梵高”以来英国规模最大的梵高特展。除英国国家美术馆自身藏品外,展览展出的超过50件梵高作品来自近40家借展机构及私人收藏,其中最受人瞩目的还是《星夜》,而画中的那抹明媚的黄色再次成为谈论的焦点。这种黄色颜料到底是什么做的呢?世人为此已调查了百年……
偏执的梵高
1853年3月30日,文森特·梵高出生于荷兰南部布拉邦特的津德尔特市。由于他的生日是夭折的哥哥的忌日,梵高的母亲安娜·柏村特别不喜欢他。母亲和梵高的关系疏离,也使他养成了孤僻、偏执的性格。
随着年纪一天天长大,梵高开始反抗母亲的高压管制,他特别喜欢制造麻烦,让母亲生气。最终,梵高被父母送到了寄宿学校。年仅11岁的他在寄宿学校感觉到前所未有的恐惧和孤独,性格变得更加孤僻、难以相处。
16岁时,梵高在伯父的帮助下从事艺术品销售的工作。这个时期,他开始逐渐喜欢上绘画。不过,孤僻的性格让他无法和同事们相处,他很快换了工作。此后,梵高做过许多工作,但是没有一个能够做长久。
事业不顺利,爱情也没有眷顾他。梵高爱上了守寡的表姐凯特,但凯特并不愿意和他在一起。愤怒的梵高把手插入汽灯中,任由火焰灼烧自己,嘴里还喊着:“你不和我在一起,我就去死。”
这场闹剧最终在亲戚们的努力劝说下结束。为此,梵高与父亲发生了激烈争吵,父亲让梵高滚出荷兰:“你不要回家,我也没有你这个儿子。”梵高一气之下连夜离开荷兰,前往海牙。
现实中遭遇的种种苦闷无处倾诉,梵高开始渴望通过绘画来寻求解脱。最初他也曾四处求教,最终还是决定自学。因为他不想学那些绘画技术,他更渴望通过画作本身来打动人们。
梵高摒弃了绘画初期暗浊、沉重的色彩,开始采用一些高明度、高纯度、高亮度的色彩,创作出亮丽生动的画作。
在所有的高纯度、高亮度的色彩之中,梵高最偏爱黄色,简单明了的黄色带有另外一层寓意,即象征着太阳和大地,代表着光明和希望。那时,欧洲流行着一种名为印度黄的颜料,色泽亮丽,梵高非常喜欢。
不过,这种颜料价格高昂,梵高总希望多卖一些画作赚钱,能够买更多的印度黄颜料。可惜的是,他的画作一直得不到人们的认可,根本赚不到钱。
贫穷的梵高只能靠弟弟提奥寄钱生活,雇不起模特时,就冒着严寒去施粥所等地画速写,手指经常冻到不听使唤,灌水充饥更是常事。他尽量把所有的钱都省下来买颜料。
梵高对这些不以为意,让他介意的是,他经常听到一些人苦口婆心的规劝:“你得画一些卖得出去的作品了,或者找个正经工作,不要拖累你弟弟了。”
绘画没有让梵高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反而让他的精神逐渐崩溃。1888年,35岁的梵高来到了法国南部小镇阿尔勒,并开始筹建“南方画院”,他希望召集同样优秀的画家共同成就一番事业。他最先邀请了保罗·高更。
然而,相处几天后,高更便开始害怕梵高越来越不稳定的精神状况。有几个夜晚,当高更醒来时,竟然发现梵高就站在床前一动不动地看着自己。
1888年12月23日,正在散步的高更听到身后传来急促的脚步声,转身看到梵高举着一把打开的剃刀冲过来。高更反抗了几下,梵高像是清醒过来,就低下头向住处跑去。
惊魂未定的高更去了小旅馆过夜。而独自在家的梵高则割下了自己的半片耳朵,并包裹起来,连夜送给了一位站街女。高更吓得第二天就逃离了阿尔勒。
这件事轰动了整个阿尔勒,小城的人们认为梵高是个疯子,害怕他做出伤害他人的事情,就将他关进了精神病院。精神病院的医生同意他白天外出写生。
梵高每天喃喃自语:“我什么时候才能画出星夜?我什么时候才能画出星夜?星夜里要有最亮丽的月亮和星星,这幅画一直在困扰着我……”
不朽的《星夜》
1889年6月,一个盛夏的夜里,彻夜未眠的梵高透过窗户远眺,明亮的月亮和璀璨的繁星,让他为之动容。梵高用所剩不多的印度黄颜料画下了不朽的画作《星夜》。
在这幅画中,梵高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充满运动和变化的星夜。夜晚的天空又高又远,大星、小星回旋于夜空,金黄的月亮形成巨大的旋涡,星云的短线条纠结、盘旋,仿佛让人们看见时光的流逝。
梵高在精神病院整整熬了一年。此后,他被提奥接到巴黎的奥维尔镇。在这个风景如画的小镇,他度过了自己生命中最后的美好时光。一个晴朗的星期天,外出作画的梵高用一把左轮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子弹深深地嵌入梵高的身体,他挣扎着煎熬了一天一夜,最后死在弟弟提奥的怀里。这位37岁的艺术天才,就这样陨落了。
随着他一起消失的还有绘制《星夜》中月亮和星光时使用的那种明亮的黄色颜料印度黄,《星夜》不仅成了梵高对于这个世界最后的依恋,也成了这种颜料留给世人最后的惊鸿一瞥。
印度黄虽然名字里有印度,但最早对于它的记录却来自波斯地区(今伊朗),在13至14世纪的波斯细密画中经常出现。后来在15世纪传入了印度,为当地的绘画和纺织品提供黄色。
18世纪,欧洲颜料商人乔治·菲尔德外出寻找新的颜料。当他来到印度时,被印度画作中美丽的太阳而震撼。他激动地对助手说:“这种亮丽的黄色才是真正的黄色,如果带去欧洲,一定会被所有画家喜爱和追捧。”他们立刻找到当地的颜料商,提出想要购买此类颜料。
印度的颜料商拿出几个烂芥末色的粉球,粉球中间是油亮的蛋黄色,散发出一股刺鼻的氨水气味。他告诉乔治:“这就是印度黄,能够画出最美丽、明亮的黄色。我们印度的画家现在都在用这种黄色。”
乔治感觉不可思议,这种臭乎乎的粉球竟然是颜料?印度的颜料商立刻用这种颜料画给乔治看,它呈现的橙黄色不仅清晰和深邃,还能在阳光下显得特别鲜艳明亮。
乔治发现印度黄不仅是亮丽的黄色,还可以和绿色、橙色等颜色调配出略带透明朦胧的效果,这种效果在过去是其他颜料无法实现的。印度的颜料商还取出几幅老旧的画作告诉他:“印度黄的持久性也非常优秀,随手放在外面也几乎不会褪色,甚至在太阳下暴晒,颜色衰退得也比其他颜料要慢得多。”
乔治实在太喜欢这种颜料了,立刻买了一些,联系商船带回欧洲。他对所有前来购买颜料的人说:“这是神奇的东方颜料,是我们从未见过的色彩。这种颜料能让画作散发无限光芒。”在乔治的宣扬下,印度黄在欧洲的颜料市场大受追捧。
尽管印度黄价格不菲,但还是有很多画家特别喜欢使用这种颜料。印度黄能够描绘出各种肤色,尤其是深色皮肤,在英国的维多利亚时代受到了人物肖像画家的推崇。比如画家扬·维米尔在《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倒牛奶的女仆》《吉他演奏者》等作品中都使用了印度黄。伦勃朗在画作《愚昧财主的预言》中也使用了印度黄。
在印度黄出现之前,由于制作黄色颜料的工艺复杂,而且黄色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欧洲艺术家们都尝试使用铅锡黄作为黄色元素,但效果并不理想。印度黄出现后,再也没有任何黄色颜料能与其争锋。
印度黄高昂的价格让欧洲的颜料商人为之疯狂,他们十分想知道这种颜料到底是由什么制成的。乔治也曾多次去印度拜访印度颜料商,希望能够解开印度黄的秘密。然而印度的颜料商人对此守口如瓶,乔治没有找到一丝线索。
由于印度黄的味道和尿液有点像,所以欧洲有人猜测它的原材料其实是蛇尿;有人说是骆驼脱水之后分泌出的一种液体;还有人说是火山旁的硫黄制取而成。众说纷纭,一直也没有确切的结果,调查也被搁置下来。
19世纪,化学工业开始兴起,商人们又想起了迟迟没有破解的印度黄颜料的秘密。毕竟从遥远的东方进口这种颜料成本实在是太高了,如果能直接用化学工艺合成,就能大大降低成本,赚取大把的利润。但是想要人工合成印度黄,必须先弄清它到底是什么做的。
印度黄的秘密
英国政府也想在其中分一杯羹,便要求时任皇家植物园的园长约瑟夫·道尔顿·胡克去调查印度黄的配方。胡克是著名的探险家、植物学家,也是“进化论之父”达尔文的挚友,《物种起源》就是在胡克的鼓励下才最终出版发行。基于胡克优异的表现,英国政府对他非常信任,觉得他一定能够查出印度黄的秘密。
胡克对此非常头疼,他知道明着去要配方,印度颜料商根本不会理会。他只好自己尝试分析出其中到底有什么。他先是依靠经验判断,印度黄绝非简单地由植物汁液制成,虽然像印度咖喱中必备的姜黄也呈现黄色,但无论特性还是气味上都与印度黄相差很大。
胡克也排除了硫黄或者牛黄的说法,因为它们都不会散发氨气的气味。胡克又翻阅了许多书籍,始终没有发现制作印度黄的原料。调查陷入了死胡同,胡克无奈之下只好找了几个机灵的人:“你们偷偷去印度打探印度黄的制作原料,回来汇报给我。”
几个人同时从英国出发前往印度调查。胡克本来对此不抱希望,但是他没想到调查小队中有一个特别聪明的人,名叫穆哈尔吉。穆哈尔吉本身就对印度黄这种颜料非常感兴趣,也了解过它的许多相关知识。
来到印度后,穆哈尔吉四处走访,他发现其实大部分印度人同样对这种颜料的身世知之甚少。他只好多去几个地方,希望能够找到答案。经过几个月的调查,穆哈尔吉终于发现了端倪。他在孟加拉地区一个叫作米尔扎布尔的城市,发现了一件怪异的事情。
穆哈尔吉看见米尔扎布尔的牧牛人领着一群骨瘦如柴的黄牛走到了一堆杧果树叶的面前,强迫它们吃下那些树叶。过了一会儿,他们又把牛排出的尿液收集到一个陶罐里。随后,牧牛人用火加热陶器,浓缩尿液后以沉淀出固体。他们再用粗布过滤出沉淀物,并把沉淀物搓揉成球。最后,他们再把揉成球的沉淀物不断晾晒,成为颜料。
穆哈尔吉还发现,牧民从牛尿中提取的原材料一磅大约能卖1卢比,但是中间商把它们倒卖到加尔各答等地方的时候,价格已经飙升到了每磅100到200卢比。
于是,穆哈尔吉从牧民手中直接买原材料,又从加尔各答市场购买原材料,甚至还买了杧果树叶和牛尿。他坚信这些对确定印度黄的成分来源至关重要。
解开谜题后,穆哈尔吉非常兴奋,他在给胡克的信中详细记录了自己的见闻,并把收集来的各种样品随信带给胡克。胡克收到信后,就把信件发布在一本学术期刊上。
随后,诡异的事情出现了:很多颜料商都否认了穆哈尔吉的观点,而且印度就不再销售印度黄了。就在梵高创作《星夜》后不久,市面上再也找不到这种颜料了。
事实上,印度黄颜料之所以消失,是因为它的制作过程非常残忍。并不是所有的牛都能产出制作印度黄的原材料。
能够被选中制作颜料的大部分是患有泌尿系统疾病的母牛。选中的牛被单独隔离圈养起来,不允许接触新鲜的青草,只让它们食用杧果树叶和水。由于营养不良和泌尿系统疾病的困扰,这些牛变得骨瘦嶙峋。当患病牛的病情恶化时,排出的尿液就会含有胆汁并完全呈现出黄色。
在印度,牛具有非常高的地位,所以事情被披露后,没人敢再制作印度黄。胡克无奈之下委托一位化学家对于印度黄的成分进行分析,不过限于当时化学分析的能力,胡克最终也没有得到成分的来源。
在之后上百年的时光中,穆哈尔吉的信件成为解释印度黄来源的唯一证据。一种曾经创作过不少伟大作品的颜料,就这样逐渐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之中。
直到21世纪初,才又有人想起了印度黄。一位作家来到了米尔扎布尔,也就是穆哈尔吉在信中记录的那座城市,试图寻找这种颜料的痕迹,但也没找到任何的线索。
印度黄之谜,直到不久前才有了最终的答案。科学家们根据19世纪遗留的少量印度黄颜料,以及穆哈尔吉信中提及的样品进行了对比,在里面发现了多种黄酮类物质,尤其是名为杧果甙的物质,这正是动物代谢杧果时会产生的中间产物,这才正式确认了印度黄就是由牛尿制取的颜料。
这一次的实验不仅仅搞清楚了印度黄的来源,也为人们重新配制印度黄提供了思路。科学家们也发现传统的印度黄没有形容的那么耐光,并且质量不稳定。颜料制造公司们通过不断地尝试,终于产出了颜色明亮、质量稳定的印度黄。
"""""""""""编"辑/叶正正